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此处心醉是吾乡

君子兰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绍兴作为名士之乡,自古文脉绵延、书香浸润。王谢风流、阮籍嵇康,徐渭狷介,更有王羲之的洒逸、鲁迅的呐喊、秋瑾的求真、蔡元培的美育与包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先生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名著翻译等诸多领域都有巨大贡献。江南温柔乡,自古繁华地。多少君王面对山色湖光,遗忘了战火的弥漫、民生的炙烤。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代伐,只为民族振兴,中华崛起。他的筋骨、他的情怀、他的脊梁,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p><p class="ql-block"> 深冬的薄凉里,怀着敬畏之心,走近鲁迅故里,在水乡悠缓而诗意的温暖里,感受先生激宕而辉煌的人生。这里是他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有周家老台门,青瓦粉墙,砖门结构,深宅高堂,木雕精美,曲径通幽,气势恢宏,这是他的祖辈世居之地,也是绍兴城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风格。有周家新台门,这是鲁迅先生的故居,他在此出生,度过了他快乐而无忧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百草园就在其中。有三味书屋,这是绍兴城内的一所私塾,先生十二岁时开始到这里读书,师从寿镜吾,前后长达五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味书屋”静谧一角的“早”字已是模糊,但声犹在耳。有鲁迅笔下的风情园,这是古城保存最为完好的花园式新台门,再现了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还有鲁迅纪念馆,从图片到文字,从实物到音像,从中可以全面了解先生一生的功绩、思想发展轨迹,以及他与故乡绍兴的渊源关系。</p><p class="ql-block"> 临水而居,依水而兴。乌衣长巷,石桥人家。乌蓬小船,桨橹声声。水乡的冬日是诗意而悠缓的。入口处的一面巨幅白墙上,先生面对古街长巷,手点香烟、目光犀利的素描画像,醒目而凝重,那目光,仿佛可以穿越时光,直视苍生。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古街缓步前行,在如流的人潮中感受水乡的烟火气息。古街两侧商铺林立,酒肆茶馆、特色小吃、民居饭店,既有水乡的地域特色,又有江南的诗意温柔。咸亨酒店的招牌在冷风里恣意飘展,古朴的桌椅依稀还是旧时模样,掌柜的一角还写着“孔乙己欠十九个钱”。。。。。。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茴香豆,如今不仅成为绍兴的特色名片,也成为离乡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任时空阻隔,依然留恋难忘。</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城南小陌又逢春,</p><p class="ql-block"> 只见梅花不见人。</p><p class="ql-block"> 人有生老三千疾,</p><p class="ql-block"> 唯有相思不可医。</p><p class="ql-block"> 2024年江南的第一场雪,漫天纷扬,空山静寂,旷野清奇,似一场等待千年的约定,柔肠百转,温存缠绵。</p><p class="ql-block"> 古越水乡,青石街巷,乌蓬小船,摇橹声声。距离鲁迅故里仅百米之遥,沿着廊桥拾级而上,便是名闻四方的沈园了。这里原为南宋时期沈氏私家庄园,因大文豪陆游与才女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而名传千古。</p><p class="ql-block"> 走进沈园,这里山石闲亭,池藕梅柳,布局精妙,古朴清丽,端庄典雅,是典型的宋代江南园林风格。凛冬时分的沈园,萧瑟深寒,游人稀落。满园的腊梅正傲然盛开,幽香沁人。一路缓缓走过冷翠亭,双桂堂,半壁亭,葫芦池,六朝井亭,孤鹤轩,闲云亭,八咏楼,放翁桥,等等,仿佛走过了诗人跌宕而坎坷的一生。这里有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忿怆然,也有他痛失所爱、情难相依的幽怨哀愁。“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青竹掩映的石碑上,曾经的愤懑与无奈,依然清晰可见。沈园,是他与唐琬的伤心地。他生逢北宋灭亡,中年投身军旅,一生爱国,热血满腔,意在北定中原,以求国泰民安。他又是侠骨柔肠,情比金坚,数度徘徊沈园,为曾经的惊鸿之影潸然泪流。</p><p class="ql-block"> 两首《钗头凤》,一段不了情。山石犹在,琴台依旧,“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的千古绝唱,穿越人间繁华,惊梦世间苍生。</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绍兴是一个生活着的古城。它不仅是一个文脉绵延、诗意浸染的古城,更是一个水运昌盛、水文化繁衍的名城。这里,碧湖环绕,河道纵横,小桥流水,烟火人家,既有着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又有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喧闹。