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龙山寺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安海龙山寺又称天竺寺,位于晋江市安海镇之北,始建自隋代之说,最早记载当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六十九·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经过历代多次重修,现如今的建筑为清末年间所建,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也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安海龙山寺最有史料价值的,则是它作为台湾上百座龙山寺的分炉祖庙,见证了历史上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其所信奉的观音菩萨,分香到台湾在明代就已开始,清代而盛行。</p><p class="ql-block"> 台湾地区最早的龙山寺,便是明永历七年(1653年)由肇善等僧人奉观音像入台的鹿港龙山寺。安海龙山寺,明清至近代,为台湾庙宇建立的高峰时期,福建匠师大量移民至台湾,主要以闽南的泉州等地为主。有“台湾紫禁城”之称的鹿港龙山寺,厢廊4块石碑为重修龙山寺记、泉厦郊商捐题缘金碑、观音菩萨寿费碑及新立的鹿港龙山寺修复碑记,都可证明从创建到修建与泉州先民的渊源。2011年,福建省文化厅与省文物局将安海龙山寺列为重要涉台文物点。</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为典型的三进二院布局形式,从南至北依次为放生池、山门、天王殿、拜亭、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东西侧有钟楼、鼓楼、东西廊庑等,建筑布局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发展而来,以中轴线为主,具有疏落有致、方正自然、结构严谨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台湾鹿港龙山寺无论是以中轴线为主体的建筑布局,还是两厢廊庑包围形成廊院式,其整体建筑布局基本借鉴祖庙安海龙山寺,就建筑朝向而言,违背山面水的风水常理而坐东朝西,据说之所以如此,是为遥向大陆祖庙之意,足以证明鹿港龙山寺对祖庙的祈敬。</p><p class="ql-block"> 圆通宝殿,空幽雅致。正殿为圆通光宝殿,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1.3米,耸于中庭之中,是整座寺庙平面规格最为开阔、地位最为显要的一座殿宇,屋顶形制采用除皇家以外的最高形制重檐歇山顶,壮丽恢宏。圆通光宝殿采用48根石柱,建筑构架尺寸庞大。</p><p class="ql-block"> 台湾鹿港龙山寺正殿建筑的开间与柱子使用数量之多、屋顶等级形制之高,也皆沿袭祖庙特征,整座殿宇视线开阔、气势磅礴,显示其高贵地位。</p><p class="ql-block"> 安海龙山寺殿外前立一对青石蟠龙八角柱,为清道光年间(1838年)的佳品,两柱左右相峙而立,采用高浮雕手法,龙盘旋顺势而下,龙头着色朱红、向上昂首翻越,龙爪张扬舒展,鳞片金边描绘栩栩如生,仙人站立柱间神态怡然自得。</p><p class="ql-block"> 最为巧妙的是击打两柱,左龙柱为磬声,右龙柱为木鱼声,工艺出神入化,为清代闽南石雕工艺杰作,列为全国古刹四大龙柱之一。</p><p class="ql-block"> 台湾的鹿港龙山寺依旧沿袭安海祖庙传统,在每座大殿门前都立有龙柱,并请来福建地区的匠师施展技艺雕刻。共有三对龙柱,龙柱因时期演变而雕刻技法有所不同,装饰的题材更加丰富,龙的形态更加夸张。</p><p class="ql-block"> “通身手眼”,为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所题写。牌匾所形容的正是圆通光宝殿正中供奉的明代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观音矗立于石雕莲花台之上,通高四米有余,头戴雕有众生小佛首的花冠,层层叠落、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 肩膀两侧旁出一千零八只手,每只手中戴镯,并各执法器,例如书卷、珠宝、花果等物品,似金光闪闪佛法无边,虽然繁复但层次鲜明,当为中外雕塑艺术之瑰宝。</p><p class="ql-block"> 台湾鹿港龙山寺正殿中供奉的七宝铜观音像由晋江渡海来台,其面容特征借鉴安海千手观音像,神态呈现面润慈祥、眉目清秀、笑而不语、端庄垂目之像,表现超凡脱俗的亲和力。&nbsp;</p><p class="ql-block"> 晋江安海龙山寺是台湾、新加坡等地数百座龙山寺的祖庭所在,安海龙山寺建筑的平面布局与细部形制工艺,都为台湾龙山寺的母体与借鉴的对象,反映移民来源的特质。