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志超/撰</p> <p class="ql-block">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p><p class="ql-block"> 干支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自古以来,干支历一直为官方和民间所普通认识,应用于天文、风水、命理、选择术和中医等学科上,并为历朝官方历书(黄历)所记载。如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载:“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清代《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曰:“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这里更是明确地指出干支历在纪年纪月时的转换点。</p> <p class="ql-block"> 在六十甲子纪年中,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0个,称为“十天干”;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称为“十二地支”。从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依次排列,刚好60个排完一个周期。但这样有点复杂,又不好记。于是,古人想到用动物来表达复杂的地支,这就是生肖。</p><p class="ql-block">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p><p class="ql-block"> 干支历的月份,按五行来说:寅、卯、辰月属木,主宰春季,代表东方;巳、午、未月属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申、酉、戌月属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亥、子、丑月属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辰、未、戌、丑,单个而言都属土,为四方土,主宰四季最后一个月。</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中亦有十二生肖之说,是指《西游记》中的十二个人物,包括:金鼻白毛老鼠精、牛魔王、虎力大仙、玉兔精、白龙马、蟒蛇精、银䮷白马、羊力大仙、孙悟空、昴日星官、哮天犬、猪八戒。</p><p class="ql-block"> 十二生肖有着诸多的文化表现形式,各式各样的传说,在历史传承中越来越多样化,大大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各类故事传说,极大地展示十二生肖民俗的魅力,特别在农业生产和民间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肖中的动物不仅以普通生灵融入国人生活,其自然习性在民间亦被赋予诸多的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子神降瑞众星繁,老鼠成亲箫鼓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绿裤红衣辉画阁,新畴乐土遍郊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佳期如梦桃花坞,细雨无声凤竹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冰雪聪明身敏捷,引魂纳福喜盈门。</b></p><p class="ql-block"> 鼠,是中国历法中计算年份的方式之一,位居十二生肖之首。其对应的公历年份,如1948年、1960年、1972年、1984年、1996年、2008年、2020年、2032年等。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4的年份,都是鼠年。</p><p class="ql-block"> 老鼠聪明、灵敏,逗人喜爱。先人看见老鼠身手敏捷,眼睛骨碌碌地转,非常崇拜。有的乡俗仍认为,肖鼠之人聪明。壁画中的鼠以子神面目出现,扮演着辟邪、纳吉、引魂的角色老鼠,灵性还不止于聪明,它能“咬天开”,引导人升入极乐世界。1979年至1981年,在发掘山西太原北齐武平元年(570年)东安郡王娄睿墓时,发现在墓堂顶部与上中栏处绘有星图、十二生肖、雷公、电母等壁画。其中十二生肖图为首见。墓中的壁画以祥瑞与天象为内容,用于厌胜、驱邪,并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壁画中的鼠是以子神的面目出现的,同样扮演着辟邪、纳吉、引魂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 苏州有桃花坞鼠婚年画,其叫卖的歌谣中,老鼠的聪明劲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年三十夜里闹糟糕,老鼠做事真热闹。格(这)只老鼠真灵巧,马桶夜壶挑子一大套。绣花被头两三条,红漆条箱金线描。格(这)边还有瓷花瓶,鸡毛掸帚插仔牢。格(这)只老鼠真正娇,坐勒轿子里厢眯眯笑。头上盖起红头巾,身上穿起花棉袄。吹吹打打去成亲,亲戚朋友跟着匆匆走。旁边还有花黄猫,一塔刮子吃精光。”几乎所有关于“老鼠娶亲”题材的民间剪纸与年画中,都有一只“花黄猫”,用于嘲笑老鼠的“大胆”与“失智”,正所谓“佳期百日庆回门,胆大老鼠来迎婚。