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的八个版本

凌波轩

<h5>【历史上的今天】之13<br>——75年前的今天,北平城的天安门城楼,第一次悬挂上了毛泽东主席的画像。<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的八个版本</b></h1><p><b><br></b></p><p><b><br></b></p><p><b><br></b></p>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泽东主席彩色巨幅画像,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幅肖像画。 这也是亚洲最大的手绘领袖画像。毛泽东的画像自1949年2月12日开始悬挂,75年过去,至今共经过了8个版本的更迭。<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b><u><font color="#ed2308">第一版 (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悬挂)董希文主笔</font></u></b><div><b><u><br></u></b></div> <div><br></div>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十二天之后,1949年2月12日,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近20多万北平市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集会,庆祝北平和平解放。那天,天安门城楼中央第一次悬挂上了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城门上挂着写有“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几个金字的红色横幅,中间有“工、农、兵、学、商”塑像,工人、农民高举斧头、镰刀,一颗红星挂在雕像上方。这是毛泽东画像第一次挂上天安门城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9年2月12日,毛主席画像第一次挂上天安门城楼</font></h5><div><br></div> 那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悬挂的画像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平津战役前线总指挥林彪、副总指挥聂荣臻、北平市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叶剑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9年2月12日,天安门城楼悬挂毛主席画像和解放军高级将领画像</font></h5><div><br></div> 天安门城楼第一幅毛主席画像是由当时的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35岁的教授董希文为主笔,率领他的学生们绘制完成的。<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画家董希文(1914-1973)</font></h5><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b><u><font color="#ed2308">第二版 (1949年五一劳动节和7月7日纪念七七事变12周年大会两次悬挂)董希文主笔</font></u></b><div><b><u><br></u></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二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font></h5><div><br></div><div><br></div> 1949年5月1日前夕,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纪念五四运动30周年,北平市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的筹备,筹委会把绘制毛主席画像和天安门城楼布置工作再次交给了董希文和他的学生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董希文和学生们</font></h5><div><br></div><div><br></div> 第二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的原照,是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朱瑞1944年在离开延安赴东北前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被摄影师郑景康抓拍到的合影照片。经剪切处理成毛主席个人肖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毛主席在延安与朱瑞的合影(郑景康摄)</font></h5><div><br></div><div><br></div> 董希文团队根据了这幅照片,绘制成了第二版毛主席巨幅画像,第二版毛主席画像的衣服领是敞开的。<div> 1949年5月1日至5月4日期间,毛主席画像悬挂上天安门城楼。同时并列悬挂的还有朱德画像。画像两侧是“中国人民胜利万岁”大字标语。在两幅画像下面是:“纪念五一五四 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红字标语。《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毛泽东所著的1949年的新年贺词的标题。<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9年5月1日-5月4日,第二版伟人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font></h5><div><br></div><div><br></div> 1949年7月7日,北平各界20万群众冒雨在天安门前举行纪念抗战12周年及新政协筹备会召开的盛大庆祝会。这一天,天安门焕然一新,城楼上挂有7盏大红灯笼和20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而此次悬挂的仍是第二版毛主席画像,同时并列悬挂的还有朱德画像。这次在两位伟人画像之间,多了一颗巨大的红色五角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9年7月7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画像</font></h5><div><br></div> 这也是第二版毛主席画像第二次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之上。<div> 也就在这一天,毛主席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因此,这次大会也成为开国大典的一次成功预演。</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b><u><font color="#ed2308">第三版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悬挂)周令钊主笔</font></u></b><div><b><u><br></u></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三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font></h5><div><br></div><div><br></div>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签署:“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文件。