在一个动荡的生活环境下,移居到台湾的人们迫切需要稳定与安宁,因此借鉴与再现了大陆母体文化精髓,祈求于家乡的神灵庇佑,有着极强的寻根意识,是传统文化稳定性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 安海龙山寺,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古称“天竺寺”,又名“普现殿”,俗称“观音殿”,系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是台湾五大龙山寺和新加坡龙山寺的祖庭。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安海龙山寺始建于隋皇泰年间(618—619)。唐、五代及宋代,龙山寺修缮志书无载。明清时期龙山寺的修缮和扩建,《安海志》有详细记载。明天启间(1621—1627)御史苏琰重修,书“龙山宝地”勒石于山门,前山门绕以土垣,东僧房、厨舍、菜园,西堂奉注生夫人。</p><p class="ql-block"> 大殿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题写匾额“通身手眼”。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迁界,滨海梵宫皆烬,唯龙山寺独存;康熙二十三年(1684)复界后,施琅捐资修葺,建山门华表;康熙五十七年(1718),扩旧增新,扩建殿堂门庑,新建钟鼓楼;东建高王二先生祠,西立地藏王;施韬重修、颜克英书丹的“天竺钟梵”石坊;乾隆三十年(1765),寺僧妙法重修;道光十一年(1831年),住持僧然信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五年(1879)6年间,殿堂门庑,钟鼓楼亭,全面卸夷平,重新起盖,木柱全部换成石柱,土墙换成砖墙,重建大雄宝殿,新建西堂与东厅相配;光绪三十一年,田正元重修,并建天坛。从此寺貌聿新,气象巍峨,更壮观瞻。</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癸丑进士苏琰书“通身手眼”匾,明张瑞图题,原匾毁于文革,1993年,台湾鹿港龙山寺按寺里所珍藏的“通身手眼”匾原样制作一方献给安海龙山寺。该匾是见证两岸闽台缘同根同源的实物,弥足珍贵。大雄宝殿正面内山门,正面书“龙山古地”,背面书“天竺钟梵”,清康熙癸酉施韬(施琅侄)重建,总兵颜克英书。</p><p class="ql-block"> 现存寺宇为同治十二年至光绪五年所建,为典型的清代闽南传统寺宇建筑。现状南北长77.5米,东西宽108.8米,其布局依中轴线而建,分别以放生池、照壁、“天竺钟梵”坊、前埕、钟鼓楼、金刚殿、天井、两庑、拜亭、圆通宝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组成,建筑面积约39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799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天竺钟梵”坊,始建于明代,乡官黄锡为观音佛祖立。现存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施韬重修。坊为四柱三门花岗岩石坊,中门柱头雕坐狮,两侧边柱柱头雕文笔,高4.17米,横额坊额高0.42米、宽 1.78 米,正面镌刻“龙山古地”楷书横排,字径0.35米,落款:“民国乙酉年季冬颜昌铬、颜昌锾重修。”楹联:“慈云霞尽三千界 宝刹重新第一门。”横额背面镌刻“天竺钟梵”楷书横排,字径0.35米,上款单行竖排“康熙癸酉施韬重修”,下款双行竖排“康熙癸酉年颜克英书”,字径0.06米。</p><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左右对峙,方形重檐歇山顶楼阁,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钟鼓楼以长边朝前,而门设于侧面,与一般寺庙不同,且如双阙般独立于天王殿之前两侧,未用廊庑联系,系龙山寺布局上的特殊之处。其结构为楼阁式,中间为四根青柱,构成两榀大木构架,上承歇山顶屋架。每根青柱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石柱,上段木柱。钟楼的四根青柱,一对为六瓣瓜楞柱,另一对为圆形石柱;鼓楼的四根青柱,全部为六瓣瓜楞柱。这六根六瓣瓜楞柱为宋代样式,有的柱脚还留有卯口,是龙山寺现存最早的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 钟鼓楼石柱均有正面书:“大清嘉庆乙亥年葭月立。住山僧然信募缘重修。”钟楼南墙嵌明万历进士苏琰书“龙山宝地”,鼓楼南墙嵌3方碑刻分别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道光十八年(1838)、光绪五年(1879)龙山寺重修碑记。