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这片濒临太湖的土地变得更加活跃。马家浜文化彭祖墩遗址、洪口墩遗址、杨家遗址、骆驼墩遗址、祁头山遗址等;泽文化仙鑫墩遗址、赤墩遗址、施墩遗址等;以及良渚文化高城墩遗址、邱承墩遗址等的发现表明,无锡是以一种宏阔的气度进入文明时代的。历经花山遗址与余城遗址为代表的夏商青铜时代文明。及至周代,泰伯兄弟落户梅里,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开发建立了制度框架,而且开创出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吴文化。秦汉以降,这里经历了由粗陋而精雅,从尚武到崇文的巨大转变,并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中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无锡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还是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百年繁华。滨江临湖、通达四方的区位优势,披荆斩棘、务实创新的文化基因与人们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不懈的探索与开拓汇聚一道,孕育出近代中国最绚丽的工商文化之花,并使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部分:史前文化的无锡</b></div><div><br></div>无锡地区最初的居民可追溯到一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7000年前后,无锡地区进人了新石器时代,并依次经历了马家浜文化、秘泽文化和良渚文化诸时期。在这片温暖潮湿的沼泽平原上,原始聚落大多分布在湖汉岸边地势稍高的岗地和土墩上。人们过着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家畜饲养和手工业的经济生活。正是这些先民的不懈劳作与创造,开启了无锡地区从氏族部落向古国发展的文明化进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早期先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太湖流域具有规模的人类活动通常从马家浜文化算起。在此之前,一些人类活动的零星遗迹也偶有发现。考古工作者曾在太湖三山岛发现了处旧石器遗址,出土了一批人工打制的石器把这一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到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无锡北郊的黄巷乡南街村也出土了一件刮削器,成为旧石器时代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证据。姚湾遗址出土的一批石器看来已经脱离了旧石器时代,但器形的简陋和粗糙表明它们可能是早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类遗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b></div><div><br></div>无锡新石器时代文化作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次经历了马家浜文化、秘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本世纪初,于锡山区彭祖墩考古发现了距今约7000至6000年的房址、窖藏、墓葬等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址。马家浜文化之后的约七百年间,无锡地区属于秘泽文化阶段开启了社会复杂化文明的进程。到了大约距今5300年前,又在秘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良渚文化,梁溪河畔的仙备嫩遗址即出土了许多秘泽文化至良渚文化早期的石器、陶器。惠山北麓的赤墩遗址发现了秘泽文化未期的规模最大的祭祀遗址。而良渚文化时期的太湖流域是当时生产力最发达、社会结构最复杂的地区,考古发现了规模浩大的城址和水利工程,以及原始文字。被学术界称作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具规模和最有说服力的圣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口增长,太湖平原的聚落数量明显增加,无锡先民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考古学家在新吴区邱承墩、江阴高城墩发现了良渚文化中晚期的高级别墓葬和聚落,反映了这一地区是当时的中心聚落之一。大约在距今4200年,良渚文化由于某些尚不确知的原因,出现了急骤的衰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进青铜时代:马桥文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太湖流域自良渚文化之后出现了马桥文化,这正是中原进入夏王朝的时候。马桥文化因上海马桥遗址而命名,这一文化在部分承袭良渚文化因素的同时,兼收并蓄了浙江印纹陶文化和宁镇地区湖熟文化、山东岳石文化、中原二里头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在无锡杨家遗址和洪口墩遗址上层以及许巷、江阴余城遗址等都发现了较有代表性的马桥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了刀、凿、鳞等一批青铜器文物,标志着这一地区已从石器时代进入早期青铜器时代。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泰伯奔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泰伯奔吴”据《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商代末期,周族祖先古公宫父的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季历及其子昌(周文王),从陕西越千里逃避到荆蛮所在地,遵循当地风习,得到了土著的拥护。泰伯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到南方,率领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吴文化。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旬吴国。在诸樊迁都苏州之前,梅里一直是句吴国的都城。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无锡</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虽然马桥文化携带多种异质文化的因素,但先秦时期太湖流域居民的主体,仍是作为良渚文化先民后裔的古越人。他们的历史因商代未年“泰伯奔吴”的事件而改变。相传从陕西周原来到江南荆蛮之地的周族王子泰伯与仲雍,与土著越人同风共习,并率领他们建立了句(gou)吴王国。无锡梅里也因是泰伯建国之地而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到公元前5世纪初,句吴王国。