仓桥直街,就是绍兴最具代表性的古街了。</p><p class="ql-block"> 抵达仓桥直街,已是夜幕时分。深冬的寒凉依旧,灯火摇曳中的它,没有想象中的川流如潮。老街宽不过数米,长1.5公里。临街两岸的民居,不过两三层高,户户临水,家家枕河,多为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历经时光苍茫,古朴而安静。偶尔,有乌篷船在宽宽窄窄的河道中缓摇而过。轻舟八尺,低篷三扇,黑色的竹篾篷又深又长。灯火摇曳,桨橹声声,是温暖的归途,还是匆匆的过客?逼仄幽深的小巷里,飘出熟悉的饭菜香。暗淡光影下的庸常烟火,是绍兴人踏实的性情、闲适的日子,也为这个冬日的夜晚增添了些许暖意。</p><p class="ql-block"> 缓缓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在光影交错中感受江南水乡的诗意与笃实。酒肆餐馆、特产小店排列在古街两侧,杏黄色的酒旗、竖挂的招牌,身着长衫、拱手作揖的雕像,既有着古时的韵味,又有着江南的风雅。绍兴黄酒、茴香豆、臭豆腐、粽子、印糕、萝卜丝饼、奶油小攀等特色风味,几乎随处可见。也有咖啡馆、茶舍、酒吧、民宿等,给古街增添了悠然而时尚的现代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是晨起时房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晚归时巷子口温暖摇曳的灯火,是阳光下眯着眼不时打盹的老人,也是小街上奔跑嬉闹的孩童。如果你倦了,来仓桥直街走一走吧,吹一吹龙门桥上的清风,听一听古戏台上清丽温软的越剧,尝一尝醇香浓郁的绍兴黄酒,在水乡温柔而悠缓的时光里慢慢沉醉,渐渐清醒。</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水是江南的魂。古越水乡之绍兴,尤甚。</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鉴湖,东湖,昂桑湖等众多湖泊,碧水环绕,满城翠色。这里亦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禹禅会稽,禹疏了溪,禹会会稽等诸多要事都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水多桥多。小桥,流水,人家,便是一道不能错过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因为这个深冬的彻骨寒凉,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并没有想象中的喧繁潮涌。没有闹市中的高楼林立和人来车往,它偏安一隅,行人稀落。房屋低矮,古旧斑驳,有着岁月沧桑的痕迹。青石板路,绵延曲折,里弄小巷,逼仄幽深。它犹如桥下蜿蜒而去的那条小河,有着临水照花般的安静从容。</p><p class="ql-block"> 八字桥,桥梁形似“八”字,架于三河交汇之处,石梁长桥与两岸落坡组合,三桥同体,构思巧妙,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p><p class="ql-block"> 站在八字桥上俯瞰整个街区,粉墙黛瓦,临街而立,烟火人家,枕水而居。几艘乌蓬小船静静地停泊在桥边。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缓步走下青苔覆盖、杂草蓬生的小桥,有老人家坐在门前的古樟树下聊着天,也有香肠鱼干等腊味特产香飘而过。偶尔,也有咖啡店,茶舍,饰品小店等时尚元素点缀其中。这里也曾是商市相连、人流熙攘的所在,如今时光更迭,古桥经风沐雨,一如往昔。两岸人家,烟火绵绵。曾经的市井繁华,在这里沉淀、繁衍,河流串联起细碎的光阴,勾勒出绍兴这座古城秀丽隽永的水墨山色。</p><p class="ql-block"> 一座古桥,一段人生。</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与2024年江南的第一场雪完美擦肩,清阳高照下的安昌古镇却依然凛冽刺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清,有着“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的安昌古镇,在凛冬的萧瑟与深寒里,静守烟火,安享宁和。这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店铺作坊,腊货琳琅。乌蓬小船,桨橹声声,一派典雅醇厚的古越水乡韵味。</p><p class="ql-block"> 安昌古镇依河而建,南北两岸,街河相依,古桥相连,长两公里。南为民居,北是商市。青石板铺就的长街,“拱、梁、亭”式的小桥,江南特色的翻轩骑楼,逼仄幽深的里弄小巷,抹不去岁月沧桑的印迹。大红灯笼高悬于廊桥边、轩窗下,腊肠、酱鸭、酱排骨、酱鸡、酱鹌鹑、酱鱼干等各式腊味,在清透的阳光下泛着诱人的酱色,成为安昌古镇最醒目招摇的一种味觉标记。腊味,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本地酿造的酱油,足够的盐度可以让食物在潮润的环境里久置不坏,保鲜之余,也意外地收获了更醇厚、浓郁的味道。它是绍兴人家乡的味道,即使走得再远、再久,也不会忘记昨日的来处。</p><p class="ql-block"> 穿梭在狭长而拥挤的长街里,总会迷失在那一片烟火繁华中。陈年的老酒,是阳光与发酵菌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它抚慰了喧嚣的灵魂,见证了人生的聚散,也绵延着时光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烟火笃实,世事安稳,才是千百年来时光绵延无绝、生生不息的生命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