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年味 /姚小平

寵辱不驚

<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9日,农历大年三十。</p><p class="ql-block"> 掐指一算,这是我在京城过的第6个年了。这次入住北京时间长,一住就是大半年的。这次來北京时,正好夏末秋初,天气还算炎热,由于个人喜欢游泳,认识了北京亮马河国际风情带的一帮游泳的"京爷",加之,连续半年多以及前前后后多次來北京,算是对京城生活有了一些皮毛了解。</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沉。建城约有3000年,建都有600多年。岁月沧桑同样渗透着京城年味。其实,人们传承新春佳节厚重久远的年味,是贯穿一系列节前年后的细节和场景的。远在农耕时代的秋收后,就有为当年春节预留下食材以及积攒好银兩,因而很难在一个场景或一个时空来述清和表现年味。</p> <p class="ql-block">  因此,这里说的京城年味,时间上一般从腊月初八开始,俗称"腊八",一直到春节后的元宵。在这其间,夾帶着三九天寒地冻到九九艳阳天;立春节气又在大年前后,虽然有春意的盟动,但更多的人在年关岁尾是处在猫冬、歇冬,既便在广大南方也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农事未启阶段。为此,有足夠的時间忙年的事宜。从內容上來说,京城的年味和全国各地相类似,更多的是集中在年前年后的吃穿玩乐方面。</p> <p class="ql-block">  据京爷们说,过去京城的腊八,即腊月初八,年味徐徐可闻,光是在制作熬煮腊八粥的情节上就可见用心:在白米中掺和着各类食品,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等不下几十种食材,君臣佐使,匹配自如。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慢火细熬,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可谓讲究。</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也是京城小年,传承有皇帝的時候,学童就腊月十几放寒假,年前的这一段,算是食品、商品渐渐丰富。孩子们高兴的拽着父母去买杂拌儿、胶枣、榛子、栗子、花生与蜜饯的混合;排着队去爆米花;还有就是买爆竹、空竹、风筝等玩具。</p><p class="ql-block"> 春节,孩童最为喜悅,也是最大受益者,因为即将有好的吃,有新衣穿,有压岁钱。</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尤其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年轻人为忙于生计而努力着,有些漂泊在异地他乡,只为三餐別挨饿而奔波。新中国后有三年困难时期和自然灾害,在计划经济下总体上还是物资溃乏,也难维持溫饱。只是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物资、商品才慢慢富有。</p><p class="ql-block"> 現在,年轻人到年底更多的是单位上、公司里忙团建、年会,分红、奖金;忙来年谋划,跳槽换岗。进城打工的一族,小年前后便是忙着回家的事儿,向留守的孩子捎上新衣服;向在老家的妻子准备好钞票,向年迈的父母和长寿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准备好红包。</p><p class="ql-block"> 本土的京爷更多的是为后生小年、大年以及春节期间备齐、备好餐桌上的一日三餐。</p> <p class="ql-block">  小年,算是大年的彩排和预演了。旧社会时,小年家家戶戶要祭灶神,主要祭品是麦牙糖、江米糖,传統上的说法是让灶王满嘴留甜而且黏糊,在向天神报告民间时,好话连篇,难听的话说不出口。可见人是聪明而且是最能掩饰的,那怕再穷再苦,也穷在心里,苦不挂脸上,对外还是要显得富有。</p><p class="ql-block"> 过了腊月二十三,新年眨眼就到了,年味更浓了,也就更忙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除夕以前必须来一次大扫除。过去,房屋低矮,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七拐八弯处都堆着杂七杂八的东西,诸如煤球、大白菜之类的。加上北方冬天寒冷,又不像现在有供暖,矮小的屋子遮得严严实实,庶民只有炉火取暖,围炉聚集。就是现在还有一些老胡同、城中村和即將腾退的老房子依然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把肉、鸡、鱼、蔬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夠吃用个把星期。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几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庄,假若不预备好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老人家都讲究在除夕前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好,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利刃,动刀、动剪是不吉利的。</p><p class="ql-block"> 除夕当天更是热闹。远亲基本归家来了,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飘香。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每家都灯火通宵,不宜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再夜得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个夜,万家灯火,团团圆圆,熬夜守岁。</p><p class="ql-block"> "吃了吗您嘞",这是老北京人见面的招呼语 。过年的"年味",其核心更是集中在"吃"上。准备年货、亲人团聚。而这个"吃",吃的是团圆幸福,品的是年味记忆,享的是万家安康。