后被钱塘江畔的越国所灭。越曾达到称霸中原的辉煌,史称“春秋未霸”国在公元前4世纪末又被长江中游的楚王国征服。无锡地区的行政隶属也随着历史进程而发生着演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句吴国的兴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句吴王国从建国到灭亡凡742年,是古代中国历史最长的诸侯国之一。它所创造的吴文化,是一种以耕战为核心的治国思想,体现了追求富国强兵的理想。及至19代吴王寿梦时,句吴国已发展了强盛的国力,并从公元前584年开始,南征北战不息,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逐鹿中原一度成为号令诸侯的春秋霸主。然而,由于末代君主夫差的穷兵默武,加上他的自大狂妄,导致国力疲敝,最终身死国灭,句吴王国也随之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无锡阁闻城遗址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已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阖闾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阖闾城是吴国继梅里之后、姑苏之前的又一都城。公元前514年,阖闾伐楚还,为防楚越犯境,命伍子胥在今无锡胡埭与武进雪堰桥交界的天井山麓筑阖闾城。城长约1300米,宽约800米,周长约1.5公里。四周有护城河,由东城、西城构成。2007年,经历时15个月的考古复查,阖闾城被确认为至今为止经科学考古勘探确立的唯一吴国都城遗址,也是长江下游发现的春秋时期最大的城址。这一发现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君王东徙筑雄都,尚有离城水一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拥蛇门回震泽,浪翻犀甲走姑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碧桃坞在荒烟上,青笠渔归落日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古兴亡俱寂寞,西风啼杀夜栖乌。</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清)严绳苏《国同城》</div></div><div><br>阖闾城遗址全景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铜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早在太伯奔吴时,无锡地区已经发展出青铜浇铸的技术。与中原居民不同的是,青铜原料主要不是用来制造精美的大型礼器,而是用来制作农具与兵器,体现出一种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秋齐大宰归父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通耳长56.3厘米,口径43.8厘米,高19.9厘米。敞口平沿,浅腹坦底,三蹄足。腹部及两耳均饰S状龙纹。有铭文肉眼仅见“唯王”二字。通过X光拍摄,铭文为:唯王八月丁亥齐大宰归父盘。齐大宰归父盘,上海博物馆仅存一残器。该盘形体很大,保存完好,纹饰清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鸿山贵族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越国统治无锡地区一百余年,史书对这段历史记述较少。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现新吴区鸿山一带发现了大批周代的吴越贵族墓葬群,并发掘了其中的七座战国早期墓葬,出土了2300多件当时为最高等级的随葬物品,包括陶乐器、青瓷礼器、玉佩饰和其它生活用品等。鸿山遗址已建成战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现土墩遗存一百三十多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越、楚之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亡后,无锡归越国统治。公元前306年,楚怀王在楚越战争中击败越国。越国臣服于楚,无锡纳入楚国的疆域范围,后又成为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从吴国灭亡到秦统一的两个半世纪中,无锡先后成为越、楚之地。范蠡与春申君的传说,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些许线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范蠡的传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未期越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辅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相传范蠡在灭吴后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改称鹏夷子皮,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民间尊为财神。无锡一带多有范蠡的遗迹与传说,既反映了当时越国统治的影响,也体现了人们对这位善于经商的财神的崇拜。<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申君黄歇</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公元前355年,越为楚所灭,无锡地区纳入楚国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封春申君黄歇于江东,无锡为黄歇的属地。黄歇是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富有学识且机敏善策,与当时以养士名海内的齐孟尝君、赵平原君 、魏信陵君齐名,称楚春申君。<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部分:秦汉至宋元时期的无锡</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梅里为无锡县,属会稽郡。西汉时无锡先后成为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和吴王刘濞的封地。武帝时又为无锡侯多军的封地。三国东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今常州)。元代无锡升级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从汉代开始,无锡社会经济经历了持续的进步。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发展起来,农业开始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汉魏六朝时期,南北移民的迁入为无锡的开发注入新的活力。