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前言</b><br><br>“老将军,可知天水姜伯约......”<br><br>“我有一计,定可生擒诸葛亮,解南安之急......”<br><br>“姜维愿降丞相!”<br><br>.......<br><br><div>“今虽穷极,然先帝之志,丞相之托,维,岂敢忘?”<br><br>“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br><br>“吾有一计,可使汉室幽而复明.......”<br><br>“我计不成,乃天命也!”<br><br>两代人终其一生,始终未曾见过长安,诸葛亮如是,姜维亦如是。<br><br>从天水郡参军到祁山投降蜀汉,从深得诸葛亮赏识到继承丞相遗志数次北伐而未果,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到苦苦支撑蜀汉政权的年迈将军。姜维的一生既传奇又无奈。<div><br></div><div><b>正文</b></div><div><br></div><div>东汉末年时有一个人叫作郑玄,那么郑玄何许人也?郑玄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学家和经学家,《后汉书》描述其:“所好群书,率皆腐敝”,郑玄遍览群经,最终集古今经学之大成。所著作品颇多,例如《天文七政论》,阐释了对世界由来的看法等等,最终后人将郑玄的学说称为“郑学”。<br><br>公元200年,郑玄去世,在郑玄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02年,有一个新生命在凉州天水郡一个叫作冀县的地方出生了(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当然,天和地没有什么异常变化,产房内也没有类似于紫气一样的气体出现,和往常一般,微风和煦,阳光明媚,只是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br><br>而此时,正是建安七年,曹操47岁了,正值其兵锋正盛、所向披靡之时,在取得官渡之战的大胜后,曹操正紧锣密鼓地向袁绍残余势力进逼,以完成统一北方之大业,而也是在今年,在官渡之战中被大败的一代枭雄袁绍也带着自己未酬之志告别了这个世界。<br><br>而此时,刘备41岁了,于博望坡一战中打败了夏侯惇、于禁等将,获得了少有的胜利。<br><br>而另一位在三国历史当中极其重要的人物,此时还在卧龙岗上潇洒自在,未曾出山。<br><br>那么以上我提到了两个人物,对我们本篇的主人公姜维同学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一人是开篇所说的集古今经学之大成的郑玄老师,另一人就是日后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相诸葛亮老师。<br><br>当然,在我们的姜维同学来到这个世界时,郑玄老师已经辞世了,姜维和郑玄也不可能有交集,但是郑玄老师的经学或者思想可以说是对姜维是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按照《三国志》中所记载,姜维从小就喜欢学习“郑学”。<br><br>那么诸葛亮老师对于姜维来说,更是对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其对蜀国的一片忠心更是影响了后来这位蜀国大将军。<br><br>不过,姜维一开始并不是蜀国的将领,反倒是蜀国的死对头魏国的将领。姜维出生于公元202年,而此时诸葛亮老师已经21岁了,这位对姜维日后有着重要影响的人, 年龄整整大了姜维二旬有余。<br><br>当姜维和诸葛亮相遇时,已经是二十六年后了,直到建兴六年(刘禅的年号),也就是公元228年。此时的诸葛亮第一次进行北伐,出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br><br>我们很多朋友看过《三国演义》老版本的电视剧,其中姜维和第一次出祁山的诸葛亮老师进行交锋,姜维利用自身才智解了南安之危,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因此,诸葛亮利用计谋最终招降了姜维,而姜维也心甘情愿地归降了这位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蜀汉丞相,再得到了这位欣赏的年轻才俊后,诸葛亮老师不惜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足以看出诸葛亮对姜维的喜爱。