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

姜是老的辣

<p class="ql-block">来苏州不到寒山寺,等于没来苏州!</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3日,我和老伴从无钖到苏州,首先去了寒山寺。</p><p class="ql-block">游人很多!一首仅28个字的诗,火了一座庙,火了一座城。竟然千年不衰!</p><p class="ql-block">《枫桥夜泊》</p><p class="ql-block">唐:张继</p><p class="ql-block">月落乌啼霜满天,</p><p class="ql-block">江枫渔火对愁眠。</p><p class="ql-block">姑苏城外寒山寺,</p><p class="ql-block">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姑苏城外,枫桥镇边,月亮落下,乌鸦悲啼,寒霜弥漫,看着江边摇曳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点点,我忧愁难眠。</p><p class="ql-block">半夜时分,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寺,敲起了悠扬的古钟,钟声幽幽,传到了我的客船。</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的枫桥古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公元502~519年),最初的名称为“妙利普明塔院”。唐朝贞观年间,当时著名的高僧寒山和拾得二人来此住持,遂改名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据说就是寒山和拾得这两位得道高僧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他的诗现存三十余首,诗风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对后世颇有影响。</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都城长安、东都洛阳等大城市相继沦陷。人们纷纷逃离,张继也随着人群来到江浙一带避乱。</p> <p class="ql-block">在秋天的一个夜晚,张继独自漂泊在苏州城外枫桥边的一艘小船上。江南水乡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难以入眠的客子,远处传来幽幽的钟声,激发了张继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内心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凄美的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也将张继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这种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无病呻吟的愁,而是他是面对家国有难、无可奈何的真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首著名的诗,不仅为张继自己赢得千古盛名,也将本来默默无闻的寒山寺,以一己之力推成了著名的旅游名胜。</p> <p class="ql-block">普明塔,一寺之标帜。1995年重建。(日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当张继的这首诗传到日本之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火到了什么程度呢?据清朝的著名学者俞樾说:“其国三岁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三岁儿童都能背诵,这真是家喻户晓啊!</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还与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被列入了日本的教科书。日本人来我国旅游,必去苏州,到了苏州,必去寒山寺,可见这首诗在日本的影响何其巨大。</p> <p class="ql-block">这个状如小塔的石灯笼就是日本友人捐赠的。</p> <p class="ql-block">古钟楼</p> <p class="ql-block">相传寒山寺僧人撞钟要敲108下,这里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另一种说法是在岁末半夜撞敲108下能够驱除人间108种烦恼。自唐代以来此习俗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人认为∶听了寒山寺的钟声可以年轻十年。日本还有这样的传说,说拾得后来离开了寒山寺,东渡日本说法,在日本建“拾得寺”,与寒山寺成为姊妹寺,同时,把佛家叩钟一百零八下的规矩也传到日本。</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界和民间,流传着寒山与拾得两人的一句经典问答,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p><p class="ql-block">“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p><p class="ql-block">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p> <p class="ql-block">很长的碑廊,书法各异,内容只有一个:张继的《枫桥夜泊》。</p> <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这块碑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清代学者俞樾所书。碑后是俞樾的短文,碑侧为清江苏巡抚陈夔龙的题跋。</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块碑,还有个传奇故事呢!</p><p class="ql-block">日本侵华期间,驻上海华中司令松井石根(字面意思应是出生在松树下井旁的石头上)受天皇裕仁之托,专门跑去寒山寺搜寻寺内的刻有《枫桥夜泊》诗文的石碑,并拍照留念传回日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到照片的裕仁十分的高兴,便和松井石根密谋偷运碑文至国内。于是松井石根便想了一个计策,以召开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要把石碑运回日本展览。识破日本人诡计的寒山寺主持连忙采取措施保护石碑免遭厄运,派人请求苏州石刻大师钱荣初连夜仿造了一方石碑,想把真石碑偷梁换柱,以假石碑放在寺内。谁知被一汉奸获取消息并截获了假的石碑运回了南京总统府。</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日本人未带走,现存南京的那块假碑。)</p> <p class="ql-block">这时一位名叫钱达飞的爱国人士挺身而出,决定以身护碑,他和钱荣初是好朋友,二人长相酷似。钱达飞当时已身患重病,他和寒山寺主持关糸甚好,在主持那里得知此事后决定利用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诅咒吓退日本人夺取石碑的野心。于是钱达飞怀揣一张写有“刻碑、亵碑者死,吾忘祖训,合遭横事”的纸条,冒充钱荣初在碑文前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很快擅自刻碑文的钱荣初暴毙在寒山寺的消息传到了松井石根的耳朵里,松井石根把消息报告给裕仁后,一直迷信的日本天皇便取消了夺取石碑的计划,真石碑得以完好无损的留在了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个令日本人闻风丧胆的诅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原来自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受到众多文人大家的喜爱,唐武宗便是其中一位。唐武宗临终前让人刻了一方《枫桥夜泊》的石碑,死后殉葬于其地宫之内,并留下遗训:寺碑文只有朕可勒石赏析,后人擅自刻寺碑者,必遭天谴!