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未泯忆年味

乡音未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国三十四年有余,过年的味道也渐渐在心中淡忘了。但是,时光可以变老,记忆总是长青,童年时过年的趣事和趣味不因人老而遗忘,每逢佳节,那浓浓的年味总是在舌尖上泛起,在记忆的屏幕上演绎,带我追寻那早已逝去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华夏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农事依农历节气而运作。先民们把农历一月初一定为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是有它的理由的。冬天是农闲季节,经过一年的劳苦耕作,人们有时间可以聚集在一起庆贺一年的丰收,而农历节气之首是“立春”,万物复苏萌发,农耕的新的一年开始,迎新年,是对未来一年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农历新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称为岁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等。&nbsp;</p><p class="ql-block"> 把正月初一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正式形成在汉代。</p><p class="ql-block"> 1913年7月,大总统袁世凯批准以农历新年为春节,农历新年就改称“春节”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传承,也是人们精神和宗教的寄托。农历新年兴起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或“腊祭”,是在远古的虞舜时期。 从那时以降,过年敬神祭祖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也是东方许多国家的传统节日,亚洲有朝鲜、韩国、越南、泰国和新加坡等十一个国家过春节。</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歌咏春节的诗词歌赋汗牛充栋,最著名的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p class="ql-block"> 春节,留在骚人墨客的诗句里,更留在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1963年后,国家实行“三自一包”的新政,农场每家都分了自留地,允许养猪养鸡,职工的生活很快改善,饿死人的现象立马改观,农场的人口出生率由负转正,还出现了婴儿潮。</p><p class="ql-block"> 那时,进入腊月,多数家庭都杀了年猪,各家都用石磨磨豆腐,在石碓中打糍粑,在灶头熏挂腊肉腊鱼。过了腊月二十,年味的气氛越来越浓,这段时间,妈妈就天天念叨着给我们兄弟姊妹洗澡。说这是“洗去旧年的邋遢,迎来新年的发达”。她十分虔诚地选择给我们洗澡的黄道吉日,口中不时地念着不知是祖传下来的还是她原创独撰的“腊月洗澡要诀”:“二十七,洗痢疾;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奴狗;三十,洗瘫子”。所以,妈妈认为年尾除了二十八是洗澡的好时辰,其它日子都不可取,所以她每年总是选择腊月二十八给我们洗澡。</p><p class="ql-block"> 农村条件差,数九腊月,天寒地冻,茅草房四面透风,室内室外温度没啥区别,洗澡就像冬泳,村民们冬天很难洗一次澡。</p><p class="ql-block"> 洗澡的那天,妈妈在灶前生起一堆大棉秆火,火堆旁放置了一个大澡盆,盆中盛满了热水,热气腾腾的澡盆,盛满了暖暖的母爱。我在盆中一呆就是半个多时辰,水玩凉了再叫妈妈添上热水。这样一澡洗下来,也真是洗掉了一冬留在全身的邋遢。</p><p class="ql-block"> 洗完澡就轻松进入早已期待的大年三十吃团年饭。妈妈灶后掌勺,爸爸灶前烧火,小孩兴奋地在房里跑来跑去,我不时到厨房探头探脑,侦察饭菜烧烤进行时,此时,口水已经泛绕馋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热气腾腾的十大碗菜终于上桌了,大猪头摆在中央,周围环绕着梅菜扣肉、红烧鲤鱼、姜炒仔鸡、大蒜素肉、清蒸鸡蛋、水磨豆腐、腊肉海带等十大碗。</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这丰盛的团年饭,恨不得立即进入主题大块朵颐。爸爸不急不忙地说:“慢点,拜完神仙和祖宗后才能吃饭。”他在门前铺了一张蓑衣,前面点了几柱香和两根蜡烛,他带头向天跪拜祈求菩萨保佑全家,新年吉祥。然后,全家其它六口人排队一一跪拜了菩萨。</p><p class="ql-block"> 拜了天神,再祭祖宗。爸爸把装好饭的碗围在一桌菜周围,每个饭碗上放着一双筷子,爸爸口中念道:“所有的祖宗大人,来了的都请上桌,受晚辈们一拜,请祖宗们保佑大人和孩子们平安。”饭和菜用筷子连接着,似乎象征着后人和祖宗的血脉和感情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p><p class="ql-block"> 敬完祖宗,爸爸轻轻把大门关上,团年饭就正式开吃了。十大碗菜一餐是吃不完的,特别是那条红烧鱼是刻意不吃完的,总是留下一大部份到大年初一,这叫做“跨年鱼”,就是年年有鱼(余)”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早在进入大年三十之前,父母就交代了一些注意的禁忌,如三十初一不倒垃圾,一些不吉利的话,例如“死人啦,拐场啦”是不能说的,行动也要谨慎斯文,不能打破碗杯。当然,父母这几天也格外温柔,孩子们捣蛋,也不打骂孩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的守岁也是守望,是一种家庭团聚仪式,一家人围坐在火堆旁,爸爸讲三国,谈聊斋,妈妈念叨的是过去饿肚子的岁月,还有孩子们小时候有趣的经历。温馨的守候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凌晨,在村外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新年拜祭开始了,妈妈把大家的新衣服拿出来换上,爸爸打开大门,同样在地上铺上蓑衣,黄香在吐雾,红烛在流泪。拜完菩萨和祖宗,爸爸点燃炮竹,也点燃了春天的希望。孩子们进屋,一一给父母行跪拜礼,这就是正式的拜年。母亲会把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孩子们,每人五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一早餐过后,大人和孩子们走村串户的拜年活动开始了,小孩成群结队,挨家挨户贺新春拜新年,大人行揖手礼,小孩行跪拜礼,一群毛孩子,脆生生一声“拜年啦!” 门槛后跪下一大片后生。主人忙叫“快起来,快起来”,边说边给孩子们分发糖果、饼干、炒花生和瓜子。</p><p class="ql-block"> 春节也是血缘维系的节日。初二,女婿带着堂客和儿女到岳父母家拜年,有亲戚的就走亲戚,一般是辈分小、年龄小的先拜前辈和年长辈,被访者都会回访。走亲戚的礼物是几包“酥食”,如雪糕、花根、麻花等副食品,都用黄黄的粗纸和红丝绳精心包扎着。</p><p class="ql-block"> 农场春节一般放五天假,初四就复工了,大人们在村里积肥栽树打扫卫生,准备春耕生产,小孩们对渐渐过去的春节恋恋不舍,期望天天都是过春节,埋怨时间过的太快。</p><p class="ql-block"> 春节虽然过去,但春节的尾巴还留在村庄摇曳。村里说书的、上门打三门鼓的艺人还在登门说唱祝春,各队五颜六色的舞龙队也在各队巡回表演,锣鼓的铿锵声和“哟嗬嗬”的舞龙者的吆喝声在悦来河两岸遥相呼应,唤醒了春姑娘的睡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春节的味道一直延续到圆月上柳梢,十五夜吃汤圆。当家家户户屋檐挂上灯笼,村村操场上玩起采莲船、踩高跷、放焰火,锣鼓敲起生活的节奏,锁呐吹响春天的旋律,此时,这个春节才算真正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癸卯腊月二十八于弗吉尼亚州哈里森堡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