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水乡民居</p> <p class="ql-block"> 船</p> <p class="ql-block">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船成为出行和运输的主要工具,只是现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公路四通八达,船的功能已被汽车所代替。故乡的一些河道,也已重新规划另作它用,水上交通运输,除锡澄运河、秦望山环山河外,都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中,故乡的船有小木船、大木船、水泥船等,在锡澄运河里还能见到帆船(我们称扯(音读叉)篷船)和铁壳机动船。</p><p class="ql-block"> 船的造型船舷弧形,有的船头呈流线型。小船一般是家庭所有,我家就有一条,主要用来捕鱼、罱河泥、出行等。这种船小巧玲珑,有三个舱,中间舱稍大,两头舱稍小,船舱用木板隔开,船头也铺有木板,可站可坐,小船前行靠划桨,有时也会用竹篙撑。</p><p class="ql-block"> 村上集体的船是大船,主要用来运粮、(主要是运交的公粮,一种农业税。)运肥料(农家肥)、运造屋用的石料、木材、砖瓦等。大船用橹摇,所以行船叫摇船。船尾有块木板,在木板上安放有一个金属制的支撑,呈球形,有些像现在城里人家地上安的吸门柱。在木质的橹桨上挖个小孔,套在金属支撑上,橹桨的另一头,即人摇橹的地方用绳索拴在船上,摇船的人,一手扶橹桨并摇动,另一手拉着绳索与橹桨配合使船行驶,并掌握好前进方向,因船没有舵。摇船讲究技巧,一般人没有经训练是掌握不了的,要常练才能熟能生巧。</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在长江和太湖间,长江水流向太湖,所以我们上江阴,锡澄运河尽管水流平缓,但还是有点逆流而上的。大船若逆水行走,有时也要靠人拉纤,我和我哥就在岸上拉过纤,这就是比较苦的差使了,撑船拉纤历来被称为是三大苦活之一(另两个是打铁和磨豆腐)。后来有了水泥船代替了木船,载重量大多了,特别装上柴油机后,变成了机动船,行驶速度就快得多。</p><p class="ql-block"> 在锡澄运河中,以前有江阴到无锡的客轮,我们叫轮船,在月城有个码头,可上到江阴,下到无锡,那时客轮行驶的速度极慢,票价也很低。月城到江阴不过20公里,要行驶2个小时,船票2角钱。月城到无锡30多公里,客轮要开3个多小时,票价3角5分。现在的锡澄运河上早已不见了客轮,它的功能已被方便快捷的汽车所替代。</p><p class="ql-block"> 原先的锡澄运河穿月城老镇而过,河道狭窄。在1956年,将锡澄运河疏浚拓宽,截弯取直,开挖的新河道绕过月城街镇。当时动员了附近许多乡的人来开挖,这在当时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开挖河道,没有机械设备,采用人海战术,人挖肩挑,硬是靠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了河道的开挖。锡澄运河至今仍是黄金水道,为沿河各地的经济发展继续作出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锡澄运河上能见到扯篷船,在乡下一船的河道中是不会有扯篷船的。扯篷船上有根柱子,用来挂帆,也叫篷,布做的。用绳子将帆升起,利用风力助船行驶。扯篷船遇前面有桥,就要将帆放下,过桥后又才升起。</p><p class="ql-block"> 现在行驶在锡澄运河里的船都是机动船了,也不见了扯篷船,装满货物的船队来来往往,呈现一片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 种麦</p> <p class="ql-block"> 稻子收割以后,田会休整一段时间就得翻地种麦子,因麦苗要越冬,所以称冬小麦。</p><p class="ql-block"> 在麦苗越冬前要进行田间管理,有一项农活叫敲麦,就是用锄头或木制榔头将麦田里大的泥块敲细,再压紧实,为的是给麦苗保暖,防止被冻坏。此时的麦苗长得不高,即使踩踏也不会影响它生长。来年开春要做的是削麦,用锄头把头年敲实的泥块松一松,让麦苗更好地生长,同时削掉麦田里的杂草。</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前后,麦子成熟,麦子不像水稻,水稻在收割时,稻粒不易脱落,而麦子则不同,麦杆脆,麦穗也脆,处理不当,麦粒容易脱落,麦穗掉了倒是可以捡,麦粒掉了就捡不回来了,所以,有“稻养老,麦老抢”的说法,因时令不等人,麦收要抢收,有点刻不容缓的味道,所以,麦收是很辛苦的。</p><p class="ql-block"> 割麦正值天热炎热之际,割麦很辛苦,得穿长衣长裤和鞋,避免麦芒伤着身体,割麦留下的麦茬很坚硬,也很锋利,若赤脚去割麦,就有可能被戳伤。</p><p class="ql-block"> 割麦的工具是镰刀,必定要磨得锋利,才能割得利索。若镰刀磨得不快,容易打滑而割伤手。割麦时左手搂着麦秆,右手拿镰刀,靠麦秆根部割,割一次可割一小片,不是像割稻一棵一棵地割。割下的麦要捆起挑到场上,不会马上脱粒,而是要堆放起来,这活就有妇女担任了。麦堆堆成一个圆柱体样,我们叫“子头”,为防雨,顶部还要做成防雨的。然后择机脱粒,我们叫“掼(Gu an)麦”,这活也是有妇女担任。在没有机器脱粒的时代,全是手工操作。掼麦时天气十分炎热,掼麦总是汗流夹背,加上麦芒等灰尘侵袭,混身上下十分难受。</p><p class="ql-block"> 掼下的麦粒要用风车扇,风车是一种木制农具,用途是将谷粒和杂质分开,这称作“扬灰尘”。风车有四条腿支撑,有三个部分组成,右侧上方是个斗,用来倒放混有杂物的谷粒。中间有个摇手,连着一个木片的轮子,轮子形似涡轮状。摇动弯曲的手柄,便会产生风。涡轮下边有个口子,有块活动挡板,可以把扇干净的谷粒,从中间出口流出,下面用箩筐接着。风车左侧有个出风口,口比较大,一般成方形,将扇出的谷壳和其他碎屑吹落,“扬灰尘”的说法恐怕就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风车将麦粒和麦芒等杂质区分开,得到干净的麦粒,然后归仓,那时是生产队,有专门存放粮食的房屋,当然,说不上是粮仓。</p><p class="ql-block"> 掼麦后的麦秸,里面还有少许麦粒,将麦秆平铺在场上,用连枷来挨着打一遍,这活也有妇女担任。连枷是一种普通的农具,家家都有,主要用来打谷粒用,特别是麦收季节就要经常使用。它有几根手指粗的毛竹(楠竹)条,用火烤,使其变软,弯曲拼接成约40厘米长,15厘米宽的连枷头,有的也用藤条做成。连枷头要和竹柄相连接。打连枷时,连枷头和地上的麦杆撞击,打出麦粒。打连枷是很辛苦的活,时值炎热天气,打连枷扬出的灰尘乱飞,沾在身上奇痒无比,十分难受,所以,打连枷得穿长衣长裤,头戴草帽脚穿鞋。</p><p class="ql-block"> 打连枷有技巧,学会并不难,抬手将连枷举过头顶,往下打的,连枷头要和竹柄成直线,落地时连枷头要平整地打在麦秸上。打过的麦秸收起,使劲抖落,将麦粒抖落在地上,收起后再用风车扇,做到颗粒归仓,剩下的麦秸就成为燃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车水</p> <p class="ql-block"> 故乡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水稻离开了水就不能生长,农村有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水,对于水稻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中,给水稻田灌水,经历了车水(人力车水,牛拉水车车水),电灌站渠道灌水及用水泵抽水灌溉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依靠人力车水和牛拉水车车水是在水利设施条件差,农业生产能力低下的情况下采用的手段,这种劳作方式自古以来就有。