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茶史〉集合篇🍃🍂🍁

chengcheng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26</p><p class="ql-block">安化产茶最早是在唐朝,北宋启疆之初,安化茶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唯茶甲诸州县”。五代的毛文锡《茶之赋》和南宋时期,淳熙二年(1175年),以黎虎将、赖文政为首,组建两支“茶商军”贩运安化黑茶,每队三四千人。</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25</p><p class="ql-block">君山银针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 产茶嫩绿似莲心。”“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 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茶”。又据《湖南省新通志》 记载:“君山茶色味似龙井,叶微宽而绿过之。”古人形容此茶如“白银盘 里一青螺”。</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24</p><p class="ql-block">修水产茶,迄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宁红制作则始于清代中叶。光绪三十年(1904),宁红的珍品太子茶被列为贡品,故又有公茶之称。曾获俄、美等八国商人所赠之“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奖匾。修水远在唐代时就已盛产茶叶。“宁红”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味持久,叶底红亮,滋味浓醇。1914年,宁红茶参加上海赛会,荣获“茶誉中华,价甲天下”的大匾。1949年以后,宁红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质量不断提高。1958年,两种品质优异的宁红超级茶销往苏联,经中外专家鉴评,质量达到国际高级红条标准。1983年,荣获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品质优良荣誉证书;1984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23</p><p class="ql-block">狗牯脑茶,产于罗霄山脉南麓支脉,遂川县汤湖乡狗牯脑山。文献记载颇多。清末的《江西物产总汇说明书》、《如安府志》、《龙泉县志》记载了遂川茶叶的生产情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驻足遂川,他在《宿资福院》诗中写道:“衣染炉烟金漏回,茶烹石鼎玉蟾留。”苏东坡嗜茶,咏茶诗作不少,“茶烹石鼎”的稚趣,使他发出了“封事来投圣主意,长安此晚亦多愁”的感叹。清代陆廷桀,当过崇安县令,对茶叶颇有研究,曾写过《续茶经》一书,他在《续茶经》书中写道:“吉安府龙泉县匡山有苦茶,匡山的四面峭壁,其下多白云,上多北风,植物味甘苦。野蜂巢其间,采花蕊作蜜,味亦苦。其茶苦于常茶。”到了清嘉庆年间(1796年),又出了珍品“狗牯脑茶”,1915年狗牯脑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名播海外。1930年,狗牯脑茶又在赣浙特产展鉴会上,获得甲等奖</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22</p><p class="ql-block">"井冈翠绿"是新创名茶,1983年在被评为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井冈翠绿是在石姬茶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关于石姬茶,相传石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一名侍女,一次随玉皇大帝云游各地仙山,来到井冈山上空。石姬一时被风景如画的井冈山所陶醉,当玉帝要喝茶时,一不小心竟失手将玉杯打碎。玉帝大怒,随即把她贬下天庭。石姬从彩云中飘落到了井冈山,见这儿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便决心留在这里,并与当地老表一块栽培新茶,她采山岚之精英,集云雾之瑞气,辛勤浇灌,精心侍弄,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之后,终于培育出一种有浓浓仙味的新茶,当地老表就叫它"石姬茶"。</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21</p><p class="ql-block">1958年,婺源茶技人员根据眉茶的特点,采摘无性良种上梅州茶树鲜叶,改革技术,创造了一种新产品,称为“婺源茗眉”。参加全国绿茶品质评比并夺魁。1959年9月,婺源茗眉在全国农展会展出,1981年,婺源茗眉被评为全国名茶,并收入全国大中专院校教材《制茶学》,1984年载入《中国名茶研究选集》,1991年录入》中国名茶志》。1999年由大鄣山集团选送的茗眉荣获昆明世博会金奖 。</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20</p><p class="ql-block">浮梁产茶历史悠久,汉代即有僧人种植和采集茶叶。至唐代,茶叶加工和贸易开始兴盛,唐王敷《敦煌变文集》中记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中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浮梁已是赣北、皖南茶叶的主要集散地。