而平民百姓几千年来一直是在物资、食材短缺的前提下生存,因此,年夜饭就更为看重,就是条件差的家庭也得为年夜饭张罗几个回合。应该说年夜饭是一年中一家老少最丰盛、最圆滿的一顿饭。</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早晨有个把时辰的平靜,接下來就是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男人一般在中午前就出动,带着孩童互相串门,到亲戚家去拜年,祝福新春。女人们一般在家中接待客人。</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开始,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都是开放,任人觐见游玩,小贩们在寺院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接下来庙会开始风光无限,大人小孩们都喜欢去逛。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龙潭、景山公园,几乎所有的市区公园都有大大小小的娱乐活动。还有些人去到城边缘处去登山,登长城,锻练身体,呼吸新鲜空气。</p> <p class="ql-block">  多数的商家初六开庄,开庄时祈财求福放鞭炮,从早到夜,全城的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庄,可是除了卖些吃的、串门用的礼品与其他重要日用品,大家并不是很忙,店铺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去听戏。街上看灯、看焰火的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p><p class="ql-block"> 在旧社会里,女人们不轻易出门;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门口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灯,如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纸灯、还有红纱灯,有些灯里面有小铃,可以定时叮叮的响</p> <p class="ql-block">  一晃眼,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到了,在城里不像我们在农村,俗话说"大年日勤迟了,正月初勤早了"。逞着余兴,该吃吃、该玩玩。接下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一切恢复常态。</p><p class="ql-block"> 现在不同了,"过了腊八就是年"仅仅是上了年岁的回味,腊八粥也少有人熬煮了,倒是快递八宝粥常有。</p><p class="ql-block"> 京城的小年也看不出特有的氛围,讲究一点的一家老小吃顿饭,不讲究的还跟平常一样。因为本身小年小年就是个"小"字,加上北方、南方过小年,日子都不同,并且又离大年不几天了,还有就是从政府、社会、舆论角度,小年都沒摆上位置,也不倡导小年氛围。</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后的生活物资保障供给方面也非常利民,只要有钱,沒有买不到的东西,节前年后的农贸市场、超市、线上线下都呈现出巿场繁荣、物资丰富、价格平稳,调节有序。所以大量采买、囤积年货,也就沒必要了。</p> <p class="ql-block">  年夜饭就更今非昔比了,过去,总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钱的撑个场面,没钱的凑个人气。现在不同了,这个"家"有新的含义。光年夜饭的吃法就是五花八门:有一脉老少、父母兄弟姊妹聚集一家热闹的;有几个月就酒店定了年夜饭的;还有年轻夫妇作主帶走一家老少趁着休假时间国內、国外旅遊异地吃年夜飯的。还有些全家在邮轮上吃喝玩乐过大年。前几天,看到国际邮轮春节休假这十来天,船票价格翻了几番。且一票难求,可见传统过年的方式正在悄然改变。</p><p class="ql-block"> 公共区域,则是滿大街被灯笼、高楼、电子屏、灯光秀等城市的靓丽笼罩着,夜空、夜景显得格外喜庆和明亮。</p> <p class="ql-block">  现在,虽然城里大部分域区禁放鞭炮、焰火,但相对于过去儿童玩耍的东西,那可丰富多彩了。到处都是游乐园,惊险的、刺激的、寓教于乐的,五花八门的玩法。就这个龙年来说,龙潭庙会、地壇庙会让你玩个够,真是沒有你玩不到,只有你想不到。</p><p class="ql-block"> 现在,虽然少了烧香拜佛,祭祖拜神等半迷信的活动,但正能量的东西多了,文明、环保的观念正在进一步加強。有些年龄段,有些行业虽然有些內卷,但相信自己、相信未来还是主流。</p><p class="ql-block"> 过去更不可与现在比的是:固定视频、移动视频,长视频、短视频,各类社交平台等等,只愁时间不够花,眼睛不夠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是春节假期长,在京城工作的外地人回老家团聚去了,加上线上购年货的多,假期十来天交通更通畅了,商业街人少了,感觉冷静一些。</p><p class="ql-block"> 都说年味淡了,其实不然,个人觉得或许是因为生活水平不断被提高,日子越发的好过,很多欲望在平日里都能被满足,年味的热闹气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了,于是"淡"了年味。</p><p class="ql-block"> 其实,恋着过去所谓"年味"的,大多是上了岁数的人,岁数越大,这种年味就距离人越远。由此可见,年味也随着岁月在内心体验中从简单、单纯到复杂多元、而且向着开放、包容的个性化进化。</p><p class="ql-block"> 相信未來的京城年味和全国各地年味一样,一定会跟着时尚,与时代同进步,散发出时代的芬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文/字/图:姚小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于2024/02/10大年初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江西广昌县人 退休 经常北京居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