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四九城”的历史》

锐 知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70年的建都史。北京城做过6个朝代的都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周朝,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46,为燕国的都城,称为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称之为幽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金代,公元1115年至1234年,称之为燕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元代,公元1206年至1368年,称之为大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初为北平,迁都后为京师,为都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清代,公元1644年至1912年,称之为北京;</b></p> <p class="ql-block"><b>【城建的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b></p><p class="ql-block"><b>【攻陷元大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国。</b></p><p class="ql-block"><b>【靖难之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398年,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1399年(建文元年)四月开始削藩,史称“建文削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又称京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409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故宫营建北京宫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b></p><p class="ql-block"><b>【第二次增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b></p><p class="ql-block"><b>【城建成之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400年。</b></p><p class="ql-block"><b>【清代北京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b></p> <p class="ql-block"><b>【历史回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九城</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是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和德胜门 。四九城饱含了人们对北京文化、情怀以及氛围的怀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天安门(Tian’anmen)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中国国家象征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市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地安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地安门(后门),位于北京市,北京皇城四门之一,是明清皇城北门,也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地安门处于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楼以南。天安门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于1954年拆除。</b></p> <p class="ql-block"><b>【东安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东安门,是清朝北京皇城的东门,皇城四个大门之一。其它三个大门为天安门(皇城南门)、地安门(皇城北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东安门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门内(西)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东安门在1912年袁世凯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北洋军兵变时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变卖,东安里门同时被拆。据记载,桥上原有一座真武庙,拆墙后迁建于桥之西北。东皇城拆除后,玉河也陆续填平成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与皇城墙间陆续建满房屋,形成一个街区,其东即为东黄城根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b><b>西安门】</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西安门是北京明清时期皇城的西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1950年毁于火灾,形制类似于地安门。</b></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1]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崇文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门生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崇文铁龟”名遍响京都。走酒车,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b></p> <p class="ql-block"><b>【宣武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宣武门位于西城区南部。明、清时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附近。建于明代,初称顺承门,正统四年改称宣武。为内城南门之一。现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交在正阳门西侧,与东侧的崇文门相对,为内城三个南大门中西面那个。在崇文门与宣武门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为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汇处一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b><b>朝阳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朝阳门位于北京市,元称齐化门,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古时为进京的交通要道,1915年经过一次拆除,1956年彻底拆除,成为历史的一个影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朝阳门是漕粮出入的城门,京城百姓的口粮基本均来源于此,老人们仍有叫它奇货门的。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都是当年存放官粮的仓库。</b></p> <p class="ql-block"><b>【阜成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北京阜成门:建于元代,元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阜成门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南侧,元时名“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改名“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运入。</b></p> <p class="ql-block"><b>【北京东直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城楼连廊,面阔31.50米,连廊通进深15.30米,连城台通高34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瓮城为正方形,四隅均为直角,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瓮城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闸楼形制同朝阳门。瓮城西北角建关帝庙。瓮城门上有一单檐硬山谯楼,其外侧墙体辟有两层箭孔。城楼朱楹丹壁,面阔5间,进深1间,楼高34米。瓮城与城门相对之垣墙正中筑箭楼,其外侧面阔7间约32米,内侧庑座面阔5间约27米,通高30余米。楼前、左、右三面墙体各辟箭孔4层,共有箭孔80个。</b></p> <p class="ql-block"><b>【西直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西直门,别名水门,是北京内城的九大古城门之一,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西直门位于北京北站南侧,西直门城楼台基底宽40.9米,城台顶进深24米,城台高10.75米,内侧券门高8.46米,外侧券门高6.3米。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b></p> <p class="ql-block"><b>【安定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安定门,为明清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正统四年(1439)建城楼,瓮城东西约68米,南北约62米。1860年,通州八里桥失守后,英法联军首先攻打安定门。10月13日正午,安定门陷落,英法联军进而控制北京城。瓮城和闸楼于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除,1956年拆除箭楼,1969年拆除城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安定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七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德胜门内建真武庙,祀奉真武大帝(北方大神),在诸门中独具一格,从1924年拍摄的照片看,建筑整洁,布局精练。</b></p> <p class="ql-block"><b>【德胜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德胜门箭楼位于北京城北垣西侧,是北京内城九座城门之一。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此后,历代都对城门和箭楼进行维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文本图片来自于网络向作者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