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博物馆

梅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参观巴州博物馆是我们南疆行的最后一站,大巴车刚停下,就看到这个高大雄伟的建筑赫然屹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巴州博物馆的建筑以楼兰佛塔为设计主体,配以蒙古金刚舍利佛塔为建筑基底,隐喻该建筑在寻觅和沉思古老的楼兰文化,千年的历史文明将在这里再现。</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巴州博物馆全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4A级景区。</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巴州处于古丝绸之路黄金地带和枢纽地段,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留下了遍布全州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物,这些遗存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展现了详实生动的历史图景,实证了脉络清晰、框架完整的巴州区域历史,印证了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巴州博物馆位于库尔勒市迎宾路,馆藏文物有毛纺织品、文书、陶器、石器、铜铁器、玉器及干尸,主要有《巴州历史文化展》、《楼兰历史文化展》、《东归历史文化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上巴州处于西域地理交通的中心,自古以来,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巴州成为汉晋中原连接西域的咽喉要道。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完全统一西域,同年,在今巴州轮台县境内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开启了新疆历史的新纪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巴州大地繁衍生息,在罗布泊、阿尔金山、昆仑山莫勒切河一带等地发现的细石器遗存,揭示了巴州先民以狩猎、渔猎、采集为生的悠久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进大厅就是巴州地理位置示意图,巴州地处新疆东南,跨天山倚昆仑,是连通南北疆的门户,巴州总面积47.15万平方公里,辖八县一市,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02-200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墓葬167座,出土了毛织斗篷、腰衣、皮革制品、弓箭、木雕、玉石、铜片等珍贵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在塔里木河孔雀河一带,罗布泊西岸的居民进入了青铜时代,创造了小河文化,小河文化以小河墓地为主要代表,墓葬分层叠压埋葬,基本为成板制拼合而成的船型棺,一块块方形小木板作为棺盖,是一个有盖有底的结构,船型棺上再覆盖新鲜的牛、羊皮,风干后将船型棺紧密的包裹,使棺木的结构十分稳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展柜中是小河墓地出土的木尸,他的头部、四肢、躯干都是用木头雕刻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石器制作法的种类。</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马鞍形石磨。石磨是用来给谷物脱壳而使用。</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木柱础,东汉至晋(公元25-420年),2003年若羌县楼兰故城遗址出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金戒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唐代的天王头像,还有一些供养人头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博物馆镇馆之宝精美的狮纹栽绒地毯,1989年营盘墓地出土,长260厘米,宽100厘米,地毯正中勾勒出一只雌狮的图案,尾部绘有万字福,狮子是从西方传入中国,是当时神权和王权的象征,地毯出土前紧紧的包裹在一个棺具的上方,地毯是丝路贸易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百褶灯笼毛布裤,很像我们现代流行的时尚单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疆发现权杖头比较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楼兰最早见于我国的西汉史籍,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城国之一,是进入西域的咽喉要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历史时期后遗存有楼兰故城遗址、罗布泊南古城遗址、米兰遗址、孔雀河烽燧群等遗址,他们是中央政权治理西域的历史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丝绸之路新疆段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楼兰地理位置包括孔雀河、塔里木河、车尔臣河下游为中心的辽阔地区,这里遗存有小河墓地等,为研究罗布泊早期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罗布泊采集的近8000-4000年的石片石器,石器表面光滑,光泽也很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波斯铭文银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的背景墙是从出土文书中提取的汉晋文书,内容涉及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反映出汉文字在新疆地区广范推行使用以及中原王朝治理西域的历史事实。</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中原的商周遗址中发现大量的来自昆仑山玉料制成的玉器,说明商周时期昆仑山地带的玉石,已经成为西域与内地间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尉犁县境内的古墓沟墓地,因其形状宛如太阳也称太阳墓,年代距今3800年左右。墓地出土了大量毛织物、木器、皮革、草编物、小麦、麻黄等珍贵的有机质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船型的棺木由胡杨林木制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小河墓地出土的腰衣,距今约4000-3400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木梳。</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草编篓。</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玉石项链。</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罗布泊地区的居民以渔猎为生,此场景已经出现了男女分工,男性在外捕鱼打猎,女性则在家里制造鱼网,采摘野果以及哺育后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牛头,距今约4000-3400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彩棺发现于楼兰故城,盖板、两侧板及两端挡板均绘有数条连接玉臂形成的菱格框架,盖板正中菱格框架内分别绘有对马的图案,其它菱格区绘有八朵八瓣莲花纹样,菱格框架内填绘两只大邑白虎和蕊草纹样,该墓葬为魏晋时期,无论是藏俗还是彩棺画面内容,都强烈的反映出诸多的中原文化因素。</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铜制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楼兰地区出土的陶罐、陶壶、陶钵、陶缸、陶甑、陶杯、陶纺轮等,有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等。