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白语俗称“过陬旺(gout zail nguax)”,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通常过春节,从初一开始。但白族的春节,把除夕也算进去,一般从除夕过到十五,比起汉族过春节更具有仪式感,春节期间主要开展以下活动:</p><p class="ql-block"> 过除夕。腊月三十日晚为一年最后的一晚,称“除夕”,又称“过老年”,白语称“阳旺基(yonp nga jix)”或“豆己价(dop jit jiax)”。白族除夕为重大节日之一。腊月二十四前要拆洗铺盖、衣物,成年未扫过的地方要彻底洗干净,谓之“扫苦(eoux gonp)”,意即除尘,寓意把一年的苦愁扫除干净。二十四日“送灶”。用饴糖祭灶,寓意封嘴,不让他向上天说坏话的意思。此外,除夕洗脚、贴春联、植天神树、燃放鞭炮、年祭(主要有猪头、公鸡、生鱼、配以豆腐、僧饭、素酒、清茶,先祭天神,再祭家坛祖宗、门福、井神、畜神)、辞岁守岁等活动。除夕晚餐丰富多彩,并有一定的寓意。如猪头肉一定要配以猪尾巴,寓意“有头有尾”;大蒜炒魔芋寓意“顺顺(蒜蒜)利利”;烩茨菰寓意“圆圆满满”;烩莲藕寓意“通通泰泰”;烩鱼寓意“吉庆有余(鱼)”,等等。</p><p class="ql-block"> 抢头水。抢头水在正月初一凌晨零点左右,由青年男子带上纸香鞭炮,到龙潭边或山泉旁燃放后,提水回来,祝万事开头顺利。</p><p class="ql-block"> 烧头香。时间也是正月初一凌晨,一般庶民之当家人等,携带鞭炮、香烛、供品,赶往各村各寨临近寺庙,认为争取第一家开寺门烧香者,一年四季顺顺利利、清洁平安,大发大旺;学子则赶往文庙,认为争得烧头香者,功名通达;商人则往财神庙争烧头香,争到了就会生意兴隆、大发大旺。</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是春节的开始。剑川白族的春节,各种活动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抢头水。抢头水在正月初一凌晨零点左右,由青年男子带上纸香鞭炮,到龙潭边或山泉旁燃放后,提水回来,祝万事开头顺顺利利。</p><p class="ql-block"> 烧头香。时间也是正月初一凌晨,一般庶民之当家人等,携带鞭炮、香烛、供品,赶往各村各寨临近寺庙,认为争取第一家开寺门烧香者,一年四季顺顺利利、清洁平安,大发大旺;学子则赶往文庙,认为争得烧头香者,功名通达;商人则往财神庙争烧头香,争到了就会生意兴隆、大发大旺。</p><p class="ql-block"> 开大门。时间在正月初一早上,田男人放鞭炮,启开大门。边开门边高声喊道:“开门大吉,大吉大利,新年新岁,顺顺利利”之类的吉利话。</p><p class="ql-block"> 送年食。到了新年,初一早上吃糯煎饼,初二早上吃圆宵,初三早上吃饵块,初四早上吃“牛打滚”,初五吃年糕。在此过程中,同村同族同院的族亲之间,要互送一碗年食,以示新年祝福;宗亲之中有德高望重的老者,还要另送一碗。家中再穷,送年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被视为是不懂礼数,没有宗亲观念,在亲族中就会抬不起头,直不起腰。</p><p class="ql-block"> 初一素祭。白语称“供面七(gox mit qi)”。正月初一出门后,以煎糯米粉团、彩色米干片、干香椿嫩芽等素品及僧饭、素茶、素酒,对天神、灶神、家坛神、历代宗亲牌位、井神、门神进行祭祀,然后到本主庙、观音庙、土地庙、山神庙、土地庙进行祭祀。到神庙祭祀,有的也选在除夕那天或之前的立春那天,各村风俗不尽相同,祭祀对象则大同小异。</p><p class="ql-block"> 出行。大年初一饭后,除家庭主妇外,大都出去游玩踏青。出行时要选择有利方向,贴一张纵纸条,上写“出行大吉”四字。