文件明确地表明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典礼的主席台。开国典礼筹委会确定天安门城楼将单独悬挂毛主席巨幅画像。<br> 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究竟挂哪一幅毛主席画像,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周恩来亲自交代有关部门,派摄影记者来到中南海丰泽园为毛泽东拍摄正面肖像照,但这些照片最终全部落选。最后,确定仍选择由毛主席亲自选中的延安时期郑景康拍摄的毛主席戴八角帽“标准照”为摹本,重新绘制第三版毛主席画像。<br> 30岁的北平国立艺专美术系教师周令钊受领了为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的任务。<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画家周令钊(1919-2023)</font></h5><div><br></div> 为何让周令钊来画开国大典上的毛主席画像呢?原来早在1949年4月国共双方在北平进行和平谈判时,会场正面挂了一幅毛主席画像,这幅毛主席画像的作者就是周令钊。这幅毛主席画像被大家公认画得非常好,非常像。这样在1949年开国大典前要画毛主席画像的时候,众人提议请周令钊来绘制。<br> 接到任务后,周令钊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陈若菊来到天安门,在城楼上的大殿外东墙下搭起了一个两层楼高的脚手架。用马口铁皮钉在结实的木框上代替画布,用油画颜料直接绘画。<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周令钊、陈若菊夫妇</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周令钊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大殿外东墙下绘制毛主席像(周令钊画)</font></h5><div><br></div><div><br></div>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精心努力,周令钊夫妇如期完成了毛主席像的绘制任务。画像下方还按上级领导的要求用红字写上 “人民的胜利”。<br> 1949年9月30日这天,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聂荣臻前来查看画像,评价道:像!非常像!但是他又觉得,开国大典毕竟是个很严肃的时刻,主席的风纪扣还是扣着的好。周令钊立即动手修改,把敞开的领口给“扣”上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9年9月30日,第三版毛主席画像刚悬挂上天安门时带有“人民的胜利”字样</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9年9月30日,华北画报社摄影记者杨振亚、吴群、林杨在天安门前的合影。画面上能看到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画像下面写的是“人民的胜利”</font></h5><div><br></div><div><br></div> 画像挂上天安门后,深夜,周令钊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对画像再作修改。原来,周恩来总理当晚来到天安门广场视察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看见挂到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下沿“人民的胜利”的一行字,总理提出:主席像上还是不要写字为好,广场那么大,远处看不清,也不协调,破坏了毛主席像的完整性。于是,周令钊连夜进行修改,他爬上三个木梯绑接起来的长梯,将有字的地方涂成了中山装,最后还添上了一个扣子。<br> 1949年10月1日清晨,修改后的毛主席巨幅画像重新呈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画像中毛主席头戴八角帽,面部稍侧,微带笑容画幅高6.2米、宽4.8米,重1.5顿。<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天安门开国大典盛况(MC)</font></h5><div><br></div><div><br></div> 开国大典的这幅毛主席画像,后来成为周令钊一生最引为自豪的作品,这也是他所有画作中最大的一幅。<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晚年的周令钊在他设计的1983狗年邮票上签名</font></h5><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3><b><u><font color="#ed2308">第四版 (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悬挂)辛莽主笔</font></u></b></h3><div><b><u><br></u></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四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font></h5><div><br></div><div><br></div> 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美国报纸进行了报道,并同时刊登毛泽东和斯大林的照片。斯大林身穿大元帅服,而毛泽东主席身着棉布上装,头戴八角帽。这两张照片同时出现在一个版面上,让人感到毛泽东主席的照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不相称。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注意到了这份报纸,也注意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新中国很快就要迎来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此时天安门依旧悬挂毛泽东主席头戴八角帽的画像,这一年战争年代形象的画像如今已不适宜。“要赶紧拍摄毛泽东主席标准像,天安门城楼上也要更换一张毛泽东主席的新形象画像。” 于是,胡乔木将时任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的著名画家辛莽召进中南海。<div> 辛莽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时年34岁。辛莽接到任务后,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翻看了许多不同时期的毛主席的照片,经过认真挑选之后,辛莽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上看的半侧面像。辛莽还从解放区来的画家中挑选了左辉、张松鹤等人,在共同研究制定绘画方案后,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完成了第四版毛主席画像的绘制。画像报中央审定后,于1950年“五一”挂上天安门城楼。<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50年“五一”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font></h5><div><br></div> 第四个版本的毛主席画像只挂了一天。当时有群众出自对毛主席的热爱,反映毛主席画像只是半侧面,且眼睛视线偏上,显得脱离群众也不够庄重。