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是著名的泥人之乡,自明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无数艺术大师倾其精力和心血,精心探索,使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和弘扬。泥人造型浑厚,简约干练,工艺独特,形神兼备,题材宽广通泛,古今人物,戏里人生,无不生动有趣,尤其寓意吉祥喜庆的题材更为多姿多彩,雅俗共赏,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惠山庙会</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惠山庙会是无锡的传统民俗,农历三月二十八盛行迎神赛会,并形成了大规模的节场活动。正值无锡博物院落成开馆之际,由中国工艺美术师王木东、喻湘涟、柳成荫、王南仙,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李仁荣、王国栋、陈荣根七位大师以及惠山泥人厂的技艺人员以手捏泥人的表现形式,联袂创作了《惠山庙会》这一艺术精品捐赠给博物院作为永久珍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她就是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惠山泥人,自诞生之日起,便渗透着江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除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一般影响外,无锡惠山的寺庙、园林、祠堂、街坊和戏文、雕刻、庙会、香会以及惠山浜与之沟通的京杭大运河及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米市”,更对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和商品生产,产生了特珠而又广泛的深刻影响,使其形成了由俗而难、大俗大雅、粗中有细、甜而不腻的地方特色。惠山泥人积淀着江南水乡特有的神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爱不释手,一赞三叹。惠山泥人通过艺人的匠心神工,赋予了千古流芳的强大生命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推测惠山泥人滥觞于宋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唐代,一种名为“善业泥”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传入中国。而分析留存至今的惠山泥人《大阿福》早期作品,其造型及制作工艺都具有“善业泥”的较多特征。<div><br></div><div>到了北宋时,著名词人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在纪行诗中有句云:“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濡为以水沾泥使其柔软,而惠山的粘土质地细腻,粘结力强,所以一般认为该诗蕴涵着用惠山粘土制作泥人的信息。</div><div><br></div><div>至南宋时,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京师旧俗,七月七夕,潘街楼……皆卖摩喝罗,乃小塑偶耳。”摩喝罗尤以江南一带制作的最精巧,谓之“巧儿”,且价格不便宜。其时在南宋节令时街上所卖穿着男女衣服的“摩喝罗”中,是否有惠山大阿福的身影呢?普遍的看法是应将患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div> 惠山泥人分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主要供儿童玩耍,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细货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多为戏剧题材,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br><br><b>粗货</b><br>粗货是指用泥模印塑头和身体、手脚和配件以手捏制成,即印段镶手。手法粗放,赋色明快,简练朴拙,反映江南乡土生活。粗货高约十公分,适宜观赏把玩,较大的大阿福、堆子是摆设之物,至于《白蛇传——水斗》铺陈山头罗列人物,则是少见的大型粗货。<div><br><b>蚕猫</b><br>蚕猫在造型上和其它早期的惠山泥人一样古扑而雅拙,变型、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猫的眼神和胡须,尾巴好似在轻轻地微微摆动,中黄的底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猫的身上廖廖数笔的图案装饰,意味着蚕猫在黑暗的夜里,在弱光中身上出现闪闪而层次多变的柔毛,两撇用真羊毛按插在嘴边的胡须挺直有力,仿佛一只活生生的黄花猫,一眨不眨的眼睛在注视着周围的一切。</div><div><br></div><div><b>大阿福</b><br>惠山泥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大阿福”。“大阿福”体态饱满,憨态可掬,怀抱异兽,赤足盘膝,给人一种健康、美好、幸福的感受。</div><div><br><b>细货</b><br>细货除头部模印外皆为手捏,即捏段镶手。形态生动传神,色彩或清新或富丽,装饰精致逼肖,个人风格突出。戏文泥人高度约十五公分,通常两个或三个角色成一出,另有大型戏文《东游记——八仙过海》、《义妖记——水斗》、《闹天宫》、《蟠桃会》,尤其是(钟馗嫁妹》角色多达四十人,为罕见之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网红无锡博物院镇馆之宝文物:彩塑“蟠桃会”(清光绪)</b></h3> “蟠桃会”通高四层85厘米,是由清末民间艺人周阿生手塑、陈杏芳上彩的大型无锡惠山泥塑工艺品,原为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十月初十慈禧太后五十寿诞时由无锡县令呈送的贺礼,为防运输途中有所损坏,当年制作了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其中一件送往北京但今己不知去向,另一件留在无锡备用,虽几经辗转却保存完好并最终入藏无锡博物院。<div><br></div><div>泥塑展现了王母娘娘过生日开蟠桃会时,八仙、刘海、和合、黎山老母、彭祖和月老等一众神仙到场庆贺的场景,作品构思巧妙,人像惟妙惟肖、做工精细绝伦,为无锡惠山泥塑的传世佳作。