墓主人身份地位不同,陪葬品不同,身份地位越高,陪葬品数量越多越精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考古发现新疆伦制陶工艺,受到中原制陶工艺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楼兰古城及其周围发现的有陶器、铜器、钱币、漆器、玻璃器、纺织品、海贝、珊瑚等丰富的实物,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绿洲中心、军事重镇、文化荟萃的城邑形象,出土了许多衢路文、粟特文文书,记录了楼兰鄯善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历史细节,许多汉文同述文书,则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多方面体现出了中原王朝对这里的主权和治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文弼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曾四次到新疆考察,对西北史地和新疆考古研究卓有成效,他在罗布泊北岸,发现了石器时代遗址和土垠遗址,又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进行考古调查,提出塔里木河流变迁问题,为研究新疆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烽燧,更广为人知的名称就是烽火台,古时用来燃烟放火,传递信息的高台,夜晚取火称为烽,白天点烟称为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巴州境内烽燧遗址分布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汉代开始,自敦煌以西至焉帻就有军事哨所,中央政权就在西域修筑烽燧,烽燧是万里长城向西的延续,它牢牢的守护着家国天下。巴州县有35座烽燧遗址,塔里木盆地的南缘一线,它们维护着丝绸之路南道的畅通,孔雀河东燧群现存11座,位于孔雀河下游沿线,是新疆发现保存最完好、走向最清晰的军事预警系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4世纪,楼兰古城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道是一个全盛时期。</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楼兰地区出土的各类文物,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文化融合、多彩生动的楼兰图景。</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干尸又称古尸,是研究新疆古代居民族群体质特征及人群迁徙活动的重要资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民俗和变革,通过研究古代人体标本同时可以对古病理学、古DNA、古氏谱以及古环境等领域进行研究,这里陈列了小河墓地、楼兰古墓群出土的人体标本,可以瞻仰到他们的仪容,了解古代居住在罗布泊地区以及塔里木盆地南缘居民的生活状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楼兰美女,四千年的楼兰古尸。上世纪80年代,在罗布泊出土的楼兰女尸曾轰动世界,被称为楼兰美女。</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历经四千年,这些古尸还保存完好,非常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楼兰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国度,虽然它已经消亡了,但是它留给我们后人很多的遐想空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下游的百余年间,沙俄一心要把土尔扈特人变成属民,诱迫他们改信东正教,无休止地征兵,加派军队监督和镇压,部族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正是怀着故土的历史因素,不同宗教的文化因素,心系祖国的政治因素,反抗压迫的民族因素的相互激荡,造成了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之举。</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东归英雄图,是由巴州本土画家林黛历时五年所创作的巨型油画,全长为17米,代表17万部种回归,宽为2.45米,代表完成画作时刚好是东归245周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哈萨克草原,受到了哈萨克骑兵的袭击,折损了近9000人蒙古勇士,但他们决心继续前行。</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在哈萨克草原的奥衾峡谷,渥巴锡采用前后夹击的战略,打了一场翻身仗,此战称为东归途中的转折点,极大地增加了东返祖国的信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771年1月17日清晨,渥巴锡首领亲自点燃了自己的木质宫殿,宣布誓师起义,由此看出,渥巴锡首领誓死也要回归祖国的决心。</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东归路线图,1771年1月,近17万蒙古人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离开伏尔加流域,历经千辛万苦,经过英勇奋战,付出巨大牺牲,行程万余里,终于在同年7月回到祖国,仅剩下6.9万人,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才完成此次迁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乾隆皇帝于1771年11月27日召见渥巴锡,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为渥巴锡等人颁发了敕书,渥巴锡向乾隆皇帝敬献了腰刀,乾隆皇帝册封渥巴锡为逐利克图汗,逐利克图为英勇的意思,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的碑文中对土尔扈特部东归进行了定义,“是归顺非归降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走到这里仿佛进到蒙古包内,它由天窗、网状汴堤和门组成,左边悬挂着弓箭、套马绳,象征男性力量的物件,右边悬挂着收纳袋、茶叶袋碗筷袋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展示的是东归部族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定居巴州休养生息幸福生活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640年,面对沙俄不断扩张的严重威胁,准噶尔部落首领在塔尔巴哈台召开了卫拉特与噶尔噶蒙古44个部落的首领会议,共同签署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咱雅班第达塑像~佛学大师咱雅班第达是和硕特部落的一名养子,16岁出家后前往拉萨学佛22年,深为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器重,1647年,咱雅班第达觐见顺治皇帝,在太和殿接受赐宴。他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三个:一是在回鹘式的蒙文基础上创制了图特蒙文并通用至今;二是翻译了百余部藏文文献,记录了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三是参与制定了蒙古卫拉特法典。</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著名宗教家、政治家和学者,为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做成了卓越贡献。咱雅班第达圆寂后在拉萨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铸造铜像纪念(原高34厘米),此铜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卫拉特蒙古各部加强联系的同时,还不断遣使前往清朝政府朝贡,他们对祖国的向往,使清朝皇帝极为感动,为表示对远离祖国寄居异域的土尔扈特部的关怀,清政府曾多次派使团前往伏尔加河流域探望慰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英雄史诗《江格尔》是由卫拉特蒙古民族创造,全诗通过描写以江格尔为首的6012名勇士,捍卫家乡与进犯之敌进行顽强斗争,取得胜利的故事,它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参观完巴州展览,对新疆当地几千年来的民族融合与团结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为新疆这片历史悠久且充满各民族故事的蓬勃发展感到自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摄于2023年10月2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