三遇狸猫山后立,一口吞去命归阴”。</p><p class="ql-block"> 老鼠娶亲,一个新春的童话。迎新纳福,老鼠娶亲。据《虞城志》记载,他们那儿正月十七夜民间禁灯,以便鼠嫁。杭俗谓除夕鼠嫁女,窃履为轿。古代无名氏描述那种场面曰:“好合定知在子时,以履为车鼠子迓。鼠妇新来拜鼠姑,鼠姑却立拱而谢。”周作人对此题材曾赋诗曰:“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新娘照例红衣裤,翘起胡须十许根。”这哪是老鼠?分明是人!</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更是高看老鼠一眼,他在《朝花夕拾》之《狗·猫·鼠》中写道:我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是极其神往。鼠年将至,说不定人们欢度除夕之时,老鼠也在忙着办喜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辞劳苦不言愁,甩尾奋蹄驰未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背负青天耕野圃,面朝黄土拓荒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沾泥带雨甘低首,渴饮饥餐常反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叱骂鞭笞皆隐忍,只求枯草度春秋。</b></p><p class="ql-block"> 牛,中国的12生肖之一,排名第二。其大概对应的公历年份,如1949年、1961年、1973年、1985年、1997年、2009年、2021年、2033年等。牛年的计算年方式: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5的年份都是牛年。</p><p class="ql-block">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丑”,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丑时——夜间一点至三点,又称“牛时”。凌晨1—3时(即丑时),此时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易卦为“坤为子母牛”。传说古时牛正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一天,农夫托牛给玉帝传个口信,说是人间寸草不生,大地光秃秃的,太难看,请玉帝带点母草籽给人间,把人间打扮得好看些。玉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问殿下众神谁愿去人间撒草种,牛王自告奋勇去人间。玉帝不放心,认为牛王粗心大意。牛王坚持要去,并表示如办不好,甘愿受罚。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请求,属咐牛王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牛王带着草籽,走出天宫,跨出南天门时,不小心跌落人间,误将草籽撒在大地。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根本无法播种庄稼,便托灶神告诉玉帝,野草太多,庄稼无法生长。玉帝知道坏事了,召来牛王一问,才知道个中原委,把事办砸了。于是责成牛王从今以后子子孙孙都只准吃草,帮助农夫除草,祖祖辈辈帮助农夫干活。说完,将牛王贬落到凡间。牛从此便一辈子给农夫当苦力,并且仍未停止啃青草。</p> <p class="ql-block"> 但是,牛是个知过即改的好动物,它任劳任怨,勤恳踏实,拉车犁田从不松套,为农夫做了不少工作,博得人们的好评。在排生肖的时候,人们便一致推举他为生肖。如果不是善于投机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上,抢先得了头名,牛王肯定会当上生肖首领的。</p><p class="ql-block"> 牛凭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当上了生肖,可谓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额吊睛是老三,一身黼黻战犹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行藏丘壑披雄胆,啸傲山林拥翠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起龙骧惊岭表,鹰飞鹿走震江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镇邪犹送春消息,步履生风看好男。</b></p><p class="ql-block">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配属。凌晨3—5点,又称寅时或虎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此寅时同虎搭配。虎年,是根据中国传统历法来确定的,生肖中的“虎”对应着十二地支中的寅,虎年即寅年,每十二年作为一个轮回。寅虎对应的公历年份,如1938(戊寅)、1950(庚寅)、1962(壬寅)、1974(甲寅)、1986(丙寅)、1998(戊寅)、2010(庚寅)、2022(壬寅)、 2034(甲寅)等。虎年判断方法: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6的年份都是虎年。</p> <p class="ql-block"> 虎为百兽之王。在远古时候,属相中有狮子,没有老虎。