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经全文、解释、读后感

狮山

<p class="ql-block">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p> <p class="ql-block">抄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 <p class="ql-block">二、般若波波罗蜜多心经解释【注1】</p><p class="ql-block"> 观自在菩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p><p class="ql-block">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p><p class="ql-block"> 照見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p><p class="ql-block"> 度一切苦厄。(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p><p class="ql-block">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p><p class="ql-block"> 色不异空。(形相不异乎空间)</p><p class="ql-block">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p><p class="ql-block"> 色即是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p><p class="ql-block">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p><p class="ql-block"> 受相行识。(情欲、意念、行为、心灵)</p><p class="ql-block">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舍利子。(舍利子呀)</p><p class="ql-block"> 是诸法空想。(一切法则都是空的)</p><p class="ql-block">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p><p class="ql-block"> 不垢不净。(不垢不净)</p><p class="ql-block"> 不增不减。(石增不减)</p><p class="ql-block"> 是故空中无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p><p class="ql-block"> 无受相又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p><p class="ql-block"> 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p><p class="ql-block">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p><p class="ql-block"> 无眼界。(及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到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无无明。(没有不能了解的)</p><p class="ql-block">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p><p class="ql-block"> 乃至无老死。(直到没有老和死)</p><p class="ql-block"> 亦无走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p><p class="ql-block"> 无苦集天道。(没存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p><p class="ql-block"> 无智亦无碍。(不用智慧去强求)</p><p class="ql-block">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並不重要)</p><p class="ql-block"> 菩提萨埵。(菩萨觉悟之后)</p><p class="ql-block">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p><p class="ql-block"> 心无掛碍。(心中没有碍)</p><p class="ql-block"> 无掛碍故。(由于没有碍)</p><p class="ql-block">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p><p class="ql-block"> 远离颠倒梦想。(远离颠倒梦想)</p><p class="ql-block"> 究竟涅槃。(最后达到彼岸)</p><p class="ql-block">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p><p class="ql-block">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经)</p><p class="ql-block"> 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p><p class="ql-block"> 故知般若般多羅蜜多。(所以说心经)</p><p class="ql-block"> 是大神咒。(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p><p class="ql-block"> 是大明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p><p class="ql-block"> 是无上咒。(是天上的咒语)</p><p class="ql-block"> 是无等等咒。(是最高的咒语)</p><p class="ql-block"> 能除一切苦。(能除一切苦)</p><p class="ql-block">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p><p class="ql-block">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p><p class="ql-block"> 即说咒曰。(其咒语曰)</p><p class="ql-block"> 揭谛揭谛。(去吧,去吧)</p><p class="ql-block">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p><p class="ql-block"> 波罗僧揭谛。(大家快去彼岸)</p><p class="ql-block"> 菩提萨婆诃。(修成正果)</p><p class="ql-block">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听长辈唸《心经》,听多了我也能背诵,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还能背诵部分。但问起《心经》什么意思?无法回答,因为对《心经》一窍不通。现在有时间,就琢磨琢磨,找了些资料学习研究,略有感觉,现叙述如下,不知对不对?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1、《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经典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般若系统里篇幅最短的经典(全文共260字),但它具有般若经典的核心要素,也是般若经典中最精釆、最重要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2、《心经》是观音菩萨对舍利子说的一段话,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是怀有大智慧的观音菩萨,讲解对万物本质的认识;二是依照这个认识,以菩萨和佛为例,讲解可以达到的精神世界。最后以一句咒语结束。</p><p class="ql-block"> 3、万物的本质是什么?《心经》指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说,看到五蕴:色(形相)、受(情欲)、想(意念)、行(行为)、识(心灵)都是空的,一切痛苦、災难都化解掉了。“五蕴皆空”就是万物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由此岸“度”彼岸,也就是说由災难痛苦的此岸“度”欢乐喜悦的彼岸。所以了解、认识“五蕴皆空”这个物质本相,或者说物质本质,关係到修行的成败,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 4、何谓“五蕴”?五蕴就是说,世间的有为法(佛教术语:指有作为的缘生法,包含一切事物、物质、意识、精神等)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积聚而成的。其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 a、色蕴~“质碍”的意思,凡是有形体、有障碍的,都称为色,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积聚而成。人类的肉体,以及世间的山河、大地、噐皿、房屋等,都属于色的范围。色可分为三种:</p><p class="ql-block"> 可見有对色:如颜色(青黄赤白等)、形状(方园、长短等)、动作(屈伸坐卧等)。这些是眼晴能看到的,称为可见有对色。</p><p class="ql-block"> 不可见有对色:如声、香、味,虽然不能眼见,但可用耳、鼻、舌接受,因比称为不可见有对色。</p><p class="ql-block"> 不可见无可对色:又称无表色,指第五触尘(温度高低、物质软硬等)、第六法尘(意识、概念知识等),既不可眼见,又不可以耳鼻舌接触,因此称不可见无可对色。</p><p class="ql-block"> b、受蕴~“领纳”的意思,是根身领略外境而生感受旳一种作用。受的种类可分两种:</p><p class="ql-block"> 身受: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境所生的感受,可分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受顺境而起的叫乐受,乐受易超起贪心;受逆境而起的是苦受,苦受易起瞋(愤怒)心;受非顺非逆而起的是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易起痴性。</p><p class="ql-block"> 心受:意识对境所姓情绪。意识领域顺境所起的感受称喜受,意识领域逆境所起的感受叫做憂受。</p><p class="ql-block"> c、想蕴~“取像”的意思,攀缘外境,回忆往事,幻想将来,都是想。也就是认识外境时,摄取境相,在心中产生概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d、行蕴~“迁流造作”的意思,是对于心中的概念产生思虑决断,乃至造作动身发语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e、识蕴~“了别”的意思,是心对于外境明了识别作用,如眼能了別青黄白黑,耳能了别各种声音,鼻能了别香臭,舌能了別酸甜苦辣,身能了別冷暖软硬。因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对外境取总相来分别,所以类聚此六识而立名为识蕴。</p><p class="ql-block"> 总之,以上所述,可以归纳“色”是物质的一切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一种作用。若以人的躯体而论,色蕴属生理,受想行识四蕴属心理,是觸境所得的幻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感情、观念、意志、认识。</p><p class="ql-block"> 5、何谓“五蕴皆空”?这是因为“五蕴”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法,本无实在的自性,因此说“皆空”。这可从“色”(物质)及“受、想、行、识”(精神)两方面进一步说明:就物质方面来说,色蕴是四大(地、水、火、风)假合而有,四大皆空,本无实性。就精神方面来说,受想行识等四蕴都是对应色蕴而生,色蕴既非实有,对应的四蕴自然也是假合之相。所以物质、精神二方面均为空相,即“五蕴皆空”。人的躯体是色蕴(物质)一部分,故五蕴皆空也是佛教“无我观”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 【注1】源自高考升学网2023.6.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