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起的早,出门大采购了一番,街上还是很有过年气氛的,买了好多东西拎到手酸。回到家开始研究红玫瑰用哪只瓶来插,心里还是欢喜的。</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增长有些怕过年,因为不想再长一岁,也因为春节没有了从前的感觉。但今年我发现,减少对春节的期待,心理预设和其他节日一样。主要过好除夕一天,其余都是普通假日,是令人身心放松的假日。这样想了以后我觉得过年不仅不失望失落了,还满是趣味和欢喜。</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时代年有不同的过法。古人重视天文物候和人事活动的关系,才有了年的说法。年的本意指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如今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不为丰收祭祀而过年。人们不在迷信,不像唐宋人那样在除夕晚上做驱鬼仪式来过年。如今也不再为穿衣发愁,不用像八九十年代一样为通体焕然一新而过年。如今家的单位越来越小,小到一个人,不再都像以前一样一大家十几口人一起过年。</p><p class="ql-block"> 那我们现在怎么过呢?我想,应该是怀念和盼望。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习惯变了,人的心理需求却没有变。过年,我们照样要好好的怀念一些人。诸如许久不见的亲人,久未联系的朋友,包括过去的自己。过年我们照样有盼望,盼着明年的生活会有惊喜,有好运,经历一些有收获的事,遇到值得此生交往的人。</p><p class="ql-block"> 古人最开始称春节为岁首、正旦、元日等等,是民国时期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我很喜欢古人的叫法。如果我们不去想过年的过字,而是念着岁首的首字,就会少些失落感。岁首是起点,一切清空归零。干干净净,磊磊落落,从头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