由于狮子太凶残,名声不佳,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狮子除名,但是又必须补进一位镇管山林的动物。玉帝便想到殿前的虎卫士。虎卫士从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种不出名的动物,它从猫师傅那里学得抓、扑、咬、剪、冲、跃、折等十八般武艺后,成为山林中的勇士,凡是和它较量的,不死即伤。从此,老虎称霸山林。后来,玉帝听说老虎勇猛无比,便下旨传老虎上天。老虎上天之后,同玉帝的卫士较量,赢得胜利。从此,老虎便成了天宫的殿前卫士。谁知不久之后,地上的飞禽走兽见无人镇管,开始胡作非为,给人间造成了灾难。此事惊动了土地神,连忙上报天庭,请玉帝派统天神镇住百兽。玉帝便派老虎下凡,老虎来到凡间,了解到狮子、熊、马是当时最厉害的三种动物,就专门向这三种动物挑战。老虎凭着勇猛和武艺,接连击败了狮子、熊、马,其他恶兽闻风而逃,藏进无人居住的森林荒野。老虎回到天上,玉帝因其连胜三兽,便在其前额刻下三条横线。不久,人间又受到东海龟怪的骚扰,大地一片汪洋。老虎奉命来到凡间,咬死龟怪。玉帝高兴,又在额头的三横之中又添了一竖。于是,一个醒目的“王”字在老虎前额。从此,老虎成为百兽之王,总管百兽,永保下界安宁。时至今日,虎额上也还可见到威风的“王”字。民间还有虎符、虎环、虎雕等除灾免祸的镇邪物。在农村,不少人家也喜欢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这是图个趋吉避邪,吉祥平安。</p><p class="ql-block"> 历代咏虎诗句屡见不鲜,如张继《城西虎跑寺》:“石势虎躞伏,山形龙屈盘。”张九龄《故刑部李尚书挽词三首》:“论经白虎殿,献赋甘泉言。”张说《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碧湫龙池满,苍松虎径深”《秋末怀旧山·杜牧》:“萧条井邑如鱼尾,早晚干戈识虎皮。”聂夷中《闻人说海北事有感》:“村落日中眠虎豹,田园雨后长蒿莱。”韦庄《上元县》:“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许浑《春早郡楼书事寄呈府中群公》:“鸳鸿幕里莲披槛,虎豹营中柳拂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嫦娥奔月万家宁,捣药蟾宫映后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腿飞奔驱隼鹫,一身洁白走精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牛赛跑清尘绝,遇狗而烹美味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堑底荒丘三窟在,欲乘赤兔越高亭。</b></p><p class="ql-block"> 兔,是中国古老的动物之一,名列十二生肖之四。兔年是根据中国传统历法来确定的,生肖中的兔对应着十二地支中的卯,兔年即卯年,每十二年作为一个轮回,比如2011年对应的是兔年,即辛卯年。清晨5--7时即卯时。此时太阳还没露脸,月亮的光辉还未完全隐退,玉兔是月亮的代称,月宫神话中唯一的动物,于是卯时就同兔搭配。兔年对应的公历年份,如:1939(己卯)、 1951(辛卯)、 1963(癸卯)、 1975(乙卯) 、1987(丁卯) 、1999(己卯) 、2011(辛卯) 、2023(癸卯) 等。计算方法: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7的年份都是兔年。</p><p class="ql-block"> 古代神话传说,谓月中有白兔,称月中兔,又称月兔。傅玄《拟天向》:“月中何有,白兔倒药。”贾岛《赠智朗禅师》:“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成语“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亦由此而来。汉刘向《五经通义》曰:“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阳也。”晋傅咸《拟天问》曰:“月中何有?玉兔倒药。”月兔也指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中随嫦娥飞升到月宫的一只白兔。古诗文中多有引用,也借指月亮。</p> <p class="ql-block"> 兔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涉及兔的诗句:“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王风·兔爰》),“相彼投兔,尚或先之”(《小雅·小弁》),“跃跃毚兔,遇犬获之”(《小雅·巧言》,等等。《诗经》之后,咏兔的诗篇亦有不少。宋代大诗人欧阳修的古体诗《白兔》与宋祁的五言律诗《兔》都是通篇咏兔之佳作。宋代诗人梅尧臣《赴刁景纯招作将进酒呈同会》曰:“明月只照夜,时时如屈钩。常娥与玉兔,捣药何所瘳。”留给读者众多想象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白兔的颜色是白的,雪的颜色也是白的,因而,古诗中常以“雪兔”来比喻白兔,五代诗人韦庄便有“濛濛暮雨春鸡唱,漠漠寒芜雪兔跳”(《尹喜宅》)的诗句。“嫦娥奔月”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月宫中与嫦娥相伴的玉兔也是妇孺皆知的传说。古代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写嫦娥与玉兔,令人遐想。古代咏兔诗,也反映了古人很早便烹兔,并以此佐酒来款待客人之风。