于是画像第二天就撤了,成为悬挂时间最短的一个版本。<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b><u><font color="#ed2308">第五版 (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悬挂)辛莽主笔</font></u></b> <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五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font></h5><div><br></div>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中央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新闻摄影局局长萨空了向胡乔木建议,由新闻摄影局专门为毛主席拍摄一张正式的标准像,向国内外发行。这样不仅能保证国内许多重要场所和会议上悬挂毛主席像的标准一致,同时也在国际上树立毛主席的新形象。<br> 中央新闻局经过研究,派出了齐观山、陈正青、郑景康、侯波四位摄影记者来到中南海毛泽东的住所。毛主席政务繁忙,只能抽出一个小时拍摄。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光线等客观条件的原因,4位摄影师拍出的照片都不是很理想。<br> 后来,由陈正青推荐、萨空了拍板,确定由新闻摄影局技术组组长陈石林,负责从毛泽东现有的照片资料中挑选并制作出一张毛主席标准像。<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摄影修版大师陈石林(1929-)</font></h5><div><br></div> 陈石林是当时国内掌握摄影后期修版加工制作顶尖技术的摄影师,他把当时国内最优秀的摄影师用最顶级的摄影器材拍摄的与毛主席有关的照片全部找了出来,一张一张地查看审视,最后选中了陈正青拍摄的一张1950年6月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同几位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的合影照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一版毛主席标准像原照片。陈正青拍摄</font></h5><div><br></div> 陈石林运用遮挡加翻拍技法进行剪切,经过反复的精修细作,这张毛主席标准像,气宇轩昂、和蔼可亲而又不失庄严。有关领导阅后非常满意,经毛主席审阅同意后,新华社向国内外正式公开发布了这一幅毛泽东主席的标准像。这也是中国新华社第一次向国内外正式发布的领袖标准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新华社正式发布的第一版毛泽东主席标准像(也是第五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的母本)</font></h5><div><br></div> 与此同时,参与毛主席画像绘制任务的辛莽等画家,以这版标准像为母本,很快绘制出毛主席画像,并于1950年10月1日前夕,悬挂上天安门城楼。是为第五版毛主席画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50年9月辛莽与左辉、张松鹤绘制第五版毛主席画像</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50年9月到1952年9月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五版毛主席画像(明信片:195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首都风景1》)</font></h5><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b><u><font color="#ed2308">第六版 (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悬挂)张振仕主笔</font></u></b><div><b><u><br></u></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六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font></h5><div><br></div> 1951年春,为了配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出版,中央决定再制作一幅毛主席正面的标准画像。<br> 陈石林和新闻摄影局的同志一起翻阅了成千上万张照片,终于从一卷用摇头转镜相机拍摄的团体合影中,找到了一幅适合制作标准像的毛主席正面照片。陈石林大胆采用绘画主义摄影派的表现手法,将毛主席的头像从合影中单独剪裁出来,再对面部精心修整,并更换了浅色背景后,将一幅和蔼可亲、形象大方的毛主席正面标准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幅照片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认可和毛主席本人的赞许。随即,新华社第二次对外正式发布的领袖标准像。毛主席第二版标准像开始大量洗印并发往全国。<br><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新华社正式发布的第二版毛泽东主席标准像</font></h5><div><br></div> 1952年秋,以这版标准像为摹本绘制的毛主席画像,由38岁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振仕和学生金石等人绘制完成,于1952年国庆节前夕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次画像,按时间为序,是第六版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画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52年10月1日到1963年5月1日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五版毛主席画像(明信片:1956年邮电部发行《首都名胜》)</font></h5><div><br></div> 从1952年10月到1963年10月,张振仕担任了11年毛主席画像的主笔。经历了第六、第七两个版本毛主席画像的绘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晚年张振仕(1914-1992)</font></h5><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u><b><font color="#ed2308">第七版 (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悬挂)主笔:张振仕,王国栋</font></b></u><div><u><b><br></b></u></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七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font></h5><div><br></div><div><br></div> 1959年,为了迎接国庆10周年,计划更新毛主席的标准像。这项任务交给了新华社中央新闻组资深记者孟庆彪和新华社驻中南海记者侯波。他们事先在毛主席住处附近布置了一间摄影室,安置好灯光,测试了各种不同的光线和曝光指数,趁毛主席开会的空隙时间,拍摄了一张毛主席的标准像。照片经中国照相馆加工修整后,再次交由新华社陈石林进行后期修整处理制作,送中央审批后,新华社发布了第三版毛主席的标准像。