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节选自拙文2023年10月28日《游山小记》,以作本土文化世家之简录,为文史资料之备。</p> <p class="ql-block">播州区新民镇官田坝有远近闻名的李氏家族,已世居此地400余年,不但人丁兴旺,而且人文旺盛,遵义著名的文化世家,清朝中期曾有过一进士三举人(举人为李凤翧、李凤翿、李镳,进士为李凤翧之孙李为),庠监多名,其中乾隆举人李凤翧曾长期教授府城,培育了诸如陈怀仁等众多知名才俊,而且著述甚丰,传世之作有十余部,特别是其辞赋《乌江赋》,大气磅礴,一泻千里,为赋中佳品,被郑珍收入《府志》,当代更被《劳动时报》记者作家卫功立称为“冠绝黔中的第一大赋”而顶礼膜拜,列入中学读本;李凤翧之孙李为中进士,为广东名宦,颇有政声,后任贵州省学教授兼贵山书院掌院,获表“儒林楷模”,得朝廷旌表追赠祖荣;另一孙李镳为举人,学养精深,生徒众多,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曾与张书田主持修建陈公祠,至今仍是遵义的重要文物;至现当代,官田坝李氏依旧人才辈出,方兴未艾,较知名的有为某省电力副厅长者。</p> <p class="ql-block">李氏一世祖墓地。</p> <p class="ql-block">远看。</p> <p class="ql-block">更远看。</p> <p class="ql-block">再远看。</p><p class="ql-block">来龙勇跃,穴山明秀,选址为典型的骑龙。</p> <p class="ql-block">山下的大片阳宅院落,居住的是李氏族人,错综复杂的现代砖房中间,还立有几个古老的木质合院。</p> <p class="ql-block">院子后面的山上,为李氏祖山,李镳的墓即在红圈所示处。</p> <p class="ql-block">李镳墓建饰精美,坟前左右立有华表,坟墓的围墙上刻有他的得意门生(皆为当时名人)的诗句,非常有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李镳为进士李为的亲兄弟,清中举人,著名贤达,门生众生,在地方上非常有影响力,尚稽陈公祠就是李镳之兄李为向朝廷申请得到批准后由李麃和张书田主持修建的,现已列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院子中的古老的木房子,三层楼,做工考究,古色古香,散发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附:进士李为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进士李为去逝后葬在新民岩门,坟墓保存完好,墓前有自撰墓表,墓下有月堂,为本乡少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录:</b></p><p class="ql-block">前些天有幸于网上神交李为后裔、曾为云南电力厅副厅长的九旬老人李树烈先生先生,录先生关于官田坝的文章于下(2024年3月25日补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官田坝的古树和旗杆石</p><p class="ql-block"> 李树烈</p><p class="ql-block">官田坝祖宅基地,是始祖李奇再世时选定的,始祖原住尚稽蛇场,生两个儿子,荣华、荣芳。因尚稽人多地少,始祖尽弃尚稽田产,买了官田坝、和底庄两份田产。后来荣华分得官田坝,荣芳分得底庄。人们称官田坝是龙灯穴。它的后山,是由长满苍松和青杠树的九个山峰连在一起,就像一条青龙,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到官田坝戛然而止,闪出一个缓坡,就像龙头饮水一样。我们李家就住在缓坡脚下,现在已经从一家人发展成一百多家的大村庄,上千人的旺族。缓坡右边有眼山泉,人们修筑堤坝形成大堰,名曰大堰沟;缓坡左边也有一眼山泉,人们又在那里修了堤坝,形成一口小堰,名曰小堰沟。两口堰蓄满水后,就像两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后山的两边,人们称它为龙的双眼。两口堰的余水从左右两边缓缓流到村前交汇,形成一条小溪,村前是一片良田沃野,除灌溉农田外,余水通过村前由两座山构成的“龙门”,流入土龙坝的河沟里,再汇入鸽子河,流进清水河汇入乌江。