《诗经》里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小雅·瓠叶》)等诗句,意即将兔子以泥涂了烧煮烤熟,以此作为下酒菜款待客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神话中言月中有兔。唐代诗人杨师道《阙题》中的诗句“羊车讵畏青门闭,兔月今宵照后庭”,其“兔”与“月”组合起来指月亮。唐代诗人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中的诗句“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其“兔”字之前加一“冰”字,也指月亮。宋代女诗人朱淑真《中秋夜家宴咏月》中的诗句“愿把团圆盏,年年对兔宫”,其“兔”与“宫”组合起来指月宫,当言与月亮有关的物象。</p><p class="ql-block"> 咏兔古诗往往善于用典。唐代诗人王珪《咏淮阴侯》中的诗句“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用“兔死狗烹”典故,慨叹淮阴侯韩信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最终为吕后所害之不幸,耐人寻味。宋代诗人余靖有一首七言绝句《谢送篆文屏风因次来韵》:“一局聊将万境袪,非同得兔守枯株。北窗枕畔添奇物,却想渊明旧日无。”诗中用“守株待兔”之典故,具有诗人独自的感悟,耐人寻味。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一首《穷兔谣》(二首之二):“兔营三窟定何在,棘间堑底高丘巅。却行百步方跃入,未免余踪留雪田。少年何为无恻隐,解鹰纵犬薫以烟。人言兔狡非兔狡,窘急偷生真可怜。”诗中用“狡兔三窟”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谓“狡兔三穴”并非“兔狡”,而是为了“偷生”不得不如此,其命运真是令人可怜,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混沌初开昊日溶,蜈蚣借角直撄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呼风唤雨飞沧海,驾雾腾云霭翠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壑蛟螭雷电激,千年饕餮浪波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浮槎击楫龙潜处,壮志摩天上九重。</b></p><p class="ql-block"> 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与十二地支配属“辰”。一天十二时辰中的辰时,为上午7时至9时,又称“龙时”。辰龙对应的年份,如1940年、1952年、1964年、1976年、1988年、2000年、2012年、2024年等。龙年计算方式:公元除以12,余数是8的年份都是龙年。</p><p class="ql-block"> 传说远古时代的龙是没有角的,那时龙在地上生活。它凭着自己身强体壮,能飞,善游,想当属相,也想当兽王,取代虎的地位。于是,便产生了龙虎斗,难解难分。玉帝下旨叫它们到天宫评理,临行时,龙想到自己虽然高大,却不及老虎威风,当不上兽王,也排不上属相。蜈蚣便出主意:“公鸡有一对漂亮的角,不妨借来戴上,添几分威风。”龙一听大喜,便同蜈蚣去找公鸡借角。公鸡也成全了龙。</p><p class="ql-block"> 李东阳《怀麓堂集》较早记录了“龙生九子”的神话:“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呑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呑,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九其实是概数,还有饕餮、椒图,李东阳还没提到。这九个太子爷各有所好,各有性情,各有所司,他们更有人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龙在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幻的形象。咏龙的诗源远流长,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可以找到涉及龙的诗句,如“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龙旂”,指画龙的旗。由于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在咏龙古诗中较少看到具体描绘龙的作品,倒是可以见到众多涉及龙王的诗句,比如:吴越王钱镠的“传语龙王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唐代诗人顾况的“汉女江妃杳相续,龙王宫中水不足”,宋代徐梦发的“若分座下龙王水,免使春田待插秧”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意味着美妙、出色。古诗中常常以含龙的诗句表现非同一般的人与物。唐代崔璐的“襄阳得奇士,俊迈真龙驹”,宋代员兴宗的“父为鸿渐子鹏举,兄是龙驹弟凤雏”,以“龙驹”比喻杰出人物;南朝陈时徐陵的诗句“白马号龙驹,雕鞍名镂渠”,宋代郑獬的“骙骙万马群,必有真龙驹”,则以“龙驹”比喻骏马。</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龙年,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如:公元前221(庚辰)年,秦始皇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实现了六国统一。