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丽江 —— (六)黑龙潭公园

绿茶

<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4日,我游览了位于丽江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公园,又称玉泉公园,始建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称“玉泉龙王庙”,园内8万多平方米的水潭,由数十眼涌出的泉水汇集而成。因潭水清澈如玉,而得名玉泉。后获清光绪皇帝敕封“龙神”而得名,改称黑龙潭,该潭水是丽江古城水系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黑龙潭古建筑群由龙神祠、得月楼、戏台、锁翠桥等原生建筑外,还有后迁建于此的福国寺解脱林门楼、五凤楼、原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楼及清代一文亭、文明坊等建筑组成,堪称“丽江明清建筑博物馆”。园内还有“觉显复第塔碑”等数十通明至民国时期的重要石碑。</p><p class="ql-block"> 走进黑龙潭景区大门,即文明坊,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 1890年 ),原为文庙门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坊上悬红底金字“黑龙潭”三个大字。</span>坊两侧为八字影壁,坊前伫立的四尊雕刻于明代的石狮,<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为忠义坊口遗物,造型生动,威武霸气,工艺精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进入园内,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潭清澈如玉、微波荡漾的湖水,一座座飞檐翘角、雕廊画栋、古香古色的楼阁亭廊或立于水中,或伫立四周。其中一文亭,建于清朝中叶,相传修建此亭所用银两,是一位纳西族老妇积少成多募化来的铜钱,因她每次募化只取一文,故名一文亭。</span></p><p class="ql-block"> 沿路前行经过锁翠桥,这座锁翠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87年),为廊屋式风雨桥,桥面铺盖五花石板,上部为人字形通廊瓦顶,飞檐翘角,造型轻盈优美,桥下有三个瀑布,翠液飞进,故名锁翠桥,是丽江境内保存最完好的风雨桥,这里是黑龙潭的溢水口,泉水从桥下流向古城,桥下湖岸边一块巨石上雕刻着“古城源”,清澈见底的河水潺潺流淌,两岸古树林立,枝繁叶茂,绿意盎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着河水流淌方向前行便是丽江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 走过风雨桥,沿河边向桥左侧公园方向走,依栏眺望,黑龙潭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碧蓝清澈,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水榭石桥倒映在水中、远处玉龙雪山巍峨耸立,宛若一幅精美动人的山水画卷,赏心悦目。我一路游览了解脱林、万寿亭、五孔桥、古戏台、得月楼、碑林、五凤楼等。</p><p class="ql-block"> 伫立于黑龙潭公园内的“解脱林”门楼,原为芝山福国寺的门楼,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建,门楼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正面京柱与檐柱间添两颗内檐柱,飞出两个翼角,使下檐高出两个屋面,斗拱有较强装饰韵味,建筑风格典雅。我沿着依山而建的石阶上行,山上有一座后修建的楼阁,看内部没有任何装饰和摆设,此楼阁只是为了外观与解脱林门楼相映衬托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前行右侧有一条上山小路,2月17日,我和潘小妹再次来黑龙潭公园时,沿着小路上山,见半山腰处建有古香古色的重檐歇山顶楼阁,檐下悬挂着刻有“光碧楼”的竖匾,光碧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原为丽江知府衙署内,是木府的藏书楼,后迁建于此。楼前伫立着一块刻有“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的巨石,这里也是“东巴研究院”。在光碧楼后面的石阶高台上,矗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雕廊画栋的楼阁,为“天雨楼”。走进两座楼阁内,里面以实物、图片、文字、影视的形式,向人们详细的介绍了纳西东巴文化起源、传承与发展历史,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意为“智者”,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好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和书籍,而纳西族就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东巴象形文字和书籍,并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东巴文化,主要包括东巴经、文字、绘画、音乐、舞蹈、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1000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不仅证明了纳西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更令人感叹,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一个奇迹啊!