水车算得上是一种大型农具,木制的,部件有木架、木槽、车骨、车叶板、木齿轮等,人工车水还有车杠、踏板(类似榔头)。牛拉水车还有轴心、圆车盘,牛劳作时的一套行头。</p><p class="ql-block"> 车水时要先将木槽即水车整体安置是在河道中,木槽一头架在河岸上,水通过渠道流向稻田,一头伸向河道中,木槽要用木架固定,木架根据水位可调节木槽的高低。木槽内的车骨串起车叶板,贯穿在车槽里,车叶板的大小必须与木槽吻合,不能有缝隙,否则关不住水。车叶板上端和下端分别架在两个木齿轮上,水车主轴左右各安装一个或二个脚踏的榔头,上方横架一根木杠,车水时人扶或伏在木杠上,双脚象走路般踩动木榔头,车轴带动木齿轮转动,带动车叶板一圈一圈地转动,将水进入到木槽,这样,车叶板便源源不断将水提升上来流进田内。</p><p class="ql-block"> 车水时,由二人或四人配合操作,有时会搞些恶作剧,有人会使劲踏踩榔头,使木槽内叶板快速移动,有的人跟不上踏踩节奏,只得抬起双脚,人吊在横杆上,我们称这人被“吊田鸡”了,会被人戏笑一番。当然,也可在车水时,慢悠悠地踩着榔头车水,与现在人在跑步机上跑步类似,车水人也可谈天说地,增加情趣。</p><p class="ql-block"> 牛拉水车时,木槽的安置和人力车水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驱动从人力换成了牛,为适合牛劳作,在木槽上端处地上安置一根木头当轴心,这轴心牢牢地固定住,轴心上套上一个圆车盘,在圆车盘边沿凿一个紧挨着的木齿轮,这样就和木槽连接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在牛劳作前,要在牛脖子上架一个架子,以便拉动圆车盘转动,要给牛戴上用竹子做的眼罩,这眼罩上端封闭,下端留有空隙,圆车盘上有个可坐人的位置,用来吆喝牛绕着圆车盘转动,将河里的水提升上来灌溉。</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合作化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用上了电,为改善农村劳动条件,当时政府统一规划,大规模的修建输水渠道,在渠道端修建电灌站抽水,通过干渠及支渠,将水送到每块田里。此期间,一个生产队只需一个管水员就可保证全生产队用水要求,人力车水和牛拉水车车水就此绝迹。</p><p class="ql-block">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许多田地修建了厂房和成为居民宅基地,也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村种田人越来越少,水稻种植面积骤减,原先的输水渠道逐渐废弃而遭淘汰。现在即使还在种水稻,灌溉则用上了水泵,电源可方便牵到田头,只要开起电闸,水泵抽的水通过水管就可轻松到达田内,这真是时代不同了,农田灌溉越来越高效和便利化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水芹</p> <p class="ql-block"> 水芹是故乡的特产,平时一年四季吃的芹菜我们称之为旱芹菜,而水芹则是长在水中的。水芹是普通的蔬菜,比较廉价,但种水芹过程则很辛苦。秋天开始种,到春节前后就可上市卖了。</p><p class="ql-block"> 平整好土地并施上肥,挖出一条条垄沟,把水芹苗埋下,俗称“排芹菜”,然后盖上稻草,起到保温功效。此时田是干的,要浇水,还要适时施肥。</p><p class="ql-block"> 水芹长出新叶,就要让其泡在水中,直至可以收获,水芹是要从水中淤泥中拔出的,拔水芹可是辛苦活。水芹在春节前后是上市的旺季,这个时候天气寒冷,有时甚至水面会结冰,所以,拔水芹往往选择有太阳光照的中午下田拔,拔水芹的人要穿上防水渗透的胶质连体衣裤,双手伸入水下,连根将水芹拔出。拔出的水芹要到河边清洗根部泥土,扯去黄叶,然后一把一把的装好,第二天就可到市场售卖了。</p><p class="ql-block"> 水芹的吃法其实很简单的,去掉根须和叶子,用水焯后,切成寸段,挤干水,做冷盘的垫底菜,故乡以前办宴席,上的第一道菜就是冷盘,往往用水芹垫底,上面再放猪肝、肚丝、虾、海哲丝等,最上面是一个分成八份的皮蛋。</p><p class="ql-block"> 家里吃水芹一般就是素炒,这菜清爽可口。我每次回老家大都在春节期间,吃水芹是可以让我有大饱口福之感。有年老家哥嫂及侄女春节来成都,给我带来一大捆水芹,着实让我惊喜不已,这是家乡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花塘是月城镇水芹种植园,栽种的水芹被称“花塘水芹”,已成为一个品牌,受到市场和民众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罱河泥</p> <p class="ql-block"> 在化肥很少的年代,春天要罱河泥作肥料,沉淀于河底的瘀泥,含有水草和其他生物的腐殖质,具有一定肥力。</p><p class="ql-block"> 罱河泥用到的工具要有一条小船,一支夹河泥的网,网眼比较密,这样才能兜住河泥。这网安置在两根竹竿的一头,连在两块木板或竹板上,可张开可收拢,一人在船上操作。夹河泥的网有两种网,一是垂直下网,直接在河底夹河泥,再提拉到船内;另一个是罱网的两根竹竿要长些,网也大些,斜着在河底铲着河泥,再提拉到船内,这种方法接触河底面积大,能罱到更多的河泥。</p><p class="ql-block"> 船载河泥满了,驶向岸边,用步牵(一种像勺子一样的农具,装在竹柄上,把河泥拷(送)到岸边地里堆积起来,岸上也有一人,负责在河泥中加稻草或青草,如荷花郎等,腐烂发酵后以增肥效。</p><p class="ql-block"> 罱河泥也是清理河塘瘀泥的一种手段。</p><p class="ql-block"> 罱河泥时,能夹到小鱼、虾(称藻虾)、泥鳅,这就是额外的收获。堆在地里的河泥,第二天早上,河泥的表面会有很多螺蛳,常引来人们捡拾,罱河泥的季节,这时的螺蛳很味美。</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带喜欢在岸上看自己大人罱河泥,关心的只是在河泥中是否有小鱼、小虾、泥鳅,期待着可以解馋。</p> <p class="ql-block"> 做鞋</p>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到参加工作前,一直穿母亲做的布鞋,当然也穿过球鞋(胶鞋),但皮鞋从来没穿过。直到参加了工作,由于从事的是野外地质测绘工作,当时发的劳保用品中有爬山皮鞋,即一种翻毛皮鞋,我才开始穿皮鞋,起先穿上还很不适应,像不会走路似的。</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看母亲做鞋,有单鞋、棉鞋、下雨天穿的钉鞋。做鞋要先做布壳(称硬壳),就是将衣角料,布筋头及其他零星布料,洗净晒干后,用一层布,一层浆糊(面粉调成)粘在一起,要做得平整,做几层成为一个硬硬的布板,后在太阳底下晒干。在纸上画有鞋底、鞋帮样,并剪出。然后把鞋底样放在布壳上,剪出鞋底,这时要确保不走样。剪出鞋底样后,将其放在一块白布上,用眼线(针)在鞋底心固定住,然而把碎布头,无论大小,一块块、一层层铺在鞋底上,垫上的碎布要抻平压实,不能有缝隙,若垫得厚,穿起来会耐磨,也更舒适一些。