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9年、2020年,我曾用美篇记下自己所读的每一本书,今年我仍然想用这样笨拙的方法激励自己阅读。</p><p class="ql-block"> 弗雷得里克.道格拉斯说:“你一旦开始阅读,也就会永远自由。”我还未真正理解这句话,但是眼下有时间可以供自己支配着去阅读,这应该就是自由之一。 </p><p class="ql-block"> (2024.2.6)</p> <p class="ql-block">《悦读南浔:一场人文之旅》</p><p class="ql-block"> 在偶然的机缘下,2022年承蒙陆先生的厚爱,我得以参与到《悦读南浔》这本书美食章节的编写之中。南浔,这座充满韵味的江南水乡,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文化长卷,而我,有幸在这长卷上涂抹上美食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当我开始淘洗南浔的美食,那是一场充满惊喜与回味的旅程。桔红糕,那带着清新桔香的小点心,软软糯糯,如同南浔的柔婉气质;定胜糕,寓意吉祥,吃在嘴里满是甜蜜与美好的祝愿;大头菜,经过腌制散发着独特的咸香,是南浔人家餐桌上的常客;三道茶,先甜后咸再香,犹如人生的不同滋味逐一在舌尖上绽放;练市羊肉,在冬季散发着诱人的热气,是寒冷中的温暖慰藉……</p><p class="ql-block"> 书成于次年春季,而我却在2024年春梅俏立枝头时才完整地阅读这本书。这一读,才惊觉《悦读南浔》是多么的珍贵。它就像一位亲切的导游,带着老少不同的读者,雅俗各异的人群,轻松地走进南浔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它分浔韵、浔事、浔景、浔贤、浔商六大篇章,真正做到了从全区层面全方位地介绍南浔的历史文化。全彩印、软精装的设计,使得每一页都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在浔韵篇章里,仿佛能听到南浔那古老的歌谣,感受到水乡独特的韵律;浔事之中,南浔的过往故事像一幕幕电影在眼前放映;浔景则把那小桥流水人家、精致的园林建筑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浔贤让我们认识到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杰出人物;浔商又让我们看到南浔曾经辉煌的商业传奇。</p><p class="ql-block"> 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南浔,更是在品味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传承。对于南浔本地人来说,这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自豪的凝聚;对于外地人来说,这是打开南浔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它的阅读价值,在于以一种轻松易读的方式,将南浔的全貌呈现在众人面前,让南浔的美不再是藏于深闺无人识,而是可以被更多的人领略、喜爱。</p><p class="ql-block"> 我想,参与编写这本书的经历,会成为我记忆中的一抹清辉,而《悦读南浔》这本书,也将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散发它的魅力,让更多的人踏上这充满魅力的南浔人文之旅。</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不擅长写散文的,感动于舒航先生为南浔文学事业的奔走召集,也感动于他曾经为我的新书《我活成了小镇的样子》辛苦筹备了完满的首发式,惴惴不安地答应加入此书的作者队伍。</p><p class="ql-block"> 借用张林华先生序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对参与此书写作的意义认识:“对于这块土地的自然风貌、物品出产以及风土人情,我们当然也可以在百度、在各类的旅游攻略中去领略其丰富、其特色、其传奇。然而,相信世人如我一般,更希望、更热衷于了解今天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具有何种的精神气质?奋斗着的他们与这块土地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心灵对话?这正是南浔文学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所在,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 杜威的教育理想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图,而徐贲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朝着这个理想努力前行。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人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思想、价值观与情感。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就像是与过去的智者对话,不断挖掘自身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徐贲教授在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引导读者去理解经典,告诉我们如何从经典中汲取营养。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能力的释放。就像杜威所说,这种教育能让我们幸福并对社会有用。当我们沉浸于经典的阅读,我们的思维被拓宽,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这无疑会提升我们在社会中创造价值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同时,在徐贲的探索之路上,我们也看到人文教育的普及与传承。他通过自己的力作,将经典与更多的读者连接起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这种人文教育的洗礼。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也对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阅读经典》提醒着我们回归经典,去追寻那种伟大的人文教育理想。</p> <p class="ql-block"> 徐贲的《经典之外的阅读》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它跳出传统经典阅读的框架,聚焦于一些重要著作,从独特的角度探讨20世纪的恶以及如何抵抗恶这一深刻话题。