</p>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最有趣的活动是观春联。正月初一出行,村学究、学生有观春联的习俗,春联是头一天除夕日贴的,家中大小门、园门都要贴上,花盆或树上则要贴红纸条,在的红纸条上还要写上喜庆的词句,如兰花可写“王者之尊”“肖似文君”,梅花写“梅花飞雪”“暗香涌动”等等。观村联者游街走巷,对各家对联进行评赏,见佳者则录之。春联一般都自家写的,故春联写得怎么样,成了家风和家教的一种标识。剑川等地的白族由此也成了“楹联之乡”(白桦、李准文章中都有此说)。这和风俗习惯也影响了白族的家庭教育:他们把读书识字作为营生和社会交际一种起码要求,家里再穷,男人一般都要读几年私塾,认为这是父母对孩子必尽的一种义务和责任!</p><p class="ql-block"> 剑川白活春节还有一个活动是打牙祭。正月初二早上吃圆宵,其他两顿正餐吃荤腥,祭家堂祖宗,俗称“打牙祭”。</p><p class="ql-block"> 上坟祭祖宗与开财门也是剑川白族春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月初二以后,各家自行选定日子,上坟扫墓祭祖,祭祖坟地的山神树,修祖坟,向祖宗拜年。祭祖坟时要在每一个坟头放几枝嫩柳条或白桦枝,同时砍一点柴禾回来,伐、发同音,柴、财同音,故称为“开柴门”。祭祖扫墓的供品有茴香糯煎饼、糯米粉团、彩色米干片、嫩香椿、豆腐相拌而成的“素爽”、饵块、“八大碗”、水果、素酒、素茶等,祭祀完祖坟后,就地把供品吃完。</p> <p class="ql-block"> 拜年和看大戏是很多民族春节期间的习俗活动,但川白族的又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拜年。俗称“拜正旺”,一般正月初二开始拜年。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尔后给五服之内近亲长辈拜年,最后给可服之外亲姻长辈和亲朋好友长辈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是饵块、红糖、烟、酒、茶之类,新婚夫妇则必须加带糍粑喜果。凡来拜年,除待以甜茶、苦茶、八大碗筵席外,长辈要给小辈一定的“压岁钱”。旧时拜年,晚辈需向长辈磕头致敬,现在改变为行鞠躬礼或问好了。</p><p class="ql-block"> 看大戏。尽管物质生活不很宽裕,但从大年初一晚上开始,白族村村寨寨每晚都要举办社戏,社戏内容通常是耍狮、耍龙、耍杂技、跳牛舞、六鹤同春舞、演吹吹腔,唱滇戏、奏白族古乐、演新剧、看露天电影等文如活动,而在白天,学校与学校、单位单位、村社与村社让间,通常以共青团员或机干民兵为主体,还要举行蓝球、拔河、爬竿、登山等体育竟技和唱戏等比赛。那时候没人安排活动经费,但大家都热心、齐心和尽心。活动场所都是现成的,因为村村都有队房、本主庙、蓝球场、闲登(场)什么的,所需导具除了狮、龙、鼓、铓罗、铙钹等大件外,通常各人自己准备。特别是在演新剧方面,由于白族本身就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勤劳简朴、热情豪爽、性格精细,社会风气方面又追求闲散安适的民族,体现在文化娱乐方面,就有既尊重传统又不会死板拘泥于形式,各种新剧可以自由创作,也不怕被人认为不伦不类,只要演出受欢迎,有人爱爱看,想怎么表演就可以怎么,剧目也许不够精湛,却能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受群众。大人们在春节期间的活动以以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为主,小孩们也并不寂寞,三五成群,进行“讨小狗”“箍缸买缸”“叠罗汉”“拉铁索”“老鹰抓小鸡”“造房子”“瞎子捉跛子”“抓石子”“取花名”“找维摩”“猫捉老鼠”“母猪护儿”“捉俘虏”、下“母猪棋”“通天棋”,比“进窝”“跳格子”等各种游戏或体育活动,有一些家里才杀了年猪的娃娃,还向家里大人要了猪尿泡,揉薄了吹成球,约上一群人,空空坝上去踢“呆泡乌”。