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无形的道 <p class="ql-block">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哲学范畴。</p><p class="ql-block"> “道”既十分高大,又十分普通;既是阳春白雪,又是普罗大众日用而不觉的身边物、嘴边话。</p><p class="ql-block"> “道”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出现率极高。“知道”“道理”“门道”“医道”“道路”“大道”“道德”“道义”“道教”“道士”“道行(háng )”不胜枚举。“道”还用作动词,如“常言道”“能说会道”“道白”“道喜”“道歉”“道谢”等等。粗略估计,含有“道”字的成语有300个之多!例如,“志同道合”“守道安贫”“文武之道”“惨无人道”“离经叛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它独一无二,无双无对,永远不会改变,却又周流于万物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天地万物乃至宇宙的根本。我不知它究竟何名,于是用“道”来作它的名,勉强称其为“大”。这个“大”,不停地运化,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指万物生成之后)又自然返回于原初。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既生成宇宙万物,又使万物回归道,所以说道很大,而顺从于道的天、地、人也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效法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自然而然。</p><p class="ql-block"> “道法自然”,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自然即是自己的样子的意思,指不为外力及人为干涉的状态。注意这里的自然和“自然界”的“自然”不是一回事。“自然界”的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生物学概念,历史极短。</p><p class="ql-block">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下母”,</p><p class="ql-block">老子还说:“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不能用我们通常的语言来描述的。他们所说的“道”有点像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无所不在的规律性。</p><p class="ql-block">管子也说:“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道生天地”,还说:“闻一物以贯万物,谓之知道”。</p><p class="ql-block">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本质的精神观念与思想存在。“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超越一切世间存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行道之器 <p class="ql-block"> 与“道”相对的是“器”。</p><p class="ql-block"> “器”指有形的存在,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是道之载体。“器”也可以理解为器物,是有形的,具象的,感性的物或者事物。</p><p class="ql-block"> 器是道的具象化。器隐藏和证明道。同时,器又是人创造的,既造福于人,有时又戕害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道”和“器”是什么关系呢?</p><p class="ql-block">举例“时间”和“钟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时间是无形的,时间不是我们可以直接能感知到的东面。它是形而上者,是道的一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人们通过观察,对时间的特点有所领会,就是对道这一方面有所领会,于是人想要把这个形而上的时间变得可捕捉,可度量,甚至可计算,(注意不是“可控制”),于是人类发明了计时器,发明了钟表,发明了日历,当然中国古代是沙漏。</p><p class="ql-block">计时器的原理来自哪里?来自人们对时间的领会,因为我们领会了道的一个方面,我们就创造了钟表这个“器”,让这个器能够显道,所以器是显道的工具。</p><p class="ql-block">计时器是器,是物质的,是有形的,它行什么道?行人们对实践的领悟,行人们对时间的领悟,于是,我们有了钟表了,有日历了,把无形的形而上的时间变得可以把捉,可以计算。</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道和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道器之辨,亦即“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别的问题,是宋明以后儒学的核心要义。</p><p class="ql-block">“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往往据此来判断道、器两者关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关于“道”与“器”的关系,我国近代学者郑观应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所谓“道”,即“形而上者”,是万物与人性之本原,是治理国事之本;作为一种学问,“道”是“包含性命之原,通天人之故”的原理之学。所谓“器”,即“形而下者”,是万物,是有利于物质发明和实际生活之末;作为学问,指“一切气学、光学、化学、数学、天学、地学、电学”等“后天形器之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道器之辩,看似玄妙、无用,实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关于道和器的关系,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即要让器服从于道,服务于道;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生、从属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孔子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即使处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的境地,也不改其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既然道是“本”,器是“末”,那么在追求根本、注重高远的人看来,就应该重本轻末、重道轻器。近现代以来知识分子过分强调求道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朝闻道,夕死可矣”逐渐成为一种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而不懈斗争,直至抛头颅,洒热血。</p><p class="ql-block">但是,“重道轻器”的思想却也“误国害民”。这是因为,一方面,它难以深入现实,往往大而化之,远离实践;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一生“穷究天理”,坐而论道,却不屑于动手,视“器”之发展为“奇技淫巧”。久而久之,“器”必然落后,这既阻碍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必然迟滞对“道”的研究的深化和突破,必然导致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全面落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回到现实。道器本来无争,器本来是来显道的。但是由于人的贪婪,出现对器的滥用、贪欲和争夺。这叫见器失道。</p><p class="ql-block">见器失道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医疗本来应该弘扬医者仁心和救死扶伤,但是以药养医的医疗制度导致,医院和部分医生开始追逐金钱和利润,技术和设备变成了敛财的工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笔者以一首打油诗作为本小文的结束:</p><p class="ql-block">道器本天成,是非人捏造。</p><p class="ql-block">道器本无辩,凭空凑热闹。</p><p class="ql-block">世事本浑然,天机何妄议。</p><p class="ql-block">叽喳复叽喳,终归沧海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