经过长期治水屯田的努力,到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出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大运河开通后,河道中船乘不绝,商贸繁荣,无锡发展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被人们称为“太湖明殊”。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锡县的建立与变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秦政府在今无锡地区设立无锡和阳羡两个县归属会稽郡。从汉武帝到西晋永嘉南渡,无锡曾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来自南方和北方的移民,不仅为无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使得无锡的地域文化更加丰富多样。通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吴地的越人逐渐接纳了汉文化,并融入全国统一的经济生活之中。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太湖与运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自秦汉至唐宋,无锡人民开展了对太湖、芙蓉湖、长广溪和梁溪等湖泊河泽的治理,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大大减轻了境内的旱涝灾害,并新辟五百多顷良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隋代时江南运河全线贯通,一弓九箭抱城而过的运河成为横贯无锡境内的总水道,在交通和灌溉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使无锡通过运河上承太湖之利,下接江准之货,成为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大大推动了无锡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太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太湖流域降水充沛,但分布不均,加上太湖平原是一个碟形洼地,下游出水不畅,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汉代以降,生活在太湖畔的无锡人民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寻求自己的发展机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运河水利工程运河无锡段</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隋大业六年,隋炀帝下令贯通江南运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 今浙江杭州 ),全程八百余里。无锡是江南运河中间的重要地段,西北起自洛社镇的五牧,东南迄于新安镇的望亭,全长40.8公里。运河穿城而过,使无锡形成了以古运河为中轴线的“龟背状”和“一弓九箭”的格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汗水浇灌的热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伴随着水利建设和移民运动,农业生产出现了重大的进步。三国东吴时期的农业主要采取屯田的模式。西晋永嘉南渡后,一些世家大族建立起庞大的庄园,同时也带来了北方的种麦技术,形成了稻麦两熟制。隋唐以降,由于运河与太湖、芙蓉湖的整治,大量土地被开发出来,锡澄西部的大片湖沼被改造成圩田,加上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改进,无锡的农业产量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宋代无锡县上供米达5.62万石,虽反映田赋之重,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稻米生产的重要基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移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西汉初年地广人稀的现象严重制约着无锡社会的发展,在此后的八百年中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为无锡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促进了无锡农业经济的发展。<div><br>西汉建元三年(前138)与汉元封元年(前110),东瓯国越人举国内迁至江淮流城,无锡是两次越人迁入的重要县区。</div><div><br>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在无锡安置30万被征服的山越人。</div><div><br>西晋永嘉年间,南朝政权在无锡置侨县杼秋县,安置来自安徽杼秋的流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市民文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农业生产逐步发达的同时,各种手工业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从汉代开始,无锡已普遍使用铜器和铁器,一些金属制品加工得相当精致。釉陶器在西汉时期也开始流行,及至唐代,宜兴已能生产质量上乘的青瓷。纺织业成为唐宋时期区域经济的新亮点。随着城市经济与市民生活的活跃,无锡发展成全国经济重心之一,城市建设也开创了新的面貌。到北宋乾兴元年(1022),一座圆形的坚固砖城耸立起来。随着商业的繁荣,“日中为市”的传统习惯改变了,城市和乡村都出现了夜市。南宋绍兴年间,政府在江阴设立市舶司,成为当时经营海外贸易的口岸之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太湖渔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无锡地处太湖平原,除了烟波浩淼的太湖外,还星散着大大小小湖、泊、荡,盛产鱼、虾、蟹、螺蚌、蚬等水产。湖荡边散布着勤劳艰辛的渔民,他们以船为家,终年在湖上捕鱼为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化艺术与宗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永嘉南渡后中原士族的迁入和屯田治水的经济开发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无锡地区的经济面貌,也缓慢却坚定地提升着无锡地区的文化品格。古越人社会那种尚武逞勇的风气逐渐被一种儒雅精致的情趣所取代。文化的发展在经学、教育、文艺和宗教信仰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陆羽与二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尊为“茶圣”。惠山东麓锡惠公园内的天下第二泉,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品评天下泉水20多种,把它定为天下第二而得名。