致使春节期间每天每晚都热闹非凡,群众的知晓度、热情度、参与度都很高,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了一种欢乐祥和、乐欢向上的节日气氛,还增强了村民市民之间的族亲观念、集体观念和互助意识,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同村同族和同根同源的认同感、亲近感、依存感和荣誉感。</p> <p class="ql-block"> 以下习俗中,除了请客,其他活动可能是剑川白族才独有的:</p><p class="ql-block"> 赶娃娃街。娃娃街又称“冲巷街”。正月初五,在剑川甸南举行,以买卖儿童玩剧为主,有面具、木刀、木猴、纸鼓(俗称“嘀公咚”)等属,以锻炼儿童买卖能力。近年逐步演变成除儿童玩具外,兼营儿童服装、文具等盛会。</p><p class="ql-block"> 请春客。一般在正月初二至初十之间,主要宴请新婚夫妇、至亲戚友或长年在外归来的亲朋故友。</p><p class="ql-block"> 送天神。旧时,大多数白族人家于大年三十晚上,在天井中栽一棵童松或香柏作天神之位。每日早、午、晚祭祀三次,直到初七、初九或十五进行送天神祭祀。</p><p class="ql-block"> 圆宵节。正月十五为圆宵节。早吃圆宵,白天祭祀本主、观音,晚上“闹花灯”。剑川甸南、羊岑一带还举办祭青姑娘活动。圆宵节过后,“过陬旺”才算结束。</p><p class="ql-block"> 祭青姑娘。正月十五,待嫁姑娘和少妇相约,扎一具“青姑娘”偶像,用笊篱作脸,穿戴真人服饰,于厕所边或圈旁进行祭祀,以表达对她的怀念,并祈求本人婚姻美满,婆媳关系和谐。然后抬着“青姑娘”游村串巷,边歌边舞,演唱青姑娘的悲惨身世,俗称祭青姑娘。主要流行于甸南、羊岑一带。祭青姑娘的形式和所演唱的青姑娘身世,和《荆楚岁时记》中祭厕神紫姑神大体相仿,其源或为荆楚一带祭紫姑娘神话故事传入后,发展融合为民族节日的一种活动!</p> <p class="ql-block"> 白族过春节,有一些禁忌至今还保留着:立春为岁首,忌说丑话脏话,忌说不吉利的话;大年初一凌晨,由小孩或男人放鞭炮,边高叫吉利话边开大门,忌妇女开门;大年初一开门喜遇狗忌遇猪,有“猪穷狗富”之说;大年初一忌吵嘴骂架,忌洒水扫地,妇女必须在家中维持炊爨之事,忌妇女到别人家串门,忌杀牲,尤忌打鸡蛋,其后每月的初一、十五亦忌打鸡蛋;大年初一至初五,忌往天井里倒泼洗锅灶碗箸和各种蔬菜的脏水;除夕辞岁后封井,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到龙潭边或江湖溪水边,烧香放炮,舀一壶水回来,称为“抢头水”,头水未抢回来之前,忌在自家水井里打水;大年初一至初二(或初五),家坛、天井、水井旁、大门两侧都要点香火,忌触动各处香火,还忌下田劳动;大年初一、初七、十五及其余各月的初一、十五,部分老人忌荤腥葱蒜,食素,称为“吃斋”;大年初二起可以陆续进山上坟祭祖,顺便可以可以伐薪伐柴,称为“开财门”,忌说“砍柴”“破柴”“背柴”之类不吉利的话,而称之为“进柴”“伐?(发)柴”;正月初十一,认为祖宗回归阴间、神灵归位的日子,忌下田劳动;以上期间上山砍树,忌伐童松、“山神”树、“水栗”树,忌把已烧过的柴头子背回来。白族过大年之所以有这么多禁忌,与他们的生态观念和宗教信仰有关,尤其白族地区称“妙香佛国”,民间崇拜佛教密宗(阿叱叻教)的人比较普遍。受其影响,禁忌自然也就多了。</p><p class="ql-block"> 我曾考证过白族过大年,为什么以圆宵节和祭青姑娘煞尾,至今不得而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