<br><br>但是实际上姜维投降蜀汉的情况却没有像电视剧演绎的这般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现实的情况却是姜维在不得已之下或者走投无路之下才选择了投降蜀汉。<br><br>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此时的姜维正好随天水郡的太守外出巡察,而天水郡太守一看四周各县听到蜀军的到来纷纷投降,便怀疑姜维等人已生二心,于是招呼不打一句便偷偷前往上邽(gui)进行把守,却不让姜维等人进城,甚至此时连姜维的故乡冀县也不接纳姜维,于是在战乱中姜维只得投降了诸葛亮。<br><br>虽然现实情况下姜维与诸葛亮老师的关系不像电视剧中演绎的那般“亦师亦友”,但是按照诸葛亮对于姜维的评价依然看得出诸葛亮对于姜维的器重。<br><br>首先,在诸葛亮眼里,姜维算得上是凉州上士,甚至连被赞誉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谡之兄马良的才干都不及姜维,可见,诸葛亮十分看重姜维的才能。<br><br>其次,诸葛亮认为姜维是难得的军事人才,不仅具备超常的胆略,更是精通用兵之道,而且对蜀汉忠心耿耿,甚至想将蜀汉日后的军政大权托付于姜维。<br><br>正是由于诸葛亮老师对于姜维同学的器重,姜维在蜀汉政权中的仕途也是走得相当顺利的,在公元234年时,诸葛亮老师与世长辞,而此时的姜维不过32岁,跟随诸葛亮也不过六年,但此时姜维已进封为平襄侯,统帅蜀汉各军。<br><br>诸葛亮死后,蒋琬逐渐成为总揽蜀汉军朝大权的人物,后拜尚书令,加大司马,而姜维此时也逐渐成为蜀汉政权中军事方面的中流砥柱。公元238年,姜维随蒋琬进驻汉中,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利用自身对西羌地人文地理的认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br><br>表现如此火热的姜维在公元243年理所应当地升任蜀汉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公元246年,姜维率蜀军进攻陇西,击败了魏将郭淮和夏侯霸等人,姜维在蜀军中的声望也算是达到了顶峰。<br><br>不过,好景不长,姜维马上就要过苦逼的日子了,就在姜维击败郭淮夏侯霸等人的同年,蜀汉的大司马蒋琬病逝了,随着蒋琬的病逝,有两个人逐渐成为姜维的掣肘。<br><br>第一个人是费祎,随着蒋琬的去世,费祎逐渐掌握蜀汉大权,而费祎和姜维的政治主张却大相径庭,一个力主北伐完成诸葛丞相的遗愿,一个却主张保守治民,坚守蜀地。<br><br>从《三国志姜维传》中,我们也能看到,费祎往往不听姜维的军事主张,给姜维的兵力从来未曾超过一万,这极大地限制了姜维的北伐作战,所以在费祎主政时,姜维的北伐作战往往未曾取得多大的成绩。当然,从这点来说,我们不能说费祎就是一个坏人,想的就是要处处掣肘姜维同学(费祎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蜀汉四相,其对蜀汉有重要贡献)。<br><br>如果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在蜀中不仅仅只是费祎一人反对北伐,早在诸葛亮任丞相时期这种声音就不曾绝耳,蜀中很多大臣都认为连诸葛亮老师六出祁山都以失败告终,你一个姜维能有丞相之能力?当然,如果要说清楚为何蜀中并不太支持蜀汉的北伐事业,本篇文章的篇幅是肯定不够的。我们只要明白姜维一直主张北伐其实是未曾得到蜀国上下的完全支持的。<br><br>第二个人叫做黄皓,那么这个黄皓是有个特殊身份的,说出来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因为他是个宦官,了解东汉历史的朋友们肯定清楚,东汉灭亡的一大重要原因离不开宦官弄权,比如东汉后期的“十常侍”。<br><br>随着汉昭烈帝刘备的去世,公元223年,刘禅在成都称帝,时年17岁,是为蜀汉后主,在刘禅渐渐长大的同时,也逐渐宠信善于阿谀奉承的宦官黄皓。