</p><p class="ql-block">官田坝面对的是由西向东,蜿蜒不断的一串油沙坡,如龙似蟒,长满了苍松翠柏,现在成了国家电力五十万高压线路铁塔经过的地方,一座座巍峨的铁塔,屹立在山顶上,牵引着五根高压线,银光闪闪,就象一条翻滚的巨龙,游走在无边无际海洋里,煞是奇观,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官田坝是我们的老宅,住着很多房人,因我们这房高祖辈李为、李麃兄弟分家,李为、李麃兄弟均分得官田坝田产,留在官田坝。李为有五个儿子,他又购置了岩门和林家凹两处田产。五个儿子分家,老大叔田分得岩门田产,从官田坝迁到岩门;老四惠田分得官田田财产,留官田坝;老五见田分得林家坳田产,迁到林家坳。老二文田分得官田坝田产无嗣,由岩门叔田第四子承德顶替;老三成田分得官田坝田产无嗣,由林家坳见田第五子承治顶替;</p><p class="ql-block">官田坝和岩门两地距离六七公里,李为认为岩门风水好,把墓地选在了岩门。但先辈们的坟墓多在官田坝后山。因此,每逢春节、清明,岩门的人都要去官田坝向先辈们拜年,祭祖扫墓;官田坝的人也要到岩门向先辈拜年,祭祖扫墓,共同缅怀先辈的养育之恩,同时也是宗亲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官田坝后山长满了苍松、翠柏,银杉,红枫、白杨和青杠树,春天青翠欲滴,莽莽苍苍,犹如原始森林。到了秋天红枫的绿叶变成火红的颜色,如一团团火球;白杨树的绿叶变成金黄色,犹如一把把金伞;高大的苍松就如出征的战士,有序地站立在一起,昂首挺胸遥望天际。青杠槲栎树躲在大树下红着臉,开玩笑。村子前沿为半圆形的风景林地,古树参天,翠竹成林。在参天古树的树冠上,白鹤、鹭鸶、喜鹊纷纷在上面筑巢做窝。成群的鸟类在此安家落户,以各自的技能在那肥沃的田园里觅食,养育后代,成了官田坝最为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为了培植保护风景林,后山上的苍松、翠柏、银杉、红枫、白杨和其他树木,任何人不得砍伐。村前的古树更是不能乱动,哪怕修剪枝丫都不允许。因为那是全村的风水宝树,荫佑着子孙后代。记得李为有首咏《宅后古松》的诗,是这样描述的:</p><p class="ql-block"> 山腰耸拔一株松,近望青葱远亦浓。</p><p class="ql-block"> 老干扶疏常舞鹤,孙枝盘屈欲成龙。</p><p class="ql-block"> 后凋原不同凡卉,佳气从知庇我宗。</p><p class="ql-block"> 寄语斧斤休翦伐,古人桑梓必严恭。</p><p class="ql-block">道出了家族必须爱护风水宝树,美化家乡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期望。</p><p class="ql-block">李家在此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曾经出了两个名儒孟生、仲生。一个进士李为,三个举人凤翧、凤翿、李麃,一个秀才承绪。为尚稽、遵义地区的文化教育和建设,作出过积极贡献,成为有名的文化世家。所以官田坝的古树,永远巍然屹立在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因为李凤翧考取举人,李为考取进士出任广东西宁知县、贵州黎平府教授,贵阳府教授兼贵山书院山长;李麃考取举人出任思南府安化县训导。朝廷除了赠送奖牌外,还册封其祖父李凤翧、父亲李桂山为文林郎,母亲罗氏为孺人。这些奖励有的用红底金字写在木牌上送到家里,有的刻在石碑上,现在还保存完好。(见附件)。</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朝廷还特别敕与李凤翧、李为、李麃三人在村前树立三对“旗杆石”(俗称石围子)。旗杆石只有进士举人之家才能享有。旗杆石是用石头做成长方形石条,高大约两米,宽零点五米左右,中间上下凿有两个方孔,孔径大约十公分左右。头部为圆形,两块为一对,栽在村边路旁,露出地面一米五六左右。</p><p class="ql-block">一对两块,两块之间的距离大约十五公分左右。一对与一对之间的距离三四公尺。记得官田坝有三对,并排树立在村前的道路边。所谓旗杆石,就是在两块石板之间,可以树立旗杆,上下孔是固定旗杆用的。古时考取进士举人,朝廷要赐给旗杆石,可在家门前升起朝廷规定的旗帜,已显示朝廷的褒扬。小时候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听人说是拴马的,好奇地爬上去玩耍。