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7日</p><p class="ql-block">经历过上世纪60、70年代的人们,一定还留存着关于那个时代的宣传画的记忆。当时的普通家庭里,家家墙壁上都悬挂着各种各样的宣传画,70年代的作品,画风朴实,形象生动,精神饱满,催人奋进,几乎每张画里的人物神态都呼之欲出,而且满满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看看这些经典的宣传画哪一张会触动了你。</p> <p class="ql-block">《间作套种粮棉双丰收》,李洪基,张成三作,1973年出版,河北人民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1979年《丰收地里有亲人》,作者:沈大慈</p> <p class="ql-block">1979年《荷塘初夏》,作者:张晓晖</p> <p class="ql-block">1979年出版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年画,作者是苑诚心,1964年2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产队牧民吴添喜,因外出有事,让他两个女儿12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放养公社的384只羊,由于遭遇暴风雪,姐妹俩拼命保护羊群被严重冻伤,后来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称号,这幅杨柳青年画就是表现她们与风雪搏斗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春光无限好》,由画家张文学创作,70年代出版。</p> <p class="ql-block">1973年~老宣传年画~《沸腾的山村》~辽宁美术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老宣传年画~常备不懈</p> <p class="ql-block">郭立民老师~经典手绘~年画作品《喜迎新春》~1970年代</p> <p class="ql-block">1972年,袁浩创作了《壮志凌云》,画中的女电工爬在高高的电杆上,丝毫不惧高空。这幅画通过展示女性在电力行业中的勇敢姿态,向人们展示了她们的决心与自信。</p><p class="ql-block">《壮志凌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首个“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故事。在这幅作品中,女电工们冲在第一线,呼喊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展现出她们在电力维修中的勇敢和决心。袁浩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生动的场景,展现出她们面对高空的壮丽山河时所展现的坚定和果敢。</p> <p class="ql-block">《大寨红花开,公社五业兴》,罗远安创作,70年代出版。</p> <p class="ql-block">常玉昌、张桂芝1979年创作《连年有鱼》</p> <p class="ql-block">经典怀旧年画~《小小针线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3年一版一印~绘画:沈大慈</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学子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造历史,但他们的努力与拼搏却是那个时代最美的注脚。</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喂军马》,古家康创作,1976年出版</p><p class="ql-block">解放军叔叔野外拉练到乡村,一匹匹高大健壮的军马载着各种武器辎重,威猛雄壮地行进在拉练途中。</p><p class="ql-block">村里的孩子们早已经把一匹匹军马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不约而同地利用课余时间,背起竹筐、提着镰刀,到田野里割下最嫩最新鲜的青草,送给解放军叔叔喂军马,让马儿们吃地饱饱的,长得壮壮的,攒足浑身力气驮载更多的武器装备,更好地保卫祖国、守护家乡。</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精品宣传版画~农业学大寨</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老年画~来到第二个故乡</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老宣传年画~永不停步</p> <p class="ql-block">年画《在农业学大寨工地上》,杨树有创作,1976年出版。</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广袤原野,处处红旗招展,处处人头攒动,大田里涌动着金黄的 稻浪,山坡上社员们在热火朝天、干劲冲天地修建梯田,“普及大寨县”巨幅标语表达了人们艰苦创业、拼搏奋进的努力方向,新修建的拦河大坝和水利沟渠把清澈渠水引向远方,灌溉着周边的万亩良田,漫山遍野洋溢着农业学大寨、开创新局面、夺取庄稼增产丰收的热烈气氛。