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里的秘密

李亞霏

<p class="ql-block">文|亞霏 |图|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新春佳节,是中国人独有的一年里最重要、最热闹,也最被尊崇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处于吃喝玩乐,尽情放松的休假状态。在这段跨度三周的时间里,各地都有很多的习俗烘托节日气氛。你仔细细品的话,会发现老祖宗们的情商和智商非常精妙,让人惊叹!下面就豫北农村(仅以长垣一带为例)的一些春节习俗,闲聊几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祭灶:</p><p class="ql-block"> 明面上第一主题是这一天每家每户的老灶爷要“上天言好事(作为下派驻户纪检干部向玉皇大帝述职,同时反映这一家一年来的德行和风貌)下界保平安(履行督导职责,确保该户人家勤劳持家,品行端正,不生祸端。)其实真正的主题是“聚灶”,通过这个节日,督促在外漂泊的游子返乡团聚,以慰家中老人望眼欲穿的期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蒸枣花馍:</p><p class="ql-block"> 春节花馍的制作过程中,加入红枣等食材,手巧的主妇能蒸成层层高叠的枣花馍山。不光寓意着繁荣富贵,也象征着生活事业的步步高升,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通过把馍蒸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各种造型,如麦穗、元宝、胖鱼等,绚丽多姿,美出天际。不仅代表了人们对丰收、富裕生活的深深期盼,更体现了中国人在过去生活相对清贫的情况下,依然能把节日过得浪漫满屋。同时</span>枣花馍的制作工序繁多,通常需要一家人共同参与,这样在团圆和谐的欢声笑语里,无形中增进了亲情,利于家庭和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贴春联:</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星期天休息,无非是连续工作几天后,大家都需要短暂停顿一下,有个喘口气的节点。而春节,正是素来勤劳的中国人忙碌三百多天后,难得的趁天寒地冻,干活儿不便的时间段,选出的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绝佳时间节点儿。贴春联,正是这个活动的代表性仪式标志,意味着告别一年来的辛苦或者遗憾,满怀憧憬的准备下一年的奔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挂灯笼:</p><p class="ql-block"> 中国红,是中国人名扬世界的符号代表。亮彤彤的大红;寓意着火热,繁盛,驱邪和吉祥。相信在远古人类栖居的荒野或山洞里,热热的火红,总是给人驱寒的温暖与安全感,从而让中国人,千百年来始终把红作为祥瑞的亘古代表。大红灯笼高高挂,照亮前程福到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放鞭炮:</p><p class="ql-block"> 心理暗示非常神奇,以举重运动员为例,尤其在要举起超出平时训练水平的重量时,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祷告方式,然后嗨的一声,常常还就真的举了起来。中国人春节放鞭炮,大致也是要给一家人强烈的心理暗示。如果过去的一年辛苦努力下,收获理想,那么就放鞭炮热烈的庆祝一下,释放一下快乐。如果有遗憾或不如意,也正好借这个节点崩一下霉气,好在新的一年里迎来好运。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过得好,所以,在过年这个节点,放鞭炮祈福,是人们的精神刚需。即便燃放会有一些空气污染,但一年难得一回全民提振士气,豪情满怀的时刻,放与禁孰利孰弊,相信大家心里自有公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饺子先敬祖:</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要先去祖坟上放个鞭炮,禀告一声,请祖宗们回家一起过年。祖宗们回家归位挂上“轴”(这里读zhu音,是写着祖宗们牌位的画轴)子后,先摆上丰盛的贡品,同时除夕吃饺子时,要先端到牌位前敬祖宗们“吃”过后,其它人才能开吃。“天下孝为先”,正是要通过这些看似繁琐的习俗和规矩,才得以把维系家庭和社会和睦的孝道美德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除夕初一女儿不在娘家:</p><p class="ql-block"> 除夕初一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说法儿很多,但或许利于家庭和睦才是真正原因。可以试想,如果到过年的时候,女儿却回了娘家热闹,留下婆家人冷冷清清,难免会增加产生矛盾的隐患。同时如果娘家有嫂子或者弟妹,女儿在娘家过年,总会增加招待的工作量。如果万一姑嫂间相处再产生了小矛盾,那真是平添的麻烦。所以,老祖宗们干脆下文规定,除夕初一女儿各在自己婆家,等初二再专门回娘家,名正言顺的与父母亲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二女儿回娘家:</p><p class="ql-block"> 即便不是远嫁,结婚后的女儿,回娘家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少。所以,在新春佳节的时节,老祖宗们又明确规定,大年初二是女儿们回娘家的法定日子。不光让日思夜想牵挂女儿的父母们得到慰籍,也让在婆家忙碌一年的女儿得以喘口气休息一下(在旧社会,媳妇们可是常常被婆母欺负压榨的首选对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一不扫地:</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不扫地,扫地会把“财”扫出去。其实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过去地主财主家艰辛劳作一年的媳妇(尤其是童养媳,几乎就是免费仆人的存在)和下人们,希望能得到休息一下的“籍口”之辞。初五之前不干活,尤其是针线活儿,说初五之前干针线儿会给家里惹是非。如此,劳动阶层便可以借节日的特殊时间段,得到不用再干活儿的“福利”。而富人们过节也唯恐有啥不吉利,所以也就顺势送人情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一拜年磕头:</p><p class="ql-block"> 豫北尤其是农村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磕头,是依旧保留的传统。通过各家族互相给长辈行大礼磕头,无形中拉近了亲情,密切了关系。可以想一下,过年人家还给你父母磕头,遇到啥事交往,你好意思轻易跟人家翻脸闹矛盾吗?宗亲的力量,很多时候特有凝聚粘度和约束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喝辞岁酒:</p><p class="ql-block"> 豫北农村的除夕辞岁酒,不等同于普通的年夜饭,常常是一个大家族里,各户男丁或者派代表参加,酒宴由各家儿逐年轮流做东。在这个酒席上,除了宗亲欢聚密切亲情,还常常有个特殊使命,比如某家兄弟有了矛盾不说话或者断来往了,这时候可以在这个辞岁酒过程中,由家族长辈公开调和一下。理屈的道个歉,占理儿的高姿态表示一下谅解,然后大家一热闹喝起来,亲情关系就得以恢复。还有一种是对父母不孝或者妯娌不和,这个时候家族长也可以公开提出批评,要求改正。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敢顶撞,跟整个家族为敌,所以这个辞岁酒还有处理家族家务事儿的功效,大家都很重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玩社火:</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各村都会有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包括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传统节目。除具有祭祀、祝福之意,更是各村展示经济和文化实力的机会。一到这个时候,大家都暗自竞赛,看谁家的节目多,节目好。参加的人都很卖力,为村争光的集体荣誉感空前高涨。在这个过程中,又是一次凝聚全村力量,增进村民团结的契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笔者提到的,只是自己家乡春节的一些习俗,大家五湖四海各地好玩有趣的习俗一定很多很多。但我们相信,千百年来老祖宗们传下来的这些习俗,无不都是代表着美好的祈愿,良好的祝福。而且点点滴滴契合实际,尊重人性,理解体谅,关爱呵护,让人越品越觉得精妙,越琢磨越由衷的敬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