慢慢长大了,才知道这是朝廷赐给进士李为、举人李凤翧、李麃的奖励,十分重要,不能随便攀爬,更不能随便损坏。年深月久上面长满了青苔,我们到官田坝去拜年、扫墓或走亲访友,都要去摩摩,看看旗杆石有无损坏的情况。因为它代表了我们李家的光荣。摩着旗杆石就会追思起先辈们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争取功名,为国出力的的情怀。这是李家文化渊深,政绩卓著的最好标志,以显示官家宅邸的庄严。据说过去不管什么人骑马到旗杆石前,都必须下马,以表示敬意。官田坝的古树和旗杆石在我的心目中是那样的庄严肃穆,不可侵犯。</p><p class="ql-block">旗杆石在张家湾张家,好像比我们李家还多着一对,是四对,是奖给张汝霔、张极、张书绅、张书岩四人的。张家虽然没有进士,但他们举人比我们多。高庄曾家也有一对是奖给曾正刚的。其他地方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离家快七十年了,官田坝原来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前些年回去,到官田坝一看变化真大。很多家都盖起了小洋房,乡村公路直接通到每家每户,不少人家有了小汽车,乡村公路两侧还装上太阳能路灯,家用电器样样齐全,出了不不少大学生,还有几个硕士、博士。在外从政、教书、经商的人不少,家乡的新气象令我非常欣慰。但是也使我很遗憾,一眼望去,后山上的苍松、翠柏、银杉、红枫、白杨不见了,成了光秃秃的荒山;村前的古树竹林不见了,仙鹤、鹭鸶、喜鹊不知迁居何处?旗杆石更是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原来李凤翧、李桂山、李为、李麃他们住的老宅也没有了。具有文物价值的李麃的大石坟,淹没在荆棘草丛之中,无不令人感伤。为了传承优秀文化,发扬优良传统,保护历史文物,我向遵义县政府文物保护办公室申请将李凤翧、李为、李麃的墓冢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防他人破坏。县文物保护办公室很重视,很快批准并立了文物保护碑。但愿有此护身符,能保护三冢古墓不受侵害,永世长存。</p><p class="ql-block">可喜的是,始祖李奇原葬在尚稽蛇场李家湾,六十年代出现挖坟造地,挖坟造田的风潮,始祖墓被迫迁移。以李树坤为代表的族人,将始祖墓迁移至官田坝后山的尖峰顶。</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仓促,未能对墓园进行规划,简单掩埋成一个土堆。立了块纪念碑,还被人毁坏。我去祭拜过几次,坟墓都被荆棘野草掩埋,作为一个大族、望族的始祖墓园显得很寒酸。我主持编修族谱时,提出培修始祖墓园的建议,得到全族同胞的积极响应支持。2015年成立宗亲会,以李作鼎、李春涛等负责始祖墓园培修工作,进行募集资金,墓园设计,施工安排等。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募集资金近40万元,于2018年清明节培修工程落成。墓园庄严肃穆,绿化不错,我作为主祭人,宣读祭文。借此机会招集全族同胞800多人聚集在官田坝,庆祝落成典礼。大家欢聚一堂,交流感情。增进团结,为传承李氏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官田坝后山的风景林木开始勃发生机,令人欣慰。</p><p class="ql-block">我常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乡愁》栏目,记者们去采访那些古人住宅,古墓古碑,古人事迹,人家还保存的非常完好,以此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引起我无限幽思。而我们李家几百年的文化传承,风景林木,旗杆石等古迹却无影无踪了!是这些古迹没有用了,还是我们的文化素养淡薄了?还是我们对先辈的遗训忘记了?既往难追,吸取教训,还来得及吗?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梦。提出文化自信,我们能不能重振家声,实现美好的李氏梦呢? </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于昆明白云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