鞋底垫好以后,滚(锁)好边,就可以纳鞋底了。</p><p class="ql-block"> 纳鞋底时,有个可放鞋底、针,线、小钻、结镊子(镊子)、剪刀、针箍(顶针)的容器,我们称其为针箩。</p><p class="ql-block"> 纳鞋底时,先从中心开始,再一圈圈往外展开。纳鞋底是个辛苦活,力气活,针要穿过厚厚的布料,不使劲是难以完成的。有时得借助工具,中手指上戴着针箍,用来顶针,使其穿透布料。或用小钻将鞋底钻穿,比针刺穿鞋底省力,若针尖穿过鞋底,难以拔出,就用镊子将其夹出。纳鞋底时,会时不时把手中的针尖,在额头上方的头发上擦几下(称篦几下),为的是让头发的发油润滑针尖,使针比较省力地穿过鞋底,这算一个小技巧吧。</p><p class="ql-block"> 鞋底纳好,把鞋帮鞋面盖上,用镊子将其压入,把边沿滚好,再细细缝好,鞋样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上有户人家是鞋匠,所以每家都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鞋底,鞋帮做成鞋交给他家做,他家有鞋楦子,可对新鞋更好定型,使新鞋穿着不硌脚。</p><p class="ql-block"> 做棉鞋工序流程和做单鞋大同小异,只是棉鞋鞋底,鞋帮要加一屋棉花,有的鞋底及鞋帮里子用绒布,穿时更舒适温暖。</p><p class="ql-block"> 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购买,粮票、布票、油票、煤票、乃至肥皂票等等,我特别记得1960年发的布票是每人每年二尺。我母亲用二尺布票买了布,专门给我做了一双鞋,我也是穿着这双鞋到南京地质学校上学的。</p><p class="ql-block"> 故乡还有一种雨天穿的钉鞋,过去,故乡的路是泥路,下雨天非常湿滑,那时好多人家没有雨鞋(称套鞋),所以会做钉鞋。钉鞋底部有钉,作用是防滑,鞋帮很厚,鞋帮及鞋帮与鞋底接合部为防止渗水,要刷桐油,所以钉鞋很硬,穿着很不舒服的,雨下大了,总会渗水。特别在冬天,脚后根生了冻疮(称紫血),脚会肿,这时穿钉鞋走路会很痛苦。后来穿上了套鞋(雨鞋),人们就再也不怕下雨天出门走路了。</p> <p class="ql-block"> 置(建)灶头</p>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灶大都是三眼灶,一口大锅用来烧猪食,中锅用来煮饭,小一点的锅用来炒菜或烧菜。这三口锅是可以取下的,烧久了,锅底会有一层烟灰,厚了影响传热,要用更多柴来烧而形成浪费,所以,一段时间后,将锅取下,反扣在地上,用刀刮去烟灰。那时贫穷,锅烧坏了一般不会丢弃,总会请补锅匠来补,实在补不起来了,才会考虑买新锅。</p><p class="ql-block"> 搭灶头(置灶头)是家中的一件大事,要清专业工匠来做。一个灶除三口锅外,锅的里侧有两个汤罐,利用烧火的余热来烧热水,用来洗脸洗脚。有堵墙用来隔开灶塘与锅,灶的外侧呈弧形,灶台铺的是平滑的方砖,还建有一个烟囱,直通屋外。灶的右侧下部建有一个与风箱相连接的通道,风箱送风可让火烧得旺旺的。在灶头上方靠近烟囱的地方,有个供灶神菩萨的地方,每年农历腊月廿三,要送灶神菩萨上天,要供奉食物和点烛焚香,这叫“斋灶”。灶神菩萨上天见到玉皇大帝,说好话,保平安。腊月廿四,又会把灶神请回。</p><p class="ql-block"> 建好灶头需要庆贺,要在锅内用稻谷爆米花,寓意家庭兴旺发达。</p> <p class="ql-block"> 烧乌泥</p> <p class="ql-block"> 在1960–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粮食欠收不够吃,生活很艰难,而有件很奇怪的事,这几年居然连燃料也十分紧缺,这也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家家户户要吃要喝,总也少不了燃料。</p><p class="ql-block"> 后来,生产队有人发现,在田下面有黑泥,有一尺多厚,我们称其为乌泥,实际上这是一种泥炭,也称泥煤。有的乌泥很轻,内含有棕色草样的物质。</p><p class="ql-block"> 这乌泥是植物在地里长时间由于缺氧,发酵后植物残体不能完全分解,日积月累而成,可供燃烧使用。但含炭量低,火力也不大。</p><p class="ql-block"> 由于生产队田下面有乌泥,尽管含炭量低,火力不大,但终究可作燃料,解了大家缺柴之苦。乌泥挖出后挑到场上晒干,掰成小块直接当作燃料,粉末状的用水调和,做成煤球状,晒干后也成为了燃料。挖乌泥时,先把田上面有肥力的土挖开堆积起来,挖走乌泥后又把它填回,确保田土壤肥力不减。</p><p class="ql-block"> 由于乌泥火力不大,燃烧时要和风箱配合才行,灶膛也要作改造成烧煤的样子,就是要加上炉桥,烧饭做菜时要有人守在灶膛里拉风箱。</p><p class="ql-block"> 风箱在农村家庭中是个宝贝,家家户户都会有。风箱是和灶或炉子配套的用具,它用来送风,可以使火烧得旺起来,类似于现在的鼓风机。</p><p class="ql-block"> 风箱是木制的,形状是一个长长的箱子,一前一后有两个进风口,在风口有个活动的小板子,进风和送风时,小木板会开启或关闭,并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箱子里面有个类似活塞功能的和箱子大小想符的木板,上面绑着鸡毛起密封用,确保进风送风不漏风。风箱后面有个把手拉杆连着箱内木板,拉杆时进风口的小板会开启,送风口小板封闲,推杆时情况正好相反。推杆风就从风箱下面的口子吹进灶膛里,使火旺起来。</p><p class="ql-block"> 乌泥烧了一段时间,随着稻草,麦秸的增多,烧乌泥也就成为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压(音读Ka)板羊肉</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养羊远不如养猪那么普及,就拿我家来说,我家养过牛,养过猪,也养过鸡鸭,唯独没有养过羊。</p><p class="ql-block"> 羊养得少,平时不怎么吃羊肉,即使吃也没有多的花样,不过在冬季吃压板羊肉还是很有特色的。杀的羊不剥皮,都是烫毛的。在羊肉脏的处理上,羊肠是废弃的。在四川,人们认为“牛肝马肺羊肠子”都是很好的东西,所以,故乡人不吃羊肠我很不理解。</p><p class="ql-block"> 害怕有羊膻味,煮羊肉一般不会在家里灶头上煮,而是另用一个炉灶煮。羊肉煮烂后拆骨,将肉装在一个长方形的盘子或洗脸盆里,用重物压紧即成压板羊肉。</p><p class="ql-block"> 压板羊肉是可以上酒席的,它与甜饭是二选一,上压板羊肉就不再上甜饭,反之亦然。将压板羊肉切成长方形的厚片,配上甜酱和大蒜叶根部白丝,成为酒席上的一道美味。</p><p class="ql-block"> 煮过羊肉的羊汤有专门的吃法,隔壁邻居都可以来品尝的。羊肉汤很清澈,里面加羊血、羊肚、羊肝、粉条、波菜,羊汤里只需加盐,味道十分鲜美。</p> <p class="ql-block"> 鳊白鲤鳜与鲢鳙草青</p> <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是鱼米之乡,河塘里都有鱼的身影,由于河塘水质遭一定程度污染,现在野生的鱼比较难见,更多的是人工养殖了。故乡历来有名的淡水鱼有鳊白鲤鳜(音Ju)和鲢鳙草青。</p><p class="ql-block"> 鳊即鳊鱼,白即白条(白丝)l,鲤即鲤鱼,鳜即桂鱼。鲢指白鲢,鳙即花鲢,草即草鱼,也称混子,青即青鱼。