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援越抗法

铁甲骑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的援越抗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祝志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0年前的援越抗法斗争,是新中国继抗美援朝战争后在军事和外交领域取得的又一次伟大胜利。毛泽东和胡志明等中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法、美等西方列强的政治领袖和军事将领斗智斗勇,在东南亚热带丛林奏响了一曲激荡人心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凯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战期间,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国抗战派之所以能在本土沦陷的情况下坚持抵抗运动并赢得最后胜利,依靠的主要是美英盟国的支援和海外殖民地的支持,因此殖民地被一些法国政治家看作是法国实力、地位、尊严的后盾和维持法国强国地位的重要筹码。二战结束后,法属印度支那地区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狂飙,法国立即进行了干预与镇压,企图以武力恢复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结果导致了1945年越南抗法战争的爆发。战争初期,越南军民处于敌强我弱和孤立无援的绝对劣势,但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这一状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越南抗法战争的转折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越南抗法战争的形势。一方面,美、法两个资本主义大国加深了对印度支那局势的担忧。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透露,美国非常担心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导致共产主义席卷东南亚。为应付这一潜在的威胁,美国决心插手印支,悍然同法国签署了《军事财政援助协定》,并派出军事顾问团直接参与战事,支持法国的侵略战争。法国也担心解放军进至中越边境会影响越南战场局势,因此决定集中兵力在解放军进抵中越边境前消灭越军主力并封锁中越边境。另一方面,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抗法军民深受中国革命胜利的鼓舞,决定借助中国的力量改善自身的战略环境并打败法国殖民主义军队。1949年12月底,胡志明从越北山区出发,辗转进入中国,后又经北京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毛泽东会谈,协商援越抗法大计。苏联出于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考虑,愿意对越南进行援助,但是由于在地理上与越南相隔甚远,多少有些鞭长莫及,因此想将援越抗法的主要责任托付给中国。中国党和政府一向支持被侵略国家与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越南又是中国的邻国,同时美国一直企图控制中国周边国家以建立遏制新中国的包围网,所以援助越南也是维护中国自身安全的需要。基于以上考虑,中国领导人决心在自己也面临很大困难的情况下,与越南建交并向其提供军事援助。莫斯科会谈后,胡志明返回北京,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援越的具体要求:希望中国为越南提供物资,训练军队,派遣军事顾问团。中共中央决定尽量满足越方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鉴于法军已经封锁了中越边境,这给中国援越物资顺利到达越南北部抗法根据地造成了巨大困难。为了打破法军封锁,中越两国领导人决定先发起一次边界战役,打通中越间的交通线。然而,以越军当时的状况而言,武器装备低劣,只有游击战和小规模运动战的经验和能力,很难承担边界战役所计划的大规模攻坚作战任务。为协助越军夺取战役胜利,中国方面提供了全面援助。首先,成立了以李天佑为主任的边界战役支援委员会,负责为越方筹集战役所需的粮食、弹药和药品,解除了越军作战物资匮乏的后顾之忧。其次,派陈赓和韦国清率军事顾问团赴越,协助战役的组织指挥工作。事实证明,中国军事顾问团的介入是越军取得战役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陈赓一行于1950年7月到达越北,陈赓在越共中央所在地太原会见了早在大革命时期就结识的老友胡志明,并与胡志明对边界战役的作战方针作了反复商讨。当时,多数越军将领主张强攻法军重兵驻守的高平,胡志明征询陈赓的意见。陈赓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当时战场态势为敌强我弱,所以越军作战应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这一不利态势为目标,高平地形险峻,法军驻有重兵防守,而越南人民军相对缺乏攻坚经验,强攻高平很难取胜。因此陈赓建议先攻击高平、谅山间的小据点东溪,然后南下转攻七溪,引诱高平、谅山法军出援,在运动中歼敌。为了确保战役胜利,陈赓深入一线调研,对敌情我情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越军目前应采取野战歼敌和先打小据点的结论,并把自己的设想电告国内。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很快复电同意了陈赓的意见:“目前不宜打高平,先打小据点,并争取围城打援是适当的。”