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仨再相聚

巧爷

我兄弟三人,相差十多岁,分别在北京、成都和石家庄三地。今年4月,成都、石家庄的我们两个弟弟去北京给年满九十周岁的大哥祝寿。大哥太高兴了,查我们汪家家谱,大哥是我们汪家第一个活到九十高龄的,所以这次团聚是大哥跨过了人生九十周年这道坎,也是全家人最为高兴和期盼的。我们相聚三天,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大哥全家人早早为这一天做足了准备。生日宴间隙,大哥面前的生日蛋糕亮起了九根蜡烛,那代表他九十岁生日神圣的时刻即将到来。小弟调好录像,大外孙高唱起“祝你生日快乐”。在金铃般嗓子的歌声中,大女儿为端坐的大哥拍照,我抓拍了这一场景,大家都为这一瞬间感到万分激动。 这一天到来真不容易。记忆中,我自小随着供职的父亲到处跑,后来到了北京南苑父亲供职的民航部门,大哥在北京读二十五中。1956年我们全家人在南苑一起照了相。 大哥是利用暑假时来南苑的。看大哥,年轻时是很英俊的。 大哥中学毕业后考上北京航空学院,学习成绩优异,还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毕业留在本校,担任一些社会工作,一直很忙。我则在清华大学读书,毕业时正值文革期间,还没分配工作,突然噩耗传来,在东北吉林市一家军工厂供职的父亲遭遇不幸去世,大哥和我先后去东北奔丧,家庭一下子陷于困境。后来父亲所在军工厂部分搬迁到石家庄郊区,母亲带着小弟随分迁的职工来到石家庄。小弟分在厂子弟校教体育,后来当了校长。 由于我同大哥都在北京,而且两所大学相距不远,我们周末可以常常见面。大哥服从分配留在学校,收入不高,但是他教书教的好,学生们都很愿意上他的课。业余时间他喜欢搞摄影,一只海鸥牌相机奉为至宝,自制了一架可在暗室内操作的放大机,买些显影、定影液和便宜的胶卷和放大纸,把房间窗帘一拉成了他的暗室,这样去搞照片制作。大哥的这一爱好,吸引了我,便跟他学习,等到我清华毕业时,居然也成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了。 大哥两口过上新生活,我也有了一个好嫂子了。大嫂对大哥要把母亲从石家庄接到北京一起生活的想法非常支持。在把母亲从石家庄接来后的几年,大哥大嫂又把一人孤独生活的姨母从湖北汉口接来。<div><br></div> 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温馨的大家庭。 六、七十年代我们三兄弟先后成家,大约在1980年冬天我们都带着孩子到北京颐和园游玩。 我们哥仨在万寿山下的桥上合影的这张,成为后来我们再去追寻的目标。 84年我由单位派往德国搞合作,86年初回国时,我们三家人都在大哥家相聚。这张照片是三兄弟人数最多的一张。 唯独缺了身体欠佳的弟媳,她因身体原因没能赶到北京,后来补了这张照片。这是小弟和弟媳他们家住的平房和小车。我母亲当年患有类风湿病,长期住在里。后来大哥把母亲和姨母接到北京,大哥大嫂想方设法安顿好两位老人,安安稳稳生活了许多年,在航院也是出了名的,都被众人夸奖的。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94年我母亲去世和五年后我姨母的去世。我和小弟都十分感激大哥大嫂对我们两位老人晚年生活的照顾。 我老伴90年代因脊髓受伤给身体带来了严重影响,2004年医生推荐来北京看病,我们住在大表嫂家,有机会一起到大哥家看望,大哥大嫂对我老伴的病关怀备至。 2011年五一劳动节前,三家人相约到北京相聚,我们哥仨又见面了。 第二代人也相约再一起 第三代人也出场了,作为校长的小弟带这些孩子们无疑经验非常老道了。 难得一见的欢乐场面 这次北京相聚一个重点内容是到京西香山万安公墓去祭奠我们的先辈们。 弟弟退休后开始学习抖空竹,很快掌握了技术,成了抖空竹的能手,曾多次组织和参加河北省各地举行的空竹比赛和多次获奖。他也熟练掌握了摄像的技艺,经常在“云美摄”平台上发表作品。他的吹拉弹唱技艺日渐成熟,成为受学生们和地区部门欢迎的文艺天才。<div><br></div> 我的业余爱好是摄影和旅游,2016年9月我去安徽黄山和宏村旅游,去宏村是为了寻租的,宏村始建于一千年前的南宋,清乾隆年间改为宏村,至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汪氏是唐朝名臣汪华的后裔,汪氏宗祠是蒙皇帝恩荣而建,祠堂正厅供奉着汪氏家族的老祖宗始祖汪公颖的画像,距今2600年了,他是一世祖周鲁颖川汪候,是全天下第一个姓汪的。后来我听我湖北的堂妹说,她写《守护你一生》一书的时候到老一辈所在湖北京山地区做过调研,知道汪家老家在徽州,徽州就属于现在的黄山市,所以我们都是徽州人的后裔。 我们三兄弟中,大哥是领头人,他长期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照顾,也成为我们到京去的一个中转站。他和大嫂对长辈的抚养和照顾也是首屈一指的,后来一直保持着与其它长辈的联系和关照。大哥年轻时也热爱运动,早些年,他患有神经系统的一种什么病,医生告诫说这病国内外缺乏治疗有效办法,会像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一样,最后变成残疾人。但是大哥与疾病顽强抗争,练了太极拳、太极剑等许多种武术套路,保持好心态,慢慢调养身体,终于走出病魔的肆虐。甚至有一年在北京个人体育场表演集体武术退场时,由于换场期间看台自身的灯光突然熄灭,他不慎掉入入口通道,摔得不轻,险遭残废。他也再次同伤病顽强斗争,身体得到康复。 