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三巴

大智若愚

<p class="ql-block">去大三巴,我儿子带我走了个小众路线,打卡了澳门历史城区好几个点,一共30个,我们也没看全,走了2公里多,一般人都没看到的世遗建筑,首先从金莎坐公交到妈阁庙。</p> <p class="ql-block">妈阁庙(葡萄牙语:Templo A-Má),古称海觉寺,又名妈祖阁,俗称天后宫,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妈阁庙前地是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妈阁庙位于半岛西端内港入口处,背山面海,主要由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阁和正觉禅林组成,有石狮护门,飞檐凌空,饶有中国民族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28澳币请了一袋香,在每个有香炉的仙祖前拜一拜,保祐。。。。。</p> <p class="ql-block">顺着妈祖阁旁边的路向上走(半岛),首先看见这个蓝色的航海学校</p> <p class="ql-block">然后看到这个黄色建筑一一港务局。</p><p class="ql-block"> 1874年建成的港务局大楼,当年是兵营,由印度来澳的摩尔士兵驻守,现称港务局大楼。其最大特色是外墙柱窗为穆斯林式穹顶,整个回廊被伊斯兰式尖拱环绕,配合通花围栏,甚具阿拉伯的建筑风格。二楼的图书馆于1929年启用,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的图书馆为设计蓝本,专门收藏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p> <p class="ql-block">沿小巷走着,居民楼都很陈旧</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亚婆井前地,二棵百年以上大榕树几乎覆盖了整个小广场,对面有个郑家大屋没开门。</p><p class="ql-block">传说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筑水池贮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饮用,故人称呼水池为。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由此可知,此地昔日为澳门水池之一。有井就有人住,澳门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处,故为最古老的住宅区之一。澳门昔日的葡萄牙人有民谣说:“喝过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p><p class="ql-block">民居布局</p><p class="ql-block">葡萄牙民居式建筑顺山势而建,建筑较为低矮;白色的外墙,衬托绿色的百叶窗,红瓦坡的屋顶。据随行的人介绍说,亚婆井前地7、9、21号为葡人公寓式住宅,属装饰艺术风格,建造于20世纪初。7、9号每幢占地约300平方米,为两层建筑,高约10米。21号占地约460平方米,为三层建筑,高约13米。平面基本为长方形,建筑立面有装饰艺术风格的装饰线条,入口结合地形,外墙表面以黄色粉刷,白色装饰线条,屋顶形式为平屋顶,结构为砖墙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澳门政府为保留该区的历史色彩,当中两株百年老榕树仍得以保留。澳葡政府为保存此区的文化特色,进行了一系列重修工程,亚婆井前地内的两株百年老榕树得以保留,增设古典路灯和将石子路面改铺大理石等。1996年1月重修工程竣工,亚婆井前地及附近建筑的欧陆风情得以留下。</p> <p class="ql-block">沿着高楼街前行350米,在山岗尽头就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的圣老楞佐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老楞佐教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 Lourenço e adro),又名风顺堂、风讯堂、风信庙,是中国澳门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风顺堂街,创建于16世纪中叶,规模形成于1846年。澳门三岛三个行政区,分别以一个教堂命名,此为风顺区,可见教堂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圣老楞佐教堂带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特征,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中间是呈矩形的主厅,无柱廊分隔并覆盖木制拱顶。主厅两侧设有多个小祭坛,端部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是半圆形的空间,主祭坛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并以密集的科林斯壁柱作装饰。</p> <p class="ql-block">圣老楞佐教堂带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特征,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中间是呈矩形的主厅,无柱廊分隔并覆盖木制拱顶。主厅两侧设有多个小祭坛,端部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是半圆形的空间,主祭坛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并以密集的科林斯壁柱作装饰。</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想到外国文学中的吐露隐私的密室。</p> <p class="ql-block">好几个世遗建筑出邮票,还印上了钱币上。</p> <p class="ql-block">途经一个学校,感觉没人上课,12月就放假了?沿途走着,很少遇到住户,偶见几个大都是单身游客。</p> <p class="ql-block">隔璧的圣诺瑟修院被澳门人称为三巴仔,正门不让进,很容易被人忽略</p> <p class="ql-block">双钟楼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圣若瑟修院教堂是澳门现存18世纪巴洛克风格最完整的建筑物,教堂外观采用双塔式设计,带有弧线、螺旋线的装饰线佈满建筑立面。