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当新春到来之际,人们自然要喜庆地庆祝这个节日。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邮政先后发行了多种有关春节的邮票,可以分为四类型,下面分别展示。</p> <p class="ql-block"> 第一,春节邮票</p><p class="ql-block"> 2000年1月29日专门发行了《春节》邮票一套3枚、小型张1枚。</p> <p class="ql-block">《春节》(2000—2),2000年1月29日发行。《春节》邮票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系列邮票的首枚,也是对新千年的良好祝愿。《春节》邮票借鉴了民间年画、剪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勾画出贴窗花、放鞭炮、点花灯、舞龙、打手鼓、合家团圆等我国传说的春节喜庆场面。寄托了人们辞旧迎新和对未来生活幸福的祈盼。《春节》邮票人物造型稚拙可爱、个性鲜明、色彩运用大胆而夸张,黄、绿、红等颜色的强烈对比烘托出节日的喜庆与欢乐,表达了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富贵平安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3—1迎新春</p> <p class="ql-block">3—2辞旧岁</p> <p class="ql-block">3—3闹社火</p> <p class="ql-block">小型张:合家欢乐</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年画邮票</p><p class="ql-block"> 从2003年开始,中国邮政连续9年先后发行九套年画邮票,用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年画,来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深叶茂与博大精深,也让方寸之间绽放出别样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木版年画》(2003—2),2003年1月25日发行。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手工印刷的制作模式,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民族特点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曾盛行于广阔的中华大地并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年画品种,发祥地是天津西杨柳青及附近的30多个村庄。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后期,在清代达到极盛。全套共4枚。</p><p class="ql-block">4—1五子夺莲 4—2钟馗</p><p class="ql-block">4—3盗仙草 4—4玉堂富贵</p> <p class="ql-block">《桃花坞木版年画》(2004—2),2004年1月14日发行。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江南一带的一种木版年画,因产于江苏苏州桃花坞而得名。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朝嘉靖年间,盛于清初。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而受到世人的喜爱,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桃花坞和杨柳青成为中国两大年画中心,史称“南桃北柳”。全套共4枚、小全张1枚。</p><p class="ql-block">4—1琵琶有情 4—2麒麟送子</p><p class="ql-block">4—3刘海戏金蟾 4—4十美踢球图</p> <p class="ql-block">小全张:桃花坞木版年画</p> <p class="ql-block">《杨家埠木版年画》(2005—4),2005年2月1日发行。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于明代,至清朝乾隆年间,杨家埠村呈现出“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的局面。杨家埠木版年画按照农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习惯、审美观点、生活需要而逐步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朴雅拙、简明鲜艳的风格。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金童类、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喜庆吉祥是主题。全套共4枚、小全张1枚。</p><p class="ql-block">4—1门神 4—2连年有余</p><p class="ql-block">4—3喜报三元 4—4天女散花</p> <p class="ql-block">小全张:杨家埠木版年画</p> <p class="ql-block">《武强木版年画》(2006—2),2006年1月23日发行。武强木版年画有500多年历史,其特点:用杜木刻版、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线条稳健、流畅、简洁有力,以重笔情刀趣著称,而不以工细见长。武强木版年画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博大。将淳朴民风、人民的理想愿望及民族自强精神寓于年画艺术之中。被广大群众誉为“民俗生活的艺术画廊”,在世界上享有“东方圣经图解”的美誉。全套共4枚、小全张1枚。</p><p class="ql-block">4—1四季平安 4—2五福临门</p><p class="ql-block">4—3富贵花开 4—4狮子滚绣球</p> <p class="ql-block">小全张:武强木版年画</p> <p class="ql-block">《绵竹木版年画》(2007—4),2007年2月10日发行。绵竹木版年画因其产地四川绵竹市而得名。源于明盛于清,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大支流。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技法细腻,造型质朴、色彩鲜明,内容以辟邪迎祥、风土人情、戏剧故事、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为主。全套共4枚、小全张1枚。</p><p class="ql-block">4—1坐提刀 4—2穆桂英</p><p class="ql-block">4—3双喜童子 4—4张仙射狗</p> <p class="ql-block">小全张:绵竹木版年画</p> <p class="ql-block">《朱仙镇木版年画》(2008—2),2008年1月15日发行。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其特点是线条粗犷,粗细相同,形象夸张,头大身小;构图饱满,左右对称;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门神多样,严肃端庄。