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张志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贴春联是中国老百姓过大年,也就是过春节的重要习俗。春节期间,家家贴上大红春联,把春节装点得喜气洋洋。许多人家在内室的门上贴上一幅内容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对联。前些年,许多人问我这幅对联的准确的释义是什么?经翻阅大量的资料得知,这副对联的主要意思是,除夕这一天夜间的五更连接新旧两年,即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全国所有的老百姓都长了一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更,即寅时。寅时是中国古代十二时辰计时法之一。是我国现代的凌晨三点到五点 。古代中国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也叫大时)就是现今的两小时。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相传,十二时辰制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的,也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可以说,十二时辰制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更,不仅是新旧两年的分界线,也是人们过年守岁,祭拜祖先、吃年夜饭的时间。因此,除夕之夜,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个夜晚,人们在这一夜守岁迎新,彻夜无眠,希望这个喜庆的日子能给每个人带来幸福,带来欢乐,带来平安。 “更”,乃古代夜间报时的方法。从约四千多年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二地支除与天干相配用于纪日、纪月、纪年,并与十二生肖相对应外。古人还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为代号,即地支计时法,也叫做十二时辰,称“大时”。每个时辰为现在的两个小时,如,子时为现在的深夜二十三点始至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为凌晨一点始至三点;寅时为凌晨三点始至五点,其它九个时辰以此类推。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更夫打更了。因此,打更是古代较为普遍的职业。为了报时准确,更夫晚上不能睡觉,要守着沙漏或滴漏(一种记时的器具)或燃香(也作计时用),才能掌握时间(更次)。当时,古人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人们听到更夫走街串巷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打更还有许多讲究:戌时为起更,为打落更,每次打一下;亥时打二更,每次连打两下;子时打三更,每次连打三下,一慢两快,丑时打四更每次连打四下,一慢三快;寅时打五更,每次连打五下,一慢四快。除夕之夜,当人们听到五更的打更声后,便开始燃放鞭炮、祭祀祖先、吃年夜饭了。至于说为什么不打六更呢?因为五更一过,即为卯时(凌晨五点始至七点)。此时,天已破晓,人们已经开始做家务了,再打六更就毫无意义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