《元和郡县志》记载:唐元和八年(813年),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名著《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写,说明当时浮梁茶叶市场已颇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19</p><p class="ql-block">庐山云雾茶,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劈崖填峪,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据载,当时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在山中发展种茶。唐朝时庐山茶已很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往庐山峰挖药种茶,并写下了诗篇:“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宋朝已有洪州鹤岭茶,洪州双井茶、白露、鹰爪等名茶。这时虽然未明确地见到云雾茶的出现,但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中,隐约可见宋时已有云雾茶了。诗云:“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这里所写的“云腴”是指白而肥润的茶叶;“落磑霏霏雪不如”,说明磨中碾成粉末的茶叶,因多白毫,其白胜于雪。看来宋时已有白毫茶是无疑的。到了明代,庐山云雾茶已赋盛名。</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18</p><p class="ql-block">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17</p><p class="ql-block">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属于黄茶,为中国名茶之一。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2019年霍山黄芽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位居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第七名。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16</p><p class="ql-block">顾渚紫笋茶产于浙江湖州顾渚,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叶相抱如笋,条索紧裹,茶叶舒展呈兰花状。顾渚紫笋茶每年的清明至谷雨期采摘。唐代广德年间,紫笋团饼茶开始进贡朝廷,第一批进贡的茶被称为“急程茶”,至明洪武八年(1375年)罢贡,历经四朝。此后,随着散茶大兴,茶叶改制成条形散茶,饮茶方式随之改变。明末清初,传统工艺制成的顾渚紫笋逐渐消失,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重新发掘出来。</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15</p><p class="ql-block">宜兴古称阳羡,位于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雪芽茶的茶园坐落在太湖之滨的群山环抱之中,该茶外形纤细挺秀,银毫显露,香气清鲜幽雅,滋味浓厚清鲜,汤色清澈明亮、色绿黄亮。东汉末年,已有宜兴生产茶叶的记载,在唐代,宜兴以产“阳羡茶”进贡著名,宋代,阳羡茶叶为文人雅士所喜爱,阳羡雪芽其茶名是根据苏轼“雪芽我为求阳羡”诗句而得之。</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14</p><p class="ql-block">六安瓜片,简称瓜片、片茶,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是一种片状烘青绿茶,无芽无梗,大小匀整,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晶亮,具有“形美、香高、味浓”的品质特点。在唐代被称为“庐州六安茶”;在明代被称为“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13</p><p class="ql-block">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12</p><p class="ql-block">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11</p><p class="ql-block">福建产茶,始自唐代以前,历宋、元、明而弥盛,陆游诗所谓“建溪官茶天下绝”者是也。清中期海禁开后,闽茶由域内流行海外,一时风头无二。迨至民国,兵灾频仍,茶园荒芜,茶业遂由盛转衰,陷于疲滞不振之境。当时地方政府及茶人学者,以茶叶为福建省重要物资,无不对八闽茶业力谋改进,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民国时期的福建茶书,数量已远远超过以往历代之总和,堪称一段珍贵的闽茶历史记忆。这些茶书按内容划分,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类:种植、加工、评审等方面的文献。</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10</p><p class="ql-block">1860年至1880年间,取道蒙古的中俄茶叶商队贸易达到最兴盛时期,其后因为西伯利亚铁路部分修通而开始衰落。到1900年海参崴到俄国的铁路完全通车时,商队就彻底绝迹了。从前商队运茶需要16个月,而此后的铁路运输只需7周。</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09</p><p class="ql-block">中国茶字翻译成他国文字,是在茶叶销售给外国人时。