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读三书解诗:春风忽又新。

缄子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丁丑元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与弼(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往事浑如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风忽又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浮生空白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依旧一瞢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初读时,便令我耳目一新,后来再读,依然如是。吴与弼是谁,丁丑年是哪一年,都不必去管,就问自己:有没有被诗句击中,有没有哪一句让你直见性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首好诗的标准,我认为首先是过目不忘,不一定马上背诵下来,但一定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致你想要反复去读,想要把它背诵下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一首好诗应该是非个人的,也必然如此。如果有谁写诗,只有自己才知道写的什么,那根本就不叫诗。诗一定来自人类的原型,即我们潜意识的深层,一定是非个人的,个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对于诗没有多大意义。从这个层次来说,诗人是无名的,没有故事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代很少有元日诗写得这么好,好在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应景的俗套。这首《丁丑元日》,每一句都击中心灵,开口就是“往事浑如梦”,作为成年人,过年这一天,可不就是这种感觉吗?从除夕到大年初一,不过一天,却已隔年,回想去年的往事,都已觉得遥远,浑然如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春风忽又新”,忽然又到春天,春风永远新鲜!这里有某种既叫人感动,又叫人伤心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春天永远新鲜,人一年比一年衰老。“浮生空白发”,浮生如梦,白发却很真实,这是怎样怅恨的事。二者之间,一个“空”字,把人生全空掉了,也许好多事想做没能去做,有些事做得不尽如人意,总之,所谓人生,到头来不过是可怜白发生。 诗的最后一句,尤其对于绝句,一定要有力,要能使整首诗飞走,或回味无尽。“依旧一瞢人”,首先击中我的,就是最后这句。“瞢人”,这个词叫我笑出声,应该就是懵人吧,专门查了《说文解字》,瞢,目不明也,引申为暗昧、昏聩。 年纪增长,智慧不一定随之增长,遗憾的是,多数人都不会,只会在惯性思维里越来越顽固。要么就是身体每况愈下,成天受病痛折磨,或为了养生而养生,每天活在对死亡的恐惧里,这些都不会带来智慧增长。 能够看到自己“依旧一瞢人”,这样的人就不算瞢,知道自己无知,就不是真的无知,看到自己的无知,才是智慧的开始。真正无知的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但事实是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在了知生命真相之前,谁不是瞢人,谁不是梦中人,谁敢说自己活明白了?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也不过是在世间游戏里玩得如鱼得水而已,可能根本都不知道,那只是个角色罢了。以为角色就是自己,便谈不上真正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辰龙年:2024/02/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