越南方面愉快地接受了中国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16日越军攻击东溪,经过两昼夜激战全歼守敌,初战告捷。这时法军沙东部队和勒巴部队分别从高平、七溪出发,南北对进,妄图夹击越军,边界战役进入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胡志明与陈赓决定先设伏歼灭勒巴部,然后回师消灭沙东部法军。根据这一部署,越军连续作战,10月8日全歼勒巴兵团,次日又消灭了沙东集团,共计歼灭法军3000余人,取得了边界战役的全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边界战役是越南抗法战争爆发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解放了4500平方公里土地和35万人口,粉碎了法军对中越边境的封锁,为越南获得中国援助铺平了道路。越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由单纯进行游击战转入了以运动战为主的战争新阶段。越南战场的这一变化是中越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为越南提供作战物资,并帮助越南领导人制定作战方针与计划,为越军夺取战役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胡志明也坦率承认,边界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中国援助的弹药和粮食,更离不开中国顾问团的意见和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军事援越与奠边府战役的全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越南抗法军民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在自己也面临巨大困难的不利情况下,勒紧裤腰带,向越南军民提供了超出其想像的巨大援助。在军事方面,主要是帮助越军装备训练野战主力师,向越方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同时中国军事顾问团还帮助越方制定战斗战役的指导方针,几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都有中国军事专家的智慧在闪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在边界战役前,越军主力部队就进入中国,在云南和广西地区接受中国的装备与训练。这些部队把自己原先的武器都留给了国内的兄弟部队,中国按照解放军野战军的标准提供了全套武器装备,食宿方面的照料也是无微不至。经过中国方面的整训,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回国后在边界战役中承担了主要作战任务。后来中国还为越南方面培训了野战炮兵部队和高炮部队,在1954年奠边府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物资方面,中国的援助除了一般作战所必需的枪支弹药、粮食药品外,还向越南提供了当时中国自己也急需的卡车、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等,而且每次发生重大战役,中国都担负起物资供应工作的重任,为越南筹集作战所需的全部或大部作战物资。此外,中国还在情报工作和军事指挥方面对越南进行无私帮助。奠边府战役前,中国方面及时将法军重要战略计划“纳尔瓦计划”的副本交给越方,并帮助越南制定了正确的战争指导方针,使越南最终夺取了战役的全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奠边府位于越南西北部的楠育河谷,为连接中、越、老三国的交通要津,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越军占领奠边府,可以依托西北地区向老挝发展;法军控制该地,则可以屏障老挝,并阻止越军在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在美国军事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周密研讨,法国军事当局制订了著名的“纳尔瓦计划”,决定实行先南后北战略:1953年秋季到1954年夏季,在北方实施防御,集中兵力在南方实行战略进攻,占领越共在南部的第五和第九联区;若战事顺利,就于1954年冬季集中全力解决北方越军,强迫越共谈判,否则就消灭越军主力。但是法国远征军司令部不断接到越军主力部队向西北与上寮(老挝)方向运动的情报,种种迹象都表明越军很可能在这个方向上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为了阻止越军,保障驻老挝法军部队的后方安全,法国远征军司令部决定发动一次“纳尔瓦计划”没有涉及的作战行动——占领奠边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越南人民军总部制订的1953年冬季作战指导方针,其核心思想为使用一切方法迫使法军分散兵力,把法军机动集团分别调至不同方向,然后选择有利地点歼其一部。可以说,这是一个与“纳尔瓦计划”完全针锋相对的战略设想,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正确战略抉择。中国方面为越南军队制定这一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帮助。边界战役后,越军乘胜攻击,1950年冬季发动了中游战役、18号公路战役,1951年进行了河(东)、南(定)、宁(平)战役,1952年春天举行了和平战役,当年冬季又展开了西北攻势,对法军开展局部反攻的有利局面已经出现。但是整体战场态势仍然是敌强我弱。1953年7月,法美进一步达成协议,决定由美国提供美元、武器和技术物资,法国提供作战人员,全面扩大印支战争。