</p><p class="ql-block"> 书中以“人性”“梦魇”“暴力”与“挣脱”四辑内容展开论述。从剖析人性出发,这是认识恶的根源的关键一步。因为恶并非是凭空出现的,它与人性中的某些弱点和复杂因素紧密相连。“梦魇”和“暴力”两辑让我们直面20世纪那黑暗的、充满罪恶的种种现象,这些恶的呈现如同噩梦般令人触目惊心。然而,这本书并不只是单纯地展示恶,更重要的是探讨“挣脱”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它强调知识分子在抗恶中的重要性。知识分子通过思考和判断恶,积极介入公共事务。这种介入并非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基于理性和平实的态度。整本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行文间不炫耀,以扎实的论据来说话。它像是一位沉稳的引路人,在读者体会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启发新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读《匠人匠心》,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古韵与匠心的世界。书中这20位传统手工艺人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这些手工艺人,他们专注于各自的领域,用一生去做好一件事。像李永革,修故宫的人,故宫那宏伟的建筑背后,是他无数日夜的精心修复。每一块砖瓦,每一道梁木,都承载着历史与他的心血。郑尧锦,能给沉香另一重生命,他在沉香的世界里精雕细琢,让那一块原本沉默的沉香焕发出独特的韵味。贡斌执着于复原真纸体系,那一张张纸,凝聚的是他对传统造纸工艺的尊重与传承。唐以金修复古民居,古民居在他的手下重现昔日的光彩,他用匠心留住了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让人动容。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多而快,而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守着自己的手艺,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对技艺的热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生的承诺。这种执着,让传统手工艺之美得以延续。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默默耕耘,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只专注于手中的活计。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也看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手工艺人的记录,更是对匠心精神的礼赞,它提醒着我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仍然有这样一群人,用一生诠释着专注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 喜欢这本书很久了,在写读后感之前,我想先聊聊什么是“读写教室”。</p><p class="ql-block"> “一项面向一个相对小的人群而设计、特别聚焦于某个专题领域技巧与技能的、简明而集约的教育活动安排。”</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某一学科或者活动中集中在一起讨论和完成实践性作业。”</p><p class="ql-block"> “一群人通过分享其知识与经验而完成特定学科里的一场讨论论或者实践性作业。”</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处对workshop的定义,告诉我们“读写教室”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借助语文知识和经验的讨论分享来完成语言实践作业的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故宫的亲民者:单霁翔</p><p class="ql-block"> 故宫,那是一座巍峨的文化殿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无尽的华夏文明瑰宝。而单霁翔,这位故宫看门人,就像是一座桥梁,将故宫与普通群众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在单霁翔之前,故宫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那高高的红墙内,仿佛有着不可触及的世界。然而,单霁翔的到来,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他像一个充满热情的使者,努力让故宫走出那古老的深闺。</p><p class="ql-block"> 他深知故宫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的堆积,更是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示舞台。他推动故宫以多种方式亲近大众。那一个个有趣的文创产品,从故宫口红到故宫日历,让故宫的元素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文创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文化使者,携带着故宫的气息,进入到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他重视故宫的环境整治,让故宫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以最好的面貌迎接观众。他开放更多的区域,让人们可以深入探寻故宫的秘密。曾经紧闭的宫门缓缓打开,那背后的宫殿、花园、文物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他的努力下,故宫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和沉默的文物,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 他的举措,对于文博工作者来说,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文博工作发展的新道路。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他让我们能透过那本《我是故宫看门人》全面地了解故宫。