</p><p class="ql-block">建设工地附近的山坡上,枫叶绯红、绿草茵茵,两位女社员用独轮车推、用扁担挑,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把午饭送到了工地。她们用几块石头垒起简易的灶台,捡来干柴生起炉火,为社员们加热饭菜。阵阵袅袅炊烟中,一桶桶的饭菜热好了,绿衣姑娘直起腰身,一手拿着饭勺,一手挥舞着呼喊着工地上的社员们。</p><p class="ql-block">旁边的草地上,放着姑娘们随身携带的书包,里面装着各种新出版的报纸杂志,她们既是服务员、又是宣传员,每天利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组织社员们开展集体学习,把农业学大寨活动推向新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年画《饲养家兔》,1976年出版。</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那个年代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印发的宣传画,旨在鼓励和引导社员们饲养家兔,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画面色彩清新、形象生动,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童趣。</p><p class="ql-block">和煦轻柔的春风,吹开了粉艳艳的满树桃花,处处能感受到春的气息。红领巾男孩挎着竹篮、提着镰刀,到田野里割来了最鲜嫩、肥美的青草,送到兔舍里喂养家兔;红蝴蝶结女孩拿来了水灵灵的红萝卜,给可爱的兔子们换换口味。</p> <p class="ql-block">《下乡演出》是一幅由我国著名年画大师金雪尘绘制的作品,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画面生动展现了戏曲演员们下乡演出的情景,他们将精彩的戏曲节目带到农村的社员们中间,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p><p class="ql-block">这幅画风柔美、色彩鲜明的年画作品以戏曲人物为主题,充分表达了艺术家对农村文化的热爱和关注。</p> <p class="ql-block">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年年夺丰收,岁岁广积粮》,由画家石高堂创作,1976年出版。</p><p class="ql-block">这幅年画作品描绘的是喜获丰收的乡亲们男女老少齐上阵、车拉人挑喜缴公粮的动人场面。</p><p class="ql-block">绿树掩映中的乡间公路上,流动着一支喜气洋洋的缴粮大军,小姑娘高举“广积粮”的火红旌旗,后面紧跟着满载粮食的拖拉机和四蹄翻腾、车轮滚滚的马车,年轻俊秀的女拖拉机手英姿飒爽、笑意盈盈,赶马车的中年汉子把长鞭甩得啪啪响。</p><p class="ql-block">男青年奋力扛起满满冒尖的一大筐粮食,小男孩和身后年轻小伙也不甘示弱地各背着一大袋粮食,二人一溜小跑、步履生风,头戴斗笠、肩搭垫子的老汉挑起两筐粮食,扁担颤悠悠走在年轻人中间,看起来健步如飞、轻松自如,人人眉开眼笑、喜气洋洋。</p> <p class="ql-block">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工农兵上大学》,由画家曾善庆创作,1974年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色彩浓烈、形象生动,年代感十分鲜明的宣传画题材年画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辽阔田野上,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和解放军的三个人物形象,手里各拿着木尺、稻穗和红色语录,正目视前方、昂首阔步,每个人都神情刚毅、斗志昂扬,表达了工农兵知识青年上大学学习科学文化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壮志豪情和理想抱负。</p> <p class="ql-block">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针针线线鱼水情》,由画家杨淑涛创作,1975年出版。</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整洁、宁静的农家小院,门上贴着剪纸窗花,门框上的大红对联还没有褪色,房檐下挂着几串火红火红的干辣椒,窗前的一棵桃树枝繁叶茂,一簇簇粉艳艳的桃子压弯了枝头,一株绿色植物长得正旺盛,吐须爬蔓径直爬到了房顶上,开出了一朵朵淡粉色的花朵。</p><p class="ql-block">透过洁净透明的窗户,看到窗台上放着一排刷牙缸,墙壁上挂着一排绿书包和行军壶,每一件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好像用木匠的墨线或瓦匠的拐尺逐一比对、修正过一样。哦!原来是解放军拉练住到了家里。</p><p class="ql-block">战士们一住进来就忙活个不停,不是集体外出训练,就是到田里帮助乡亲们收割稻谷,再有空余时间就帮助房东老大娘挑水、扫地、清理院落。清晨,趁着战士们到田间支农这个空挡,学校小组的孩子们来到老大娘家里,找来碎布头和针线,一起为解放军叔叔赶做针线包;舞文弄墨的小男孩摊开红纸,给解放军叔叔写起了声情并茂、情深意长的感谢信;两鬓斑白、面容慈祥的老大娘穿针引线,帮助战士们缝补军装。