<br><br>不过,在董允尚在时,黄皓不敢造次,因为董允老师经常当着刘禅的面前责骂这个黄皓,因此黄皓十分惧怕董允,所以一直不敢做出大的动作来干预蜀汉的朝政。而随着董允、费祎等人的相继离世,黄皓逐渐参与蜀汉朝政,从黄门令迅速升任为中常侍,更是逐渐祸乱蜀汉。那么此时对于长期在外作战的姜维来说,更是处处受到一个宦官的掣肘。<br><br>那么此时,其实蜀汉已经大祸将至。<br><br>人们常说,往往灾祸的到来是有预兆的。但是往往很多人已经看见了预兆却不以为然,轻信能够避免,而最终灾祸降临,最终只能映照这些人的愚蠢。那么对于此时宠信宦官黄皓的刘禅来说,其实已经大祸临头。<br><br>这个宦官黄皓,不仅善于阿谀奉承,而且他还有一个特殊爱好,那么说出这位宦官的特殊爱好,想必大家也不陌生,那就是喜好鬼神巫术,通过占卜八卦来预示事情走向。<br><br>因此,直到公元263年,姜维听闻钟会在关中治兵,深感会对蜀汉发起进攻,于是上书刘禅请求调兵遣将以早作御敌之准备,可惜啊,正是黄皓以鬼神巫术指导认为魏国不会派兵攻打蜀国,刘禅与众群臣也认为蜀国完全可以利用蜀道的艰险偏安一隅,因此都不当回事,却不知其实自己早已成为敌人的待宰羔羊,可笑之极,刘禅后来也成为民间百姓口中经常用来鞭策子孙的反面教材——“不要做扶不起的阿斗”啊。<br><br>正是公元263年,魏国名将邓艾偷渡阴平,天降奇兵而灭亡了蜀汉,刘禅成为亡国之君,可恶的宦官黄皓最终被司马昭处死,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br><br>而此时,姜维已经61岁了。<br><br>当然,在魏国灭蜀战争中,姜维是一直在负隅顽抗,但是在整个战争中姜维却是非常被动的。因为从魏军中的钟会部已经向骆谷方向进军(今陕西周至与汉中间的交通要道)、邓艾部已将入沓中(今甘肃舟曲县),已经对蜀中形成步步紧逼之势时,刘禅才慌了神派出廖化率军支援沓中,派张翼、董厥等前往阳安关口作为各边防营寨的外援这一件事就能看出,蜀国对魏国的进犯可以说是毫无准备。<br><br>不过姜维在退守剑阁后凭借天险以坚守,与钟会大军形成僵持,在一时半会无法攻克剑阁后,钟会便有撤还之意,如果按照这样的剧本发展下去,姜维又一次阻挡了魏国的进攻,至少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又能让刘禅等人潇洒自在。<br><br>不过,这一次,上天没有眷顾蜀汉了,魏军中的邓艾一部,直接以自杀式的方式偷渡了阴平,直接迫使刘禅开城投降,至此蜀汉灭亡,在前线苦苦支撑的姜维,万万没想到,眼睛一闭一睁,家居然被偷了.......<br><br>随后,姜维接到刘禅让其投降的敕令,于是姜维率残军被迫投降于钟会。为什么说是被迫,因为如果大家喜欢读《三国演义》,那么应该知道三国故事中有一典故叫作一计害三贤,其主人公便是姜维,姜维利用自身谋略诈降钟会,最终害死邓艾、钟会以及自己,算是为已经灭亡的蜀汉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br><br>而实际情况是钟会嫉妒邓艾所取得的成就,在钟会以谋逆之罪陷害邓艾之后,姜维发现了钟会对魏国的异心,于是经常鼓吹钟会脱离魏国另起炉灶,姜维的这一番吹捧自然也是戳中了钟会的内心。<br><br>当然,最终的结局是胡烈等人挑动魏军对钟会的对抗情绪,最终钟会被魏军斩杀,而姜维也被魏军所击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62岁。<br><br>姜维在诈降钟会后,曾想利用钟会以实现蜀汉的复国之梦,曾暗中写信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br><br>虽然,姜维最终身死,日月也未幽而复明,蜀国灭亡已成事实,说姜维能力不足也罢,说姜维计不成乃天命也罢,至少姜维对蜀汉的忠心日月可鉴,在生命的最后也未曾背离丞相的遗愿。<br><br>虽身死,志不灭。<br><br>年迈的姜维踏上黄泉之路,是否在路的尽头隐约看见一位少年将军,向着自己策马而来,一身彩金铁甲,意气风发。<br><br>少年将军伸出手来:老将军,上马吧!</div><div><br></div><div><b>(备注: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难免会有错误之处,望海涵,封面图片引用于网络,侵删。)</b><br><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