</p><p class="ql-block">自唐朝以后,历代篆刻《枫桥夜泊》碑文的三位大家确实发生了一些诡异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最早刻诗文的是北宋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珪,碑文成,不久王珪家遭突变,王珪也暴死非命,碑文也在历史战乱中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第二位书碑文的便是明代大书法家,姑苏才子文征明,碑文成后不久也染疾而终,现寺内仅存“霜”、“啼”、“姑苏”等几个字的真迹。</p><p class="ql-block">清朝末,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聘请大学者俞樾书写碑文,写成后,数月之于,也离世而去。</p><p class="ql-block">这三位大家的遭遇似乎验证了这一千多年诅咒的灵验。</p> <p class="ql-block">但事实果真如此吗?</p><p class="ql-block">其实历史的真相是:</p><p class="ql-block">王珪写诗碑时是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的事,而他逝世时则是公元1085年,距离他写碑文过了20年之久了。</p><p class="ql-block">文征明碑文寺内仅存的几个字迹是由考察得出,其写诗碑时约是50岁左右,文征明活到90岁。</p><p class="ql-block">俞樾写碑文是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确实是死于碑文成三个月后,但是俞樾此时已84岁高龄,实属巧合。</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这所谓的千古诅咒,不过是民间以讹传讹,不足为信。人们之所以编出这些种种传说,反映了寒山寺在人们心中的喜爱之情。</p> <p class="ql-block">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所以去苏州,虎丘也是必去之地。</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p> <p class="ql-block">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p><p class="ql-block">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斜塔。</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中最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便是被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p> <p class="ql-block">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三泉”。</p> <p class="ql-block">传说吴王阖闾的墓地就在虎丘的剑池下方,他生前喜爱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三千把千古名剑,一同陪葬于此。水池因此而得名剑池。</p> <p class="ql-block">二仙亭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二仙亭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两位神仙,一位是陈抟,一位是吕洞宾。</p><p class="ql-block">相传有一天两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着看着便不知不觉一盘棋看完了,回头一看斧柯已烂,山外世道已经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年,回到家乡谁也不认识他。</p><p class="ql-block">山中一盘棋,世上已千年。</p> <p class="ql-block">生公讲台——生公是我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北方士大夫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大约有一千多个人就都围坐在这块石头上,在石头旁边可看到三个蓝色的字“千人坐”,这三字是明代吴缵宗所书,但是他的这个观点同样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挤,于是他们将这些听经人全部赶走并不准再来听经了,但是生公对此并不灰心,对着听经人留下的块块垫坐石讲经,他讲了三天三夜,口干舌燥,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在池中所看到的点头石,当时正值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都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铁华岩”三字,是清代范成勋所题。石壁的颜色赭红,上有天然的纹理,类似铁花,因此得“铁华”的名称。苏东坡曾有诗赞曰“铁华秀岩壁”,后人因此称其为“铁华岩”。</p> <p class="ql-block">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p><p class="ql-block">相传吴王墓就在此。</p> <p class="ql-block">五贤堂原名五贤祠,此堂为纪念唐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和宋王禹偁、苏轼五位贤德之人而建,因名。原名“五贤祠”。</p> <p class="ql-block">这口古井叫"憨憨泉",相传有位叫憨憨的法师在虎丘出家,一日在山坡上滑到,他想滑脚的地方有青苔就一定有水源,于是他就不停的在这里挖。有个樵夫路过看到憨憨在这里挖,认为这是犯傻。说:“如果在这么干的地方能挖到井,我就变成蛤蟆守在井边。”话一说完,只见清泉涌出,樵夫就变成了石蛤蟆守在井边。</p> <p class="ql-block">石桃</p> <p class="ql-block">试剑石</p><p class="ql-block">传说吴王用莫邪剑在此试剑。</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块⽯头⼀劈为⼆。事实上,这块⽯头是典型的⽕⼭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条⼤缝,酷似剑劈。</p> <p class="ql-block">真娘墓(一个为宣扬封建礼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虎丘前山上山道路的尽头,是古真娘墓。真娘原名姓胡,名瑞珍,北方人。从小父母双亡,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随同自己亲戚一起逃亡来到苏州,但是很不幸在逃亡途中她坠入了苏州阊门外的一个妓院——“乐云楼”,她虽为青楼女子却守身如玉,只陪客人歌舞书画,是苏州一位绝色佳丽。当时在我们苏州有一个大财主,名叫王荫祥,他用重金贿赂老鸨,企图在真娘那里留宿,真娘知道这次难以逃避,为了保持贞洁,她上吊自尽了。这使王荫祥内心大受震惊,于是为真娘筑了这个墓,并且发下重誓,今生永不再娶。很多文人墨客同情真娘,在她的墓上题写一些诗词,真娘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她的一席之地,她与杭州另一名妓苏小小齐名,被誉为“香魂”。清乾隆十年(1745年),海陵陈鐄访得遗址,建亭其上,立石刻书“古真娘墓”四字。</p> <p class="ql-block">苏州城中有一座很显目的塔。</p><p class="ql-block">北塔报恩寺,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238—251年),据史志记载,乃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始称通玄寺。唐初改称开元寺,后易名为报恩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