五世纪末,土耳其商队出现在中国北部边疆时,茶叶首先成为输出品。之后阿拉伯人从乌兹别克鞑靼人处购买中国茶,阿拉伯人最早称之为“Chan”或“Sax”。现在阿拉伯和土耳其都有相似的文字,阿拉伯称之为“shai”土耳其称之为“chay”,均由广东语“茶叶”直接演变而来。</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08</p><p class="ql-block">近代中国茶叶输出的主要市场是汉口、上海、福州和广州等通商口岸。当与俄国通商取道恰克图而没有改走西伯利亚铁路的时候,天津也是茶叶运往俄国的一个出口市场。厦门曾有一个时期也是一个输出中心,然而现在已经没落。砖茶的主要市场是接近蒙古边界的张家口、包头、归化及四川省西部与西藏边界毗邻的打箭炉(康定)及松潘。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实行茶叶检验条例,凡是出口的茶叶必须经过商品检验局的检验并取得验讫证,才可以放行。必须经过商品检验局的检验并取得验讫证,才可以放行。</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07</p><p class="ql-block">中国茶字翻译成他国文字,是在茶叶销售给外国人时。五世纪末,土耳其商队出现在中国北部边疆时,茶叶首先成为输出品。之后阿拉伯人从乌兹别克鞑靼人处购买中国茶,阿拉伯人最早称之为“Chan”或“Sax”。现在阿拉伯和土耳其都有相似的文字,阿拉伯称之为“shai”土耳其称之为“chay”,均由广东语“茶叶”直接演变而来。</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06</p><p class="ql-block">100年前的茶师就好像是诗人,他们的技术必须经过训练,而且先天具有敏感的味觉及优异的嗅觉,才能达到大成。茶师不仅凭样茶的审评而定出几千磅茶叶的价值,而且还知道如何将多种不同种类的茶叶拼配成佳品,因此只有具备过人天赋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茶师。</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05</p><p class="ql-block">世界各国的饮茶风气,都是先后从我国传入的。5世纪末,土耳其商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这是我国茶叶正式外销的开始。6世纪末,我国文化和佛教传入日本后,常有航船载运少量茶叶至日本,这是我国茶叶海运出口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04</p><p class="ql-block">1810年,大陆商人由厦门将种茶方法传入台湾,不久他们发现当地茶叶所制成的乌龙茶,最易显出特殊的品质与香气。1868年台湾开始发展大规模的商业化经营,生产三种主要茶叶——著名的半发酵乌龙茶、3/4发酵乌龙茶和花包种茶,此外还有少量的红茶及绿茶。</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03</p><p class="ql-block">民国赵尔巽等撰的《清史稿》记载:“美利坚(今美国)于咸丰八年(1858年)购吾国茶秧万株,发给农民。其后愈购愈多,岁发茶秧十二万株,足供其国之用。”后因气候等因素,未发展成规模。时至今日,在美国南部一些地区,仍然种有小片茶园,提供给游人参观和鉴赏。</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02</p><p class="ql-block">1842年,江南司郎中汤鹏上书《海疆善后事宜三十条》,大谈茶叶可以富国。汤鹏认为,英国人“食必以苏合油,久则肠胃腻塞,非得中土之茶叶大黄,不能去恶;昼卧而脾缓,非得中土之茯苓不能治其病。又其洋呢洋布等物,非得中土之丝斤不能成其制”。他建议茶叶、大黄、茯苓、丝等物质,虽不能骤然加价,但可以逐年加价,两三年一番。这样一来,不到10年,英国人穷了,中国却走向富强之道。</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01</p><p class="ql-block">“紧压茶”亦称“压紧茶”。散茶或半成品茶蒸压成一定形状的团快茶,公元前3世纪周朝就有制作饼茶的记述。唐代陆羽《茶经》引周《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 唐宋时的团茶和饼茶也属紧压茶。现代紧压茶以散茶为原料,蒸热变软后趁热压制而成。根据原料茶类的不同,可分绿茶紧压茶、红茶紧压茶、乌龙茶紧压茶和黑茶紧压茶。紧压茶是重要的边销茶,主销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外销俄罗斯、蒙古等国。</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200</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广东省输出的茶叶,占中国茶叶出口总数的50%以上。茶叶贸易的权力操纵在英国人手中,但是英国人输出的只限于红茶。所有广东的茶叶以前全部是从广州装运出口,因为茶叶的品质不好,其他的省份后来居上。至1900年广州就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茶叶出口市场。</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99</p><p class="ql-block">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重 修宝塔,考古队于4月17日清理真身宝塔地宫时发现有姿金、琉璃茶器等多件,经省县有关专家考证,认为是唐代茶文化考古史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97</p><p class="ql-block">《新唐书》载,藏人731年年要求 “交马于赤岭(今青海西宁)互市于甘松(今四川松潘)”,始辟茶马交易先河。