我们能从书中看到故宫改革背后的故事,看到那充满汗水与智慧的努力。</p><p class="ql-block">单霁翔在任期间,让故宫真正地走进了大众的心中。他就像一个忠诚的看门人,守护着故宫的同时,又热情地将故宫的美好分享给每一个人。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对故宫的物质层面的改变,更在于在大众心中种下了热爱故宫、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不断传承着故宫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一篇介绍莫高窟的课文引起了樊锦诗的兴趣,她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考入北大后,她填报了考古专业。毕业实习,系里决定她可以去敦煌时,她心中喜悦不已。到了敦煌后,才知道那里食物紧缺,条件十分艰苦。水土不服的她实习未结束就离开了。但阴差阳错,毕业分配时,樊锦诗又被分配去了敦煌。按照她的话来说:“我当时并不想去敦煌。”甚至到了不惑之年,她一直都想过要离开。每当可以离开的机会摆在眼前,她却难以割舍。敦煌是樊锦诗的宿命,她最终经受住了考验,修得正果。</p><p class="ql-block"> 2014年,我和女儿共同踏上西部旅游之路,到达敦煌,但一个半小时的参观,我连敦煌的皮毛都没有清楚地摸到。这本书用将近一半的篇幅介绍了敦煌,让我知道当年的僧侣、画师、商贾云集敦煌,频繁开窟,历经千年营造,从无到有,从不毛之地打造出“万佛之国”的经过,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在窗前的小桌上,泡上一杯香茗,翻开《苏东坡的下午茶》,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东坡居士共享一场独特的下午茶。</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东坡在人们心中是才华横溢的大文豪,而在这本书里,他那吃货的形象格外鲜活。“中华第一吃货”,这名号给东坡一点不为过。他被贬谪到黄州,却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发现美食的乐趣。猪肉,那在当时不被士大夫阶层青睐的食材,在东坡的手下却变成了美味的东坡肉。他对食物有着独特的理解,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境遇与感悟。他不是单纯地为了饱腹而吃,而是吃出了一种境界,一种文化。每一道美食背后,似乎都藏着一首未写出来的诗。</p><p class="ql-block"> 当然,东坡不仅仅是个吃货。他是超级驴友,一生辗转多地,每到一处,他不是悲叹命运的不公,而是尽情地去探索当地的山水。他眼中的山水是灵动的,是有生命的。他用脚步丈量大地,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那些山水在他的笔下成为永恒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他还是个老农民呢。在东坡的诗词里,我们能看到他对农事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他亲自耕种,感受着泥土的气息,体会着农民的辛劳与快乐。他酿酒,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养生达人东坡,有着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这源于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而作为工程师,他的功绩也不可小觑,那些水利工程等体现了他的智慧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下午茶》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精致的钥匙,打开了通往东坡多面世界的大门。透过这21个侧面的剖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东坡。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的古人。这不仅仅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坡的乐观豁达,能汲取到面对生活困境的力量。 当我合上书页,那杯茶的余温还在,而东坡的形象却更加清晰地印刻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 开学第一天给孩子们读《你那样勇敢》这本外国儿童小说,就像开启了一场充满力量的冒险之旅。</p><p class="ql-block"> 这本小说的故事中充满了挑战与成长。主人公在面对未知、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凭借着内心的勇敢不断前行。这种勇敢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经历各种磨炼中逐渐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它让孩子们知道,在生活中,无论是面对新的环境,像开学后的新班级、新同学、新老师,还是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都要有勇气去接受、去克服。就如同书中的小主人公,每一次战胜困难都是一次自我成长。</p> <p class="ql-block"> 忘记我:历史何堪忘却</p><p class="ql-block"> 钱秀铃,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纳粹枪口下创造奇迹的女性,她的故事宛如一颗被岁月沙尘部分遮掩的明珠。以《忘记我》为主题来探讨她的事迹,充满了深刻的内涵与情感张力。</p><p class="ql-block"> 钱秀铃青年时期心怀成为居里夫人式女子的梦想前往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然而,战争的阴云打破了平静的求学生活。她凭借着与堂兄——国民党爱国将领钱卓伦的朋友法肯豪森将军的关系,救下110条比利时人质,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阻挡了纳粹的杀戮脚步。</p><p class="ql-block"> 她被称为比利时的“国家英雄”,中国的辛德勒,这一称号毫不为过。但她生前却不喜被关注,总是回避媒体追踪。她的低调使得太多故事被她带入了另一个世界,然而,历史何堪忘却。比利时艾克兴市以“钱秀铃”路纪念她,这是对她最好的敬意表达。这不仅仅是一条路的命名,更是比利时人民对她救命之恩的深刻铭记。</p><p class="ql-block"> 钱秀铃,如同一个独特的符号,象征着无私、勇敢和低调的伟大。在文学作品中,她的事迹能够激发人们对人性本善的思考,对战争中人性闪光点的探索,以及对不同国家人民之间深厚情谊的领悟。