</p><p class="ql-block"> 鳊鱼,大家熟知的武昌鱼就是鳊鱼,武昌鱼因毛泽东主席的词“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而名声大振。鳊鱼在我故乡是常见的一种鱼,身体侧扁,头尖,尾巴小,鳞细,说不上名贵或有多高档,但一定的场合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作为礼物送人是拿得出手的,在有些特定场合,鱼必须是鳊鱼,如清明节,农历七月半,春节祝飨(祭拜逝去亲人)桌上的鱼是要鳊鱼的。鳊鱼可清蒸、红烧、汆鱼汤。</p><p class="ql-block"> 白即白条(白丝),有的地方称翘嘴,很形象,因它是“太湖三白”之一,一直以来都很出名,现在更是名声大振,白条价格不菲,请客的席桌上往往有清蒸白条而显得有档次。</p><p class="ql-block"> 鲤鱼,身体侧扁,嘴边长有长短须,鲤鱼寓意很好,如鲤鱼跳龙门,许多年画上也有鲤鱼,寓意年年有余,但鲤鱼在我故乡吃的人较少,不知何故。</p><p class="ql-block"> 鳜鱼是分布很广的一种鱼,身体侧扁,尾鳍呈扇形,口大鳞细,体青黄色,有黑色斑点,脊鳍是一排锋利的刺,捉它不小心会被刺伤。捕捉鳜鱼远不像捕鲫鱼、鳊鱼、鲤鱼那么容易。鳜鱼比较名贵,肉呈蒜瓣,十分鲜美,做成的菜肴如苏州松鼠桂鱼、安徽臭桂鱼都很出名。</p><p class="ql-block"> 鲢鱼也叫白鲢,体表白色,鳞细,是一种养殖的高产鱼,但人们对它喜爱度较低。鳙鱼,称花鲢,颜色较暗,有斑点,人们喜爱它是因为它的头特别大,故乡有道“红烧四鲢头”的菜,很受欢迎的。市场上的“朵椒鱼头”也是用花鲢的头。白鲢、花鲢生长在河水中上层,以小草为食。草鱼,也称混子,身体呈圆筒形,体表呈茶黄色,主食水草而得名,在水中居于中下层。草鱼主要为红烧,大的草鱼肉可做成鱼圆,也常做成咸鱼。青鱼,体型似草鱼,体表呈青紫色,青鱼是故乡名气很大的鱼,它居于水的下层,常吃螺蛳和蚌,肉质特别肥美,是做鱼圆的不二选择,也是人们腌制咸鱼的首选。故乡还有一种说法,说青鱼的尾巴特别美味,常用来招待客人以示尊敬。青鱼常作为礼物送人,特别是给人祝寿时往往会送上一条大青鱼。</p><p class="ql-block"> 平时常能看到鳊白鲤鳜鱼的鱼籽,而一般人很难见到鲢鳙草青鱼的鱼籽,其实,这四种淡水养殖的鱼,性成熟时鱼的体重往往要三、四十斤以上,此时的鱼,如鳙鱼的鱼头都有洗脸盆大,所以在市场上一般见不到这么大的鱼,难怪人们见不到这四种鱼的鱼籽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放牛放鸭(照片为故乡的鸭)</p> <p class="ql-block"> 我读小学、初中时,要帮家里做些事,主要是放牛(称看牛)和放鸭子。在农业合作化前,我家有块芦场地,芦场地不种庄稼只长草,草用来喂牛,我家有头牛,常有我牵着到芦场内那块地里吃草。钉一根木桩,拴住牛绳,以免牛进入别人家地里。芦场地里的草很丰茂,每天牛会吃得很饱,傍晚时分,骑在牛背上,优哉游哉地回家,骑牛变成了一种乐趣。</p><p class="ql-block"> 在芦场地放牛,同去放牛的小伙伴就会聚在一起玩耍。炎热的夏天,芦场地的小河就是我们玩乐的天堂,光着身子到河内游泳,有时候会带上捕鱼工具,起劲把河水搅浑,乘机捉鱼。</p><p class="ql-block"> 芦场地的草中,歇息有野鸡,有时野鸡被惊吓到飞起,我们会到它起飞的地方去看看是否有窝,窝里是否有蛋和小野鸡,我们会把蛋拿回家,有时也把小鸡带回家养,由于不得要领,从未喂大过。</p><p class="ql-block"> 小河内长有野生菱角,这种菱角个小,菱肉自然也少,大家从不嫌弃,它四根尖尖的刺很锋利,要小心翼翼釆才是,不然会伤着手。</p><p class="ql-block"> 我家曾养过鸭,有几十只,当时的规模不算小,这些鸭除圈养喂食,主要喂稻谷,还要成群赶到稻田或河里去觅食,而家里放鸭子的活也常是我的事。</p><p class="ql-block"> 鸭苗是在市场上买的,买回家的鸭苗毛绒绒的很可爱,在羽毛还没有长齐的时候,就开始夏收夏种了。麦子抢收以后就要栽种水稻,要耕田灌水,这时冬眠在地下的田鸡(青蛙)主要是体型较小的,我们称之为“狗屎田鸡”、黄鳝及许多虫类,如蝼蛄等都活跃了起来,而这些都是鸭子的顶级食物,每天都能吃得饱饱的,生长速度也极快。</p><p class="ql-block"> 随着鸭子的长大,我常会赶着鸭子到芦场地的河内放养,只要把鸭子赶到目的地,鸭子就会在河内自行觅食,捕捉田鸡和其他虫子,也常钻入水中捕捉小鱼小虾,也吃螺蛳,河蚌一类食物。到傍晚鸭子总能吃得饱饱的,一群鸭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摇摇摆摆的一路叫个不停。我手拿一根竹竿,竿头挂把旧扇子或布条,在后面赶着它们,貌似一个鸭司令。</p><p class="ql-block"> 鸭子生的蛋,壳绿油油的,一看就让人喜欢,鸭子成了我家重要的经济来源,时常也用来改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灯</p> <p class="ql-block"> 农村在没有电灯以前大都点煤油灯,用煤油点的灯,其中就有美孚灯、马灯(我们称桅灯,也许是夜间行船,挂在船桅杆上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美孚灯有个底座,可立在桌子上,中部装煤油,上面有四个卡片,可卡住玻璃灯罩,还有一个旋钮,可调节灯的亮度,灯芯为织成扁扁的棉条,美孚灯可避风,亮度也好。点了一晚,玻璃灯罩会有烟尘,需要取下擦拭干净。</p><p class="ql-block"> 马灯可避风雨,夜间可提着在路上照明,也可挂在船的桅杆上,作为信号灯使用,避免夜间行船相撞。</p><p class="ql-block"> 马灯下部是盛放煤油,中部是灯罩,灯罩里面有灯芯,外面有个可调节的旋扭,调节灯的亮度,灯芯是织成扁扁的棉条,上部有个可通气的装置,上面有个小提手,往上拉可取下灯罩。马灯点了一晚,灯罩会产生烟尘,需要取下擦拭干净。</p><p class="ql-block"> 家中使用的灯除美孚灯、马灯外,更多的是自制的简单的灯,有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灯芯是棉纱,装在一个圆形的铁管中。有烧食用油(称豆油)为燃料,油装在一个小碗中,灯芯为灯草的灯。</p><p class="ql-block"> 灯在燃烧过程中,会出现灯花,导致灯火一跳一闪的,灯花是棉芯燃烧后的焦糊灰烬,形成一个黑色的小圆球,要用针将其去掉,灯就能正常发光。</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美孚灯下做作业就是很幸福的事情,更多的是使用那些简单的灯,亮度很暗。我做作业,母亲也会借光,在旁纳鞋底或缝补衣裤。不过奇怪的是,我在那种灯光下做作业,居然没有得近视眼,这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的农村,常在晚上会搭台唱戏演锡剧(我们称摊簧),场面很大,观看的人很多,夜间照明用一种叫气油灯的灯,这灯烧煤油,由灯头、灯座、灯罩等部分组成。利用点着后本身发出的热量,将煤油变成蒸气,喷射在炽热的纱罩上(气油灯没有灯芯),就会发出耀眼的白光,照亮四周,点灯开始和过程中要打气。</p><p class="ql-block"> 气油灯也用在许多隆重的场合,如婚宴,开社员大会时作照明用。</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末期,农村用上了电,广泛有了手电筒,传统的照明灯具便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雾</p> <p class="ql-block"> 雾,故乡叫“迷露”,秋冬季常出现,雾的形成是有水气凝结而成,秋冬季大气保温作用弱,夜间降温迅速,利于水气凝结。