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十大权谋术,以古为鉴,警示今朝,昭示未来,看懂受益终生 作者/安梁 2024.02.12

張恒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隐藏着未来的秘密。历史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未来的种子。中国历史的十大权谋术,是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先人的心血与经验的汇聚。它们不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而是为了烛照我们的今天和明天。看懂这些权谋术,受益终生。以古为鉴,警示今朝,昭示未来。让我们一起,探索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智慧,为未来铺设坚实的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在权谋的世界里,阴阳之道犹如一把双刃剑,表与里之间,隐藏着无尽的智慧与策略。在刘备与曹操的博弈中,阴阳之术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刘备以阳谋掩饰阴谋,用表面的亲近掩饰内心的疏离,以阳饰阴,使得曹操对刘备的警惕性降低。同时,刘备又以阴谋谋划阳事,暗中与董承相约反曹,却仍能保持表面的平静,使关羽和张飞也难以察觉。这种阴阳之术,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刘备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深谙阴阳之道的精髓,能够在权谋的世界中游刃有余,化险为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虚实之术,是中国智慧的精髓,是掌握有无之道的秘诀。曾国藩,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深谙此道。他早年仕途得意,十年七迁,从七品迁为二品大员。面对太平天国起义,他果断办起地方团练,发展壮大为湘军,成为清政府倚重的力量。在国家动荡之际,他手握重兵,却选择自剪羽翼,上疏自请撤军,这一收一放,尽显虚实之术的精妙。曾国藩用“有”谋求进步,在太平天国之战中脱颖而出,被清政府重用;他再用“无”消除猜疑,赢得信任。只有像曾国藩那样参透虚实,熟练运用有无之道的人,才能安然渡过盛名之下的后半生并得善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迂直之术,是一种智慧的策略,以曲线的方式达到目标。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如何实现霸业,诸葛亮建议他采用迂回策略,先稳固自己的势力,结交孙权,避免与曹操直接冲突。通过这样的策略,刘备可以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复兴汉室的目标。这种策略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毅力,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在现代社会中,迂直之术同样适用。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取曲线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在权谋之术中,长短之术是一种深奥的策略。它强调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李世民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长短之术。他明白自己的长处是手下人才济济,短处是被哥哥抢先做了太子。在激烈的权力角逐中,李世民发挥自己的长处,运用武力解决太子建成。同时,他也利用文臣谋臣为其谋划方略,实施计划。这是长短之术的完美运用,也是李世民最终成功继承皇位的关键。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权谋之术中,长短之术是至关重要的策略。只有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奇正之术,是古代兵法的重要思想,也是康熙皇帝擒鳌拜的关键策略。在鳌拜势力强大,难以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康熙运用奇谋,削弱其势力,消除其党羽,从而成功地将其逮捕。这正是奇正之术的运用,以智谋取胜,不直接以力抗力,以奇兵制胜,而非正面对抗。在处理鳌拜的后续事宜时,康熙也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特点,既果断又慎重,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奇正之术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也适用于政治、商业等领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运用智谋和策略,取得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进退之术,深谙人生的智慧与策略。得与失,如同天平的两端,需要精妙的平衡。张良,韩国的辉煌之家,却目睹国家的覆灭,他舍弃了家族的荣光,投身于天下的纷争。他以《太公兵法》为指引,助刘邦一统天下,成就霸业。然而,在权力的巅峰,他选择退后一步,淡出政坛,只接受微薄的封赏。他的智慧在于明白得失的转换,深知进退之间的玄机。而韩信,英勇无双,却因执着于权力而丧命。他未能领悟进退之术,一味求进,终致悲剧。张良与韩信,一进一退,一生一死,皆因对得失的看法与处理方式不同。真正的智者,懂得在得时谦和自抑,在失时留有余力,以退为进,方能稳操胜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在古代权谋之争中,韬晦之术是一种重要的防御策略。司马懿正是此中高手,他深知在时机不利时,隐藏实力、迷惑对手是关键。面对曹爽的排挤,他选择退让,装作病重衰老,让曹爽误以为他已无威胁。而当曹爽放松警惕时,他一举发动政变,重夺大权。这就是韬晦之术的精妙之处,退而示之弱,实则待机而动,一举制胜。司马懿的智慧与谋略,使他在险恶的权力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运用韬晦之术,可以转危为安,扭转乾坤。我们应当学习这种智慧,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在权谋的世界里,借力之术是一种微妙的智慧。有时,个人的力量难以达成目标,这时就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在明朝与清朝的权谋斗争中,皇太极巧妙地运用了借力之术,成功地打击了对手。袁崇焕是明朝的杰出将领,数次击败清军的进攻。然而,皇太极并未直接与他对抗,而是通过收买明朝宦官,利用崇祯皇帝的猜疑,成功地除去了这位强大的对手。这便是借力之术的精妙之处,它让皇太极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清朝的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任势之术,乃制胜之秘诀。善于造势者,如虎添翼;不善任势者,有力难施。秦末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之别,即在于此。项羽虽勇,刚愎自用,失道寡助;刘邦虽弱,善借人心,众志成城。刘邦约法三章、废秦王、为义帝发丧,皆为任势之举。虽屡败于项羽,却能巧妙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力量对比之转化。此任势之术也,非力取所能及。故曰:势者,胜负之机;任势者,制胜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似类之术,自古有之。夷射醉酒,守门人欲求其残酒,夷射怒斥,门人遂施巧计,将污黄水泼于廊门。翌日,齐王见之,怒责门人,误以为是夷射所为,夷射因此罹祸。又如楚王爱美,郑袖亦假意示好,诱使新宠掩鼻以避嫌,楚王疑之,遂有杀心。再观费无极之奸,巧言令色,挑拨郄宛与令尹之关系,致使郄宛遭忌,令尹斩之。此皆似类之术之流毒,能进谗、催迫,使人心生疑忌,酿成悲剧。故君子当明辨是非,不受欺蒙,方能远祸避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