公元9年1月10日(戊辰年末),王莽篡位,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公元68(戊辰)年,东汉明帝诏建洛阳白马寺,邀请两位印度佛师在寺中编译佛典《四十二章经》,佛教自此开始在中国传播。公元200(庚辰)年,曹操与袁绍两军大战,史称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1592(壬辰)年,明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十二月明廷委任经略宋应昌、李如松入朝作战。1856(丙辰)年,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赶回南京,杀掉东王杨秀清。随后韦昌辉与石达开发生内哄,石达开连夜出走。酿成“天京事变”。1916(丙辰)年,云南都督蔡锷发起反袁护国战争,同年袁世凯病死。1976(丙辰)年,唐山大地震,毛泽东主席逝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琐文结绶草莱遮,人面蛇身溯女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蠖屈深山餐玉露,螭盘大泽拽青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含珠能布千畦雨,吐绣常眠百姓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鳞蹙翠光腾瑞蔼,金环赤练粲琪花。</b></p><p class="ql-block"> 蛇,十二生肖属相之一,排位第六,在龙之后、马之前。巳,地支的第六位,属蛇。蛇年,即巳年。巳蛇对应的公历年份有:1905年、1917年、1929年、1941年、1953年、1965年、1977年1989年、2001年、2013年、2025年等。计算方法: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9的年份都是蛇年。</p><p class="ql-block"> 爬行类动物的蛇,人们既熟悉,又惧怕。因为它的形态给人的印象是狰狞、可怕,故而蛇便成了阴险、凶恶、狠毒的代名词。成语“佛口蛇心”“牛鬼蛇神”“蛇蝎心肠”,歇后语“蛇和蝎子交朋友——毒上加毒”等等,蛇都是丑恶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是受人崇拜的形象。蛇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一种原始宗教神,被尊为始祖神。在古老的传说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氏、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二神的交合便产生了人。在出土的墓室绘画中,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交合在一起的图画。另外,华夏祖先的轩辕氏黄帝也是人面蛇身。汉族人崇拜“家蛇”,说家蛇是祖先现形,要敬拜,至今在一些农村和山区的老人中时有表现。</p><p class="ql-block"> 龙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但龙是由蛇而来,龙的主体(龙颈、龙身)是蛇的形象,先有蛇,后有龙。然而,龙大蛇小,故人们常称蛇为“小龙”。因此,蛇作为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至今仍深有影响。</p> <p class="ql-block"> 蛇成为生肖属相,大概与图腾崇拜有关。原始宗教使蛇在十二生肖中占了一席,因系小龙,故列于辰龙之后。《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女主人公白娘子,便是一条修练千年成仙的白蛇变成的美女,其侍女小青也是一条修练了几百年的青蛇变成的。白娘子与凡人许仙结为秦晋之好,且忠贞不渝。白娘子、小青,虽为蛇,却很受人们喜爱、赞美。虽然古代神话,但却反映了蛇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曾经是多么美好。</p><p class="ql-block"> 历代诗人咏蛇者多如牛毛。如晋代郭璞《蟒蛇赞》:“蠢蠢万生,咸以类长。惟蛇之君,是谓巨蟒。小则数寻,大或百丈。”又《长蛇赞》:“长蛇百寻,厥鬣如彘。飞群走类,靡不吞噬。极物之恶,尽毒之厉。”北周庾信《孙叔敖逢蛇赞》:“叔敖朝出,容悴还家。母氏顾访,知埋怪蛇。尔有阴德,阳报将加。终为楚相,卒有荣华。”唐代元稹《巴蛇三首》其一:“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掉舌翻红焰,盘身蹙白花。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欲学叔敖瘗,其如多似麻。”唐代李绅《灵蛇见少林寺》:“琐文结绶灵蛇降,蠖屈螭盘顾视闲。鳞蹙翠光抽璀璨,腹连金彩动弯环。已应蜕骨风雷后,岂效衔珠草莽间。知尔全身护昆阆,不矜挥尾在常山。”宋代丁谓《蛇》:“起蛰良时在,鸣风异禀存。大能吞巨象,长可绕昆仑。出笥彰嘉庆,衔珠报厚恩。由来禀龙质,灵化出山门。”宋代赵抃《天台蛇洞》:“道猷宴坐卓一锡,萧然屏去群魔迹。大蛇开口合不得,始知三昧通神力。”宋代黄庭坚《墨蛇颂》:“此书惊蛇入草,书成不知绝倒。自疑怀素前身,今生笔法更老。”清代郑燮《脆蛇》:“为制人间妙药方,竹筒深锁挂枯墙。