教堂平面是一个拉丁十字形状,即是纵轴比横轴长的十字架,在两轴交汇处,教堂建有圆穹顶,是澳门教堂现存唯一的穹顶设计,穹顶中央是耶稣会会徽,周围开有窗孔。</p> <p class="ql-block">圣若瑟修院大楼外观简朴,上层主要开有圆拱窗,下层则多为矩形窗,屋顶采用西式瓦坡屋顶,以三角形木桁架支撑,外墙除了凸出的饰线与拱顶饰物,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物。大楼内部的空间设计亦非常简朴,地面层的铺地以橙红色广东大光砖为主,天花饰有木造假天花,一楼的地面则为木板地</p> <p class="ql-block">圣堂</p><p class="ql-block">圣若瑟修院圣堂是中国罕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教堂共设有三个正面入口,两侧入口设有祭坛,之后才是主堂。中间入口直达主堂,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长轴长27米,短轴长16米,长轴两端分别为入口前厅及主祭坛,祭坛供奉圣若瑟像,左右两侧祭坛供奉耶稣及圣母,为巴洛克式设计,装饰甚多,其中两组四枝腰缠金叶的旋柱最具特色,柱头则以断山花形式收结。而与之呼应的是入口前厅中四枝支撑二楼唱诗台的木盘旋柱。主堂左右短轴分别为供奉耶稣及圣母之祭坛。祭坛亦是一种巴洛克式设计,它凸出于墙身,两侧各有圆形及方形科林新式柱一条,方柱亦有断山花点缀,祭坛及唱诗台顶部均为白色拱顶,配以黄色花纹图案装饰与白色墙身呼应。该圣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型,主堂为由四个帆拱顶托起的罗马式穹窿空间,穹窿直径为12.5米,顶部高度为19米的穹顶,开有三环各16个窗户,其中最高一环只是象征式的窗框线,另两环才具有透风及採光功能,穹顶内侧为白色,中间是黄色的耶稣会会徽。</p> <p class="ql-block">正门右侧黄色房子是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河东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左侧草屋是啥也看不懂</p> <p class="ql-block">岗顶剧院</p> <p class="ql-block">岗顶前地是“澳门历史城区”内一个重要的广场,它将周边许多重要的纪念物和具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连接在一起,包括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共同组成了一个极具葡萄牙建筑风格和特色的前地空间</p> <p class="ql-block">圣奥斯定教堂由奥斯定会修士创建,迁至岗顶前地的位置,并建造了一座附属教堂,即圣奥斯定堂,以供奉圣母。</p><p class="ql-block">发行过邮票和纪念币</p> <p class="ql-block">圣奥斯定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3]”。</p> <p class="ql-block">一直往前走,就是议事亭前地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对面的市政署,市政署大楼整个立面线脚简约,门窗露台比例允当,色彩自然,具有强烈的水平感。内墙自下及腰遍贴蓝白两色青花磁砖,为典型葡式装饰,墙上嵌有与澳门历史有重大关系的石碑;门厅後有一天井,以阶梯连通小巧别致的後花园、二楼的会议厅及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议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门的市中心,许多节日庆祝活动都在此举行。议事亭前地为处澳门中心区域,历来上任的澳门总督,必在此举行仪式,</p> <p class="ql-block">议事亭前地(葡萄牙语:Largo do Senado)俗称「喷水池」,是中国澳门的一个广场,位居澳门半岛中区,面积3,700平方米,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p><p class="ql-block">议事亭前地北连板樟堂前地,南临新马路,南阔北窄,呈狭长的三角形,为热闹的商业及文化活动区。</p> <p class="ql-block">广场旁巷子里</p> <p class="ql-block">玫瑰堂立面四层,构图形式对称,第三层多明我修会会徽居中,显得庄严神圣。内部建筑平面呈巴西利卡式,有中厅和侧廊。主祭坛深远开阔,层叠的壁柱间以扭曲的麻花柱,断山花辅以蜿蜒的线脚,形成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走在街巷里,突然看见油条豆浆,中国胃泛滥,忍不住走进去,一根油条一碗馄饨面,攀谈之下得知老板夫妇不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但虾仁馄饨做的不错,好吃。</p> <p class="ql-block">卢家大屋,中式豪宅,在小巷中不起眼,若不是立牌,加上导游带人进去,你路过肯定不会进去。</p> <p class="ql-block">喷水池里完全没有水</p> <p class="ql-block">走了好久哦,看到指示牌,心心念念只想看大三巴牌坊的心终于得到安慰。</p> <p class="ql-block">大堂(主教座堂),又名“望人寺”或“大庙”,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大堂前地1号,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建成。大堂是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堂,开埠以来,葡萄牙澳门总督都习惯在主教座堂举行就职礼。2005年7月15日,大堂(主教座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大堂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设计,外形庄严纯洁,内部清丽简约,由于负责的建筑师同期亦改造了圣老楞佐教堂,所以两座教堂的外形有点类似,教堂立面对称,为典型的古典式构图,墙面用壁柱划分,是经过简化处理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墙正面用石材,两侧用水刷石粉面,立面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祭坛空间深远,设计简单,仅仅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室内装饰基本上都是1937年重建时的古典建筑细部与线脚,天花为平顶,两侧墙上有高窗,室内装饰简洁,表现了新古典手法。