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笔记 一

liuxun

<p class="ql-block"><b><i>“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i></b></p><p class="ql-block">天道、真理虽可通过语言表述,但它并非寻常俗语所能完全捕捉的永恒不变之道;万物皆可命名,但名字并不能完全代表事物的本质。或许语言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尽管它有助于传播基本的理念和概念,却无法完整展现上天法则或宇宙本身那丰富而深邃的内涵。</p><p class="ql-block">因此,虽然我们或许认为通过所使用的词汇和理念已理解了神圣法则或真相,但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谦虚开放,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可能并不全面,甚至有可能存在许多谬误。</p><p class="ql-block">"道"远不只是字词或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塑造并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如花朵之美,只有当我们敞开心扉接纳它的存在对世界的影响,愿意放下既有的知见的时刻,才能真正领悟与欣赏其奥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i>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意味,要真正领悟到神圣法则(或称为道)的本质,必须修炼至一种常处于无定见与无执着的状态。这需要达到深层次的自我觉察和对自我、对独立自我观念的超脱。放下与单独自我或自我的认同感,并认识到我们都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不再基于外部标签、角色或成就来防卫或定义自己,而是寻找一种不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内在平静与满足感。</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深入地自我觉察并对自我意识淡然处之时,我们的“有”状态确实会向“无”转变。这需要放弃与思想、情绪及经历紧密相连的狭隘自我界定,转而意识到我们是超越个体身份的更大整体的一部分。许多我们认为的“存在”,其实是由我们的条件化和社会化所塑造的,这些往往会制造出虚假的分离感和个体性。通过释放对这种条件化的依附,我们可以开始体验与宇宙更深的联结和统一。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练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并不意味着我们停止存在或变为虚无,而是我们的自我感知变得更加宽广且包含万物相互连接的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Power by Pi</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