要打破法美拖延、扩大战争的图谋,必须举行一次主力会战重创敌军,而决战方向的选择,就成了关系到战争胜负的重大决策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越南人民军原计划在1953年下半年发动那产战役,但是法军迅速放弃那产使越军这一计划落空。越南劳动党中央为此致电中共中央,征求中方对越军下一步行动的意见。8月底,中共中央电告中国顾问团团长罗贵波,明确指出越军旱季作战应以西北方向为决战方向,这样可以分散法军兵力,削弱其兵源、财源,同时大规模地扩大人民军部队。毛泽东同时指出:实现这一计划“足以击败法帝在越、寮(老挝)、柬(埔寨)的殖民统治,但必须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必须作长期准备”。中国方面还进一步向越南方面提出建议:以两个半师兵力攻取开放地区,从越北和第3、4联区抽调党政军干部开辟中寮和南部新区,迅速修建一条通往西原的战略公路。根据中国方面的建议,越共中央决定以西北方向的莱州为战场,出动主力与法军进行一次会战,战役发起时间定于1954年1月10日。但11月19日越军总部刚拟订这一计划,尚未向师以下干部传达,战场形势就发生了巨变,法军于11月20日占领了奠边府。得知这一消息后,韦国清立即向武元甲提出建议:奠边府法军属于孤军冒进,越军应立即集中主力予以攻击,诱法军主力来援,相机展开战略决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军在奠边府地区集结了重兵集团并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拔除这样一个集团据点,需要丰富的攻坚与大兵团作战经验,对于缺乏攻坚与正规战经验的越军而言,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如果能够夺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不仅可以彻底扭转战场局势,还会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为尽早结束战争创造条件。中国顾问团与越军前指反复研究战场形势,分析法军作战意图,最后定下了围歼奠边府守敌的决心并上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完全同意顾问团的意见,要求他们协同越方打好这一仗。但是少数越方指挥人员过多考虑了战役所面临的困难,难以下定决心,甚至出现动摇倾向。针对这一情况,顾问团团长韦国清按照中共中央“帮助越军总部尽快下决心”组织奠边府战役的指示,按照毛泽东“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军事思想,积极建议胡志明排除某些动摇意见,抓住时机进行奠边府战役。胡志明、武元甲采纳了中国同志的意见,随即开始了战役的准备工作。12月6日,胡志明主持召开越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发起奠边府战役,任命武元甲为前线党委书记兼总指挥,范文同为前线供给委员会主席,韦国清为总顾问,建立健全了战役的组织与指挥机构。接着全力进行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修建道路,疏通楠育河,调集汽车、民工,为后勤工作铺平道路。军事上则拟订了先攻击莱州,再围攻奠边府的作战方针。为确保战役胜利,胡志明下达严厉指示:“这次战役,在军事、政治、国内、国际等方面都是一次重要战役,全党、全军、全民务必集中力量打好这一战役。”12月8日,越军第308师一举攻克莱州,守敌狼狈逃往奠边府,随后越军各主力师迅速向奠边府集结,12月下旬,越军第308、316、304、312步兵师和351炮兵师以及高炮部队完成了对奠边府的包围,中国向越南军民提供了汽车、油料、枪支弹药、医药和通信器材等大量作战物资,为保障战役胜利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初,越军准备速战速决,乘法军立足未稳一举歼灭之,但是由于越军炮兵部队未能及时进入阵地,耽误了战机,法军又乘机向奠边府大举增兵,增强了防御力量。中国顾问团与越军前指研究决定,改“速战速决”为“稳扎稳打”,即采取严密包围、分割攻击、波浪推进的方式消灭敌人,越军将这一战术称为“剥竹笋”。为实现这一目的,越军首先对奠边府法军进行了合围。为挽救危局,法军充分发挥其空中优势,不断派遣飞机轰炸越军阵地与补给线,同时向被围部队空投给养。美国也参与其中,为奠边府法军运送大量武器以加强防御。中国顾问团根据国内战争的经验,帮助越军制定了有效的反空袭措施:一是利用地面炮火破坏法军机场,二是利用高炮部队打击法军空中活动。为实现这一作战目标,中国帮助越南训练了4个37毫米高炮营,并配备中国顾问指导作战。此外,中国顾问团还帮助越军培训狙击手,射杀单独活动的法军,以打击敌人士气,并从国内和朝鲜战场调来有经验的工兵人员,帮助越军修建坚固工事,为日后分割歼灭法军提供了有力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3月13日,奠边府战役打响。经过激战,越军攻克了法军控制的北分区据点群,占领了中心区芒清东面的高地并控制芒清机场。法军一面凭借坚固地下工事顽抗,一面出动飞机为守军提供空中支援。美国也加大了支持,向法国提供了100架轰炸机和战斗机,50架运输机和29架C119型飞机,还派遣两个航母战斗群在北部湾举行“印度支那大规模登陆演习”,甚至还扬言对越南使用原子弹。与此同时,越军作战部队也蒙受了巨大伤亡,敌机轰炸和雨季来临增加了运输困难,一些将领因此再度产生动摇情绪,越军内部出现了争论,一部分人主张在雨季来临前撤出战斗。中国顾问团耐心地向越军前指分析了形势,指出美国的战争恫吓只是威胁,妄图以此强迫越军撤离奠边府为法军解围。越军已经具备全歼奠边府守敌的条件,现在撤出是功亏一篝,而且一旦遭遇法军尾随追击,后果难料。越军前指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按照中国顾问团建议,在河水泛滥前发动总攻。为保证战役的最后胜利,中共中央军委指示顾问团:“为全歼守敌,取得战役胜利,一定要组织好炮火,不要吝惜炮弹,我们将供给、运输足够的炮弹。”中国的无私援助增强了越南的决心。1954年5月1日,越军对奠边府守军发动总攻。