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家祖籍山西,原为晋商,明末迁来徐州。兄弟六人一开始经营些小买卖,后经营杂品,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清中期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家道中兴加之机缘巧合,翟家在户部山购买了一座大院,逐渐改造形成了大小四进院落。<br><br>一进大客厅对面的鸳鸯楼,是徐州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建筑。宅后第四进是一座花园,既是翟家大院的后花园,又与余家大院后宅相连,且与郑家大院相通,引来了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高台有亭,地处东南高地,背风向阳,视野开阔,极目南望,云龙山色尽收眼底,遂为民国时代徐州文人雅士集聚畅谈、吟诗作赋之所。<br><br>翟氏秉承晋商亦儒亦贾,诚信义利的价值观,以经商起家,亦以读书立身,多位翟氏子弟考为秀才,一时跻身户部山八大家的行列。<br> 翟家祖居山西,明朝末年迁来徐州,兄弟六人先住在大巷口(大巷口曾称六翟巷),后来老二、老四病故,老大、老三去了山东与河南,唯有老五留守在徐,续传家业。<div><br>翟家先人一开始做小买卖,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清代中期已经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家道中兴之后,他们先从户部山王姓手里买了一座大院,然后又于城外十里铺置田千顷,昂然走进户部山八大家之列。</div><div><br></div><div>1910 年,津浦铁路招商,当时余家大院有姓齐的门生游说余翟两家包修从徐州至蚌埠这一段铁路。翟家招了几千个民工,先修从三官庙到高家营这一段。铁路修好之后,资方不付任何银款,溜之大吉。翟家倾其家产打发雇工,从此家道中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翟家大院——非遗展区”导览</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遗展示之一:云娘文创</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云娘”是云龙区倾力打造的妇女创业品牌,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发挥高校设计能力、引导非遗传承手艺人赋能农村经济发展。<div><br>云娘文创产品在“云娘”民俗手工制品基础上。对图形和品种进行了延展,以徐州汉文化中的龙凤形象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保留了汉代龙凤纹样大气、明快、简练、多变的艺术特色,用更加迎合现代审美的几何风格加以阐述,配合细腻的手工缝制,创造出了独属于徐州的文创产品,品种涉及家居装饰、文具、民俗工艺品等,丰富了徐州特色旅游产品市场。</div><div><br>云龙区妇联、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潘塘社区秋水湾联合实施的“云娘指尖花开幸福来”项目以“指尖创富大课堂”为培训手段,以文化传承为产品特色,建立“研、产、销”三位一体的创业体系。通过注册商标、产品推介、结对创业等措施,将民间手工艺品提档升级,把指尖上的艺术转化为指尖上的财富,走出了一条帮助失地失业妇女创业致富的新路径。</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风古韵 自出新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设计理念</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设计中以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为基础,用现代的艺术形式继续阐述龙凤纹样。保留了汉代龙凤纹样大气、明快、简练、多变的艺术特色,用更加迎合现代审美的几何风格加以阐述。这样的设计会更加受到年轻群体的青睐,也更能展现对传统的延续。<div><br>在辅助图形的设计上,选择了云纹、水纹等众多中式纹样来配合主图,这种配合也更能展现中国韵味。</div><div><br>色彩运用以褐色与米色为主,意在展示中国典雅、朴素的艺术之美,用一种传统的、保守的美将龙凤纹的艺术继续传承。而多重色彩冷暖碰撞的配色也是对国潮文化的新尝试,用一种激进的、年轻的美将龙凤纹的艺术加以传承。</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风古韵 自出新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凤纹寓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龙凤纹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常见的装饰纹样,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故名龙凤纹。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纹。中国古代把龙比喻权威,神圣,而仪态俊美的凤却比喻美丽仁爱和富贵。龙凤结合则是太平世,高贵吉祥的含义。所以在家具,器皿,服饰等物品上均用龙凤纹作装饰,倍显高贵大方。<div><br>在现代,龙凤纹样虽不及以往的辉煌,但在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品上也常有出现,更多的是以代表中国的艺术符号出现在生活之中。</div><div><br>此次设计以徐州汉文化中的龙凤形象作为主要设计要素,进行图形的提炼与概括。融合现代元素,设计出一系列装饰意义强烈的图形。系列产品均以新中式的风格进行设计,保留传统却不失去对时尚的追逐,也将龙凤元素代表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创产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创产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创产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创产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创产品</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绣楼</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古代未嫁少女居住的地方,或称为“闺阁”。旧有“十三上楼,十四盘头,十五出嫁”之说。她们不轻易下楼,更不允许男性上楼。在绣楼里学习琴棋书画,学做女红(绣花等)。还要读女儿经、列女传,修三从四德,以恪守妇道。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伴云亭(乾隆题名)</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翟家后花园是户部山上著名景点,既与余家大院后宅相连,又与郑家大院相通。东南高地有亭翼然,背风向阳,视野开阔,极目南望,云龙山色尽收眼底。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徐州时曾登临户部山,驻足此亭。其时云雾缭绕,云从亭上飘过,亭与云相依相伴,仿佛仙境,遂题名曰:“伴云亭”。<div><br>徐州名士祁汉云曾作诗写道:<b>“伴云此地旧名亭,上月楼新据胜形。北俯万家明烛火,东连半壁列山屏。殷勤劝酒颜谁赤,卓荤观书眼自青。况值当头月色好,仰天一笑立中庭。”</b>一代名家张伯英诗作中亦有<b>“城市能兼岩壑幽,不因风雪阻清游。最难旧雨偕今雨,读画勘碑共此楼。”</b>的佳句传世。</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鸳鸯楼</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户部山民居建筑讲究风水,尊重环境,因地制宜,注意对原有地形的运用。因此,各房屋南北相互借依,并出现了全国仅有的别具一格的建筑——鸳鸯楼。<div><br>鸳鸯楼是徐州传统民居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类房屋上下两层,内无楼梯,楼上下各开一门,门向相反,通往不同高度的地面。鸳鸯楼同时朝南向北或者朝东向西,南为阳,北为阴,东为阳,西为阴,实为“阴阳楼”。因“鸳鸯”与“阴阳”谐音,且在文化的深层含义上,这两者水乳交融、相辉相映,故名为“鸳鸯楼”。</div><div><br>鸳鸯楼巧妙地解决了山体建筑地面落差大,又要形成多进四合院所带来的困难。