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历程(二、技革之路篇)

孟子儒生

<p class="ql-block">上接: 一、《懵懂少年篇》</p> 一九六九年进厂参加工作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依然矗立在原址的一座红砖结构的三吨半锅炉房,是我离开学校参加工作进入社会的历史见证,是我职业历程的启航点。</p><p class="ql-block"> 我初始工作的大食堂就在大烟囱左侧被那座米黄色建筑物占居的位置,记得那是五十年代建筑的木制尖顶房架结构(已拆),院墙紧邻京保公路,仅饭厅面积就有1000平米之多,操作间也挺大还能容得下我们业余活动的乒乓球台,后院也有我们打羽毛球的空地,练跳高的架子,饭厅后面隔一条小柏油路就是我们单身宿舍。</p><p class="ql-block"> 这座锅炉房的功能除了为家属区冬季供暖,平日为其右侧的职工浴池和烟囱下方的开水房提供热蒸汽外,主要为食堂提供蒸馒头蒸米饭和洗碗用热水提供热蒸汽。</p> 喜遇人生中的伯乐 <p class="ql-block">  1969年4月15日为期1个月的进厂学习班结束了,我被分配到十连(那时各车间按军事建制)下辖的食堂做炊事员。</p><p class="ql-block"> 坦率的说我不爱这一行,好在遇到当时的领导—食堂管理员陈安华,他不是简单的只做政治批评教育,而同时也注意到我的爱好,为了发挥我的特长,后来安排我和钳工师傅一起管理食堂冷库附带设备维修。</p><p class="ql-block">  这是大工厂大食堂,每天最多消耗1400-1500斤粮食,那时国家炊事机械还不发达,食堂除原有合面机,轧面机和绞肉机外,还有3台厂里自制的切菜机。</p><p class="ql-block">  那时企业提倡群众性技术革新,我受那3台自制的电动切菜机(切丝机,切片机和xxx)启示萌生了也搞技术革新的想法,在这五年期间里进行多项技术革新工作。参与制作了白菜菜馅机,馒头机,汽油喷灯式小炒用炉灶等。</p><p class="ql-block"> </p> 制造馒头机 <p class="ql-block">  进厂初期食堂制作的还是人工刀切的方馒头。1971-1972年期间,全国开展“全民拉练”活动,一只拉练队伍在食堂邂逅告知他们厂有“馒头机”,陈管理员立即派我去买图纸,我几经转乘从北京西南方向的良乡乘车抵达北京东北角的大山子地区的国营706厂,交上支票办好购买图纸手续,晒图室工作人员取出底图一张张送进晒图机,晒出的蓝图包装成碗口粗纸筒我乐颠颠的扛回厂里。</p><p class="ql-block"> 厂里很重视改善炊事员的劳动强度,马上安排七车间完成了加工制造。</p><p class="ql-block"> 合好的面团送进馒头机进面口,经螺旋桨叶式输送机挤出,进入两根上下对合旋转的螺旋轧辊,上下半圆形轧辊的螺旋导程将面团滚成球形,大概1972年底我们就用上了“馒头机”做出的机制圆馒头。</p> <p class="ql-block">  研制菜馅机</p><p class="ql-block">  那时职工食堂伙食很好,工作宗旨一切为了全厂职工吃好,饭菜种类繁多,周一、周五供应包子,周三供应饺子,周二、四,六供应面条,早餐还供应油条,正餐中甲乙丙丁四档炒菜,2角钱一份的溜肉片或熘肝尖卖的最快,有时还有2.5-3.5角钱的红烧排骨或带鱼等。</p><p class="ql-block"> 做包子最多需13-14袋面(45斤/袋)做饺子6-7袋面,准备菜馅工作量很大,一般头天下午十几个人就乒乒乓乓剁白菜,菜馅需放置到第二天上午才能拌馅,往往不够新鲜。</p><p class="ql-block"> 有人告知和平门菜市场有菜馅机为顾客加工白菜馅,陈管理员安排我去参观取经。那时社会氛围友好,人人朴实乐于助人,人家明白了我此行目的不怕麻烦拆开菜馅机外壳让我细看了内部结构。可惜那时没有照相机拍照实物,回来后如何把我大脑里的记忆变成大家都看得懂的机械图纸呢,我到书店买了《机械零件与制图》的科普单行本,利用业务时间学习机械制图,复杂的装配图肯定一时学不会,后来拿着绘制的部分机械零件图纸和绘画的外形轮廓图,到三车间与工人师傅当面沟通共同制造还原出菜馅机。</p><p class="ql-block"> 垂直安装的电机直接驱动刀盘,刀盘圆周和上端面安装有十几把不锈钢刀片,1500转高速旋转的刀片瞬间就把白菜切碎了。有了菜馅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当天早上再把一颗颗白菜续进机器,转瞬间白花花的白菜馅就出来了,大大提高了饭菜质量也改善了炊事员的工作强度。</p> <p class="ql-block">  用汽油喷灯改制小炒炉灶</p><p class="ql-block"> 为了继续改善用膳职工伙食,食堂恢复了小炒,那时山西大同产无烟煤供应不稳定,我看到维修工人用汽油喷灯维修房屋突发奇想,何不用它做小炒的热源?与陈管理员沟通并安排我去三车间与工人师傅一起做了一个钢制储油罐,拿一张食堂的大支票去珠市口汽车配件商店买了2个小小的汽车轮胎用气门。</p><p class="ql-block"> 将喷嘴垂直固定,用铜管连接上储油罐,汽油炉做好了,灌上汽油,用自行车打气筒给汽油储罐打气加压,火力强劲的炉灶上岗了。