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姥,就是母亲的外婆,我们叫老姥。我的老姥家原籍在老县城西关外的张范庄,现己是城市中心。其家原也算是殷实,老姥爷去世后,家道中落。我外婆是老姥的长女,老姥还有个小儿子,也就是我的舅姥爷,名叫张仪侯,师范毕业后正赶上抗战爆发,1943年为响应蒋介石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他英勇地参加青年军入缅作战。归国后流落云南嵩明,在此成家定居。老姥就成了一位孤寡老人。此时我外婆家也因突遭变故,外祖父早逝,家道中衰。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时,因我大舅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不在家,二舅远在信阳工作。我母亲就把外婆和老姥接到我们这里,后来大舅复员回来也来到我们这里,与我家毗邻而居。</p><p class="ql-block"> 老姥是我感念最深的亲人之一。在我有懵懂感识时,老姥就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她中等个头,肤色白皙、满头银发,绾着高高的云髻。慈祥的脸庞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俭朴的衣着,十分的干净得体,一双尖尖的小脚(三寸金莲),展示着中国封建社会扭曲的审美取向。裤腿处经常用带子扎裹的一丝不苟整整齐齐。老姥性格和蔼、为人温良谦恭,在我幼稚的感识里,老姥是那么高洁清雅,颇有仙风道骨之韵。</p><p class="ql-block"> 老姥在我幼年成长过程中居功至伟。我听母亲讲,在我襁褓之年,她们就经常把我抱到老姥面前,放在席片上让其照看。那时老姥已是八旬老妪,且因病双目失明。她每天静静地坐在家中,精心地照拂着我。用低沉的声音吟唱儿歌哄我入睡;用手摇动蒲扇赶走蚊蝇扇来凉风使我安静地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1961)老姥对我的照拂更是无一复加。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作物大面积减产,造成了建国后,前所未有的粮食和付食品大饥荒。当时为适应“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村大办起集体大食堂。一个村在一个锅里吃饭。开饭时每家派人,拿着盆罐到食堂按每家实际人口定量领取食物。此时期,实施严格的粮食定量供给制,每人每天的口粮标准仅一两八钱。为维持生命只能掺杂野菜和能吃的树皮树叶,秕糠等来填饱肚子。地里能吃的野菜挖光后,只能挖一种名叫“刺脚芽”的植物(中药名“小蓟”),掺少许的高梁面或红薯面揉成菜团,蒸成菜馍来充饥。因“刺脚芽”叶边有刺,吃着扎嘴,只能在嘴里简单地扁扁就咽下去充饥。三年自然灾害,形势非常严峻,几乎村村有饿殍。据资料统计,此期间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触目惊心。自然灾害引发的大饥荒,成为中国几代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阴影。</p><p class="ql-block"> 然而,大饥荒时期虽生活极度困苦,但我并没有真正的饿着,因有老姥在。老姥只要听到外面有小孩玩耍的声音,她就会高声喊我的名子,把我叫到她的跟前,神秘把她的手放在我的小手上,这时一个核桃般大小的馍疙瘩儿,象变魔术一样出现在我的手里。及乎每天如是给我加餐。当时与我一般大小的儿童一个个瘦骨嶙峋,而我却白白胖胖。别人都不理解?认为是我吃饭不挑食,啥都能吃的结果。殊不知是老姥每天缩减她赖以养命的口粮来节济我的缘故。粒米救命之恩终生不忘。</p><p class="ql-block"> 老姥不但在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照,在精神上她还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我是伴随着老姥讲的故事成长的。老姥出生于县城一个望族大家。小时候经常听她讲,她娘家的宅第就座落在旧县衙门口附近。她祖上在清朝曾考取过功名,她侄子叫刘嵩山是国民党陆军中将(县志有记载),解放后在北京工作。老姥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大家闺秀,从小接受的各种家庭教育不同于常人。我不知道老姥有没有文化?但老姥渊博的知识和博闻强记使我佩服不已。老姥给我讲了很多故事,有神话传说、有历史掌故、有民间故事、有社会上的笑话。体裁各异、情节曲折、生动形象、很是感人。如《盘古开天地》创是了世间万物。《女娲抟土造人》从此以后就有了宇宙间最聪明的生物——人类。