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拍一一漫步谢埠老街

乐山乐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春佳节之际,我与家人一道参观了南昌市罗家镇谢埠老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谢埠老街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罗家镇境内,地处抚河故道北岸,距南昌市中心的八一广场约2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埠街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有意思,街道北面是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街道南面是南昌县八一乡,是南昌这两个区域的“界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埠街素有南昌“东大门”之称,是历史悠久的知名集市,它是许逊(许真君)故里、豫章罗氏发源地,谢埠老街更是打响解放南昌第一枪的地方。谢埠街至今保留着有600多年历史的万寿宫,以及150多年历史的天主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漫步谢埠老街,仿佛感受到谢埠老街昔日重要商埠的繁华景象。静静流淌的抚河仿佛在述说着那岁月里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埠,至今已走过600多个春秋的谢埠街,在南昌的历史上曾是辉煌的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过去,谢埠街是南昌乃至整个江南水乡最富庶的商埠之一,沿街一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因为这里扼守着抚河进入鄱阳湖的关键口岸。谢埠街的繁华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中期,直到六十年代由于赣抚平原排灌工程的建设,抚河从武阳镇茌港被截断,改道塔城乡,来往于此的客货船只陆续停摆。加上南昌其他新城区的兴起,谢埠街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再也不复往昔的繁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穿街横跨南北的抚河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埠镇位于南昌县境内,左边是南昌市的东大门罗家集镇,右边是湍急宽阔的抚河,800米余宽抚河与千里赣江就从它身旁静静地流过,使它成为赣抚平原上一个重要的交通口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穿街横跨南北的新武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主教堂坐落在老街西头,这座教堂是清末光绪年间由法国人建造,迄今约150年历史,是南昌最早的一批西洋建筑,外观宏伟,里面则十分精致。建筑南北长100多米,高十几米,北半部分教堂的南侧采用典型的罗马式半圆形拱券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内廊;南半部分教堂主要是洋学堂,窗、门都配以拱圆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利玛窦神父(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意大利籍耶稣会士、著名学者、科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开拓者。1582年来华传教,1595年6月28日至1598年6月25日 在南昌,1610年5月11日病逝葬于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国民政府关押犯人的看守所;解放后,这里先后成为中小学教室、粮仓和监狱等,见证着南昌的岁月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埠之战虽然规模不大,却是解放军渡江战役后最为惨烈的一战,也是解放南昌的最后一战,对南昌解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整个解放南昌的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500余人,其中谢埠之战就伤亡300余人,是渡江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伤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斗,这对于谢埠街乃至南昌的历史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军史资料记载,1949年5月20日,负责解放南昌的是陈赓率领的第四兵团第三十七师,作为该师下属单位之一的前卫一一零团在谢埠之战中主动请缨打前锋,经过激烈战斗一举拿下谢埠镇,史称“谢埠之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让一一零团没想到的是,敌人竟然来了一个“回马枪”,而且来势凶猛,竟动用两个师的兵力围攻一一零团。当时从作战地图上来看,谢埠是南昌一个重要的据点,谁掌握了谢埠的主动权,南昌就会被谁控制在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敌人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想夺回谢埠,逼前卫一一零团退回抚河东岸,掩护南昌城内国民党军队主力外逃。于是,一场激烈的背水一战就在南昌城外的谢埠展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5月21日早上持续到傍晚,期间敌人一共发起了8次进攻,但都被解放军打退了。之后,解放军进入南昌城,国民党军队便沿着中正桥(现八一桥)向西逃走。自此,南昌解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6月4日,由陈正人、陈奇涵、邵式平等率领的一批南下干部奉命抵达南昌。6月7日南昌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7月1日中共南昌市委宣告成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埠街万寿宫位于老街东头,它同南昌最有名的西山万寿宫和妙济万寿宫风格不同,谢埠街万寿宫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砌筑的青砖高墙围成口字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万寿宫南墙大门上镶嵌了二块青石,一块刻有“万寿宫”三个大字,另一块刻有“谢埠义渡公司”几个大字(义渡公局是管理抚河上摆渡的一个公益机构),墙体的青砖上还刻有“万寿宫”字样。所谓义渡公局是管理谢埠水面摆渡的公益性机构,这二块青石解读了万寿宫当时的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抗战胜利后直至解放前,谢埠街万寿宫还曾作为国民党南昌县政府的办公场所,也就相当于今天莲塘作为南昌县的县中心一样,可见当时谢埠有多繁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和景区介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