<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苏东坡与二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在登惠山绝顾时,题诗云:“踏遍江南两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同第二泉。”表达了对二泉之水爱之成癖的心境。</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绂与竹炉山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王绂(1362-1416),明初大画家,掌孟端,号友石生,别号九龙山人。明洪武二十八年,惠山寺高借普真请湖州竹工编制竹炉,煮二泉水泡茶,并请王绂绘图,王达撰文,名流唱咏,装帧成卷,构成珍贵的《竹炉图卷》。隆庆间,竹炉及图卷移至惠山弥弥殿。万历二十三年(1595),殿毁于火,邹源光重建,更名竹炉山房,后竹炉图卷渐增新篇,至清乾隆时,成海内珍品。1779年图卷不慎被毁,乾隆帝命竹工如式仿制了多只,补写了竹炉首图,并题诗。<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耀与寄畅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秦耀(1544-1604),字道明,号舜峰。与其父秦禾为秦氏家族登进士第之第四、第五人。秦耀系东林党人,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耀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归乡,因朝政失意,心情郁闷,所以就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万历时构列二十景,秦耀逐景赋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霞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div><br>江阴县徐霞客故居</div><div><br>徐霞客像</div><div><br>《徐霞客游记》书影</div><div><br>晴山堂石刻</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山碑(复制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2.34米,围宽3.3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公元276年,阳羡发生地震,在离墨山出现十丈长的大石穴,孙皓认为这是瑞兆,举行封禅大典,立碑刻石颂德,这就是被誉为“江南第一碑”的国山碑。碑文为董朝所撰,字由东吴中书苏建所书,字体为篆书,笔势遒劲,不仅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封禅碑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碑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部分:明清时期的无锡</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明代建立后,无锡降州为县,仍属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 ),无锡分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属常州府。清亡后,两县又合而为一。这一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成为全国“米仓一区”。凭籍运河优越的交通区位,加上多样化经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锡逐步形成了全国闻名的米市和布码头。城市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形成使无锡的市民运动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积累,则为无锡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锡县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无锡古县衙在西城门附近(今解放西路和石皮路之间),汉以来称子城,是无锡城最早的建城地点,作为无锡政府所在地达两千余年。北宋时,尚保持着城垣,乾兴初无锡知县李晋卿进行重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步弓文量士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4),无锡县开始重新清丈田亩。全县13区414图,每图设正弓手、算手各一人,负责实地丈量和计算;设区稽民四人,负责督率图正(里正)等人统一检查区内丈量工作的进度和质量。<div><br><b>步弓石刻</b></div><div><br>步弓是丈量土地的木制标准工具有柄,略呈弓形,形似圆规,两足间距为一步。相当于当时营造尺五尺(今1.71米)。为显示工作的规范与透明度,丈量开始时便向公众公布步弓标准石刻。这是无锡延样乡(今荡口) 鹅湖之滨明代华察所建三公祠的步弓石刻。</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明政府实行黄册制度,每十年重编一次,人口的变化和相应的税收变化都记录在黄册上,与人口相应的土地情况则登记在鱼鳞图册上。土地经过丈量绘成图册,注明业主,像鱼鳞一样,所以叫鱼鳞图册。黄册确定人头税,鱼鳞图册确定土地税,以此保证国家税收。明政府规定以“里”作为基本单位,编制一本鱼鳞图册,以千字文作为编号代码。所以一“里”又称一“图”。明代无锡全县共22乡,60都,414图。明代实行“随粮定区”,将耕地按交纳赋税一万石左右划为一区。划区同时即行编纂鱼鳞图册。<div><br>明代无锡县《夫字鱼鳞图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米市与布码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当时在运河两岸建有亿丰仓、丰积仓等粮仓。明代,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至清前期,无锡稻米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成为漕粮的主要采办地和粮食余缺的调剂市场。光绪十四年(1888)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大米的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随着米市的形成,北方地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促进了乡间棉纺织业的发展。明弘治年间北门外莲蓉桥南开始出现布列成行的景象,到清中叶,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乾隆年间,无锡每年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故有“布码头”之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林书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明中叶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工场手工业更加发展。