剪屠有毒餐无毒,究竟身从何处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马当先驷马同,骅骝插翅上青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重碧野鸣珂响,万里黄沙揽辔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烽火连天嘶汗血,雕鞍拥塞竞追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夕阳骧首南山下,八骏知音表荩忠。</b></p><p class="ql-block"> 马,十二生肖之一。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时”——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又称“马时”。易卦为“乾为马”。地支为“午”之年,也就是甲午年、丙午年、戊午年、庚午年、壬午年。午马对应的阳历年份有:1942年、1954年、1966年、2014年、2002年、2026年等。判断方法: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为10者便对应马年2014年大致对应马年。</p><p class="ql-block"> 传说古时马有双翅,叫天马。天马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一日,天马出天宫,直奔东海硬闯龙宫。守宫门的神龟带领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神龟。此事告到天宫,玉帝下令削去天马双翅,压在昆仑山下,三百年不许翻身。两百年后,人类始祖——人祖从昆仑山经过,天宫玉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信,并告诉天马如何才能从山下出来,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向人祖求救,表示愿意去人间效力。人祖依天马所言,砍去山顶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山底一跃而出,终生终世为人祖效劳,以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战时披甲备鞍,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推选的动物之一。玉帝也因马有助于人类,允许马当上了生肖。</p> <p class="ql-block"> 马与人类的关系亲密。自从人类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马就成了人类最先伺养的动物之一。马以它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的特征,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无论是在农耕、运输、交通等方面,还是在古代战场上,马都给人类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六畜之首”。马以它的忠诚、勤恳、灵性获得了人类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马者,骏也,骏骨指才能出众之人,又称“才俊”,取溢美之意,称“十全十美”。亦音谐“俊谷”,可谓“大丰之年”。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地位中具有崇高位置。唐代有“昭陵六骏”。史载:“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置八坊岐、豳、泾、宁间,地广千里。”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诏令当时著名画家和工艺家阎立德设计营造昭陵,并雕刻“昭陵六骏”,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坛内。这些石刻骏马,线条简洁有力,造型栩栩如生,神态矫健遒劲,望之生气勃勃。现代有“富贵驹”瓷系列,寓意深刻,象征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美好愿望,更表达着生生不息、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咏马诗屡见不鲜。如韩琮《咏马》:“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杨师道《咏马》:“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春草初生驰上苑,秋风欲动戏长杨。鸣珂屡度章台侧,细蹀经向濯龙傍。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刘长卿《杂咏.疲马》:“玄黄一疲马,筋力尽胡尘。骧首北风夕,徘徊鸣向人。谁怜弃置久,却与驽骀亲。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韩愈《入关咏马》:“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韩愈的散文《马说》更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奶纯毛洁性驯良,陶器铜罍画里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苏武牧羊持汉节,襄王卷土返江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饥餐青草身犹壮,渴饮清泉羹自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见人怜桑竹影,三阳开泰启祯祥。