<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单元:泥塑神功 芬芳天成——惠山泥人在清末之复兴</b></div><div><br></div>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激战于惠山一带,无锡县城也两度易手,造成空前劫难。无锡的社会经济在同治五年后才开始逐渐恢复。特别是凭借京杭大运河穿无锡而过及江南“鱼米之乡”的区位优势,无锡“米市”复趋繁荣。嗣后20世纪初沪宁铁路的开通及在无锡设站,直接促使惠山泥人的复兴和商品性生产。在该阶段,人们不仅对惠山泥人的数量要求愈来愈多,对艺术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无锡米商多以手捏戏文作为馈赠礼品,这在客观上有助于惠山泥人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的提高,并促进专业泥人作坊的常年性生产。由此,惠山的泥人作坊愈来愈多,工艺也愈来愈精巧。同治年间,泥塑戏文在原来的工艺基础上发展到全部用手捏制。这种“手捏泥人”趋向圆雕样式,更富有立体感,同时在保持传统手法的基础上,使泥塑的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与此同时,耍货类泥人同样赢得了不同消费层次的欢迎。清末,惠山泥人已由季节性的作坊生产逐渐过渡到专业生产。至辛亥革命前,专业作坊已有四十多家。为协调各泥人作坊之间的关系,惠山泥人作坊及店家还组织了泥人业的行会组织“耍货公所”。由此可见惠山泥人在晚清时期的繁荣景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单元:泥塑神功 芬芳天成——民国时期惠山泥人状况</b></div><div><br></div>五四运动以后,外来玩具受到抵制,泥人生产获得了发展的好机会。惠山泥人和天津泥塑这对民间工艺的姐妹艺术在此时得到直接交流,且南北齐名。据1935年版的《无锡概览》载,当时惠山泥人店铺有46家,从业人员达200多人,年产值达10万银元。该阶段的惠山泥人在题材上出现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和富有生活情趣的作品。这一时期,惠山艺人、原料等方面也有改良和变化,日本泥塑“皮鼓与木盂”的制作特点被吸收到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中,将实心泥坯改为中空座,又将单片模改良为多片模,使作品更轻巧活跃并富有立体感。并出现石膏制作品,并在白坯上喷漆着色,由于此类产品工艺较简便,色彩鲜艳,迎合时尚,又能批量生产,因此得到一定发展,一度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br><br><div>抗战时,无锡沦陷,惠山泥人受到摧残,部分作坊焚毁,80%以上的从业人员转行,或跑单帮做小生意,手捏戏文和具较高质量的耍货基本停产。抗战后,惠山泥人一度得到恢复,但当时惠山泥人作坊大都改产石膏制品,而粗细货仅有少量生产,且质量远不如清末,造成对惠山泥人传统艺术的不小冲击。至解放前夕,惠山泥人作坊虽发展到50多家,从业人员达298人,但年产值很低,惠山泥人业陷入窘境。</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单元: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建国后,惠山泥人之发展和现状</b></div><div><br></div>1953年,江苏省惠山泥人辅导工作组成立,第二年又成立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当时已停产的手捏泥人恢复生产,并记录老艺人手捏泥人和彩绘技巧,开办泥塑彩绘训练班培养艺徒,同时惠山泥人开始组织出口,逐渐成为常年外贸商品。至1961年底,惠山泥人厂分为6个专业生产单位,惠山泥人在当时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br><br><div>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惠山泥人进入坎坷之途。传统题材被斥为“封、资、修”而遭封杀,模具被销毁,6家生产单位除保留惠山泥人厂外,有2家转产,3家及泥人研究所被撤销。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艺人们身处逆境仍积极探索,创作了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些优秀作品。<br><br></div><div>1976年“文革”后,恢复了被禁产的手捏戏文,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惠山泥人创作再次兴旺,1989年,《无锡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予以公布实行,惠山泥人这一宝贵的传统民间工艺得到法律保护,又焕发出蓬勃生机。</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单元: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中国其他地方泥人艺术概览</b></div><div><br></div>泥人、泥塑艺术不仅是在江南无锡散发着泥土艺术的芬芳,早在民国初,惠山泥人彩绘艺人前往上海普益习艺所帮教,该所教员、天津著名彩塑艺人潘树华的弟子高标、周作瑞等和再传弟子关连新等先后来惠山开设艺术馆,惠山泥塑和天津粉塑得到直接的交流,且南北齐名。另外,在我国山西、安徽凤阳等地方,泥塑艺术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各地方不同的人文背景和各异的社会环境,使各地的泥塑艺术呈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之态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束语</b></div><div><br></div>惠山泥人的历史跨度纵贯几百年,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的一个优秀品种,著名艺人繁星点点,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品种门类渐进渐化,凝结了无数泥塑艺人的心血和智慧,既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至于深深锲入无锡的历史纪实,增蓄了无锡优秀文化内涵的沉淀,也造就了它在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崇高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奉献的一份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