如今东巴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p><p class="ql-block"> 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为了让人们对东巴文字及音乐有更进一步的感知和了解,这里还设置了独特的视听方式,让人们了解东巴文化,即前来参观的游客可以在屏幕前,戴上耳机,触摸哪个东巴文字,就可以听到文字的发音,还可以聆听东巴音乐、东巴教祭祀等活动的声音,不禁让我感觉悠久的东巴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也激发了我的新鲜感、好奇心和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我认真观看着这里展示的纳西文字和汉字的对比,想象着每一个象形文字创造时的情节故事;仔细阅读每一件物品的介绍和关于纳西族的故事。东巴古籍《创世纪》记录了很久很久以前,开天九兄弟、辟地七姐妹开辟了天地,人类始祖崇仁利恩在滔天洪水中幸免于难,到天界历经重重险阻,娶回天女衬恒褒白,生育三个儿子分别成为藏族、白族、纳西族祖先的神话故事,以此,纳西族人民传诵着藏族、白族、纳西族同为一个祖先,人类与自然是同父异母兄弟的故事,遵循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这里关于东巴教及祭祀所用书籍、器具、经幡、物品和仪式的介绍也很多,仿佛将人们带到了纳西族的远古时代。东巴教信奉万物有灵,兼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保留了原始性、血缘性、地域性等原始宗教色彩,多神、重卜、重巫,有相对规范、统一的祭祀仪式和宗教经典。较大的宗教仪式有30多种,如对天界诸神、祖先、自然神灵、鬼魂的祭祀以及小孩出生、取名字、成人、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都是东巴教活动的基本内容。</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我对东巴文化有了粗浅了解,东巴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令我一路参观,一路惊叹不已,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神奇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上下来,沿路前行,在濒临潭水处,有一座以蓝色为基调,雕廊画栋、灰瓦覆顶的重檐廊亭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檐下红色匾额上刻有“万寿亭”,寓意万寿无疆,此亭是1998年修建,是泰国M集团总裁为纪念老母80大寿而建,亭内藏有24孝图,亭内有长椅供游人休憩观景。</p> <p class="ql-block">  前行树木葱茏,花草繁茂,迎春花、玉兰花竞相绽放,一座五孔石桥横卧在潭水之上,此桥称“相思桥”、五孔桥、玉带桥,石桥将潭水一分为二,石栏上雕刻有石象、石狮,“象狮”谐音“相思”,故名“相思桥”。在桥上可环视黑龙潭景色,可见不远处有一座古戏台。</p><p class="ql-block"> 在古戏台前面有一座“龙神祠”,古戏台后是“得月楼”,三座建筑建于一条轴线上,是黑龙潭公园的主要建筑。古戏台为单檐悬山顶,平面呈“品”字结构,是丽江最古老的戏台之一,过去经常在此演奏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从古戏台旁边的小路向后走,一座小桥延伸至潭水之中,桥的尽头伫立着一座三重檐钻尖顶楼阁,高檐下悬挂三块黑底白字匾额,“得月楼”三字分别雕刻其上,为郭沫若先生亲笔。得月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1963年重修,据说:当月光照在潭水之上时,潭水又会将光反射在楼上,因此称之为“得月楼”。得月楼造型精美独特,楼阁基座呈八角形,高约4米,通高20米,阔深皆三间,一层四角有擎檐柱支撑角梁,飞檐翘角,二、三层施做如意斗拱,彩绘缤纷,镂雕精湛,特别是门窗上雕刻的彩绘花鸟鱼虫,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古戏台正对面的“龙神祠”建于清乾隆二(公元1737年),坐东朝西,为四合五天井大院。走进门楼正对面石阶高台上伫立着“三多神”像,庭院两侧建有厢房,中间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三间,前有月台,沿两侧石阶上去,见大殿四周游廊贯通,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走出神龙祠,一路前行,古树参天,翠竹挺拔,路右侧矗立着“五凤楼”门楼,五凤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原建于白沙芝山福国寺内,1979年迁至黑龙潭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见一座九曲石桥横卧于潭水之上,站在桥上可以更近距离眺望玉龙雪山,只见白雪覆盖的玉龙雪山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熠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中,显得更加巍峨壮观,呈现在眼前的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走过石桥,便是“丽江市博物院”,又名“东巴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出土文物、历代书画、革命文物、东巴经书、宗教用品等珍贵文物万余件。博物馆不大,我依次参观了文博馆、稀品馆、东巴文化和民族风情摄影等展馆。</p><p class="ql-block"> 黑龙潭公园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信步漫游,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悠久历史的建筑,让人赏心悦目,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及古老的东巴文化,吸引着人们探究,让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