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新语林 打煮锅

1965老青年

<p class="ql-block"> 打煮锅</p><p class="ql-block"> 又到年底了,专职看孩子忙碌了一年的老妻,刚刚轻松了几天,又要惦记着打煮锅,她软磨硬泡我坚决不同意,孩子们也都劝她千万别煮肉了,到最后还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可以用电锅煮几块方肉,不准动用大灶大张旗鼓的打煮锅。</p><p class="ql-block"> 老妻的拗于习惯让我很不爽,但又无其奈何,总不能因为这点小事让她不痛快吧,只当是花钱买她个高兴吧。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所谓打煮锅,只是在释放一种怀旧情结,并不是真要兴师动众轰轰烈烈的动真格,她也知道孩子们不馋肉,甚至不屑于这种大块吃肉的旧习。还有一个,即便是我放手让她大干一场,她恐怕也找不出年轻时打煮锅的感觉来了,更别说煮出小时候那种刻骨铭心的味道来。</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正赶上过穷日子,平日里粗粮能吃饱就不错了,白面已是很稀罕的,更别说白肉了。孩子们眼巴巴的,就盼着过年家里打煮锅,当顿儿能痛痛快快的吃个够,所以打煮锅这一天,谁要是一个人摊着吃一整块大方肉,那绝对是一年里放不下的谈资。</p><p class="ql-block"> 那时日子虽然穷,但是娘的巧手,总能让我们吃出很多惊喜,过年打煮锅,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娘切出来的方肉,周周正正大小一致,还没下锅就让人垂涎欲滴。一般这个时候我是不会出门野蹿去的,要么赖着拉风箱,要么殷勤的来回抱柴火。差不多有蒸两锅窝窝头的时间,锅里的香气,早就弥漫了三间土屋的犄角旮旯,随着烟雾钻出门上槛,弥散到大半个院子。这时,娘开始不时的掀开锅盖,用筷子插一插方肉,看看煮到啥火候了,我则在旁边探头探脑。多半熟的方肉已经涨开,肉皮的一面已经鼓涨得四角上翻,感觉肉比生着的时候发了一圈。若干年后再打煮锅,方肉总是一煮就缩,我才知道当年吃粗饲料长一年的猪,和现时吃精饲料长三个月的猪一对比,有多么的金贵。</p><p class="ql-block"> 差不多经过两三次这样的插试,娘看准火候,把早已准备好的多半箅子莲藕棒子,一股脑倒进大锅里,再添上两瓢凉水,大火烧开后转入小火,慢炖十几分钟,就算大功告成了。</p><p class="ql-block"> 娘总是小心翼翼的,先把所有方肉中最周正的几块,单独捞到一个箅子上。这几块中间的一块,块头最大品相最好,是要拿去家堂上敬先人的,其他几块,是要用来招待拜年的亲戚的,也不能动。只有锅里煮散了没法上盘的几块碎肉,和一大盆熟透了的莲藕棒子,可以聊慰馋虫。</p><p class="ql-block"> 说到莲藕棒子,我得多说几句。较之有卖相的藕瓜儿,莲藕棒子属于不值钱的下脚料,很便宜的,五毛钱就能买一堆。只要仔细的拾掇干净,藕眼里没有黑泥,口感还真不错,除了吃的时候满嘴的丝子怪讨厌,味道还是很鲜美的。尤其是白肉膘子吃净以后,拿起凉凉的藕棒子咬一口,上面挂的汤油直流,对意犹未尽而肉已尽的我们,着实是一种安慰。</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最深的两次打煮锅,一次是父亲退休后的第一年。单位发了五百块钱的回农村安家费,哥哥又接了班,一下子家里两个人挣工资,那一年的煮锅,终于让我体会到“打”字的真正含义:郑重其事、声势浩大、大张旗鼓。</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大集一大早,父亲就来到食品公司的沿街门市,精挑细选了一块上乘的猪后座,得有二十来斤。回家后把娘吓了一大跳,说你这是干啥,日子不过了!父亲轻描淡写的说:高兴。</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的煮锅,破天荒的没有放藕棒子,吃饭时是用大瓷盆盛的肉,热气腾腾中,一块块方肉周正而鲜亮,娘切了两块就盛了满满一大盘。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大片白肉膘子,在蒜泥醋碗里狠狠的一蘸塞进嘴里,满嘴流油也舍不得咬一口馒头,一直吃到脑门儿发晕,还是不愿住嘴。娘说快住嘴,你这是吃顶了,再吃就吐了,要是真吐了,以后再也不能吃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的大方肉,待完了客还剩了很多,娘破天荒的腌了一大盆腊肉,一直吃到过麦场,割麦子回来累的贼死,切一片腊肉,半透明的肉片夹在馒头里,咬一口满嘴流香,那个爽劲儿,比吃咸鱼还带劲儿。</p><p class="ql-block"> 另一次印象深的打煮锅,是我结婚后。这时生活已经明显好了,见儿媳跃跃欲试,娘便把打煮锅的权利下放了。没成想刚接班的年轻人步子迈得太快,竟然煮了一锅猪排羊排,把上供的方肉弄得膻气太重,老太太不得不在小锅里重煮了几块,第二年,再也不敢放权了。</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都对打煮锅的热情淡了起来,再吃白肉膘子也不那么亲了,想来是生活提高了,身上的油水多了,自然就不馋了,要不是为了上供,谁还愿意打煮锅啊。尤其是这十来年,连供桌上的糕都是超市买的,方肉啊整鸡啊,超市里啥都有,原先上供的糕点馓子之类,都被萨其马雪饼果冻橙代替,想必先人们的食谱,也与时俱进了。</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里我想问一问:你家现在还打煮锅吗?叫我说呀,老习俗该丢的丢,新习惯该立的立,紧跟时代发展,人生不会落伍,生活更有滋味。</p><p class="ql-block"> 陈新林 2024.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