雾是接触地面的,空中的雾则称为云。雾一般会在上午散去,雾散去就是有太阳的日子,所以,乡谚说:“十雾九睛”,这是有道理的</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大雾天气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大的影响。大雾天影响干农活,记得生产队的时候,大雾天气,生产队长在村东头吹口哨喊出工,许多人答应着,就是不见人影,到了田里大家才见到。大雾天气也不敢在河里行船,危险因素太多。我们小孩在太雾天气去上学,路上看不见人影,心中也是提心吊胆,十分害怕的。</p><p class="ql-block"> 故乡还有一种叫平流雾,只沿着地面分布,是一种很浅的雾,一般会在日出几小时内散去。</p><p class="ql-block"> 照片显示的就是平流雾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钓田鸡(青蛙)</p> <p class="ql-block"> 青蛙我们称田鸡,它是冬眠动物,冬天难觅它的踪影。农村割麦后,要耕田,接着放水,准备栽秧,在泥土下冬眠的青蛙、还有蝼蛄什么的虫类就纷纷活跃了起来,特别是一种我们叫“狗屎田鸡”的,多得出奇,它体型很小,颜色呈黄灰色,有斑点,晚上的田野里,狗屎田鸡叫声响成一片,成为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个体大的青蛙在稻田及河塘里活动,夏天,天气炎热,青蛙躲在阴凉处,也有停歇在菱盘上。 </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钓过青蛙,但不是用来食用,故乡的人是不吃蛙肉的,即使钓到青蛙,也用来喂鸡鸭的。钓青蛙远比钓鱼简单,它甚至不需要用钩,钓青蛙往往用狗屎田鸡的腿或虾肉作诱饵,把诱饵放在青蛙面前抖动,青蛙会毫不犹豫地张口将饵料吞下,而且它一直不会松口,直到捉住它为止,它就这么贪食,悲剧自然就发生。</p><p class="ql-block"> 春天是田鸡繁殖季节,它往往在小水坑里产卵,后发育蝌蚪(我们叫它“孩毛胡”,音是这样念,字就不一定准确。)几十上百条的蝌蚪挤在一起,往往引起小孩们的兴趣,蹲在地上观看,甚至捉些回家养着,想看到它怎样变成田鸡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蝌蚪失去了生存环境,没两天就会死去。</p> <p class="ql-block"> 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乡水源充足,植物茂盛,坟头、树林、竹林是飞虫走兽的世界,也是蛇的出没地 ,人们往往避而远之。蛇吃田鸡(青蛙)、老虫(老鼠),有时它居然敢吃黄鳝,黄鳝身长和蛇差不多,蛇吃黄鳝,自身性命难保,故乡有句话说:“蛇吃黄鳝活摒煞”,意思是谁也活不成。</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蛇中,水蛇最为常见,水里,田里,路上常见其身影,水蛇无毒,人们并不过分惧怕它。</p><p class="ql-block"> 火赤链比水蛇体型要大,是人们常见的蛇,数量仅次于水蛇,是故乡蛇类中外形最为美丽的,颜色红黑相间很是鲜艳,因为它的美颜,人们总以为它有毒,所以总怕它。其实它是无毒的,从它的头呈椭圆形就可得知,毒蛇的头往往是三角形的。</p><p class="ql-block"> 土灰蛇也称托灰蛇,它的体型及体表颜色和水蛇很类似,它是故乡最毒的一种蛇,数量虽远不及水蛇和火赤链蛇,但对人畜的危害性极大,被它咬上一口,要打血清,吃蛇药,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是会死人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打蛇,凭的是对蛇的憎恶,并不会食用,故乡的人是不吃蛇肉的,把蛇打死了,都是弃之的,让它死无葬身之地。</p><p class="ql-block"> 蛇是生蛋孵化的,蛇蛋白色,只要发现,定为将其打碎。蛇也是要脱皮的,蛇皮可入药,蛇胆能明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蚕豆</p> <p class="ql-block"> 蚕豆是家家户户常种的农作物,它食用方法很多,也可说是故乡一种传统美食。它种在田间地头,充分利田埂两边,道路斜坡,凡有一点空地都能种上,在我印象中,在田里成片栽种的情况较少。</p><p class="ql-block"> 栽种蚕豆有专用的工具,在地里擢一个小坑,一坑一粒下种,再用泥土覆盖。阳春三月,正是蚕豆花开时节,它的花开在植株中部的茎叶间,花边是椭圆的,呈紫色,花蕊是白色的,有一块黑色花斑,看上去像只蝴蝶。在花朵中长出豆荚,像条大青虫,蚕豆长于其中。</p><p class="ql-block"> 嫩蚕头是可以生吃的,这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嫩蚕头煮熟可以凉拌,我记忆中最好吃的是嫩蚕豆烧莴苣叶,春天的一道美,那种清香味我永远都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蚕头成熟收回家,在豆荚中把蚕豆剥出来,晒干收起来,豆秆可以当柴烧。</p><p class="ql-block"> 蚕豆有多样吃法,炒蚕豆最为常见,也是待客之物。有的人家会做茴香豆,这是高一层次的吃法。蚕豆剥成豆瓣可烧汤,也是故乡做豆渣饼的原料。</p><p class="ql-block"> 冬天寒冷季节,用脚炉煨蚕豆,常是大人给小孩的惊喜。过年时用爆米花机爆蚕豆,加点糖精,此时的蚕豆即甜又酥脆可口。</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总觉得蚕豆有许多好玩的地方,我常喜欢在叶子中去找蚕豆耳朵,这耳朵像个漏斗,有根很细的条支撑着,与茎相连,隐藏在叶子中,要仔细看才能发现,蚕豆耳朵应该是叶子的一种变异罢。</p><p class="ql-block"> 嫩蚕豆的豆部剥开一节,露出的肉像个人形,也常引起我们的好奇,。蚕豆的秆是四方形中空的,我们常找一个弯曲的秆来抽水玩,将秆架在两块田间,在一头使劲吸一下,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这实际是种虹吸效应,我们总是玩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脚炉煨黄豆</p> <p class="ql-block"> 脚炉是冬天人们取暖的用具,材质是铜,有个半圆形的提手,放下后在脚炉上形成一个弧形的槽。</p><p class="ql-block"> 冬天人们比较闲遐,特别是雨雪天气,几个人围着脚炉取暖,这时就会在脚炉里煨黄豆、蚕豆,也可爆米花(我们叫泼雷),如果有花生(长生果),白眼果(银杏果),那就显得很高档了,因我们本地不产花生,也不种银杏,这些都要去外地购买。</p><p class="ql-block"> 在脚炉里煨蚕豆、花生、银杏果,是将其插入脚炉内,煨熟一头再煨另一头,煨熟的捡出,放在脚炉提手与脚炉形成的槽中,更多的是直接拿来吃掉,煨黄豆时,先在脚炉里垫张纸,放上黄豆,让其慢慢煨,到黄豆变焦黄并有裂口,这时的黄豆就熟了。爆米花是将稻谷放在纸上,一段时间后,稻谷爆成米花,而此时,凡有黄豆、稻谷处的纸不会烧坏,也许是热量通过纸传递给了黄豆和稻谷,</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没有零食吃,能吃到脚炉煨出的食物是件很开心的事,那时的幸福感真低。