</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96</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在福建三都澳正式成立福海关,成为继广州、上海、汉口三口岸外的又一茶叶海 运港口。有13个国家的21个公司在三都澳设立子公司或商行,出口货物中以茶为主。</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95</p><p class="ql-block">《清史稿·食货志·茶法》:“自咸丰三年(1853)为始,凡出茶之沙、邵武、建安、瓯宁、建阳、浦城、崇安等县,一概就地征 收茶税,由各县给照贩运,……咸丰五年后,凡贩运茶斤,概行征税,所收专款,留支本省兵饷。”</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94</p><p class="ql-block">《清史稿·食货志·茶法》:“自咸丰三年(1853年)为始,凡出茶之沙,邵武,建安、瓯宁、建阳、浦城、崇安等县,一概就地征 收茶税,由各县给照贩运,……咸丰五年后,凡贩运茶斤,概行征税,所收专款,留支本省兵饷。”</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93</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七年(1650年),贡茶各有定额,由户部职掌改为礼部职掌并照会各省布政司,规定应贡之茶所贡芽茶需在谷雨后第十日起解,限期送到礼部,限期 从25天至90天,各地不同,凡延缓者参处之。</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92</p><p class="ql-block">明代《煮泉小品》:“龙井,因其深也。”位于今杭州西湖凤凰岭下,龙泓今称龙井茶主产地。据传,北宋释辨才筑亭于此,认为龙井水质清洌,附近产茶又佳,从此龙井茶始为人知,明代开始著名。</p> <p class="ql-block">  【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91</p><p class="ql-block">明代顾元庆《茶谱》载,饮神经系统,使大脑皮质由迟缓状态进入兴奋 茶可“少睡”。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刺激中枢状态,起到驱除瞌睡、消除疲劳、增进活力,集中思维的作用。人体肌肉和脑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可引起疲劳,当它在人体内过量存在时,会引起肌肉酸疼硬化。饮茶可使体内乳酸迅速排出体外,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90</p><p class="ql-block">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传统医学理论认为 体质阴虚即有热,常饮茶水,有清火解热及消暑 之功效。其机理在于茶叶中的咖啡碱、多酚类化合物、芳香物质和维生素C的综合作用。芳香物质在挥发过程中可带走部分热量,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咖啡碱有利尿作用,通过尿液的排出使体温下降。</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88</p><p class="ql-block">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榨茶。又入大榨以出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尽。 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现代制茶技术中,不再采用榨茶工艺,脱涩方法已被沤堆、窖花、热处理等技术取代,脱水则有摊放、风冷、离心等法。</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87</p><p class="ql-block">唐建中三年(782年)赵赞议,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是为朝廷纳税之始。为济军资急需,仅二年,于784年即罢茶税。</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86</p><p class="ql-block">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为密切与藏族联系,每年赐给达赖茶叶5000市斤,班禅2500市斤,称为“赏赐茶”。</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85</p><p class="ql-block">郑燮(ZhengXie)(1693~ 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乾隆进士。曾任范县、潍县知县,因为民请赈忤上官意罢归,不再出仕。久居扬州卖画,精诗、书、画,人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冠。平日与茶结缘,写过许多茶诗、茶联,雅俗共赏为后人称道。特别是其写的《竹枝词》“郎若闲时来吃茶”句,一语双关:请郎既来喝茶,又来行聘,传递爱的信息,为后人广为传诵。著有《板桥全集》。</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84</p><p class="ql-block">清代对马的需要已不如明代迫切,茶马政策多变,以茶易马时兴时禁,至清乾隆 三十年(1765年),经历千年的茶马互市完全终止。</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83</p><p class="ql-block">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 卫生研究所主持的首次茶叶防癌与保健作用研讨会,于1989年11月11~13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的实验证明茶对多种化学致癌物和肿瘤,均有抑制作用。