《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康熙五十七年),记载施琅侄施韬等捐资重修龙山寺“通身手眼”匾,明张瑞图题,原匾毁于文革,1993年,台湾鹿港龙山寺按寺里所珍藏的“通身手眼”匾原样制作一方献给安海龙山寺。该匾是见证两岸闽台缘同根同源的实物,弥足珍贵。《安平镇龙山寺重修碑记》(光绪五年),镌刻数十名捐资的泉台郊商行号及船号,是研究闽台商缘的重要实物《盟心碑记》(道光十八年),主持僧然信等竖碑盟心,共修龙山寺。</p><p class="ql-block"> 龙山寺后大路重修碑记(乾隆二十八年)天王殿,也称金刚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外墙为石构,墙上安青石透雕八角螭虎窗和二十四孝人物图案,雕工精细。螭虎窗上正面题款:“道光甲午大吕月敬立”,“住山比丘然信募缘重建”。门前旁立一对青石石鼓,左石鼓刻:“圣殿境捷发号监生洪步阶敬奉”,右石鼓刻:“同治十三年甲戌腊月敬置”。</p><p class="ql-block"> 圆通宝殿,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建。内悬张瑞图“通身手眼”匾,是供奉明代木雕千手千眼观音立像的主殿,也是龙山寺的中心,是一座七开间重檐歇山顶大殿,面积493平方米。圆通殿檐柱与前青柱间为轩顶前廊,门扇设于前青柱间:心间、第一次间设木门扇,第二次间为石裙堵、螭虎窗,梢间辟为过道,可通至圆通殿后的大雄宝殿庭院。因为面阔七间,但只有中间五间辟为门扇,故闽南称这种布局为“明五暗七”。第二次间的青石螭虎窗,窗扇用数堵青石拼成。中间为圆形透雕螭虎窗,两螭虎组成香炉之形,在闽南称“螭虎团炉”。东侧螭虎窗上题:“道光丙申年阳月吉置”,西侧螭虎窗上题:“住山僧然信募缘建立”。圆通宝殿下檐心间置一对清道光十八年的八角形透雕辉绿岩盘龙柱,左右相峙而立,龙作俯身盘旋而下状,龙头却昂然翻腾而上,状若腾云,龙爪合拱抱珠,左若磬声,右若木鱼声,上刻:“道光戊戌年闰肆月敬立”,“住山智忠僧然信募缘建”,为清代闽南石雕工艺杰作。</p><p class="ql-block"> 圆通宝殿前拜亭圆通宝殿侧拍圆通宝殿内木雕蟠龙柱(现代仿古)圆通宝殿前青石透雕蟠龙石柱(清道光)殿身心间、次间金柱间的主体梁架是闽南典型的“三通五瓜”五架坐梁式栋架。</p><p class="ql-block"> 殿内前大方的青柱上向前出三跳华栱,心间用补间四朵,次间用补间两朵,形成牌楼斗栱。大通梁背上置三根六角形灯梁,红地包巾彩画,前、中、后灯梁中间包巾内分别绘制双凤、牡丹、莲花,与大殿脊圆的双龙宝珠彩画上下相应。</p><p class="ql-block"> 圆通殿心间后内供奉明代木雕千手千眼观音立像,立像通高4.2米,宽2.5米,通体鎏金,头顶高冠,冠上层垒佛头像,发箍中雕坐佛一尊,发箍下露一道螺纹编发,面容稍丰,凤眼低垂,樱唇微启,鼻若悬胆,双耳垂肩,额间竖一眼微合,相貌端庄慈祥。身着束腰莲衣,缨珞华丽,飘带轻柔,赤足立于莲台,一双主手合掌当胸,另外有一双小型手掌心向上兜于身前作禅定印,其他 1004只小型手作12层分置身体两侧,展布如蝶翼,具不同手印或执钟鼓、法螺等种种法器及狮、虎等种种动物,张开之掌心,皆现一目。佛像背后为一菱形巨屏,上雕火焰纹和圆日,以示佛光。该像代表了明代福建木雕艺术的水平,世所罕见。</p><p class="ql-block"> 雀替弘一法师题“绍隆佛种”匾明代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像,高2.95米,宽2.5米,雕像头顶佛冠,身着莲衣,缨珞飘带,赤足立于莲台。千手观音木雕像面容安详,头顶花冠,冠正中刻阿弥陀佛坐像,冠顶雕饰众多小佛首,层层叠作帽状,主手合十,置于胸前。1080手皆带镯,或执书卷、钟鼓、珠宝、花果、宝剑等法器,或作各种手印,张开之掌,皆刻画一目。</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晋江沿海百姓有三次移民台湾高潮,安海龙山寺分灯也随之漂洋入台。清朝时在台湾分灯较著名的有五大龙山寺,分别是建于雍正年间(1723—1735)的台南龙山寺,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的凤山龙山寺、鹿港的龙山寺、台北艋舺的龙山寺以及建于咸丰八年(1858)的淡水龙山寺。</p><p class="ql-block"> 1913 年,安海龙山寺住持转武和尚南渡新加坡弘法,带去一尊观音金身,于民国六年(1917)在黎士哥士律购地,草创“龙山精舍”,供奉安海龙山寺观音,以示不忘祖庭。1926 年当地慈善家陈文烈扩建为“新加坡龙山寺”,目前新加坡龙山寺成为著名的华人寺院。</p><p class="ql-block"> 安海龙山寺作为典型的清代闽南传统寺院建筑,选址格局合理,建筑造型美观、结构设计考究,代表了清代闽南建筑的营造水平。明代木雕千手千眼观音立像代表了明代福建木雕艺术的最高水平,世所罕见,系安海龙山寺最核心的文物。寺院和千手千眼观音立像在精神感情上更起着潜移默化的慈悲、吉祥、教化、皈依的作用,信徒遍及海内外,是台湾五大龙山寺和新加坡龙山寺的祖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