到台湾旅游,参观孙中山纪念馆,是旅行社安排的必要活动。当地称之为“国父纪念馆”。<div>纪念馆位于位于台北市的仁爱路四段及逸仙路光复南路之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而兴建,于1972年落成。</div> 纪念馆占地35000坪,为宫殿式建筑。从纪念馆在台北市区的位置讲,是中心城区偏东一些。距离101大楼不远。 纪念馆的前方是一个开放性公园,一片绿草坪,树木茂盛。后面就是高耸入云的101大楼。 公园的一侧近广场位置有一座于右任的铜像。 于右任(1879-1964),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早年是同盟会成员为辛亥革命做出过贡献,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湾。 纪念馆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王大闳设计,他是贝聿铭的同窗。<div>纪念馆的平面是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高度30.4米,平面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前为中山雕像纪念堂,后为表演厅。这座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可追溯到唐代建筑,上翘的大屋顶很是特别。</div> 井建筑外面的每边有14支灰色大柱,气势恢宏。 纪念馆落成于1972年5月,其馆名匾为蒋中正1972年以楷书题写。 走进纪念馆一楼大厅,迎面就是孙中山先生铜像。来参观者很多人挤在像前想留影。 中山先生端坐沙发之上,铜像高 5.8米,重达17吨。 台座上镌刻着孙文先生题写的《礼记·礼运》上孔子论述"大同"社会的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孙中山铜像前方的左右,各站着一名武装的卫兵,手持步枪,笔直地站在一个尺把高的平台上。 看到有这么多的游人在看着,就一座铜像、两个卫兵,怎么都挤在那里不走开?当时没明白。 上楼梯去看看,平台后面的墙上是关于孙中山的浮雕。 离开拥挤的人群,站在楼梯上欣赏这大厅的结构,两排红色的立柱及横梁,支撑着上部弧形的屋顶,显出中国古典建筑殿堂的风格,挂着的灯也是庄重而古朴的造型。 平视角度瞻仰孙中山铜像。 大厅左右的楼梯对称设计。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里面,有逸仙艺廊、德明艺廊、翠亨艺廊、载之轩、翠溪艺廊、翠溪艺廊视听室、视听中心团体欣赏室、中山讲堂、演讲厅、逸仙放映室、孙逸仙博士图书馆、励学室等等。</p> 大厅附近的展室,空无一人。这里是其中一个艺廊,展出的都是画。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邮政代办所,也是纪念品中心。 回到大厅的楼梯间,向下一看,嘿!所有游人全部挤在红色隔离带前,中间留出了一块长方形的空地。 卫兵还是丝纹不动地站着,但听旁人在讲要换岗了。 在二楼看到人群都往栏杆方向挤过去,下面也有点小小的骚动。 一看果然是多了几个卫兵,站在划出来的地方。 此时卫兵在变换持枪动作。 枪举起。 枪托着地。 枪上肩手平举。 转身脸朝外,注意到其中一位是双绶带,大概是领队的或者班长。 两对卫兵面对面做什么动作。 众多的游客注视着正在面对面变换持枪动作的卫兵,感觉很有趣。 此时,四位卫兵开始分开列队,并变换持枪动作,到最后枪上肩。 紧接着,卫兵在班长带领下向左转,正步走!而很多观众想随着前行,人群顿时开始拥挤。纪念馆工作人员马上阻止不恰当的行走,维持大厅内秩序。 卫兵列队走过柱子后就拐弯走。 卫兵正步走时左手会向前伸直到水平,也是一种特色。 世界上卫兵步兵行进中的姿势有多样性,也是一种特别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