在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作坊主、手工工人及其他城市平民,开始形成一支新的社会力量,给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带来了新的内容。无锡作为工商繁盛的运河城市,成为这场新型社会运动的中心之一。以江南士大夫为代表的东林党人,以东林书院为阵地,讽刺朝政、裁量人物与社会的黑暗势力展开不屈的斗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活字印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宋代毕昇首创了泥活字印刷术。以后,又出现用木、锡制成的活字版印刷书籍,明代,铜活字印刷比较普遍地得到应用,其中以无锡华氏、安氏两家的铜活字印书最为著名。明弘治三年《1490),华燧的会通馆首次用铜活字印成《宋诸臣奏议》等书,随后,安国也用铜活字印刷了《吴中水利通志》等书。铜活字印刷的流行,是继泥活字印刷发明以来在印刷技术上的又一大改进,也是中国印刷术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胡圣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每当月夜飘过如泣如诉的二胡声,我们总会想到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想到现代二胡演奏的奠基人刘天华。这两位著名的二胡大师都是无锡人,不由得我们不把无锡视作中国二胡的圣地。阿炳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其作品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刘天华则代表了二胡艺术走向现代演奏的趋势。他借鉴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将这种古代并不受重视的民间乐器转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并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 阿炳与《二泉映月》<br><br>刘天华的二胡世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部分:走向近代的无锡</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兴起,无锡得风气之先,从1895年开始,相继开设机器制粉、缫丝、纺织、碾米、榨油等工业,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早最快的城市之一。无锡民族工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从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文化生态,是中国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变迁的典型代表,并对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及工商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荣氏企业</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无锡创办了保兴而粉厂(后改名茂新面粉厂》,随后又开办了振兴纱厂、茂新面粉二厂等。<div><br><div>1913年起,张氏兄弟将经营中心转向上海,并将业务拓展至济南、汉口等地。到三十年代初,荣氏企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拥有申新纺织系统9家厂,纱锭数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纱厂的20%,布机数占28%;拥有茂新、福新面粉系统12家厂,规模占全国关内面粉工业的1/3,一跃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首富。</div><div><br><b>惠元面粉厂</b></div><div><b><br></b>茂新、福新等12家面粉厂,共有粉磨340多部,固定资产1250多万元,年产面粉近2000万包。</div><div><br>荣氏“三新总公司”生产的面粉在1926年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荣获的奖状</div><div><br><b>荣氏兄弟茂新面粉企业</b></div><div><b><br></b>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无锡集资开设保兴西粉厂。1902年,主要股东朱仲甫退出,荣氏兄弟另招新股,改名茂新西粉厂,面粉商标定为“兵船”牌。<br>买下租办的无锡惠元面粉厂改为无锡茂新二厂<br>茂新三厂,专磨玉米粉<br>在山东济南建立茂新四厂</div><div><br><b>荣氏兄弟福新面粉企业</b></div><div><b><br></b>1912年:荣氏兄弟集资4万元,筹办上海福新面粉厂,次年7月正式开业<br>1913年:租用中兴面粉厂;11月建成福新二厂<br>1911年:建成福新三厂<br>1915年:购进租营的中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四厂<br>1918年:在汉口建成福新五厂<br>1919年:买下租营的华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六厂<br>1920年:创设福新七厂<br>1921年:翻设祛新八厂,次年再增置设备,成为当时上海日生产能力罪大的面粉厂</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 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没有湮灭的是这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正是有了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锡完成了由原始向文明的蜕变,从当初的荆蛮之地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繁华都市。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独特性,不仅在于保留了见证其历史足迹的文物古迹和以物化形式记载的古代文明,还在于其在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在无锡,也正是有了历经岁月洗练、并已融入城市血脉的“经世致用”,“义利双行”、“尚德务实”等人文精神,才使无锡这座城市得以在发展中领风气之先,最终成为著名的工商文化名城。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无锡城市未来的故事,也一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