</p><p class="ql-block">炉火纯青,</p><p class="ql-block">铲勺叮当,</p><p class="ql-block">菜肴翻飞,</p><p class="ql-block">绽放色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燃煤匮销,</p><p class="ql-block">抛向九霄,</p><p class="ql-block">用膳职工,</p><p class="ql-block">喜上眉梢。</p><p class="ql-block"> 它的不足之处是噪音太大,按现在安全管理规定存在安全隐患。</p> <p class="ql-block">  制作饭票消毒柜</p><p class="ql-block"> 那时食堂卖饭菜不收现金而用代金券—饭票,饭票重复使用沾染细菌较多影响职工健康,不知谁说的某单位食堂饭票经常消毒,我用角钢和铁皮做了个方柜子,在底层板的下方放有一个储液盒放福尔马林液体,盒下面用一个酒精灯加热将福尔马林液体蒸发成汽体充满柜子,从而达到饭票消毒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研制点票机</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电子付款系统,每次卖饭后炊事员围着大面案板清点各类饭票,归类,数数,打捆再上交财务,工作量极大。</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值电子技术发展蓬勃时期,出现了半导体光电管,《无线电》杂志常常刊载其在各个工业领域应用情况,如印刷行业纸张计数。我萌生了自制“点票机”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1974年我自己买了光电接受对管,用小电机带动一个小薄壁铁管,铁管外粘上几层自行车内胎形成橡胶轮用于推送饭票,从电话总机室找来废继电器,从五车间找来玻璃纤维板做底座和滑道,外形基本都做出来了。这年我被推荐上大学了这项工作遗憾的搁置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春节长跑比赛第一名”奖状,也许你认为这与职业历程牛马不相及,其实不然,体育的真谛不但是“提高人民体质”,更是增强人的意志力。</p><p class="ql-block"> 体育能培养自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在提高自身竞技水平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创新思维引领追求更高境界。这种创新精神还可以激发人在各个领域的潜能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体育运动使我终身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正是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厂工会提供许多娱乐器材,像乒乓球拍和球,羽毛球网,球拍和球等,下班后单身伙伴们在一起切磋球技,良好的条件大大提高了我的球技水平。</p><p class="ql-block"> 在食堂后院我们曾和四连代表队进行过羽毛球友谊赛,在大学时期也曾代表班级与下厂办学的工厂代表队进行过对抗赛。我的乒乓球水平略逊羽毛球但也是能与一般人决高下。</p><p class="ql-block"> 我的二胡水平拙劣在单身宿舍声音太烦人,曾在饭厅里练习过几次二胡,在宽旷的饭厅里良好的混响为琴声增加了浑厚,真有点自我陶醉。</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段技术革新工作得到老师傅们的认可及各级领导的认同,也许长跑冠军增加了我在这个几千人的大厂子里的知名度,有幸经过几下几上的层层选拔从几百名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被推荐进大学深造。</p><p class="ql-block"> 1974年9月我荣幸的进入北京工业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工农兵学员。</p> <p class="ql-block">  感恩那个火红时代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为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感谢我的领导陈管理员及其领导班子对我的批评教育引导培养,是他们引领我踏上新的职业历程,他是我人生的伯乐。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是伯乐把我推到社会新舞台,是这个舞台让我演绎如此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