全套共4枚、小全张1枚。</p><p class="ql-block">4—1步下鞭 4—2三娘教子</p><p class="ql-block">4—3满载而归 4—4凤香兰</p> <p class="ql-block">小全张:朱仙镇木版年画</p> <p class="ql-block">《漳州木版年画》(2009—2),2009年1月18日发行。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主要流传于福建漳州、闽南和岭南一带,并远销我国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2006年5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漳州木版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题材内容多样,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简洁,又有南方年画的纤巧细腻,富有拙朴风格和乡土韵味,流露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用红纸为底或黑纸为底印制的年画,独具一格,为我国木版年画中罕见的作品。全套共4枚、小全张1枚。</p><p class="ql-block">4—1狮子衔剑 4—2日日进财</p><p class="ql-block">4—3天仙送子 4—4老鼠嫁女</p> <p class="ql-block">小全张:漳州木版年画</p> <p class="ql-block">《梁平木版年画》(2010—4),2010年2月6日发行。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嘉靖年间,主要分布在重庆梁平县境内。梁平木版年画在绘制技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刻套色技术,还运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其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动静处理得当,造型古朴粗犷,使人过目难忘。全套共4枚、小全张1枚。</p><p class="ql-block">4—1门神 4—2盗仙草</p><p class="ql-block">4—3和气致祥 4—4盗令出关</p> <p class="ql-block">小全张:梁平木版年画</p> <p class="ql-block">《凤翔木版年画》(2011—2),2011年1月10日发行。凤翔木版年画为西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产于陕西凤翔,始创于明正德初年,题材广泛。凤翔木版年画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绘染填,套上金银二色,色彩对比强烈,造型饱满夸张,保留了木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数百年间流传于陕、甘、宁、青、川广大地区。凤翔木版年画以古朴优美、风格独特的面貌在中国木版年画中独树一帜。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4—1执鞭敬德 4—2纳祥童子</p><p class="ql-block">4—3佳人爱菊 4—4富贵花瓶</p> <p class="ql-block"> 第三,祝福邮票</p><p class="ql-block"> 中国邮政自2002年以来发行的“祝福”系列个性化邮票。</p> <p class="ql-block">《五福临门》(个·9),2005年9月16日发行。邮票主图为斗方楷书“福”字,票面是菱形大红底色上四只蝙蝠环绕的一个“福”字,圆形背景图案也是用许多篆体“福”字组成的,表达的是福临门庭的祖愿。全套1枚。</p> <p class="ql-block">《岁岁平安》(个·10),2005年11月6日发行。“岁岁平安”为春节期间打破陶瓷、玻璃等器物时所说的吉祥话。岁岁就是年年的意思,岁岁平安就是年年都平平安安。全套1枚。</p> <p class="ql-block"> 第四、拜年邮票</p><p class="ql-block"> 拜年是我国春节的主要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与人之间情感凝聚和维系的重要礼节,具有独特的人情味。中国邮政从2015年至2019年,连续五年发行《拜年》系列邮票,彰显中华民族特有人情味的拜年文化。</p> <p class="ql-block">《拜年》(2015—2),2015年1月10日发行。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理解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就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打扮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比如礼仪短信、微信拜年等。邮票中的两个活泼可爱的儿童立于传统民宅前,拱手作揖,开门纳福,烘托出浓浓的年意。全套1枚。</p> <p class="ql-block">小版张</p> <p class="ql-block">《拜年》(2016—2),2016年1月10日发行。中国民间有“开间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邮票画面中“欢欢”带着“猴帽”,双手高举竹竿,上面挂着火红的正在燃放的鞭炮,炮花如绽放的春花,绚丽多彩;多彩“喜喜”双手捂耳,一脸喜悦,笑逐颜开。两侧吉祥寓意的对联:“爆竹声声辞旧岁 桃符户户贺新春”,烘托出过大年的喜庆祥和的新年气氛。全套1枚。</p> <p class="ql-block">小版张</p> <p class="ql-block">《拜年》(2017—2),2017年1月10日发行。前两套邮票表现的是汉族的拜年习俗,而2017年《拜年》展现的是一幅“民族大团结”的美丽画卷,表现的是蒙古族新春民俗活动“献哈达”。画面中,“欢欢”和“喜喜”身穿蒙古族传统服饰,来到美丽的大草原,手捧哈达,向全国各族人民拜年。全套1枚。</p> <p class="ql-block">小版张</p> <p class="ql-block">《拜年》(2018—2),2018年1月10日发行。邮票图案延续了上一年与少数民族元素相结合的创意,邮票上的“欢欢”、“喜喜”在壮族聚居区向全国人民拜年。全套1枚。</p> <p class="ql-block">小版张</p> <p class="ql-block">《拜年》(2019—2),2019年1月10日发行。该套邮票是《拜年》系列的第五套。邮票主图为“欢欢”、“喜喜”,背景衬以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欢欢”和“喜喜”身着藏族传统服饰,手捧象征吉祥的切玛,在藏族聚居区向全国人民拜年。全套1枚。</p> <p class="ql-block">小版张</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参考邮票发行说明。</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器乐曲《中国节》</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9日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