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放下控制的领悟

段靖

<p class="ql-block">控制,贯穿于我们一生,这是不争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的手总是想把外物牢牢抓住,即使抓不到什么,也会紧握双手,生怕有所失去(有中医大家说,婴儿的那个小手紧握,其实是在固魂,一个穴位的紧闭,是潜意识下想把魂儿的波动束缚在自身体内的举措)。</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长大,步入社会,我们更是想把外物、把情感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所能掌握的范围之内,甚至是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潜掌控。于是,就会造就出这样一种附体感受:可控——安,乐;不可控——慌,恐。</p><p class="ql-block">控制是人的天性,得意常在欲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这似乎是司空见惯不争的事实存在,但当我们静下心来,问自己,果真必须是这样的嚒?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放下控制又会怎样?大家若都在施展这控制,那么彼此控制交合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控制是来自于自身不安的因子所带来的联动效应的映画。</p> <p class="ql-block">生命个体是遵循时空动态大数定律的一个具体实现,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那种由上至下超控制力是无用的,因为它根本无法左右个体控制的随机走向。专制社会国家、纳粹国家社会主义看似很理想、很饱满,但正因为它是来自轴心的控制力,它的这种控制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甚至是邪恶的。</p> <p class="ql-block">个体的人呢?个体的人的控制呢?</p><p class="ql-block">认真思索起来,个体的人的组合,在某种程度上去理解,他不过就是由诸多细微生命的一个群体的涌动实现,他的控制不代表某一个细微生命主张(譬如白细胞自旋体),但他的控制出现对于每一个细微生命体又都是一个制约的同指。</p> <p class="ql-block">涌现是涌现,涌现是和韵生成,不是控制。朋友之间或夫妻之间,若是某一方产生了控制对方的欲望,结果一定是很不好的,甚至走向分裂而分道扬镳。</p> <p class="ql-block">完美的控制方差为零,它就是一个大圆,而大圆的指向,结果就是一个点状。而生命的活力、生命个体自由的主张控制方差则是零的摇摆游戏值,人们曲径通幽的禅意感觉,就是个般微妙偏差矢量漫射所带来的朦约。生命的魅力恰是这散漫中趋同、非同的表现,这也是来自不同的参与者,带着各自的自旋偏量微调着大数同指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但这些又与控制本身有什么关联呢?</p><p class="ql-block">大数定律的另一个动态方程仿佛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你所观察或体验到的那个大数里层和外层,还有其各自的大数指向。我们说,这个指向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排列组合,其合值就πR,其具体动态上的引导,就是超齐道体的即具体又无实相的作为。</p> <p class="ql-block">修行中人,想要获得大自在圆满,其意愿就是打通上下层群动茫然的隔离带,取得意所能抵达的那个范围域内的无漏思想的自在。以为,在减少或摆脱自身欲的控制上克己有成,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也能踏上当下与未来的光明桥。</p> <p class="ql-block">像这种全然释放本体控制,全身心地投入阿赖耶识直觉感悟,从而获得一种语言无法描述、且又十分独特的理明——一种生在的使命。应该说这是一条比较艰辛、困难和漫长的过程领悟(但也不排除顿悟的凭空开朗,察见本地风光的存在可能)。</p><p class="ql-block">但,生命就是走在路上的控制与发生下的一个交合过程,各种尝试理应有着各自存在发生的道理。</p><p class="ql-block">生门即死门,死门即生门。道家有这么一句话:“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原意是指修身固神阴阳采补等方面的教义。而我更想把它引往另一层意解,那就是:放下控制就是另一层控制的开始,控制得全就是另一层控制的逝去。要想获得大自在思想灵魂上的圆融——自然处之,大数有得;大数丢弃,生死开合;私我不再,无形有成。我执入无执,无执即有执,有在生死连续因,无在死生二重性。</p> <p class="ql-block">控制的放下是难舍难分的,控制的掌控又是愚钝和开明的。难舍难分,自有他合理的言说;而愚钝和开明也有他木讷和慧智的诠释。</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个人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群体活动,最怕有这种人出现,明明智力低下,但控制欲却偏偏特别强大,总想把自己认为的那个“好”施加于人。末了,得到的却是毁了他人也毁了自己的结果。我们说,控制一定是有边界的,不越界克制自己想要“成伟”指画冲动,是现代人最基本的人格素养。但这条素养似乎不太适合成王败寇种群,因为他们是“仰慕英雄的君子”后人,最最瞧不起的,就是没有话语权的“小人”。对他们来说,舍弃控制,就等同于没了做人的尊严;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涌动,更不懂什么叫跃迁实现。</p> <p class="ql-block">问自己:你的这些领悟是源自控制的本身,还是来自控制的关联所唤起的感应?</p> <p class="ql-block">附:《控制欲:人类的天性与社会现象》</p><p class="ql-block">摘要: 控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从婴儿时期紧握双手的本能,到成年后对社会、情感、思想的掌控欲望,控制始终贯穿于人类的一生。本文旨在探讨控制欲的起源、表现形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如何在保持适度控制的同时,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p><p class="ql-block">一、引言&nbsp;</p><p class="ql-block">控制欲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源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在人类社会中,控制欲表现为对物质、情感、思想等多方面的掌控欲望。然而,过度的控制欲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加剧。因此,认识控制欲的本质,合理引导和调控,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二、控制欲的起源与表现</p><p class="ql-block">起源:控制欲源于人类对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掌控能力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地位。因此,控制欲可以视为一种本能,是人类适应环境、确保生存的重要心理特征。</p><p class="ql-block">表现: (1)物质层面:人们试图通过掌握资源、财富、权力等物质手段,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控制。 (2)情感层面:人们渴望掌握情感关系,如家庭、友谊、爱情等,以满足安全与归属的需求。 (3)思想层面:人们试图通过信仰、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手段,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掌控。</p><p class="ql-block">三、控制欲对社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积极影响:适度的控制欲有助于个人实现目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消极影响:过度的控制欲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冲突和矛盾。在极端情况下,控制欲可能成为独裁、剥削等社会问题的根源。</p><p class="ql-block">四、合理调控控制欲的策略</p><p class="ql-block">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控制欲,明确其来源和动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增强安全感: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培养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减少对控制的过度需求。</p><p class="ql-block">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尊重他人的选择,有助于缓解控制欲。</p><p class="ql-block">社会引导:通过教育、法律、文化等手段,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五、结论&nbsp;</p><p class="ql-block">控制欲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它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双重作用。适度地控制有助于实现个人目标和社会稳定,而过度的控制欲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紧张。因此,认识控制欲的本质,合理引导和调控,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