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昨晚,去理发店理发,出门时看到附近开着一家切农家糖的门面。还没进门就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糖的香甜味。伴随着“嚓嚓嚓”清脆且富有节奏的切糖声,可以看见店主正在炒制区忙碌着。起锅烧热,放入白糖、红糖、麦芽糖和一匙猪油,不同的糖在热锅中融合又起着各自的作用。白糖、红糖增味,麦芽糖增粘,猪油增香增脆增色。倒入芝麻、花生、陈皮、米胖等搭配好的食材快速翻炒,再取出在模具中摊均、压实,紧接着就是最有农家糖特点的手工切糖。甜甜的味道,熟悉的画面让我驻足,记忆也被拉回到了几十前的小时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人到了一定年纪,遇到过年时节,总会有很多与小时候过年相关的记忆涌上来,比如“掸尘”“贴对联”“穿新衣”……而对于小时候特别爱吃的我来说,留下年味更多与吃相关,比如“切年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物质贫乏,可是春节气氛却非常浓厚。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操劳了一年的农家,田地里农活暂时闲下来。这时,一年到头节衣缩食的农家的主题就是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老家,年糖也叫米泡糖,年糖可是桌面食盒里的主角,只有吃着它,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过年的甜味。没有切糖的年,可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年。刚嫁出去的女儿,第一年回娘家,都要担一篮年糖和炒米粉,代表女儿、女婿的孝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切年糖是年前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的一件大事。东阳是鱼米之乡,隔壁义乌又是红糖的主要产区。过年了,母亲就会准备切糖的材料,让米和糖来一次最完美的结合。米用水浸泡好,洗净,上锅用大大的木甑蒸出香喷喷的米胚,太阳晒干,然后炒成又香有脆的炒米。后来出了一种形状像炸弹一样的爆米机,老百姓戏称为粮食扩大器,小时候特别喜欢围在爆米机旁,捂着耳朵听“砰、砰、砰”的声音。秋天收获的仅有的一点花生,平时绝对舍不得炒着吃,留到过年的时候,剥了壳,炒得香香的。自留地里种的少许芝麻,也拿出来,用水细细淘洗干净,放锅里炒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切糖一般都是请切糖师傅操作的。 如果哪户人家把糖切散了,是一件很恼火的事,所以在邻居切糖的日子里是切忌相互串门的,门一开, 冷空气进屋来,很有可能给主人家带来麻烦。年糖切好以后,主人家倒是很热情地把新切好的年糖分发给左邻右舍,与大伙一起分享生活的甜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代发展到了现在,各家各户很少有人切糖了。倒是原先的那些切糖师傅凭借自己的这门手艺,把年糖作为一种商品推向了市场,让历史的文脉,让一代人的记忆,也让舌尖上的幸福得以充分地延续。咬下一口嘎嘣脆,嘴里是甜蜜的回味,心里是家乡的年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