《牛郎织女》、《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她们为追求真挚的爱情敢与同恶势力做不屈不挠的斗争。《王莽撵刘秀》、《小和尚当上了皇帝》……介绍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自然更替。匡衡《凿壁偷光》、岳飞《折枝做笔撒沙为纸》故事,说明他们家境虽然贫穷,但勤奋好学、坚忍不拔,最终成就大业。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温席》……等二十四孝的故事,弘扬了中华文明的孝德典范。《王小卖瓜》、《刘海砍樵》、《兄弟分家》、《傻子报喜》、《胡屠户智斗钱泼皮》、《香香屁薰衣》……等民间故事和笑话,给人增添了不少生活中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老姥讲的故事,多是劝人向善、教人学好、褒扬正义、鞭挞邪恶。充满了人世间的正能量。老姥是一位民间文学传承的高手。</p><p class="ql-block"> 乌呼!1967年夏,老姥无疾而终,走完了她人生90年的历程。从此离开我们,踏上了她仙境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老姥仙逝已五十年多年了,然而这五十多年来,老姥一直活在我的缅怀中。</p><p class="ql-block"> 附:老姥讲过的几则笑话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傻子报喜 </p><p class="ql-block"> 从前,某村有一王姓大户,户主人称王员外。其家有良田百亩,房舍数十间。但美中不足的是人丁不旺。王员外只有一个儿子,且是个弱智,别人都叫他傻子。这也就成了王员外的一块心病,整日郁郁寡欢。后来王员外得了一种怪病,从此卧床不起。几年后王员外撒手人寰,一命归西。从此王家就衰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王家虽不如从前,但仗着遗留下来的部分田地房产,日子过得还比一般家庭好。</p><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傻子已到婚娶年龄,就有媒婆前来提亲。凭着王家的财产,傻子竞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媳妇。村上的小伙子们很是嫉妒,都说:“有好汉没好妻,赖汉娶个花滴滴”。傻子成亲后,小两口日子过得也算是有滋有味。一年后,傻子媳妇生了个胖小子。根据当地风俗,三天得去丈母娘家报喜。这天一早,媳妇给傻子精心打扮,并教他见到丈母娘了就说:“妈、报喜了,妈要问啥喜?你就说‘弄璋之喜'。”(璋:玉器,古时给男孩把玩。希望将来他有如玉的品格,因此生男孩称弄璋。)傻子说:“知道了”,然后兴高采烈地前往丈母娘家报喜去了。走在路上,傻子反复念叨《弄璋之喜》。走着走着,看到一只大老蝙飞过来(蚂蚱)。傻子就来了兴致,忙飞快地去捉蚂蚱。就这样,蚂蚱前面飞,傻子后面撵,突然脚下一绊,傻子拌了个狗吃屎。蚂蚱没捉着,“弄璋之喜”也忘了。</p><p class="ql-block"> 到丈母娘家,傻子忙说:“妈:报喜。”丈母娘忙问:“啥喜?”这时傻子早已忘了“弄璋之喜”,脸憋得通红,就是不知怎么说。丈母娘看到这情景,就知道他来文的不行,就说:“你干脆就说是男孩还是女孩吧!”这时傻子嘿嘿一笑说道:“是个带把的”。丈母娘知道是个男孩了,马上去做小孩的“脱毛衫”(有的地方叫“横量衫”男女衣边不同),又准备了几十个鸡蛋。走时再三交待傻子:“起风穿衣,锅滚打蛋”。傻子忙问:“啥是锅滚”?丈母娘解释道:“水翻花了,就是锅滚了”。傻子说:“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回家路过一片树林时,实然刮起了一阵风,吹得树枝一阵摇曳。傻子想起丈母娘说的“起风穿衣”。于是就忙把小孩衣服挂在了树上。当走到村北小溪旁,溪水哗啦啦地流淌,傻子看到溪水由高处流向低处的水潭时,潭中翻滚出一簇簇浪花,就想到丈母娘说的“翻花打蛋”来。于是又把鸡蛋一个个打到水潭中。</p><p class="ql-block"> 当傻子光着手回到家时,媳妇忙问:“咱妈准备的东西呢”?傻子说“啥东西”?媳妇说“衣服”傻子说“咱妈说起风穿衣,回来走到树林时,刮了一阵风,我就把衣服挂在树上了”!媳妇又问“鸡蛋呢?”傻子又说“咱妈说,翻花打蛋,回来我看到河中水潭里的水正在翻花,我就把鸡蛋打到水潭里了”!媳妇听后,一下子就晕了过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 胡屠户智斗钱泼皮</p><p class="ql-block"> 从前,某镇有一肉铺,店主姓胡,人称胡屠户。胡屠户在长期卖肉过程中, 练就了一身超凡脱俗的本领,即一刀准一口清,只要买主说出斤两,他就能一刀砍下,准确无误,分毫不差,且能一口说出应付钱数,人们惊叹不已。