</p> <p class="ql-block"> 咸菜</p> <p class="ql-block"> 水腌菜是过去家庭储存的重要食材,家家户户都会做。水腌菜的腌制过程并不复杂,材料是大青菜(是否是雪里蕻我搞不大清楚了),剁掉根,去掉黄叶,洗干净沥干。用一口大缸,清洗干净,底部撒一层盐(那时故乡用的是粗粒的海盐)。把沥干的青菜一棵一棵在缸里平铺,然后撒一层盐,然后再铺一层,又撒一层盐,直至缸被铺满。</p><p class="ql-block"> 因缸里青菜铺得比较疏松,不紧实,就要用人来踩。踩菜的人穿长统雨鞋,据说也有赤着脚踩的,这是一道必不可缺的工序,从四周往中间踩,又回到四周,将青菜踩实,直至有水出来效果最好。</p><p class="ql-block"> 踩完后菜缸要用磨盘、石舀,石块等重物压在其上,直至把青菜淹没在水中,这种腌菜,其实就是现在说的酸菜。随着时间的推移,缸里的水渐渐变得混浊起来,有时还会漂浮一层白色的东西,菜也从青翠变成嫩黄。一段时间后将其捞出,清洗一番,把水拧干凉晒,水腌菜就做好了。水腌菜咸淡适宜,其味特香,水腌菜用油炒很香,成为喝粥时的绝配。常用来烧鱼,特别是烧小杂鱼,成为不可缺的配菜。水腌菜还可以生吃,特别是菜心,嫩嫩的,脆脆的,特别好吃。</p><p class="ql-block"> 有种腌菜是用水芥菜做的,洗净切碎后拌上盐,将其放在罐头内,在菜上面放一层挽成圈的稻草或纱布,将其倒扣在装满水的一个陶盆中,以隔绝空气,一段时间后即可食用。</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的农村家里,会做豆腐乳,豆腐切成小块,让其发酵,长出毛后即成,也有做箩卜干、莴苣干,茄毛干(茄子为原料)的。夏天有时的搭粥菜,也有用盐腌制的面瓜皮,当时农村真是物尽其用。</p> <p class="ql-block"> 馄饨</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馄饨有点类似饺子,只是皮子有别,馅料做法也不相同。馄饨大小如饺子,故乡还有一种叫小馄饨的,皮比馄饨皮要薄要小,馅料是剁得很细的肉末。</p><p class="ql-block"> 家里吃馄饨是件大事,家中来客人,若用馄饨招待,那就算盛情了。我每次回老家,嫂嫂及侄女都会包馄饨招待我。</p><p class="ql-block"> 馄饨皮子都是到街上买的,原先我村上有家就有一台摇面机,为村上人家加工面条和馄饨皮。馄饨馅是青菜和肉末,有时若是青菜和虾仁那就算高档的了。青菜焯水跺细,挤干水份加入肉末、调料成馅,这馅要炒熟,也是可单独吃的,这就不同于饺子的馅,饺子的馅是生的。</p><p class="ql-block"> 包馄饨方法和包饺子略有不同,馅放在馄饨皮上,先对折,再揑住两头,抹点水合上就成。煮馄饨不像煮饺子,饺子要煮三开,馄饨只需一开,只要皮煮熟浮起即可捞出,因它的馅是熟的。故乡人吃馄饨,只是在碗内加点酱油再放点猪油即可。</p><p class="ql-block"> 馄饨煮好后,总会给邻居端上一碗让其尝尝,这是种俗成。未吃完的馄饨放在灶头的方砖上,方砖表面很光滑,馄饨不会被粘住。第二天再吃,或在开水中烫,也用油煎的,现在煎馄饨,有的裹上蛋液,又成另一种口味。</p><p class="ql-block"> 至于小馄饨,包的手法多样,吃时清汤,撒大蒜碎叶,美味可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肉皮</p> <p class="ql-block"> 我们故乡说的肉皮,其实就是通常说的晌皮,一般在过年或家中大宴宾客时才会用响皮来作配菜。响皮是肉皮用油炸而成,要炸两次肉皮才能真正发泡。</p><p class="ql-block"> 响皮不单独成菜,食用前,响皮要先用水泡胀,响皮口感很好,是一种美食,响如一般只作配菜使用,酒席中的三鲜肉中就有响皮,烧什锦中也会用,办酒席,中午吃面的“面济头”中也是有。</p> <p class="ql-block"> 婚姻习俗</p> <p class="ql-block"> 农村人的婚姻,长期的传统观念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女婚姻由父母作主,并通过媒人的介绍来进行。我们的上辈,男女结婚前基本上没有见过面,说不上相互有什么了解。我们这辈思想上开化了,尽管还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固有传统观念,但男女间是能够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女方也可到男方家看,主要是看房子,了解男方家情况,不过那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恋爱还是很少的。</p><p class="ql-block"> 以前结婚,新娘子是要坐花轿,被抬着进婆家的。我家大哥娶大嫂时,我父亲专门请人扎了一顶轿子,将大嫂抬回家,后来我二哥结婚,二嫂也是用这顶轿子抬回家的。</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这顶轿子常有人来租用,也给我家带来一定的褔祉,租用轿子人家在归还给我家,会有喜钱,一般是两元,还有喜果,像馒头(包子)、方糕,糖果、红菱等,这些东西大都由我享用,因当时我是家里最小的,家里人宠着我。</p><p class="ql-block"> 那时农村人结婚,有一套固有流程(许多细节我已记不大清楚了),经媒人牵线介绍,双方父母会商定,有个定亲环节,把双方关系定下来。男方会递一笔钱给女方,女方用这钱办嫁妆。</p><p class="ql-block"> 结婚要选黄道吉日,结婚的过程热闹也很喜庆。女方的嫁妆,男方会有帮忙的人去抬。发嫁妆要选吉时,放鞭砲。抬嫁妆走在第一位的是扛立桶的人,立桶红色,形似喇叭,是小孩在学会走路前常站立的地方。嫁妆的柜子、棉被等是人抬的,有些嫁妆好马桶、拗手(洗衣洗脚盆)、脚炉等则有人挑着。棉被里面藏有喜果。红漆马桶盖上贴着用红纸剪的“囍”字,马桶里面放有红蛋、花生、桂圆等,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棉被、马桶里面的喜果,抬嫁妆的人是可以亨用的。嫁妆在路上,会引来人们观看,并议论纷纷,富裕人家觉得风光,很有面子。</p><p class="ql-block"> 新娘子到婆家,要放鞭砲迎接,新娘子有人搀扶下轿子,走过撒在地上象征金条的稻草,跨过点燃钱纸的火盆进入屋内,这叫脚踏金路,碰到兴旺盆,代代都发祿。</p><p class="ql-block"> 男女方都要办酒席,当然男方比女方办得更为盛大,其中有两桌是为招待女方送亲的人,女方的哥哥或弟弟是酒席上最为尊敬的客人,他一个人坐上席,也称独席。</p><p class="ql-block"> 酒席结束,客人回家前,主人家会给每位客人分发喜果。</p><p class="ql-block"> 婚后三天,新娘子带着新郎回娘家探亲,这叫“双回门”,这也是一种传统婚俗。新郎带上礼品孝敬岳父母,岳父母家设宴款待。双回门结束,婚礼就正式收尾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结婚虽然有些婚俗还在传承,但更多的是新事新办了,像嫁妆之类购置后就直接放置在新房里了,酒席大都在酒店举办,婚礼仪式感也充满现代感。</p> <p class="ql-block"> 坐月子</p> <p class="ql-block"> 我大嫂生我侄女、侄儿时都没有进过医院,这是十分冒险的,这在当今是无法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照当时农村风俗,产房叫暗房,一般人是不能进入的。