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寄语写春联 寄语2403篇

李学苑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也许你在清晨和我沐浴着同一缕霞光,</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也许你在夜晚和我仰望着同一轮月亮。</font></b></div><font color="#9b9b9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39, 45, 52);"><font color="#9b9b9b">我把每周的心语封装,寄到你的身旁,</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39, 45, 52);"><font color="#9b9b9b">你把我的牵挂和祝福,带在你的路上。</font></b></div></font></b></h1><h5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9b9b9b">——摘自《每周寄语》2023年版题记。</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迎新春贴春联@</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寄语第2403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4年2月6日(周二)晴</b></p><p class="ql-block"><br></p>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习俗。每到过年,提起最多的诗词中,肯定有北宋时期王安石的《七绝·元日》。 <b><font color="#ed230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r>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font></b><br> 看来,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早就有之,只不过那时叫“桃符”。最初人们把祝福的话刻在桃木上,逢年过节当作礼物送给至亲好友。受礼者表示珍重就摆放在重要的位置,得到来往宾客的赞扬,主人也为有这样的亲戚朋友感到自豪。后来不断简化,由刻字变成写字,由桃木变成纸张。而内容语言却变得越来越讲究,演化成当今的春联。因时因地又称楹联、对联、贴红、桃符或对子。 历代文人墨客也通过写春联抒怀。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帝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他的最后一句“总有新桃换旧符”,也是借过年人们更换“桃符” 表达了他主张改革的政治抱负。 <br> 从我记事起就有了过年贴春联的印象。跟在爸爸身后赶集,就看到街边摆摊卖年画的,卖福字的,卖春联的。爸爸从来不买,高兴的时候买几条红纸,回家自己写,有时候红纸也舍不得买。那时候,人们送礼多数送糕点,用草纸包好后,为了好看再放上一块红纸,用纸绳扎好。爸爸就拣回那些别人扔的红纸,妈妈再剪成更小的方块,爸爸用毛笔在每个小方块上写上一个字。这时候只能爸爸亲自贴,别人不懂顺序。别人家的春联是一条一条的,我们家的春联是一块一块的。妈妈笑谈说:别人家过年吃豆腐皮,咱家吃豆腐块。那时候,豆腐皮比较贵。 后来上了小学,每次写春联,爸爸就边写边讲,让我注意。写完后,爸爸每贴一个字,就让我去找下边那个字。那是我记忆中最难的“考试”。从那时起才懂得,其实认字并不难,难的是用字“造句”,再用词句组成有意思的对联就更难了。所以我记住了很多对联,又发现那些对联也不一定贴在门框上,我看到大伯家和我家墙上的条幅也是对联。大部分内容是修身养性,勤俭持家的,比如: <b><font color="#ed2308">常将有时当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br>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br>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br>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经书苦后甘。</font></b><br>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正搞大跃进,贴春联紧跟时代: <font color="#ed2308"><b>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br>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font><br>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人利用过年贴“对子”的机会发泄不满。当时我们乡镇开大会,书记杨宝印在大会上讲话说,发现有的抗拒改造的“地主分子”在自家门上贴了一副对子: <br> <b><font color="#333333">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br>横批:南北。</font></b><br> 杨书记问大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全场鸦雀无声,没人回答。杨书记接着说:这分明是攻击我们“缺衣少食没东西”!这时候会场一片混乱,有人小声说:这个“地主”还挺有文化,说的挺好呀! <br> 回家后我告诉妈妈,妈妈说:这些字我都认识,算啥有文化?爸爸听了就笑,我就把杨书记的意思告诉了妈妈。妈妈赶紧小声对我说:别瞎说,这是坏人的话。然后转身问爸爸,我们村儿能有这“墨水儿”?爸爸摇头说,估计没有,那些“土地主”肚子里装的都是拨不开的“算盘珠”,没地儿装“墨水儿”。妈妈说:我猜也是,就是有那点水儿,也没那个胆儿! <br>后来听大伯(是副乡长)说,那是杨书记去县里开会听县委书记说的。后来的后来,我上大学的时候才知道这是王安石那个朝代的书生吕蒙正(河南洛阳人)写的。在他年轻时因为穷困潦倒,针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发泄不满。后来此人竟然也做了北宋的丞相。<br> 真正懂得春联,还是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许振林讲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顺便提到春联。 <b><font color="#167ef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font><br><font color="#ed2308">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r>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font><br><font color="#167efb">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font></b><br> <p class="ql-block">许老师讲:七律八句分成前后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即上下“平仄”要对,词性也要对,比如,用“走泥丸”对“腾细浪”,用“铁索寒”对“云崖暖”。整体讲究起承转和,抑扬顿挫,字词断句还要注意节奏。</p>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讲解,长叹:“这也太难啦!”同时更觉的毛主席伟大!从那时候起,轻易不敢写春联,轻易不敢写格律诗词! 老师还说,颔联、颈联就是两幅很好的对联。按这些要求的对联称为“严对”。初学时可以从“宽对”开始。所谓“宽对”就是只讲究“对偶”:只是要求上下联中对应的词性相同,最后的字上“仄”下“平”。其实,七律中的“对仗”,也不是要求上下每个字词都要“平仄”相反,一般第一、三、五字可以放宽。 退一步,作两幅“宽对”与美友们分享,请多指点: <font color="#ed2308"><b>玉兔乘风奔兔月寻兔宫兔龟争冠辞兔岁;<br>金龙腾云跳龙门赛龙舟龙凤呈祥庆龙年。<br>横批:金玉良缘 </b></font> <b><font color="#ed2308">数背后多一岁,幸得岁岁平安年年乐;<br>算眼前少一年,期盼年年喜乐岁岁安。 <br>横批:喜乐平安。</font></b><br> <h1><b><font color="#ed2308">龙年的新春,向各位美篇朋友们拜年!祝贺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font></b></h1> <h5><b>【注】所有图片都来自百度网,笔者向原创者致歉和致谢!若有侵权只要告知即删。</b></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4年2月6日(二,晴)于北京海淀。</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