</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82</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湖 南洞庭湖茶区产制的“君山银针”列为贡茶,规定年纳贡18斤,名曰“贡尖”。</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81</p><p class="ql-block">张廷玉(1672~1755),清代大臣,字衡臣一字砚斋,安徽桐城人,在朝五 十年,富贵长寿,为清一代之最。性最嗜茶,曾自叙:“余性最嗜茶,四方士大夫以相赠颇多;仰蒙世宗皇帝赐于佳品,一月之中必数至,皆外方精选入贡者,种类亦甚多,器具亦极精致,可谓极茗饮之大观矣。”</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80</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年间,杜佑《通典》载: 夷陵郡贡茶芽二百五十斤,灵溪郡贡茶芽 二百斤”,是为唐代贡茶的最早记载。</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79</p><p class="ql-block">1644年明代出版的《匡庐游录》中载: 茶树“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而蘗”;《物理小识》载:“树老则烧 之,其根自发”,这是茶树修剪和台刘技术之最早记载。</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78</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0月26日至11月11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茶叶产销会议,讨论复兴华茶问题。</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77</p><p class="ql-block">北宋末至南宋在产茶地设置了买 卖茶场,称为“合同场”。建炎二年(1128) 成都府路转运判官赵开规定合同场内设茶市,由茶商与园户进场交易。合同场与都茶场一起共同构成了官府控制下有限商销茶法。这一体制从1112~1279年(南宋亡)共运行了一百六十余年。</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76</p><p class="ql-block">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二回:“照顾你一个钱,也是养身父母,休说一日三茶六饭扶持着。……”又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现在三茶六饭,金奴银婢的住在园里。”古时三茶六饭是形容生活富足,吃喝齐全之意。每天能享受到三遍茶、六餐饭。</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75</p><p class="ql-block">汝窑,宋代名窑。位于今河南宝丰境内,因宝丰在宋代属于汝州而得名,原为烧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窑,北宋晚期宫廷命烧制供御青瓷,史称“官窑汝瓷”,而在河南临汝(今汝州)民间烧制印花青瓷,则称“临汝窑”。官汝窑瓷品造型规整,大不盈尺,以不加装饰纹样为重,而以釉质釉色见长,其釉色呈淡天青色,称“葱绿色”。</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74</p><p class="ql-block">“官窑”是古代官办的窑场。出现于五代和北宋时期,产品主要为宫庭用瓷。五代时,吴越国钱氏政权命令越窑烧造“秘色瓷”,并规定庶民不得使用。也特指北宋及南宋官窑,如河南开封北宋官窑、浙江杭州南宋官窑。</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73</p><p class="ql-block">清代咸丰以后,为增加税收,官府向茶商发行茶票,以票代茶叶引制渐废,按票纳税。左宗棠《札试办甘省茶务章程》:“以票代引,一票若干引,不必定以限制,惟视商人资本多寡,能认销若干,按引合算给票。”</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72</p><p class="ql-block">公元10世纪以后,中国传统绿茶制法多由蒸汽杀青改为锅炒杀青。明代罗廪《茶解》:“茶叶新鲜,膏液俱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炒茶铛宜热……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挼,再略炒,入文火铛焙干,色如翡翠。”自明代中叶以来,炒青制法逐步取代蒸青。</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71</p><p class="ql-block">唐建中三年(782)九月,户部侍郎赵赞奏请,税竹,木,茶,漆十取其一(即10%税率),充常平仓本钱,是为中国税茶之始。唐代茶叶从不税到设税,对茶商、园户和广大消费者,自然是一种索取,但对朝廷的财政收入,对于支付军费,克服灾荒等,不无小补。</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70</p><p class="ql-block">明代陈继儒《眉公杂著话》载,“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太平清即茶事三欲。又言饮茶时:“一人得神,二人 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名施茶。”说明品茶的妙趣。