农村人重男轻女,都喜欢生儿子,生了儿子全家人无限欣慰,欢乐不已。生儿子要过“三朝”,产妇娘家要送来小孩穿的衣服、鞋帽,还要送馒头(包子)、粽子、方糕、糖红鸡子(鸡蛋)。“三朝酒”办得隆重喜庆,按规办喜事的规格来办。</p><p class="ql-block"> 产妇坐月子,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需要精心调理,产妇要大碗大碗喝苦草(益母草)汤,那汤极苦。那吐苦草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有栽种。苦草有去瘀生新,治恶露不绝功效,利于产后的恢复。生孩子产妇体力消耗大,需要补身子,除鱼、肉、鸡、蛋外,还有黄酒炖葡萄肉(核桃仁(,说这是补身体特别好的补品。在月子里,在饮食上还有一个重要传统习俗,那就是产妇在月子里不能吃盐,所有的菜都是不放盐的,说产后吃盐会没有奶水。这在现今是不可理解的,其实,产妇应该是能吃盐的,只是说吃多了不好,要保持口味的清淡。设想一下,菜及汤里不放盐,就会没胃口,会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的,真佩服那些产妇的忍耐度。</p> <p class="ql-block"> 葬礼习俗</p> <p class="ql-block"> 故乡现在农村办丧事,尽管人们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对一些传统习俗做法有些变通,但总的流程仍没有大的改变。尽管有些做法,如有法事,看风水等有一定封建迷信的成分,但这终究是传统习俗,在农村仍顽固地坚守着,普遍被人接受,这也许是种文化。</p><p class="ql-block"> 人去世后特别是老者,要穿寿衣,以前寿衣都是老早就做好准备着的,不过现在的逝者更多的是穿当代时尚服饰。在穿衣时,会给逝者嘴里放上一颗涂了红色的银锭,这叫禁口钱,说是逝者见阎王时送的见面礼,见阎王尽量不要说话,只献钱,以防言多必失,得罪阎王而受折磨。两粒核桃放在逝者左右手中,这是作为去阴间路上若遇到恶狗追咬时的防身武器。逝者身旁还放有一只筛子,意思是筛子眼多,去阴间就不会迷路。</p><p class="ql-block"> 要去亲戚朋友家发孝(报丧),发孝人是村上的帮忙人,拿块白布(里面包着什么记不清了)到亲戚家,将白布包(很小)丢入其家中,报丧人不全进家门。现在报丧也有用电话通知的。</p><p class="ql-block"> 帮忙的人要准备抑木夜饭,这抑木夜饭是同族人聚在一起吃,祈求的是消除晦气,赶走邪气。</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殡葬服务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提供丧葬用品及相关服务,布置灵堂,将红漆的棺木搁在灵堂的长凳上,四周插着鲜花。逝者要入殓,家里人身穿孝服,围在棺木周围。在棺木内铺一块布,上面放七个排成的北斗星(大熊星座,故乡称棺材星)的垫背铜线。将逝者放在棺木里,由女儿、侄女献的白布和旁系献的青布,在布头上撕个口放置颌下,一层一层地铺上,棺木内放了金银元宝、钱纸、念了经的灯草,(以前是土葬,还要放石灰之类防腐物资)布置停当,棺木盖上盖,此时气氛悲哀。</p><p class="ql-block"> 棺木后部搭一条裤子,寓意脚踏裤,代代富。棺木前的灵寿台上,放着逝者遗像(我父母辈则是没有遗像的)和五谷仓,五谷仓用白布缝成,里面装砻糠,蜡扦上燃着蜡烛,香炉里焚着香。大家轮流向逝者焚香跪拜,寄托哀思。棺木两侧地上铺上稻柴,守灵人坐卧在稻柴上守灵。每当有悼念者到来,守灵人要跪着俯首爆哭,以表谢意。</p><p class="ql-block"> 依风俗,第二天逝者家里是不烧粥的,由本家人烧好送来,并拌有搭粥菜。出殡日子,中午,亲朋好友、族人吃面。守灵人跪在灵堂里吃食材(财)饭,饭要盛两次,菜,样样都要吃点。</p><p class="ql-block"> 送葬路上,前面两个男孩掮着悲竹开道,另有两人掮着长凳,长凳是供抬着的棺木在途中停歇用的,要停两次。依照习俗说法,停下歇息,一是让抬棺人休息一下,接接力;二是让逝者停下,回头再看看阳间老家。掮长凳者要在预先设定处等候,棺木搁在长凳上,所有人停止前行,掮悲竹的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送葬人群众,逝者后辈端着五谷仓、灵位、手里拿“哭丧棒”,“哭丧棒”竹子做的,用白钱纸围着。现在的“哭丧棒”也有用甘庶代替的。</p><p class="ql-block"> 土葬的年代,棺木到墓地,墓坑早就挖好,将棺木慢慢放入坑中,培上土,逝者就入土为安了。</p><p class="ql-block"> 送葬人员返回走到场上,由灵堂打扫出来的稻柴等物烧起一个火堆,人们依次抬起右脚豁一个花乱头,让火烧掉送葬路上可能沾上的晦气,再喝红糖茶,吃雪片糕。</p><p class="ql-block"> 晚上要待客,叫吃“路头酒”,也叫“吃硬饭”,菜只装大半碗,不会太丰盛,且以豆腐、百叶为主。</p><p class="ql-block"> 家里要摆灵寿台,放着灵牌,亲人每天点烛焚香,供饭菜,灵寿台要摆到“五七”才会撤除。“五七”的计算方法是从去世那天起,每七天为一个周期,即第二十八天为做“五七”日,按习俗,“五七”应由女儿操办,若无女儿,就由侄女她们操办。</p><p class="ql-block"> “五七”日凌晨,点烛焚香,放洗脸水一盆,毛巾一张,还有红糖茶、雪片糕,儿子登上梯子到屋面喊父亲回家吃糕茶,要喊三遍,下梯子领父亲亡灵揩面(洗脸),然后吃糕茶。</p><p class="ql-block"> 早饭后,事先请好的一帮老太婆来家中念佛,上午还要祝飨。有的人家会做道场,做道场的流程很繁琐,道士要忙碌一整天,几点没有空余时间。</p><p class="ql-block"> 现在实行火葬,人们观念与日俱进,办丧事也有许多不同于旧习俗的做法,现在有殡葬服务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提供丧葬用品,其中重要的有一口棺木,有乐队,负责布设灵堂,送葬有灵车开道,礼炮车紧随,灵车上有逝者大幅照片,送葬队伍到达殡仪馆,在吊唁大厅,举办一个与逝者告别的悼念议式,逝者进入火花炉前,会打开棺木,让亲人最后一次与逝者见面。火花后骨灰装在骨灰盒中,送葬队伍护送逝者到墓地安葬。</p><p class="ql-block"> 下午 “五七”做道场在屋外场上举行,地上放着许多插上蜡烛的碗,用麦子画了许多图案,看起来像个迷宫。道士穿着道服,戴着道帽诵经,家人拜忏,又是一道繁琐流程。高潮是道士们的表 演,先是缓慢地边钹、边奏、边诵经,在蜡烛间穿行。几圈后渐渐加快了速度,再变成快速,在蜡烛间旋风般穿行,而不会将蜡烛碰到倒熄火。家人跟随其后,有时会跟不上道士节奏而出错。</p><p class="ql-block"> 道士法事做完,就要焚烧花车,别墅,别墅里陈设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总之,社会上流行的,时髦的,高档的都会有。 道士们忙碌一天所写经文,为逝者准备的箱子,内装衣裤、银锭,钱纸,念了经的灯草等,还有残剩的香烛,都在场上焚烧,此时“五七”道场做完,家人得到慰籍,整个丧事才真正办完。</p> <p class="ql-block"> 失传的民间手艺</p> <p class="ql-block"> 俗称总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三年”,特别在贫穷的年代,生活不宽裕,物资匮乏,日常用品是新的用到旧,旧的用到破,破的还要修修补补后再用,修补家什什么的是经常的事,在人们生活中都占据过重要位置。