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阮”故里石碣村:“三阮”——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

行者

<p class="ql-block">“三阮”故里石碣村</p><p class="ql-block">许安民</p><p class="ql-block">“三阮”——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是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号称“阮氏三雄”。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有三十六位天罡星、七十二位地煞星,阮氏三雄分别列天罡星第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一位,可见他们在梁山义军中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阮氏三雄嫉恶如仇,性格豪爽,敢作敢为,“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怕朝廷不怕官”。为此,晁盖、吴用在郓城县东溪村晁盖家中密商劫生辰纲这样的惊天大事时,吴用特地向晁盖推荐了三阮,并亲赴石碣村说三阮撞筹。从此,三阮参与了劫生辰纲、劫江州法场、破高俅水军等许多重大事件,让人深深地记住了他们。</p><p class="ql-block">三阮家住石碣村,原本是老实本分的渔民。该村依山傍水,风光美丽,“青郁郁山峰叠翠,绿依依桑柘堆云。四边流水绕孤村,几处疏篁沿小径。茅檐傍涧,古木成林。篱外高悬沽酒旆,柳阴闲缆钓鱼船。”由于北宋末年朝政腐败,他们才被逼上梁山。“爷爷生在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先斩何涛巡检首,再杀州府鸟官人。”这“石碣村”确实存在,它就是今山东省东平县银山镇石庙村。一九八四年出版的《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石庙村”词条(当时石庙村属梁山县)记载:““北宋哲宗年间(1086-1093年),该处邻近的地方有南栾村、北栾村和石碣村三个村庄。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在石碣村东建了一座全石结构的庙宇,至此,三村合为石庙……系《水浒》所写阮氏三雄的家乡。”石庙村位于山东省东平县银山镇北部,铁岭山南麓。西汉立村,北宋时期形成村落,是梁山、东平一带最古老的村庄之一。民居依铁山南麓、银山西北麓分布,耕地1141亩,375户,1560人。已故著名作家许评在其《访“三阮”故里》一文中说:“石庙村现在共有三百多户人家,阮姓有一百多户,都承认是阮氏三雄的后裔。”“这里过去出土过一些碑碣,上面刻有北栾村、南栾村、石碣村的名字,并刻有‘石碣村地处铁岭之阳'的碑文。”许评在石庙村“观看了保存在大队办公室的铁山石佛寺石雕佛像,像旁刻有‘维大宋国太(天)平军东阿县北栾村……元佑(祐)八年四月八日建立'等字样。”(许评《梁山泊风情》,花城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天平军”是行政区域名,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设置郓曹濮节度使,辖郓州、曹州、濮州三州,治郓州(郓州州治在今东平县州城镇西北约7.5公里处,土山岛以东,已没入东平湖中);元和十五年赐号天平军。北宋沿袭设置天平军。“元祐”是北宋哲宗赵煦年号(1086--1094年),“元祐八年”为公元1093年。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三阮之一的阮小七辞官返归故里石碣村,召集旧部再举义反抗宋朝腐败统治的故事。京剧《打渔杀家》、地方戏《肖恩打渔》乃至饮誉五洲的《水浒传》,都对英雄故里石碣村作了介绍。《水浒传》对石碣村方位的描述,也与石庙村的位置相符。《水浒传》第十四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中写道:话说当时吴学究道:“我寻思起来,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只除非得这三个人,方才完得这件事。”晁盖道:“这三个却是甚么样人?姓甚名谁?何处居住?”吴用道:“这三人是弟兄三个,在济州梁山泊边石碣村住,日尝只打鱼为生,亦曾在泊子里做私商勾当。本身姓阮。弟兄三人∶一个唤做‘立地太岁'阮小二,一个唤做‘短命二郎'阮小五,一个唤做‘活阎罗'阮小七。这三个是亲兄弟。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因此和他来往。今已好两年不曾相见。若得此三人,大事必成。”晁盖道:“我也曾闻这阮家三弟兄的名字,只不曾相会。石碣村离这里只有百十里以下路程,何不使人请他们来商议?”吴用道:“着人去请他们,如何肯来。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入伙。”晁盖大喜道:“先生高见,几时可行?”吴用答道:“事不宜迟,只今夜三更便去,明日晌午可到那里。”晁盖道:“最好。”《水浒传》第十三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还写道:郓城县管下东门外有两个村坊,一个东溪村,一个西溪村,只隔着一条大溪。从文中可以看出:东溪村在“郓城县管下东门外”,石碣村在东溪村北“百十里以下路程”的“济州梁山泊边”,“只今夜三更便去,明日晌午可到那里”;石碣村村旁有和梁山泊“相通一脉之水”的石碣湖。《水浒传》不是信史,但书中描写的石碣村,现今的石庙村却符合上述条件:石庙村原名石碣村,有古碑为证。</p><p class="ql-block">元代诗人陆友《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诗云:“我尝舟过梁山泊,春水方生何渺漠。或云此是石碣村,至今闻之犹褫魄。”宋代,梁山、东平一带由于黄河的不断决口泛滥,形成了“水势浩淼白帆点,周围方圆八百里”的梁山泊;石碣村一带由于地势较低,也形成了一片水域,当时称做石碣湖,和梁山泊为“相通一脉之水”,恰在“济州梁山泊边”。从距离上说,石碣村(石庙村)在梁山以北约30.5公里;据《水浒传》描写,东溪村在梁山以南约20公里,合计两村相距也符合《水浒传》中说的石碣村在东溪村北“百十里以下路程”;吴用当时年轻力壮,又有急事,连夜由东溪村直奔石碣村,疾行十多个小时即可到达。现在的石庙村,西临急流滚滚的黄河,东瞰东平湖的浩淼碧波,村前一道十多米高的大堤南北纵卧,将铁岭山与它南边的银山紧紧连接起来。这道大堤,既是黄河大堤,也是东平湖大堤。石庙村村口,建起了“石碣村”的石牌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石碣村的百姓们,过去靠水,以打渔为生;水退了,以开山打石为生;现在铁山、银山都已开得与黄河大堤堤顶平齐,不能再开了,于是村里的青壮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创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闯荡;留在老家的“三八六〇部队”(妇女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仍然耕种着祖先留下的那片土地。过去,在铁山之阳、大堤东边,曾有一片占地几十亩的“阮家林”,墓地内坟茔密布,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北、东、西三面山涧流水。“阮家林”现已改为居民区。三阮的后人们,在村后的铁山上,又修建了一座崭新的“阮氏祠堂”,纪念三阮和阮家的先人们。随着水浒风景游览区的开发,三阮故里石碣村将会更加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〇一八年四月六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