</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69</p><p class="ql-block">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觉林草带寺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宣,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等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指当时?寺院中僧徒将收藏之茶叶分三等,供不同对象饮用。</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68</p><p class="ql-block">元代,出现了类似近代蒸青的茶 叶生产工艺。元代王祯《王祯农书》:“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编 竹为焙,裹蒻覆之,以收火气。”即将采下的鲜叶,先在釜中稍蒸,再放到筐箔上摊凉,尔后趁湿用手揉捻,最后入焙烘干。我国蒸青绿茶的制造工艺在元代已基本定型。</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67</p><p class="ql-block">“凤饼”,亦称“凤团”,宋代贡茶名, 宋代建安(今福建建欧)贡茶制法:采摘细嫩的叶子,经蒸、捣后,装入刻有龙凤的模中,压制成圆饼状的蒸青团茶。北宋张舜民《画墁录》:“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为凤团,后又为龙团,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虽近臣之家,徒闻之而未尝见也。”</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66</p><p class="ql-block">《明会典》:“……蒸造假茶,至五百斤以上者及验过真茶盗卖,沿途采取草茶纳官,各商人园户及知情转卖之人,民发附近卫分,军发边卫,各充军。止终本身,茶价入官。不及前数者,依私盐法论罪,仍枷号两个月发落。窝顿店户,知情者从重论。至一千斤以上,本犯发极边卫分,永远充军。店户不问知与不知,一体治罪。”</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65</p><p class="ql-block">《本朝茶法》,茶税茶法专著。宋代沈括撰。约成书于宋元祐六年(1091)。原为《梦溪笔谈》卷十二中的一段,元末陶宗仪《说郛》将其作为专书录出,并以该段首四字题书名。全文约一千一百字,主要记述宋朝茶税和茶叶专卖,对研究茶史和茶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64</p><p class="ql-block">《品茶要录》,茶叶专著。宋黄儒撰。约成书于宋嘉祐三年(1057)。有明代程百二刊本、《说郛》本、《茶书全集》本、《夷门广牍》本等。全书近二千字,前后各有总论一篇,中分采造过时、白合盗叶、入杂、蒸不熟、过熟、焦釜、压黄、渍膏、伤焙、辨壑源沙溪十目。主要辨别建茶品质优劣与采制、烹试中掺杂等病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63</p><p class="ql-block">张大复,名彝宣,字心其。清代文学家。因寓居寒山寺,故自号寒山子。苏州(今属江苏)人。/好茶,善饮茶。著《梅花草堂笔谈》,提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认为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62</p><p class="ql-block">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所著《日知录》 载:“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论述茶作为饮料,是从巴蜀建国前后开始的,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61</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白居易爱茶,自称“茶人”。一生共写过50多首茶诗,其代表作《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句,记录了今江西景德镇北浮梁县已是唐时著名茶叶集散地。《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诗,对我国最早的长兴顾渚山贡茶院造贡茶的情景,作了详细描述,为后人传诵。</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60</p><p class="ql-block">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皇祐三年(1051)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以欧阳修为诗友,共致力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平生嗜茶、尚茶,善品茶。对七宝茶、碧霄峰茶、洪井茶等均有研究,尤其推崇建溪茶,说它“价与黄金齐”,“一啜同醉翁”。</p> <p class="ql-block">【每日茶史】:中国篇一159</p><p class="ql-block"> 长沙窑,唐代古窑。1955年被 发现。创烧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窑 址分布在长沙西北铜官镇附近的瓦渣坪一带。主要产品有壶、罐、碗、盘、洗、盒、托、瓷 </p><p class="ql-block">塑玩具等。大量生产茶具,如碾轮、盏托,并有用褐彩在碗心上书写“茶碗”二字的青瓷碗。釉色可分为青釉、酱釉、月白釉、绿釉。装饰手法有模印堆贴、釉下彩绘、捏塑,在工艺上富有创新精神,产品以外销为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