<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新华社正式发布的第三版毛泽东主席标准像</font></h5><div><br></div> 1963年9月30日,由画家张振仕为主笔,金石、陈永贵、王其智等画家以第三版毛主席的标准像为母本,绘制完成的第七版毛主席画像悬挂于天安门城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七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明信片:1972湖南人民出版社《韶山》)</font></h5><div><br></div><div><br></div> 1964年5月1日起,时年33岁的北京市美术公司画师王国栋接任天安门毛主席画像主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王国栋在天安门后面的端门广场绘画工作棚前</font></h5><div><br></div> 1976年9月18日,毛泽东主席的万人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在天安门前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着一幅比原来画像更大的毛主席巨幅黑白照片,也是用第三版毛泽东主席标准像放大的。追悼会后仍悬挂王国栋画的画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毛泽东主席万人追悼大会实况</font></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u><b><font color="#ed2308">第八版 (1967年10月1日至今悬挂)主笔:王国栋、葛小光</font></b></u><div><u><b><br></b></u></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八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font></h5><div><br></div> 1967年,正值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革命群众提出此前悬挂的主席侧面像只突出一只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显得主席“偏听偏信”,建议重新制作。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随后,由陈石林挑选出郑景康1964年为毛主席拍摄的标准像,经修版制作后,新华社第四次发布了新版毛泽东主席标准像。<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新华社正式发布的第四版毛泽东主席标准像</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四版毛泽东主席标准像(明信片:1968邮电部《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font></h5><div><br></div> 第八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由北京市美术公司画师王国栋以第四版毛主席标准像为原照摹本绘制完成,1967年10月1日,第八版毛泽东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67年10月1日至今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第八版毛主席画像(明信片:1972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新景》)</font></h5><div><br></div> 从1964年5月到1977年5月,王国栋担任了13年毛主席画像的主笔。经历了第六、第七两个版本毛主席画像的绘制。王国栋绘制的画像以毛主席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注重对毛主席眉宇和眼神的表现,力求在描绘主席慈祥和善的同时,表现出他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他画的毛主席像虽然是油画像,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1949年以来画家们从事毛主席像创作的一个关节点。王国栋在多位画家工作的基础上,终于通过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使毛主席巨幅画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能普遍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div> 所以,第八版毛主席画像成为最终版本,一直沿用至今已57年。</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第八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明信片:1971江西省新华书店《安源》)</font></h5><div><br></div> <br> 1971年,北京市美术公司年仅18岁的油画工葛小光。开始师从王国栋习画领袖画像,1977年起正式接任天安门毛主席画像主笔。<br><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王国栋(左)和徒弟葛小光(1983年摄)</font></h5><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b><u><font color="#ed2308">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永远要保留下去”</font></u></b> 1949年起至1966年8月以前,每逢重大节假日,天安门城楼上才悬挂毛泽东画像,挂像时间为节日前后约10天。平时在城楼上是没有挂像的。这一做法沿袭了17年。<br> 1966年8月以后,经中央决定,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天天悬挂,每年国庆节前夕更换一幅新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更换作业中</font></h5><div><br></div><div><br></div> 1980年8月,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时说,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永远要保留下去”。“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div><br></div> 尽管伟人去世已经将近50年了,但是伟人的画像始终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也始终悬挂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div><br><div><br></div></div> <div><br></div><div><br></div> <h5><font color="#9b9b9b"><br></font></h5><h5><font color="#9b9b9b"><br></font></h5><h5><font color="#9b9b9b">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font></h5><h5><font color="#9b9b9b">人民网、中国军网、《人民政协报》、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凌波轩藏品</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