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八章</p><p class="ql-block">上德不德,是以有德;</p><p class="ql-block">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p><p class="ql-block">上德无为,而无以为;</p><p class="ql-block">下德为之,而有以为。</p><p class="ql-block">上仁为之,而无以为;</p><p class="ql-block">上义为之,而有以为。</p><p class="ql-block">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p><p class="ql-block">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p><p class="ql-block">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p><p class="ql-block">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p><p class="ql-block">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p><p class="ql-block">处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德:通“得”,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为:假借为“伪”,给与;而:因而,此;以为:作主观动词使用,意为按照自己的想法事物会如何发展,但最后并没有如此;之:有;则:好像;攘臂:像抱住别人的臂膀抢夺;信:始终遵从礼;华:美丽的外表;厚:重视;薄:轻视。</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上德国君不争为己有,是因为他具备治国的品德(仁政像自然养育万物一样,不争为己有);下德国君不失争为己有,是因为他不具备治国的品德。上德国君无伪,即诚实,因而不自以为是;下德国君虚伪,即不诚实,因而存在自以为是。最高仁德作为,因而不自以为是(亲民是最高的仁,想百姓之所想,所以不自以为是)。亲民不真实,因而存在自以为是(亲民是上义,亲民不真实,所以存在自以为是)。最好礼仪给与,但没有回应,好像抱住别人的臂膀抢夺,然后扔掉它一样。所以失去道它后面是德,失去德它后面是仁,失去仁它后面是义,失去义它后面是礼(失去礼,就是失去天道、仁德,可见,礼是天道、仁德的体现)。所谓的礼,轻视按照礼制办事,此混乱的开端。认识前面的,是道的美丽表面,此愚蠢的开始(《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前面的是末,后面的是本,先有本,后又末,本末一体。”》前面的是礼,礼背后的是品德,只认识礼节,不认识礼节背后的品德,是愚蠢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处于重视忠信中,不处于轻视忠信;处于诚实中,不处于美丽外表中,所以离开美丽外表取得诚实。</p><p class="ql-block">【品一品】</p><p class="ql-block">透过表面看本质。本质是诚意,顺从天道是诚意,忠信是诚意的表现,自以为是是不诚实,是不忠信,是道的遮蔽。私欲是失去道德的根本原因,只有去除自以为是,才能够顺从天道,达到诚意。自以为是必定失去礼,失礼则失义,失义则失仁,失仁则失德,失德则失道。轻视忠信则失礼,最终失道德,所以轻视忠信是损害道德的开端。因为只认识道的美丽外表,错把美丽外表当着实质,不知道礼仪背后是道德,所以说是愚蠢的开始。 </p><p class="ql-block">【议一议】</p><p class="ql-block">道德是治国的根本。什么是道德呢?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民心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如何体现呢?老子说失道然后是德,失德然后失去仁,失去仁然后失去义,失失去义然后礼,因此,礼是道德的呈现。礼是道德的表现形式,没有道德就没有礼,没有礼也就无所谓道德,道德和礼融为一体,不可以分割。如果把道德和礼分开,只能看到道德的表面,就无法领悟其诚意。无法领悟诚意,是人们自以为是的主要原因,正因为人们看不到礼的本质,才失去礼,失去礼就失去诚意,失去诚意就失去道德,失去道德就失去民心,失去民心就失去治国的根本。 </p><p class="ql-block">如何正确认识礼?宇宙有法则,世间有人性。月亮、地球、太阳、星系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星球在运动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围绕星系公转,星系围绕天道公转,周而复始,永不停歇。月亮服从地球,地球服从太阳,太阳服从星系,星系服从天道,是自然的法则,叫做礼。</p><p class="ql-block">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道,效法自然,礼是自然法则的体现,礼能不客观存在吗?</p><p class="ql-block">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组织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国家意志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个人利益在实现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中获得。为了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由此产生了礼乐制度,叫做礼。在日常待人接物中,人们必须依从礼,比如,某人结婚,结婚典礼现场有许多座位,有新人的座位,有宾客的座位,新人和宾客的座位不可逾越,参加婚礼的人都必须遵守规定。亲民是良知的彰显,良知上的条理不可以逾越,叫做义,知道条理,叫做智,顺从条理叫礼,始终顺从条理叫信,仁、义、礼、智、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合起来完成一件事,这件事就是亲民,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否则,就犯了知行割裂的错误,成了表里不一的伪君子。</p><p class="ql-block">总之,礼是自然法则,是道德的体现,是人性的彰显,它的产生和作用是规范社会行为,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治国理政失去礼就失去道德,失去道德就失去民心,失去民心就失去根本,失去根本就失去国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