</p> <p class="ql-block"> 读这套书时,我想起了小时候躲在床底下偷看繁体版《红楼梦》的情形。母亲的嫁妆里有一个藤编书箱,放着当时农村人家极其少见的线装书。父母对此十分珍视,轻易不让我们动,所以只好躲起来看。我只是好奇,对竖排的繁体字并未真正感兴趣,囫囵吞枣地读完。如今读《柳如是别传》,虽出于一定的自觉,但也读了个一知半解。</p><p class="ql-block"> 书中最为触动我的,莫过于柳如是面对命运的不屈不挠。以及一个学者对真理与事实的不懈追求。</p><p class="ql-block"> 南明这种大时代下,“爱国卖国,忠孝节义”各种东西就出来了。书中众横捭阖,关涉人物难以数计,旁征博引,提及文献汗牛充栋。书的线索为河东君(柳如是)生平特别是爱情故事,通过与包括宋辕文、程松园等追随者以及知音陈卧子,乃至最后的归宿钱谦益等诗词唱和,分析其生平浮沉。明清之际,天下格局大变,柳如是才高性傲,千古风流,并兼有民族大节,可谓女中豪杰。</p> <p class="ql-block">《〈素食者〉与〈狂人日记〉:扭曲中的呐喊》</p><p class="ql-block"> 读《素食者》时,就像被一种无形的压抑笼罩。女主人公在家庭等诸多压力下走向精神的独特世界,她生命里那些扭曲的痛,就如霍尼所说,以她拒绝吃肉等方式呈现出来。这让我莫名联想到《狂人日记》。</p><p class="ql-block">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精神错乱,却在错乱中看清吃人的本质,发出呐喊。《素食者》中的女主也是,她的素食是无声的反抗,是在家庭关系、社会角色等压力下的挣扎。二者都在一种看似荒诞的状态里,展现出生命被扭曲后的挣扎与反抗。这种反抗可能是微弱的,却又像尖刺一样扎向那压抑的现实,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平静表象下的痛苦与挣扎。</p> <p class="ql-block"> 在《有时我们被天空安慰》这首诗中,天空宛如一位无声的抚慰者。</p><p class="ql-block"> 诗的开篇,“有时天空是星形的,比如此刻城市的建筑物和行道树,构成新型天际线被一片粉红色的晚霞涂满”,以独特的视角勾勒出城市天空的景致。那由建筑物和行道树构成的天际线,被晚霞填满,这是一幅充满现代感与自然美的画面。粉红色的晚霞深浅不一,如同爱的不同层次,这个比喻是那样的新奇而贴切。爱本就是复杂而多面的,如同这深浅的粉色,它“向下繁殖”,仿佛有一种力量在蔓延,触及到内心深处。</p><p class="ql-block"> “一种感觉仿佛我们的世故都变成了膏腴之地,仿佛永恒在充盈,我们使我们愿意倾心更多的事物”,这里诗人表达出天空给予的一种超脱之感。世故在天空的影响下变成了充满生机的膏腴之地,永恒的感觉在心中充盈,让我们有了更多去热爱事物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而诗人“心事如惊湍,但他只对词语做轻度焙火”,诗中没有浓烈的宣泄,只是轻轻点染。这种节制反而让诗的情感更具韵味,如同那淡淡的晚霞,虽不浓烈,却足以慰藉人心。这首诗就像一个安静的港湾,在喧嚣的尘世中,让我们的心灵能偶尔停靠,从天空那里获取那一抹宁静与慰藉。</p> <p class="ql-block"> 《燃灯者》为半文盲小青工赵越胜所著,著名哲学家周国平作序。</p><p class="ql-block"> 书中所记之人,皆是在不同意义上的“燃灯者”。周辅成先生,他宛如一座巍峨的学术与道德高峰。他的学问深厚而渊博,在伦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建树,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人类价值思考的深入探索。他的教诲,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身边之人的心田。先生对于道德的坚守,在那个风雨飘摇、价值混乱的年代里,更显得难能可贵。他不随波逐流,始终秉持着自己的良知与对真理的追求,这种精神无疑是黑暗中的一道强光,为后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志扬,同样也是一位在精神世界里执着探索的勇者。他的思想犹如一把锐利的剑,试图划破重重迷雾。他在困境中思考,在苦难里追寻,不放弃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而顾圣婴,她那如流星般灿烂而又悲惨的一生,让人叹息。她在音乐上的天赋与造诣,本应让她成为艺术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然而,时代的洪流却无情地将她吞噬。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便在那样压抑的环境下,仍有对美与艺术纯粹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唐克先生也是书中熠熠生辉的存在。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生活的舞台上展现着对某种信念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价值与情操全面失守的世界里,我们看到太多的功利、浮躁与冷漠。而书中这些人物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品质,就像重重叹息后的警醒。他们是火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困境,但始终燃烧着,试图传递着光和热。他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不能荒芜,那些美好的价值——真、善、美、良知、勇气等,依然值得我们去追寻和坚守。《燃灯者》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集,更是一部关于精神传承的警世恒言。</p> <p class="ql-block"> 2024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一本非读不可的好书。</p> <p class="ql-block"> 读着读着,就读过了这一年。回首往昔,年初时那雄心勃勃的计划还历历在目,计划着一年至少要读30本书,可最终还是像前两年一样未能完成。尤其是今年连一本哲学书都未读。这其中有忙碌生活的纷扰,有意志偶尔的懈怠,但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未能坚守承诺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站在2024年的尾声里,世界依旧热闹非凡。而我,也依旧是我。择良伴数人,多数时候离群清心。岁月或许在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内心深处,那股书生意气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