战至7日,奠边府法军最高指挥官德卡斯特莱与其部下1万余官兵投降,越军毙俘法军16000名,缴获大量作战物资,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抗法战争的一次决定性胜利,迫使法军撤出红河三角洲,粉碎了美法拖延战争的图谋,迫使法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承认越南北部独立地位。这一胜利也是中国党、政府和人民大力支援的结果,中越人民并肩作战,为两国友好关系史谱写了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走向日内瓦:政治与外交援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对越南抗法军民的援助是全方位的,1950年中越的建交极大改善了越南党和政府的孤立处境。在派出军事顾问团的同时,中国还向越南派出以驻越大使罗贵波为团长的政治顾问团,协助越南进行土地改革并帮助越南进行经济建设。应越南要求,中国派出大批财政经济和组织工作的专家,帮助越南培养干部,发展工农业生产,巩固基层政权,整顿干部思想作风,保证了各个战场抗法战役的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在外交方面为越南提供的最大支援,是帮助越南取得日内瓦谈判的圆满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奠边府惨败,远征军精锐部队覆灭,极大震撼了法国社会各阶层,持强硬立场的拉尼埃政府倒台。6月,主张和平的社会激进党人孟戴斯·弗朗斯担任总理,对于复兴法国,新总理有自己的独立构想。他认为殖民地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争取大国地位关键在于增强实力和提高法国在欧洲的地位,而印支战争已经成为法国无法承受的负担,只有摆脱它才能发展经济,改变外交处境,为了全局利益必须放弃局部利益。殖民地问题必须置于次要地位,至于请求美国直接干涉,则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甚至原子战争。因此孟戴斯向法国国民许诺:一个月内和平解决印支战争,这就为通过外交谈判结束战争铺平了道路,为越南军民赢得和平提供了有利契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在讨论完朝鲜问题后,开始于5月8日讨论印支问题。最初,法国拉尼埃政府把赌注压在美国直接出兵干预上,处处打美国牌,导致谈判进展缓慢。孟戴斯·弗朗斯担任总理后,改变了这一做法。他靠拢主张和平解决越南问题的英国,借助英国的力量抗衡美国压力,同时与苏联、中国和北越领导人积极接触,谋求在短期内和平解决越南问题。苏联、中国和越南领导人也一致认为在谈判中应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主张越南在从老挝、柬埔寨撤军等问题上让步,但是在南北越划界问题上,中越领导人发生了意见分歧。法国坚持以北纬18°为界,越方则以北纬14°为最后让步底线,谈判因此陷入僵局。中国外长周恩来为此进行了积极的协调工作。他反复告诫越南领导人:美国干涉的危险始终存在,朝鲜战争,100万志愿军也只是把美军赶到了38°线以南,因此停战可以孤立美国好战势力,否则战争会无限期延长。至于停战线的划分,可以北纬16°或9号公路为界,这样可以建立一个像样的国家发展经济,然后再谋求更高目标。经过中国的努力,苏、中、越最终达成了一致,于7月21日与法国签署和平协议,规定结束军事行动,法军撤出印支,越军撤出老挝和束埔寨,双方在北纬17°以南和9号公路以北建立临时军事分界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内瓦会议所以能完成其历史使命,达成符合越南人民利益的政治协议,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政府为这一外交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扭转僵局,避免了谈判破裂和美国介入。苏联不得不承认:“日内瓦会议本身及其结果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中国在日内瓦会议的作用和影响,再一次说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影响和威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越南抗法战争时期是中越关系史上的“黄金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对越南无私援助,越南则高度重视中国革命经验,双方密切团结。此外,联合抗法的胜利也昭示今人:面对强敌,无论存在多大困难,战略上都要敢打敢斗,战术上则要因敌而变,发挥人的能动性,在处于相对弱势且遇到困难时,耐心等待敌方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援越抗法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胡志明</b></p> <p class="ql-block"><b>韦国清</b></p> <p class="ql-block"><b>武元甲</b></p> <p class="ql-block"><b>法军将领德卡斯特莱</b></p> <p class="ql-block"><b>奠边府战役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1950年7月,陈赓(左三)在越南同胡志明(左二)等交谈</b></p> <p class="ql-block"><b>陈赓同胡志明研究作战计划</b></p> <p class="ql-block"><b>中国顾问团四位首长,左起:梅嘉生、邓逸凡、罗贵波、韦国清</b></p> <p class="ql-block"><b>在奠边府战役中被俘的法军士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编辑/吴 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