大哥为我们两个弟弟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每年都要代表我们两个弟弟去到北京西郊香山万安公寓扫墓,为父亲母亲还有姨母合放一处的骨灰祭奠。 大概在2002年前后,我和小弟去到北京,同大哥一起完成了对父母辈的祭奠,然后去国家植物园观赏植物,进入樱桃沟游览区找到水源头。 这种每年一次的祭奠活动延续多年,后来按照万安公墓骨灰存放的年限规定,大哥同我们商量,三兄弟共同制定了一种永久性的水葬方案,一起策划了这次行动,在2018年国庆后,我和小弟都到北京大哥家集中,这次看到了大哥的外孙小鱼儿,我们汪家第三代人丁兴旺了。 我们在京第一代长辈代表全家主持了这场盛典,小弟捧着骨灰盒,大嫂提着骨灰罐,我们一起把先辈骨灰移入罐中,封好口转移至预定的水域进行了水葬。我写了个美篇,代表大家深深缅怀祖辈们走过的历史足迹,以感恩之心永远记取他们对我们子孙后代的关怀和期望。 在北京停留数日,我们一起到颐和园逛了逛。 小弟还记得小时候三兄弟在这里照过相,时隔58年,我们又一次站在了这里。 我们怀着对八国联军愤怒声讨的心情,去到了圆明园残迹园区。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大哥获得了“在党50年”奖章。大哥说他入党67年,这也是我们汪家的一份荣耀。 2022年4月11日,大哥过89岁生日,他的两个小棉袄和外孙小鱼子给他过生日。本来我和弟弟应该是这一天到北京为大哥九十岁祝寿的,但是因为大哥正好约了医生动个小手术,影响到咀嚼功能,大哥建议等他满九十周岁再邀请我们前来。我们遥祝他生日快乐,约定在一年后赶到北京,专门为大哥过最难忘的90岁生日。 在等待的这一年,弟弟在体检中检查出右前纵隔患有恶性肿瘤,大哥和我们积极为他出谋划策,为小弟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案。小弟说事前一点没察觉到身体有异常,他非常乐观,做了放疗,服用中药,坚持做八段锦,每天连续游几百米自由泳,身体恢复很快。 我们终于等到今天,这是我们2018年以来的又一次见面,大家齐聚北京,为大哥庆贺九十诞辰了。 <p class="ql-block">生日宴开始,大外孙的生日歌启动了我们的齐唱“祝你生日快乐”,我们每人为大哥赠送一条对联,我祝大哥“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p> 弟弟用他的摄影技术作了一个特写,拍下最后大哥兴奋地回复大家的关爱:“感谢各位亲人的爱护,老人九十没有白活,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使我这几十年活的异常的愉快,感谢啦!” 生日宴圆满举行 大哥在北航(后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了七十年了,那时北航西校门外是清华园火车站,车站比靠清华大学更近。我在清华读书期间,一次去八达岭,还在这里上的火车,还记得铁路先驱詹天佑先生。为大哥祝寿的第二天一早,我和弟弟在侄女带领下先来到这里,清华园车站已经改建成博物馆了,保留了当年的许多遗迹。 我们互相拍照留念 铁轨组成的森林 永远的北京-张家口 早饭后,我们陪大哥一同上颐和园游玩。 游人很多,我们给大哥在麒麟铜像前照相,祝他健康长寿,更上一层楼。 <p class="ql-block">大哥走路还挺好,精神更好,我们来到六年前照相的地方,重新照了一张。然后我们到码头登上船只,下到昆明湖中。</p> 大哥轻松踏上游船 开始在昆明湖中荡漾 到了北边石舫边 大家在船上观景、拍照、录像和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好像都回到了在北海公园玩时的童年时代。 然后又来到南边十七孔桥前,弟弟领我们大声唱起《敢问路在何方》的歌曲:“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看大哥唱得多么带劲,我们就是要向世人表示,我们不服老,我们会走自己的路! 划完船,我们上岸沿湖一直走到排云殿前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寻找我们三兄弟青年少年时在这里拍照的地点。 找到我们曾经两次合影的地方,可惜背后的佛香阁拍不到了,被树挡住是个原因,可能哪里还有不对劲。今天再仔细揣摩照片,发现我们拍照的角度好像不对,仔细看手扶栏杆的地方,当初拍得时候有点仰角,现在是俯角了,可能当初拍得时候离得远的缘故。总之,留下一个悬案,下次再来解决。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兄弟在北京共庆大哥九十诞辰度过的三天时间真快,看大哥精神矍铄,步履轻快,我们都很高兴。大哥说,我现在好象觉得反应有点变慢了,还总容易忘事,昨天出门前找钥匙找了半天没找到,临时抓起女儿留家里的钥匙出门,晚上回来再找我的钥匙,结果发现就装在我自己的裤子口袋里,害得我到处去找。我们说这都很正常,劝他让女儿帮助把房间彻底清理一下,因为房内用不着的东西太多,把你记忆空间也挤没了。下决心,丢掉一切你现在舍不得,其实根本用不到的物件,腾出房内空间!把你记忆找回来!心情也会变得畅快,长寿更不在话下!老两口终于同意了,大哥表示说过几天清理好,会发录像给我们。行了,有这句话,说明大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两个弟弟齐声应道,好好活着,过几年我们再来看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