</p><p class="ql-block">这正是:解放军拉练住咱家,清晨出去支农忙,学习小组来慰问,齐心赶做针线包,奶奶穿线补军装,歌颂军民鱼水情。</p> <p class="ql-block">《英雄村》这幅油画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由曹振峰和沈寿林共同创作。画中的乡村民兵和民众手持大刀长矛等各种武器,坚决地打击着来犯的日寇,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敌斗志。</p> <p class="ql-block">《长江上的老船工》,许晓江,1975年</p><p class="ql-block">聊几句:蓝天白云,队旗招展,在高高耸立的《百万雄师过大江》纪念雕塑前,一位身穿工作服、体型魁梧、红光满面的老船工,手里拿着一条缠着绸布光荣花的船桨,跟一群少先队员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战争年代,他划着这条木浆,冲破敌人的枪林弹雨,运送掩护百万雄师过长江的英勇故事,孩子们深深地被老船工不怕牺牲、献身革命的感人事迹打动了,露出了无比崇敬的神情。</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经常接受这种革命历史教育,尽管认识程度很肤浅,但大家也都体会到了旧社会怎么苦,新社会怎么幸福,小伙伴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p><p class="ql-block">这种教育形式,直到今天想起来,都感到心潮澎湃、无比激动,革命教育、党史教育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必要的,小孩子必须要学史明理、学史明志,学会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对人一生成长都很有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新书》,刘宝贵绘,1972年</p><p class="ql-block">聊几句:“新华书店又来新书啦!”,这个消息像长了腿一样,立马传遍了整个学校,小书迷们利用中午、下午放学后和星期日时间,旋风一般飞奔到新华书店的柜台前,像一只只饿狼见了小绵羊一样,拿起一本本小人书,如饥似渴地翻看着,神情那叫一个专注,眼睛那叫一个瓷实,不管身旁发生了什么事情,双眼都很难从书本上移开,管他三叔二大爷的,先过把小人书瘾再说。</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刻,整个人似乎都陷进书里去了,用我妈的话说,就是“魂儿都被小人书钩走了!”其实也怪不得我妈说这话,谁让我有好几次上山挖野菜,看小伙伴拿的小人书实在太投入了,把篮子和锄头都丢了,最后两眼直直、空着手回家,饿得家里的猪哼哼了一晚上呢?</p><p class="ql-block">没办法,书迷就这样,经常让人看起来傻傻呼呼,痴痴呆呆的,也算是一种毛病吧,直到今天也没治好,而且还越来越重,有点病入膏肓了呢!呵呵!</p> <p class="ql-block">《贫下中农的好闺女》年画</p><p class="ql-block">197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林美岚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助人为乐》,1979年出版。</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充满温暖的年画作品。红领巾小姑娘放学路过车站时,遇到一位刚下车的老奶奶,她从乡下来到陌生的城市走亲戚,尽管年老体弱、腿脚不方便,却还提着沉甸甸的一堆行李包裹,走起来非常吃力。一下车,老奶奶就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出站口迷了路,不知往哪里走。</p><p class="ql-block">正在十分犯愁的时候,红领巾小姑娘走上前来,热心地背起老奶奶的行李,根据老奶奶提供的信封上面地址,搀扶着送老奶奶回家,老人脸上浮现出了激动、欣慰的笑容。这幅年画作品生动表达了小学生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良好社会风尚。</p> <p class="ql-block">《大破"猫冬"旧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由画家任梦璋、孙国歧创作,1975年出版。</p> <p class="ql-block">1979年出版的《计划生育娃娃壮》年画,作者是李慕白,一位胖乎乎的娃娃坐在称上,背后的墙上贴着“计划生育好”的标语,那时候这项国策慢慢深入人心,不过历史开了玩笑,彼时让人少生,今日劝人多生。</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丰收年》油画</p><p class="ql-block">1972年顾盼、潘鸿海的作品。粮食丰收了,社员们喜笑颜开。一名生产队的女会计正在为刚收获的粮食进行过磅。</p> <p class="ql-block">70年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时候的人民虽然物质上还不富足,但是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p> <p class="ql-block">此文章已被美篇平台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