</b></p><p class="ql-block"> 羊,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八位,与十二地支配属“未”。五行属土,为阴土,属土生肖包括:牛、龙、羊、狗。未羊对应阳历年份,如:1943年、1955年、1967年、1979年1991年、2003年、2015年、2027年等。判断方法:阴历年除以12余数是11的年份,都是羊年。</p><p class="ql-block"> 传说远古洪荒时代,人间尚无五谷,人类靠蔬菜和野草为生,营养不良。当时只有天宫御田里才种有粮食。一年秋天,一只神羊从天宫来到凡间,发现人类面有菜色,神情萎靡。问及原因,方知人类不种粮食,遂善心大发,允诺下次给他们带些粮种来。玉帝却不愿把粮食的美味分享给人类。神羊则趁半夜守护天神熟睡之际,偷偷溜进御田里,摘下稻、稷、麦、豆、麻“五谷”,悄悄来到凡间,把种籽交给人类,并教以种植五谷的方法,然后回到天宫。人类播下五谷种籽,当年就长出庄稼。秋收冬藏之后,人们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以感谢神羊的送种之恩。祭羊仪式惊动了玉帝,迁怒于神羊,遂命天官宰羊于人间。第二年,希奇的事儿发生了,在神羊受刑的地方,先是长出了青草,后来长出了羊羔,羊从此在人间传宗接代,以吃草为生,将肉、奶无私奉献给人类。人类每年都要举行腊祭,以示纪念。当听说玉帝要挑选十二种动物为人类生肖,人类一致推举羊作为生肖。</p><p class="ql-block"> 羊伴随人类时间久远、与人关系密切。因其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并成为人类理想的狩猎目标之一。又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p> <p class="ql-block"> 羊可承载艺术,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类视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遗存中活灵活现。斑驳的岩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陶器的图案里,有它们美丽的面容。从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审美享受。羊可代表美丽。汉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羊大为美,乃古人实用主义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羊可充作美食。“鱼”和“羊”结合便成“鲜”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浅,不禁让人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用“羊”字讨吉利。《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美,甘也。从羊、大……美与善同意。”“三羊开泰”中的“羊”字,就是借“阳”的谐音表示吉祥如意的愿望。人们常用“三阳开泰”作为新年伊始的祝辞。古人把羊视为灵兽和吉祥物。许多古代器物都把“吉祥”的铭文写成“吉羊”。《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多达204个。古代流传着“十羊九福全”之谚,是说羊象征着幸福美满,充分说明羊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p><p class="ql-block"> 羊曾陪伴英雄。据《汉书·苏武传》,汉中郎将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单于背汉妄为,扣留苏武并遣其牧羝羊于北海之滨,并扬言“羝乳乃得归”。苏武与羊群为伴,手执汉节,饿吞草籽,渴饮雪水,而不辱使命。直至十九年后单于回心转意,苏武才得返长安,受封典属国,留下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 历代咏羊诗句多多。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地见牛羊。……”三国时期曹操《苦寒行》:“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唐代李白《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唐代温庭筠《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唐代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宋代陆游《秋思》:“桑竹成阴不见门,牛羊分路各归村。前山雨过云无迹,别浦潮回岸有痕。”</p><p class="ql-block"> 咏羊诗最佳者,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日暮》。诗云:“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诗中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江山美丽,却非故园。