胡屠户经商坚持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所以口碑很好,生意自然兴隆。</p><p class="ql-block"> 镇上有一混混,姓钱名忠厚。其实他为人既不忠诚也不厚道,坑蒙拐骗,使奸耍滑,坏事做绝,品行恶劣,人们叫他钱泼皮。</p><p class="ql-block"> 钱泼皮整日在镇上东游西逛,看到能讹的就讹,能骗的就骗。还不时地领着一群混混到饭馆把苍蝇蟋蟀什么地丢到饭菜中,威胁讹诈店主,以达到讹钱吃霸王餐的目的。人们视其为赖皮狗。</p><p class="ql-block"> 一日,钱泼皮来到胡屠户的肉铺,对胡屠户说:“所说你很能耐,有一刀准一口清的本事,今天我就试试你的本事,如果你是沽名钓誉,我就砸了你的招牌”。胡屠户一看来者不善呀,这明显是来找事砸场子的。忙问:“你想怎么着?”钱泼皮说:“我要你准确地拿出我所要的东西,且要一刀准,否则不但要砸你的招牌,你还得赔钱”。胡屠户说:“只要我店里有就行。”钱泼皮说:“你店里一定有!”胡屠户\说:“你说要啥吧!”钱泼皮说:“不要肥、不要瘦、不要骨头、不要肉,给我割二斤四两八钱”。胡屠户听罢,一刀割下一块猪肝,拿给钱波皮,用称一称,不多不少,正好二斤四两八钱。钱泼皮傻眼了,店铺那么多人都在看着哩,也不敢赖账了,无奈地说:“你算算得多少钱?”此时胡屠户说:“刚才你不是给我来了一段绕口令吗?好、现在我也给你来一段绕口令,你可要记清算准哟。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四五六、五六七、八四三二九加一,掏钱吧”!钱泼皮懵了,掰着手指,一遍遍地算,半天也没算出来。旁边一老翁这时说话了:“小子,别算了,赶紧拿出一百文钱吧”!钱泼皮这时脸色苍白,尴尬万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太丢人了。无奈,很不情愿的从袋子里排出一百文皮钱,放在柜台上,转身快步跑掉。</p><p class="ql-block"> 此时肉铺里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香香屁薰衣</p><p class="ql-block"> 从前有一对老夫妻,膝下有两个儿子。老大机敏狡诈,爱贪图便宜。老二忠厚老实,心地善良。老大媳妇更是尖酸刻薄,阴险毒辣。老夫老妻过世后,老大媳妇就怂恿老大,给老二分家。并霸占家中房屋和大部分田产,老二也不给他们计较,就在村边靠山脚下搭了个茅屋住下。并在山下开了一片荒地,准备种点豆子。老二到老大家去借豆种。老大媳妇把蒸过的豆子给了老二。老二不知情就把豆子种下。这时一个小燕飞来,口中衔着一粒金豆,把金豆丢在地中央。老二看出这只小燕是去年在他家屋檐下,掉下来摔断腿的那只燕子。因为,这只燕子的腿上还有他给小燕子治腿时绑的树棍和红线绳。</p><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人家地里都长出了豆苗,绿油油的,可他的地里只有小燕子衔来的豆子生根发芽了其它的一个都没出。老二也不气馁,照常精心料理这棵豆子,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该除草时除草。这棵金豆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春种秋收。收获后,老二把金豆在锅里炒了炒,就当零食吃了。吃后就感觉肚子里有一种无名气体乱窜,接着咚一声,老二放了一个响屁。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屁不但不臭,反而香气扑鼻,沁人心脾。使人闻着,神清气爽,恰巧这时村上的康员外从这里经过,闻到扑鼻的香气,就问老二是怎么回事?老二如实说出。康员外让其演示一下。老二演示,香气弥漫,仿佛人间仙境。康员外惊诧不已。从此,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让老二给他们薰衣。老二开始了从事给人薰衣的这一职业,并口中唱道:“香香屁、屁香香、我给官家薰衣裳、不要米、不要面、听个响声、赏俩钱儿。”(古时,衣服的布料取自天然材料,如葛、麻、丝、棉等,很容易受潮被虫蛀。薰衣具有防霉、防蛀、防蚊虫之效。同时,薰衣也是古代人们讲究生活质量方式的呈现。衣袂飘香更是上层贵族的一种身份象征)。</p><p class="ql-block"> 老二凭着自己的这种奇异的特殊功能,慢慢的富起来。盖起了自已的宅院又娶了媳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老大两口子很是眼红。此后老大如法炮制老二的做法,去给县太爷夫人薰衣,结果在薰衣时,黄白之物飞满庭堂,臭气熏天。夫人的绸缎锦衣全染污秽。县太爷大怒,下令用乱棍把老大打死了。真乃“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