教堂内部色彩以淡绿色为主。从宽敞的中厅、祈祷室、主祭坛可以领略到主教座堂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大堂对面的主教座堂办公室亦是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其外观形态简洁,正面在水平方向分为五个等距开间,其间以双壁柱作为分隔及装饰,形成强烈的韵律感;在柱式的应用上则根据了古典柱式的等级,底层采用了粗壮有力、简约朴素的塔司干柱式,而上层则采用了与塔司干柱式相类似,但柱身有着凹槽作装饰的多立克柱式,使整座房屋在显得稳重之余,亦不失细腻。</p> <p class="ql-block">大堂正面中央部分带明显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装饰元素,顶部的三角形山花,被古典壁柱分为三部分的中层,这样的设计组合在澳门新古典教堂设计中是常见的。教堂的内部空间呈矩形,大厅内没有柱廊分隔,因此显得格外宽阔。主祭坛后部有一列彩色玻璃装饰,早上从东边射入的阳光通过玻璃窗产生的光影为教堂增添神圣感。</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耳堂和一个祈祷室,其中最古老的耳堂采用木拱顶,供奉贞节圣母。</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式的街边小店</p> <p class="ql-block">卖的东西好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小红书上介绍的网红冰淇淋在一小分岔巷内,不起眼,没人去,买了一个不咋样,一是冷,二是口感不细腻,奶味不足。</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大三巴了</p> <p class="ql-block">借用抖音上的视频,此人介绍的蛮详细,就不用文字介绍了</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葡萄牙语: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别名圣保禄大教堂遗址,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花王堂区炮台山下。大三巴牌坊前身为圣保禄教堂[10],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1月26日被大火焚毁,仅余下大三巴牌坊。</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标志之一,也是澳门八景之一的“三巴圣迹”。</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的雕刻和镶嵌较为精细,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品。大三巴牌坊前临68级石阶,前壁遗址为23米宽,25.5米高,为巴洛克风格,以花岗岩建成,上下共分五层。</p> <p class="ql-block">底层正门入口处门楣刻有拉丁文 “MATER DEI”,意为“天主之母”,两侧有耶稣会徽。</p><p class="ql-block">第二层竖立了四位耶稣会会士圣人铜像:顺次为方济各·玻尔日亚、依纳爵·罗耀拉、方济各·沙勿略及雷斯·公撒格。</p><p class="ql-block">第三层,圣母玛利亚的铜像轰立在正中,周围有天使浮雕,缀以七头龙,并有一艘葡萄牙商船,伴以汉字警句;该层的两端,设中国狮子样式的滴水兽。</p><p class="ql-block">第四层中间,置有耶稣基督铜像,两侧有耶稣受难刑具浮雕。</p><p class="ql-block">最顶层,以鸽子代表的“圣灵”位于三角楣中央,周围刻有象征天际的太阳、月亮和星星。</p><p class="ql-block">在顶端,还有一枚天主教信仰标志的十字架,凌驾其上。</p> <p class="ql-block">参观地下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从侧面上大炮台,有几个角度可以避开人群拍大三巴的侧面</p> <p class="ql-block">大炮台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建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间,本属教会所有,为保护圣保禄教堂内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范海盗,后转为军事设施区。炮台上有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参天古树,生长茂盛;巨型钢炮,雄踞于旁。</p><p class="ql-block"> 建筑西侧紧靠圣保禄修院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炮正对准新浦京大楼,啥意思啊😁😁</p> <p class="ql-block">美篇可以直接拼图了</p> <p class="ql-block">哪咤庙,世遗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斜巷</p> <p class="ql-block">沿大三巴牌坊右边走下去,有一条甚少人经过的小横巷,它有一个浪漫名字──恋爱巷。恋爱巷第5至11号楼房具有完整和相同的装饰,以红色和浅黄色为主,有“柔情”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恋爱巷两旁的建筑物充满了欧陆风情,走在巷里,似是置身欧洲石春小路中。澳门民间传说,但凡走过恋爱巷,不久就会遇上恋爱。走在澳门恋爱巷购物,具有别样的一番风情,跟自己的另外一半一起去会感觉更加浪漫。</p> <p class="ql-block">最后找到这家葡式餐厅,关门,一心想在澳门的最后一餐品尝下葡菜的希望破灭,而且我也走不动了,时间上有些紧,要回酒店取行李,再坐车从金莎到伦敦人,再从伦敦人到横琴口岸,当时查的伦敦人最后一班车是5点一6点,后来赶过去看到好像是8点,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提行李到管也街找葡菜吃,不方便也来不及,造成午饭没吃,到珠海吃第一顿还吃出急性肠胃炎。</p> <p class="ql-block">边整照片边查资料,发现还有几个世遗点经过了没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