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春游云洞,鹤鸣三思

美友11511574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游云洞,鹤鸣三思</p><p class="ql-block">寒冬去而未尽,暖春来而未稳。连日来的绵绵细雨,裹着丝丝缕缕的凉意,却丝毫不能削减我们游春的兴致。</p><p class="ql-block">云洞岩景区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海拔虽仅有280米,却素有“闽南第一洞天”、“闽南第一碑林”“闽南理学第一名山”的美誉。不但有大小洞穴四十余处,更有历代各体书法题刻二百余处。因山上有一石洞,天将降雨,云雾从洞中飞出,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里,故名云洞岩。</p><p class="ql-block"> 其实,云洞岩在古代并不叫云洞岩,而是叫鹤鸣山。因古时候此山多鹤,常有鹤鸣于山中,故而被称为鹤鸣山。传说隋朝时有高人名叫潜翁的,在此山养鹤而得道成仙。仙者:从人,从山。人傍山,山傍人也。人因山成仙,山因人成名也。人本俗人,物本俗物,两相成也。也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做了实注。</p><p class="ql-block"> 步入云洞岩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湖碧绿的湖水,雅称鹤湖。可惜已不见仙鹤的踪影,有的仅是一些贪嘴的金鱼,勾不起我欣赏的欲望,倒是绿地上的几只仙鹤造型雕像吸引了我的注意。抬望眼,有几朵白云正在山腰悠哉地飘荡,也似乎正应景着崔颢的那一首名诗:“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p><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云洞岩独具一格的山石景色目不暇接,有别于周边的荒山秃岭。整座山从山麓到峰颠,几乎全是由各种玲珑奇特、各具神态的花岗岩石,层层叠叠垒成的。有从山上滚落的大大小小的石蛋型花岗岩,重重叠叠构成众多幽深的洞室,凉爽宜人;有狭小的石隙,需猫身循着亮光,双手伏地才能通过;有开敞的大洞厅,可容千人藏匿其中,美其名曰:千人洞;有山岩突兀、明暗相连,迷宫式的石洞,是小朋友捉迷嬉闹的好地方。有的像巨大的石鼓,让人不禁想起古时战鼓擂鸣的场景;有的似拜月的硕大石蟾,栩栩如生,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若以地理构造而言。有以水平节理发育的片石、孤石。仿佛大风刮来似的飞来石,仿佛风吹石动,摇摇欲坠的风动石。有以垂直节理较发育构成许多夹缝式形态为特征的花岗岩奇景。有如刀削一样直面而下的石壁;有比邻而立的石柱,好像好朋友一般的得朋石;有仅容单人侧身通行,考验身材的一线天;有的花岗岩石柱如擎天大柱直插云霄,试与天比高。</p><p class="ql-block">“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上鹤鸣山的最高处,整个漳州城尽收眼底,美丽的九龙江犹如白练一般默默流向远方,驰名中外的江东大桥悄悄诉说它着八百多年的辉煌岁月,有点遗憾的是不见一只心驰神往的仙鹤。抬望眼,一只雄鹰,仙鹤一般蓦然闯入我的视线,久久盘旋在鹤鸣山顶的正上方,似有所思,似有所念……</p><p class="ql-block"> 一思朱熹</p><p class="ql-block">  一座城往往因为某个人而让人心驰神往,一个人也往往因为某座城而让人顶礼膜拜,譬如朱熹与漳州。</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陈元光南征蛮獠以来,文明的种子便开始在八闽大地之上播撒。松洲书院花一样芬芬着九龙江两岸。特别是到了公元1190年,写过“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上看”的中国儒学之大集成者朱熹不顾六十高龄到漳州任知府,大力提倡儒学,更是使曾经的南蛮之地,一跃而成世人交口称赞的海滨邹鲁。知漳期间,朱熹曾水陆并进多角度观赏云洞岩,并留下“溪山第一”及“石室清隐”之感慨,可见鹤鸣山早于名声在外,如今朱熹曾经的题字处更是游客们趋之若鹜,非去不可的打卡地。明朝时,时人在云洞岩南麓建祠以示纪念,后几经兴废。今在原址重建的朱文公祠为一明两暗的庑殿顶式仿明建筑,古色古香,朴实无华,成为云洞岩的又一新景观,把朱文公和漳州的故事永远地留在鹤鸣山上。</p><p class="ql-block"> 二思蔡烈</p><p class="ql-block"> 鹤鸣山脚有一湖,唤着鹤湖,鹤湖缓坡上有一亭,唤着鹤丘亭,鹤丘亭旁有一墓,唤着蔡烈之墓。想来先生定是爱鹤之人,常端坐亭中,远观仙鹤嬉戏湖上,陶然忘机,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蔡烈(1479-1558),字文继,龙溪人(今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蔡坂后吉社人),是土生土长的漳州人。少时为庠生,从师晋江蔡清,后又受学于莆田陈茂烈。明嘉靖年隐居鹤鸣山白云洞讲学,时四方名士访道问业接踵而至。学者称他为“鹤峰先生”。莆田林达赞其“鹤峰千仞,龙江数曲,中有一丘,其人如玉。”所著有《孝经定本》、《大学格物致知传》、《道南录》、《朱子晚年定论》、《诸儒正论》、《大儒粹言》、《读书录》等若干卷。《漳州府志》卷四十一载有蔡烈《初入鹤鸣山作》。诗云:“性癖林泉入鹤山,入山得趣出山难;云收古洞千峰寂,泉绕元岩万玉寒;半塌草庐幽处结,一篇周易静中看;庙廓济济诸贤聚,也要矶头有钓竿。”学士丰熙见烈,叹曰:“先生不言躬行,熙已心碎。”</p><p class="ql-block">三思丰熙</p><p class="ql-block">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丰熙(1468~1538),字原学,号五溪,别号一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波府鄞县人。弘治十二(1499)进士进士及第第二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讲读学士。嘉靖初因议礼忤旨,谪戌镇海卫(即今龙海)。从此他足不履公门,日以讲学为事。嘉靖丁亥十月,慕蔡烈名来访云洞,留连半载忘返,留下不少墨迹。尤其是1527年所作的《鹤峰云洞记》,全文1160字,是云洞岩摩崖石刻的篇幅之最,以纪实、抒情、颂山、慕友为基调记载了其游云洞岩的行迹。如文中有:</p><p class="ql-block">“余谪海戌之三年,实嘉靖丁亥为云洞游,十月廿有四日至。主人迎就其家,洞山为鹤峰……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侪焉……予雅爱贤,亦雅爱山,兹山之美与主人之贤,既相遇矣,而余参其间兼得,生平所仅见。”千字长文洋洋洒洒详尽介绍了云洞名胜,为其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 期间,两人登高望远,指点江山,相交甚契。一日漫步而谈,行至岩上一偶,只见面前矗立两块巨石,势形若“朋”字。丰熙甚喜,题下“得朋”二个大字,一语双关,遂为一段佳话美景。</p><p class="ql-block">还有登顶处关于“风动”的题词:</p><p class="ql-block">突兀千峰上,凌空势欲欹。</p><p class="ql-block">我来一时抚,天地见圆畿。</p><p class="ql-block">更是字字珠玑,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三思之余</p><p class="ql-block">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除了记在书本上的,刻在石头上的亦不在少数。云洞岩之所以能有</p><p class="ql-block">“闽南第一洞天”、“闽南第一碑林”“闽南理学第一名山”的美誉,与那些在石头上题诗刻文的文化先贤不无关系,正是那些美丽符号增加了我们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从而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信。</p><p class="ql-block">漳州作协会员 王森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