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开二度 府城归来——重游千年古镇梅城

金月

<p class="ql-block"><b>  前些时光,一个冬日里温暖如春的日子,有缘参加一个“走看促”活动,又重到了建德梅城。</b></p><p class="ql-block"><b> 梅城于我并不陌生,年轻时,我在建德的一个乡里插队多年,近些年里又到过几次,知道它的一些过往与现在。</b></p><p class="ql-block"><b> 梅城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曾是与杭州府、绍兴府并列的严州府府城所在地。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如谢灵运、孟浩然、李白、刘长卿、杜牧、白居易等都曾来此游历,并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的就是梅城日暮时分的景色。</b></p><p class="ql-block"><b> 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它不幸没落了,直没落到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b></p><p class="ql-block"><b> 好在近年来,它重又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通过综保改造,它得以复兴重光,多少又恢复了昔日的神韵和风貌。</b></p><p class="ql-block"><b> 故地重游,记忆依稀。这次到了梅城,却是令我顿生恍若隔世之感,原因是原来破败的小镇,彻底变了模样。</b></p><p class="ql-block"><b> 从停车场出来,走进古镇,全无印象里的颓垣败壁、陋巷小街,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熠熠生辉、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新铺的青石板道路两边,鲜亮亮地排列着的,是出售各色文玩、杂货、小吃和土特产的店铺......</b></p><p class="ql-block"><b> 因了“正是橙黄橘绿时”,许多店铺前摆着一摊摊黄灿灿的橘子,游人打旁边走过,似乎能闻到那缕缕淡淡的橘香。</b></p><p class="ql-block"><b> 当下的古镇,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街道也就是呈“干”字形的一纵两横那几条。小城中心,一条由府前街、正大街、南大街组成的干道贯穿南北,俨然成了这个古镇不可或缺的中轴线。</b></p><p class="ql-block"><b> 蔚为壮观的,是这条中轴线上一座连一座的牌坊,这是以前来这里时没见到过的。虽然多是复建和新建,却为古镇增添了不少古韵和诗意。</b></p><p class="ql-block"><b> 梅城被称为“牌坊之城”。据宋代董弅《严州图经坊市》载,严州当时有阜俗坊、辑睦坊等牌坊19 座;清光绪时记载有里仁坊、辑睦坊等牌坊122 座。据史料,最多时严州有牌坊近两百座。</b></p><p class="ql-block"><b> 因为种种原因,梅城的牌坊到大规模保护开发前,已所剩无几。所幸,在近年的综保改造中,陆续发掘出了部分残损的牌坊构件,文保建设部门据图谱进行复制、复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牌坊之城的风貌。</b></p><p class="ql-block"><b> 梅城现有的近20座牌坊,都为石质,且造型不一,风格不同,但都宏伟气派,建造讲究。其中几座牌坊,很有来历和价值,值得细细赏鉴。</b></p><p class="ql-block"><b> 在古镇太平桥旁,三座牌坊鼎足而立,交相辉映。座北朝南”的“思范坊”,是一座三间四柱冲天式石牌坊,北面的字牌是“先忧后乐”,额枋上写着“思范”。范仲淹曾在此任知州,任上为民造福,勤于政务,公正廉明。此牌坊正是为了纪念范公而建。</b></p><p class="ql-block"><b> 西面的是“理学名邦”牌坊,檐下斗拱板雕有“御制”牌,牌坊正面上枋正中为“理学名邦”四字,两侧刻有“伊洛”和“渊源”字样。此坊是为了纪念在严州传播理学的“东南三贤”朱熹、吕祖谦和张栻三位贤达而立。</b></p><p class="ql-block"><b> 东面的一座为“龙兴之州”坊。所谓“龙兴之州”,据说宋朝的太宗、高宗、度宗三位皇帝在登基前都领过严州的地方官,故严州被认为是“龙兴之州,潜藩之地”。</b></p><p class="ql-block"><b> 在中轴线上的正大街,耸立着“建德侯坊”。此坊为旌表三国东吴扬威将军、建德侯孙韶而立。孙韶为三国吴郡富春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被封为扬威将军、建德侯。建德县名即来源于此。</b></p><p class="ql-block"><b> 位于府前街与西门后街交叉处的“状元坊”,是当地人引人为豪的“金名片”。此坊为纪念当地文魁、状元商辂而建。后来官居内阁首辅的严州人商辂,曾连中三元,被称为奇人。</b></p><p class="ql-block"><b> 瞻仰了这些牌坊,特别是了解了它们的旌表对象和来历后,对梅城厚重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体察和感悟。</b></p><p class="ql-block"><b> 古镇除了牌坊,它的城墙也值得一说。梅城亦称梅花城,早就听说,它的来历与梅花有关。这次我带着疑问登上城墙看了个究竟。原来,所以谓梅城,“以临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故也”。</b></p><p class="ql-block"><b> 梅城城墙最后一次重建于明初,为李文忠所建。至于雉堞为什么做成梅花形,据民国县志记载,这是因为宋代有三个皇帝曾领过严州的地方官职务,严州被认为是潜龙所在地,其城墙形制与南京、北京相同 ,所以后来有“天下梅花两朵半,独有半朵在严州”的说法。</b></p><p class="ql-block"><b> 这段雉堞呈梅花状的城墙位于南大街南端的江边。作为古镇南大门的定川门斑驳苍桑,地面石块被磨得锃光油亮,看得出这城门和近旁的一截城墙是历史遗存。</b></p><p class="ql-block"><b> 老城门的后面新建有宏伟轩昂的城楼,城楼高悬“澄清楼”横匾。 </b></p><p class="ql-block"><b> 登上澄清楼,一个江南风韵醇厚的古镇尽收眼底。但见视野里屋舍俨然,马头墙高耸,构成小城中轴线的南大街、正大街上店面林立,旗幡飘扬,人头攒动,显露出小镇无限的生机。</b></p><p class="ql-block"><b> 从楼上往南远眺,可看到三江口江面。兰江、新安江在附近江面交汇为富春江浩荡东去,留下了一幅水碧山青、双塔凌云、鹭鸟翻飞的壮美画图。</b></p><p class="ql-block"><b> 下了城楼,迎面猛地看到了那组浙大西迁师生群雕。梅城,是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第一站。作为浙大人,对此自是备感亲切,更为关注。</b></p><p class="ql-block"><b> 87年前,为躲避日军侵略的铁蹄,保存国家教育资源,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浙大师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b></p><p class="ql-block"><b> 梅城在“千年古府复兴”工程中,有关部门对浙大西迁的20余处历史遗迹进行了精心修缮和恢复。</b></p><p class="ql-block"><b> 在古镇府前街,我们找到了昔日的竺可桢旧居。 现今,这里的主人早已远云,老屋仍在留守尽职,只是已被建成了“浙江大学西迁建德办学旧址”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离这里不远,还有苏步青、贝时璋等教授当年的寓所和学生住过的宿舍,它们历经大半个世纪风雨霜雪的冲刷,外墙都已斑驳漫漶,布满苔痕,但仍默默地向到访的游人诉说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据有关资料,当时,浙大迁至梅城的校舍、办公室、教室、宿舍等,都化整为零分布于小镇的各个角落。浙大师生在十分困难的境地中,依然坚持开展教学和“救亡图存”活动。</b></p><p class="ql-block"><b> 这里,还须特别说下的,是浙大人在西迁途中,还受浙江省立图书馆委托,不辞艰辛,几经辗转,将原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完好无损地转移到了贵阳。</b></p><p class="ql-block"><b> 浙江大学在梅城办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梅城古镇一时成了“大学城”,师生们在这里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足迹和故事。这些均成了古镇留传至今并到永远的文脉。</b></p><p class="ql-block"><b> 说到梅城的文脉和历史底蕴, 有两位重量级历史名人不能不提。一位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宋景佑元年(1034),因反对仁宗废黜皇后,范公被贬到当时的睦州(治所梅城)任知州。</b></p><p class="ql-block"><b> 范公任职期间,做了很多有益于当地人民的事情,其中两件大事可谓百世流芳。一是修建了严先生祠堂,留下了赞誉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千古名句,成为历史上对严子陵的定评;另一件,便是在乌龙山麓兴办了“龙山书院”,开启了中国官办书院的新篇章。 </b></p><p class="ql-block"><b> 另一位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大诗人陆游。宋淳熙十三年至十五年(1186-1188)陆游出任严州知州。当时的陆游已年过花甲,但老夫子一到严州,便遇上大旱,一生忧国忧民的陆游体恤民情,极力向朝庭奏报,免除了严州六县的赋税,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b></p><p class="ql-block"><b> 他在任职的两年多中,还与他的儿子一起刻印了一大批有价值的书籍,他自己的《剑南诗稿》《剑南续稿》等也都是在严州刻印的。</b></p><p class="ql-block"><b> 两位历史名人在梅城为官的史实,是梅城的荣耀,除了史书记载,除了他们的诗文,更多的是留在了梅城的文化积淀里。</b></p><p class="ql-block"><b> 徜徉在古镇的老街小巷,翻看百度地图和资料,很想找找两位名人在梅城的遗迹。结果是有些遗憾,因为年代久远,与两位名人有关的哪怕是一砖一瓦,也难觅痕迹了。唯觉欣慰的是,在古镇东湖之畔,我找到了近年复建的“龙山书院”。</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组典型的宋代风格建筑,占地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建有范公祠、大成殿、藏经阁、潇洒楼,还配有综合会议厅及四个办公楼,整个书院气势恢宏、翰墨传香。如果说旧时的龙山书院,可以看作严州的文化地标,那么今日修葺一新的龙山书院,则昭示着当地政府重造辉煌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 在古韵悠悠的的府前街上,我寻寻觅觅,无意中发现了一幢二层的仿民国时期建筑,门楣上标着“陆游与严州展陈馆”。因为时间关系,不及入内参观,只有留待以后来看了。</b></p><p class="ql-block"><b> 从这里沿府前街往北走不多远,便是古镇北端的城墙和北大门了。城墙谯楼匾额上“严州府”三个颜体大字沉稳庄重,赫然在目,寓示着一个埋没已久的古镇正稳步行进在复兴的路上。</b></p><p class="ql-block"><b> 梅城,且行且珍惜;梅城,何日再相见......</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注:本篇配图照片大多为本人随拍,部分采自网络,谨此致谢摄制者。另,照片排列基本与文章叙述顺序一致,故不另加图说了。敬请谅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分享世间美好,共鉴社会万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感谢阅读欣赏,恭祝龙年吉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