既能用于串联四合院的纵向扩展,也能用于并联四合院的横向扩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非遗展示之二:徐州剪纸</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r></b></span></div>徐州剪纸始于汉代,在已发现的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汉代艺人以影像作为形象标记在石块上镂刻剪纸图案。如在万寨出土的汉画像石《椁室头挡》和《十字穿环图》是仿死者生前所居住的房屋外貌和室内装饰而制,图案均是对称组合,以不同的线条区别突出的主体和相连之物,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韩楼汉墓出土的“十字穿环”图案,精美秀丽,实为剪级图形无疑,著名的《二龙穿璧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而成;而苗山汉墓出土的汉画石像中“十字连环”组合的四方连续图案,为当今人们制作“门笺”时四方连线的制作手段。</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徐州剪纸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最其代表性的中分布在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和云龙区、泉山区。<b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代表性人物及作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历史上的徐州剪纸艺人姓名均不可考。当今徐州剪纸艺人主要有王桂英、衡瑞霞(已故)、吴国本、陈永年、孟宪云、张丽君、黄继婷、王淑兰、孟庆刚、陈海涛、冯艳等。<div><br>王桂英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其剪纸作品主要有《洗晒被单》《说书》《农家》《爆米花》《农村生活》《劈山救母》等。衡瑞霞的剪纸作品主要有《春夏秋冬》《金陵十三钗》《顶花》《七仙女》等。</div><div><br>徐州剪纸当今代表性传承人是合沟镇的王桂英、姚佃侠;窑湾镇的传承人王德连;邳州市的衡瑞霞(已故)、张桂英、黄继婷、陈海涛、冯艳、杨洪凯等;泉山区的吴国本、陈永年;云龙区的张丽君、孟宪云;鼓楼区的孟庆刚、王淑兰;沛县张庄镇的晁友廷;沛县河口镇的康雪云。王桂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衡瑞霞(已故)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吴国本、孟宪云、陈永年、张丽君、黄继婷、陈海涛、冯艳、杨洪凯、姚佃侠、王德连、晁友廷、康雪云、程颖、于敏、韩瑞红、张敏被徐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命名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鸳鸯楼简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遗展示之三:香包</b></h3> 香荷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端午节有制作和佩戴香荷包的习俗。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div><br>香荷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汉代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广泛运用到岁时年节等民俗生活中。明清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有较大发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荷包。徐州香荷包的形状非常多,有:心形、圆形、菱形、元宝形、蝴蝶形、花瓶形(保平安)、水滴形、长方形、人物娃娃等。</div> 徐州香包历史悠久。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的徐州,汉代时就已出现了香包制作工艺。当时的香包使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艾草、雄黄、苍蒲等香料,其功能以防蚊蝇、害虫叮咬为主。<div><br>经过两干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徐州香包的特点是: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造型样式更加丰富多样,色彩运用更强化对比度;立体香包造型栩如生,平面香包造型饱满细腻。其内容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的美好愿望,具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2008年徐州香包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透产名录。<div><br>宋波老师是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随外祖母习作女红,潜心钻研,长年不辍,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技巧。她在刺绣、布艺剪纸等传统技艺方面均颇有造诣,尤以香包制作见长。其香包的特点是:古朴自然,雅拙传神,精工细作,善于创新。因其对徐州香包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她被徐州民俗学会和徐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徐民俗文化贡献奖”。其作品曾荣获“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并受邀出访美国、澳大到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授技艺。围家、省、市有关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宣传。</div></div> 徐州香荷包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徐州香荷包的题材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以戏曲人物脸谱、布袋和尚(招财)、麒麟送子、观音送福、两汉文化、卡通娃娃等为题材的作品,更适应当代人民的需求。 徐州有很多制作香荷包的艺人,比较著名的有井秋红、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佚名、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在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但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转型和削弱,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现今掌握传统香荷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部分地区出现“断流”。现今,在徐州民间香荷包制作中最有特色、最具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是曹氏香包。而曹氏香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井秋红。<div><br>井秋红是徐州“曹氏香包”的第三代传人,她在继承传统香荷包制作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作品造型美观、精致,内装有由十八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香料,香气四溢,戴在身上既可以驱毒避邪、防潮驱蚊,又能装饰房间、净化空气。</div><div><br>近年来,井秋红精品迭出,《龙凤呈祥》、《吉庆有余》、《连年有余》、《布袋和尚)等自创作品在省、市民间工艺品大赛中屡获大奖。</div><div><br>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等众多原因,徐州香荷包已濒临灭绝,因此对徐州香荷包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势在必行。</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伴云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