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所以,中国的国画在历史研究,美学发展上都有十分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国画在记录文化历史方面也有特别贡献。中国古代的一批又一批作家,让时代文化和书画结合,不论是朝代的历史发展特点,还是民族、宗教文化都会在国画中又相当好的体现。并且其中蕴含着修生养性的独特特点,不论是作画的人,还是观画的人都能够在这过程当中体会到不同的意境魅力,陶冶人的情操。</p><p class="ql-block"> 国画的抒情写意,不论是山水画的景观文艺,还是人物画的传神达意,都体现了古人对于各方面的认知表达。</p><p class="ql-block"> 爱画画的人都是富有创造力和艺术感的人,画画的人必须具有耐心、细致、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具有比较自我表达和独立。</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国画,是因为国画能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眼界水平。可通过画画接触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画画真正展现出现实的升华和内心的表达。 </p><p class="ql-block"> 现将我学初学国画时的山水画部份作品(一)保存在美篇视频中。</p> <p class="ql-block"> 来看看我临摹的几幅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几幅名家作品和画家介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范宽为宋代绘画大师,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因为性情宽厚豁达,嗜酒好道,时人称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范宽、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艺术成就使得范宽与李成齐名,并称“李范”,又与同为华原人的柳公权合称“柳范”。代表作品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和《雪山萧寺图》等。</p><p class="ql-block">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而能自出机杼,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p><p class="ql-block"> 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黑色,作雪景亦妙。</p><p class="ql-block"> 范宽不仅是驰名当代的绘画大师,画作在汴京与洛阳间获得极高好评,自宋朝开始,就是画家们学习和摹仿的对象,北宋后期的李唐好学范宽,其后又有南宋马远及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系出范宽一脉,此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浙派的戴进、清朝的「金陵画派」,以至近代的黄宾虹等历代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宋《宣和画谱》收录有范宽画作58件,著名书画家米芾也在其《画史》中记载见过真迹30件。</p><p class="ql-block"> (文字资料来源百度)</p> <p class="ql-block"> 王希孟为中国宋代著名画家,擅作青绿山水。北宋政和年间入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得宋徽宗指导画技。其唯一的传世作品是《千里江山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作品罕见。他是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传世作品,今藏故宫博物院。画用整绢一匹,画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渔村野市间于其中,并描绘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用传统青绿法,用笔极为精细,在兰绿色调中寻求变化,为千古青绿。王希孟传世之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全图以大青绿为基调,山脚、屋墙、水天交接处用深浅各异之赭石色渲染,屋顶用浓黑,人物多粉画,用笔敷彩精细,轻重浓淡生动活脱,灿烂艳灼,美不胜收,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时人赞其画“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人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p><p class="ql-block"> (文字资料来源百度)</p> <p class="ql-block"> 吴镇为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浙江嘉兴魏塘人。工词翰,草书学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擅於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p><p class="ql-block"> 吴镇画山水喜用湿墨,其实吴镇未尝不善用干墨,在吴镇传世几十余幅墨竹中,几乎全是用干墨画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吴镇在山水画中多用湿墨,这与吴镇欲借山水画表达的境界有极大的关系。北宋山水画追求一种可游、可居之景,用笔用墨都服从于山水真实体感的表达;而元人则以山水为媒,追求一种有我之景,笔墨除用表现形体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在元四家中吴、倪均以画水著称,倪喜用干墨,吴则喜用湿墨。倪用干墨草草点染,创造一种荒芜、澹泊之境;吴则用湿墨,渲染出一种凄清、静穆之境。细观吴镇每一幅山水画,都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无论是山、树、水,还是船、渔父、房屋,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均如淋浴在水中,从而更使远方景物有千里之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旷、寂寥的艺术氛围。</p><p class="ql-block"> 由于吴镇以董巨起家,其画中山、石、树、水、房屋、小桥都显得格外宁静、平和,但吴镇有时也着意打破这种气氛,使宁静中增几分动荡,那就是近景大树和山石的表现,特别是三两棵树的表现尤其明显。</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吴画山、石、水、小桥、屋舍、群树的表现乃至整体气息是以董巨面目出现的话,那么其局部的大树则主要是以马夏的面目出现的。结构布局上立于近景,形象表现上夸张变形,树种的选择上以松柏寓人格。这种形象的树出现在平和、宁静的境界里显得格外突出。它们或直立挺拔、俯势向上;或倚斜偃蹇、欲倒还立;或技条倒挂、曲折盘桓。而且吴镇对大树的形象也是情有独钟的,几乎每幅山水画均有此类形象。</p><p class="ql-block"> 这一个个形象频繁出现于其笔下,在大树的塑造上,如果把吴镇放在“元四家”其他三家中做一比较,吴镇的独特个性尤能充分展现。黄公望、王蒙为了表现高士的居住环境,用平和、冷静的笔触画群山诸峰,力量均匀,气势平缓,树木郁郁葱葱,均为山的点缀,很少突出某一大树。倪瓒、吴镇在景物取舍上有极强的一致性,均喜画几棵树。倪瓒的树是纤细、弱小的,树干上长出几条树枝,枝上顶着几片叶子,立在空旷的荒野里显得孤独而又凄凉。而且倪瓒的树往往是叫不出名字的,并无具体所指;吴镇在树的种类上往往是有选择的,他最喜欢选取被赋予隐逸人格象征的古松来充实画面。在近景中吴镇很少画杂树而是喜爱强调几棵大树,个个粗壮而枝叶茂密,富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白吴镇那种孤高、耿直,虽“势力不能夺”的个性是何等强烈。 </p><p class="ql-block"> (文字资料来源百度)</p> <p class="ql-block"> 沈周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span>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沈周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 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 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p><p class="ql-block">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领袖。</p><p class="ql-block">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宋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开明代习黄书(黄庭坚书法)之先河。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文字资料来源百度)</p> <p class="ql-block"> 石涛为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p><p class="ql-block">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p><p class="ql-block">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从传世作品看,石涛在画史上不仅称得上是一个有创新才能的画家,同时也是创作题材广泛的多产作者。石涛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又能独特、和谐地统一为自己的风格特色。他的绘画风格变化同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因而他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把绘画创作和审美体系构成为「借笔墨以写天地而陶泳乎我也」。石涛是一个僧人,他从禅门转入画道,因而他的画风似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走兽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当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绘画艺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关键。</p><p class="ql-block"> (文字资料来源百度)</p> <p class="ql-block"> 陆俨少(1909年-1993年),现代画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县南翔镇人。有“上海书画三杰”之誉。他的山水画创作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与李可染一起被誉为“北李南陆”,然以传统的笔墨意蕴审视,其成就显然在李之上。</p><p class="ql-block"> 陆先生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块”。所谓“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在陆先生的作品种多数用来表现云雾,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径和浪花。留白要以墨色反衬,所以陆先生又创“墨块”法,以浓墨积点成块。</p><p class="ql-block"> 陆先生之所以能与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大家,同时兼擅梅花、竹石,是与他在诗文、书法、画论等多方面的深厚学术修养分不开的。他出版有《陆俨少自叙》、《陆俨少画集》多种专著和有关中国山水画的多篇论文,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卓然翘首的文人画家。”</p><p class="ql-block"> 陆俨少先生的笔下功夫,旷世罕见,游历山水,从不苦做速写记录,他说:“我外出游历……只用眼睛看……要得山川神气,并记在胸。”他作画无论多大尺幅,也从不起草稿,提笔就来,如唐代吴道子对玄宗所言:“臣无粉本,但墨积于心也!”他作画用一枝笔,从头到尾,中间不换笔,他的技法“近乎道矣”,全靠对毛笔天人合一式的神化般使用。擅画山水,尤善于发挥用笔效能,以笔尖、笔肚、笔根等的不同运用来表现自然山川的不同变化。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云水为其绝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云勾水,烟波浩淼,云蒸雾霭,变化无穷,并创大块留白、墨块之法。兼作人物、花卉,书法亦独创一格。</p><p class="ql-block"> 陆俨少先生在通过各种笔墨技法之探讨,终于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地进入了新的表现层次:勾云、勾水、大块留白、墨块等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技法是其独特风格的成功创举。勾水之法,倒是古时便有,宋代山水画大师马远有《水图十二卷》行世,但是,真正将画水之法融与现代山水画中的却是陆俨少先生,他善于将江河湖海的汹涌澎湃、浩渺弥漫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激流险滩、旋涡飞溅;还是滔滔江河、迂回曲折,其笔墨都顿挫有力,线条变化多端,气韵生动。</p><p class="ql-block"> 陆俨少,这位当代中国画坛不可多得的山水画艺术大师,以其深厚的功力,博学的才识,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登上了山水画艺术的又一峰巅。</p><p class="ql-block"> (文字资料来源百度)</p> <p class="ql-block"> 关山月(1912.10.25--2000.07.03)中国现代画家。广东省阳江县人,原名关泽霈。早年在广州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中国画。代表作有为人民大会堂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集》、《关山月作品选集》等。解放前,曾在国内多次举行个人画展、写生画展,出版了《关山月纪游画集》两辑。建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p><p class="ql-block"> 关山月先生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先生禀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关山月在艺术上坚持岭南画派的革新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他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弘;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他致力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在永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苦苦追求,奋斗不息,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 他所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是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文字资料来源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