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怎么跑到辰龙大年初一前头去了

陈厚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过两天,就是甲辰年(龙年)春节了。十天前我们就把翘翘带回南宁了,明天(除夕)凌晨,女儿女婿从京城赶过来,弟弟、内弟共三家也从柳州过来,为迎接大家庭阖家团圆,大家都在忙乎,节日气氛已是浓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人的认知里,春节作为我国农历的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其他传统农历的节日,理所当然排在其后啊!但今年有些特殊,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前四天就已经到了,而甲辰年(龙年)春节,则还有两天才到来。两者之间,相隔了整整七天!长达整一周时间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应是甲辰(龙)年的立春,怎么会跑到癸卯(兔)年腊月?今天我就聊一下这个话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春节即大年初一的年,以及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分别是怎么确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知道,无论是公历或农历,或者说无论是阴历或阳历,都需要明确划分日、月、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说日。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日(一天)。究竟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农历把太阳最高的时候定为正午,倒推回去,一天从子时开始——子时,就是现在常用的公历23:00-1:0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说月。所谓一个月,即是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我国农历本义上,月亮看不见时,叫“朔”,月亮最满时,叫“望”。一轮下来,是29.53天。中国人叫“朔望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接着说年。即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为一年。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得知,一年历经12个“朔望月”,29.53天/月×12月,就是354天多一点。这样确定的年,就是我们农历(阴历)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实际上,经过西方天文学家的精确测量,地球绕太阳走一圈,是365.2422天,西方据此确定为公历(阳历)一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球绕太阳这一圈,不是平行的,而是俯仰晃荡着完成的,由是,同处地球北半部的我国与西方,都分享成气候分明的四季——春、夏、秋、冬。南半球的国家当然也有春夏秋冬,但四季是反着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方将年分成十二等份月,命名为所谓的十二星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则分成二十四等份,就是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究竟是西方的十二星座好,还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好?客观来看,越细分,才越精细,越科学。由是,应该是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更胜一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无论是西方的公历(阳历),还是我国的农历(阴历),都存在一个问题,精确测量到的一年365天,无法被12个月整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方天文学家们就人为设定,每个月或者30天,或者31天,甚至有个月就定是28天。这些个“月”,与天上那轮望朔交替的明月,一点关系都没有。总之,长长一年下来,相加在一起是365天,就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农历(阴历)年354天,三年下来,就要差一个多月!怎么办?要想种好庄稼,不误农时,聪明的中国古代先人,通过闰月(增加月的数量)来弥补。由是,也同样达到目的,不会因此乱了四季农时,春耕秋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就解释清楚了。我们过的大年初一,是农历年,和阳历年的元旦一样,有结合实际人为调节的因素。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根据天象星座观察确定的。这俩在不同的体系中。所以,不能一一对应,很正常。立春有时候跑到过年之前,有时候落在过年之后,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