那时的农村有许多民间手艺人,如铁匠、补碗匠、补锅匠、弹棉花匠、箍桶匠、篾匠、白铁匠、剃头匠等等匠人,他们挑着担子,带着工具,四处奔走,走村串户,吆喝着招揽生意,也有请到家里做的,如木匠、泥瓦匠、裁缝等手艺人。</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指过去人们所从事的三种非常辛苦的职业,即打铁、撑船、磨豆腐,而打铁被视为人生第一苦,这自有它的道理。铁匠很辛苦,这是一个需要耐力的重体力活,工作环境恶劣,围着炉子转,要忍耐高温,打铁流程虽简单,但工作周而复始,年复一年,非常枯燥乏味。冬天还好,夏天天热炎热,炉子的高温一般让人承受不了,容易中暑,以打铁职业为生的人,都能吃大苦,耐大劳。打铁过程中,往往会火星四溅,也容易伤害到身体。</p><p class="ql-block"> 铁匠来到村上 ,架起炉子,配上一只大风箱,地上放一个铁墩子(称铁砧),就在上面打铁。农村人要打农具,主要有钉耙、锄头、犁头、镰刀及生活用具,像菜刀(称薄刀)、竹刀(篾匠劈篾用)等。</p><p class="ql-block"> 将铁料放在炉子中烧红,这时炉子用风箱加风,火会烧得特别旺,打铁师傅用左手将铁料夹出,右手持小锤在铁砧上捶打,另一人面对师傅,在师傅指挥下,抡大锤使劲捶打铁料,在捶打过程中要不断翻动铁料,直至打到铁料由红变暗,再重新放进炉子。如此反复,最终打成各种铁具。成型后,放进炉子中再次烧红,取出后浸在水中冷却,这叫“淬火”,以增加铁具的硬度。淬火很讲究技巧,也凭经验,要根据不同材料、火候等因素决定淬火时间,一个铁匠,如果没有一手过硬的淬火功夫,肯定是不合格的。</p><p class="ql-block">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现在科技进步,设备先进,传统打铁手艺已被机器取代,打铁不再是最辛苦的活了。</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是补碗的事。过去的碗摔坏了,一般都不会轻易丢弃,而要请补碗匠修补。补锅匠来到村上,搁下担子,拿出工具,工具主要有金刚钻,没有金刚钻是补不上碗的,金刚钻就显得尤其珍贵。工具还有弓弦棒的手牵钻、钻杆、钳子、小锤,材料有铜丝或打好的铜铆钉。然后吆喝着:“补碗啰”!许多家庭主妇会纷纷拿出破碗来补,谈妥价格,补锅匠就开始工作。</p><p class="ql-block"> 补锅的流程是这样的,把破碗的碎片依据缝对齐,用碗索绳捆起来固定好。然后根据碗大小,厚度乃止纹饰,在碗上确定几对孔位,用金刚钻在确定的孔位钻眼,这叫“打瓷眼”,这是技术活,需要有精湛手艺,才会钻眼成功。用小捶将铜丝打扁,两头打成弯钩,像现在的订书机钉,就成为铆钉,有时铆钉是早准备好的,用小锤把铆钉捶进对应的两个孔位中,有时一只碗有几对孔位,铆上铆钉才能固定住。过去补碗,不曾见过补碗匠用过什么胶水之类粘合剂,这样,一只碗就补好了,补好的碗看起来像是完好无损,这碗绝不会渗水。</p><p class="ql-block"> 补碗匠除日常补碗外,还可对坛、罐及缸进行修复,让它们完壁归赵,让主人家继续使用。有的人家还会要求补锅匠在碗底刻字,一般是家中大人的名字或一个特定的字,过去在农村家中办酒席,要向村上人家借碗,碗底有了字,归还时就不会弄错。</p><p class="ql-block">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碗摔破了也就扔了,不再有人费心去修补,补碗手艺人也就消失在时间深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以前农村人家灶上都是大铁锅,铁锅用久自然也会损坏,这在当时,自然是舍不得把它丢弃,而是会找补锅匠来补。补锅匠会走村串户为村民们补锅,一个炉子,一个风箱,燃料是煤,有个坩锅,放在炉子中,钳锅极耐高温。</p><p class="ql-block"> 补锅前要将锅破损周围打磨干净,这样补上的锅会牢固和严实。补锅时点燃炉子,用风箱加风,将炉子的火烧得旺旺的。在坩锅内放几块碎铁片,使铁片融化成红红的铁水,这时,补锅师傅将铁水放在一块隔温棉上,在锅底面迅速用铁水贴紧破洞,与此同时,用另一只手,拿着一条由布裹得很紧很结实的物件,将破洞上的铁水按捻,这是会冒烟,甚至产生火苗,铁锅上便出现一个焊疤,这样,破洞就补上了。待冷却定型后,往往会涂上一层湿泥,以防漏水。最后用稻草或粗布反复擦拭,这口锅修补工作就算完成了。如破洞大或是长裂缝的破损,修补工作难度就大了,则要多次操作才能将破洞修补好。</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在锅坏了,都会选择换新锅,加上各类锅品种繁多,人们有更多的选择,而不再是单纯的使用铁锅,现在补铁锅的民间手艺已经消失。不过白铁匠还可见其踪影,他是修补铝制品家什的,如铝锅(称锑锅)、水壶换底,它是冷补,用剪刀剪下残缺部分,准备一块新的铝材料(称白铁),用木锤敲打成型,与原锅合缝就可完成,补好的锅也绝不会漏水。我在参加工作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请白铁匠敲过一个煤油炉子呢,全是手工操作。</p><p class="ql-block"> 弹花匠是弹制棉被的,棉被是家家户户都要用的,即使现代生活也离不开它,弹棉花其实是很古老的手艺。弹花匠的工具其实很简单,一张弹弓,以牛筋为弦,有敲击弦的木榔头,布网线的牵线篾,即一根竹竿,顶端有个圆形的竹圈,网线从中穿过。若旧棉重弹,则有个铲头,铲头上有钉头,用来撕松旧棉絮。</p><p class="ql-block"> 弹花需两人搭档合作,在屋内或场上放上凳子,上支门板,放上需弹棉花就可开工,不过,弹花时的工作环境并不好,灰尘飞扬。</p><p class="ql-block"> 弹花匠师傅身上系一根腰带,在腰后用绳子绑上一根木棍,木棍高出头顶两三尺,超过肩膀的部分向前弯曲,用来悬着弹弓。</p><p class="ql-block"> 师傅左手持弹弓,右手持木榔头,也叫弹花槌,弓弦埋入棉花中,弹花槌敲击弓弦,弓弦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均匀地振动,伴着弓弦发出的特殊声响,棉花一缕缕地被弹疏松,将丝缕拢成棉被形状。</p><p class="ql-block"> 棉花弹好后,按规定尺寸成型,此时要布网线,网线是棉纱线,需两人配合,一人拿竹竿抛线,另一人在另一头接线放在棉絮上,并在端点将线拉断,如此反复,直至棉絮两面全面覆盖着纵横的网线,最后扎角,这样,棉絮就不会散开。</p><p class="ql-block"> 在布网线前,可先在棉絮上用彩色纱线组成花草的喜庆图案,有的人家甚至写上主人姓名。家中有女儿出嫁,必定要请弹花匠弹几床新棉被。用旧棉絮翻新,则先要除掉表面的旧纱,然后卷成捆 ,用双手捧住,在铲头上撕松,当然也可用手撕的方法,然后再用弓弹,旧棉被一经重新弹制,又变得如新棉被一样洁白柔软。</p><p class="ql-block"> 布好网线的棉被,最后还要用圆盘压平压紧,可用手操作,人也可站在圆盘上对棉被进行碾压,一条温暖的棉被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许多人家大都还在使用棉被,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棉被被取而代之的用品品种繁多,像九孔被、羽绒被被很多人认同。弹棉花手艺也慢慢地被机械化操作所代替,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看见的民间手艺,现在已越来越少,很多已消失不见,想到这真的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