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凭高四顾瞰山丘,绯帔红绡长臂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岩石攀云憨可掬,蟠桃献寿戏曾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挂藤跃涧林中卧,啸侣呼群月下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火眼金睛孙大圣,诛妖降瑞启徽猷。</b></p><p class="ql-block"> 猴,是中国十二生肖排行第九的动物,对应地支为"申"。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逢壬申年、甲申年、丙申年、戊申年、庚申年,民间俗称猴年。最近几个猴年对应的公历年份是1968年、1980年、1992年、2004年、2016年、2028年等。农历丙申猴年是一个平年,包括7个大月(30天)和5个小月(29天),有355天。</p><p class="ql-block"> 猴入选生肖,传说是老虎向天王引荐的。其时,老虎早已经入选生肖。一次,老虎误入猎人的网,猴子将其解救出来。老虎心存感激,应猴子要求,遂举荐其为生肖。</p><p class="ql-block">生肖依照动物的活动时间确定。申时( 15 — 17 点),太阳偏西,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 。 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语:“猴者候也。见人设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状定猴之名。明代李长卿认为,申时与猴子的生活习性有关。其在《松霞馆赘言》中说:“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申时正值日落之际,猴子啼叫不止,并且活动手臂,异常兴奋。李长卿在《七修类稿》中说,“申为三阴,阴性则黠,以猴配之,猴性黠也”,认为猴子聪敏、狡猾的性格,造就了它成为当值日落之际、三阴时辰的生肖。</p><p class="ql-block"> 猴,属灵长目动物。古人认为:"猴,候也。"候的意思是伺望、观察。猿猴生性聪明警觉,善于识别猎手的诱饵,发现食物后并不轻易去取,而是观望探察良久,感到确实没有埋伏方才行动,所以古人干脆就用"候"的谐音字"猴"来为之命名了。猴子好动,自古被视为聪明伶俐的形象。华佗首创五禽戏,仿效动物姿态的-种体育治疗法,《后汉书·华佗传》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p> <p class="ql-block">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涉及猴的诗句:“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小雅·角弓》)由此派生出成语“教猱升木”。魏武帝曹操有“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薤露行》)的诗句,前一句系直接引用成语“沐猴而冠”。魏文帝曹丕有“野雉群雊,猴猿相追”(《善哉行》“上山采薇”篇)之句,后一句描写猴猿相互追逐戏耍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七哀诗三首》其二)的诗句,写“猴猿临岸吟”,以水声加以衬托,令人如闻其声。西晋诗人刘琨的诗句“麋鹿游我前,猨猴戏我侧”(《扶风歌》),后一句写猿猴之行为——“戏我侧”,让人如见其态,也突出了猿猴与“我”的亲近融洽。</p><p class="ql-block"> 唐诗中咏猴的诗句、篇章为数众多。南北朝萧诠《赋得夜猿啼诗 》:“桂月影才通,猿啼迥入风。隔岩还啸侣,临潭自响空。挂藤疑欲饮,吟枝似避弓。别有三声泪,沾裳竟不穷。”唐代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唐代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唐代王仁裕《遇放猿再作》:“嶓冢祠前汉水滨,饮猿连臂下嶙峋。渐来子细窥行客,认得依稀是野宾。月宿纵劳羁绁梦,松餐非复稻粱身。数声肠断和云叫,识是前时旧主人。”</p><p class="ql-block"> 猴子体态轻盈,动作敏捷,是机智灵巧的象征。李白《秋浦歌》有“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的诗句。宋人陈允平《观猿》描写了林中猿矫健的身姿:“挂石攀云目半斜,乱山深处绝烟霞。”猴的形态举止颇似人类,善于模仿。《史记·项羽本纪》中谋士韩生讽刺项羽,"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意为其徒具仪表,而无内才。明朝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戚继光抗击倭寇,士兵在山中练习"乌锐火鼠之术" ,被林中猴子学会。倭寇大举入侵,戚继光让士兵把一些火器抛在山路上以诱敌深入。火器被群猴捡得,群猴见倭寇披发眈足,以为异类,施展自学的"乌统火鼠之术",向敌冲击,戚家军借势伏击, 大获全胜。</p><p class="ql-block"> 猴子爱吃桃,而桃子象征长寿,所以民间剪纸中也常见"猴桃瑞寿"的图案,取健康长寿之意。倘若是一只猴子蹲在桃树上,两只手臂弯伸在耳朵两侧,宛似一对蝠形,"蝠"与"福"同音,其寓意就更美好,为"福寿双全" 。在山西、陕西等地的农家,常有一个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母亲将一根红绳系在石猴腿部的圆孔上,另一头拦腰拴住六七个月刚学爬行的婴儿。当地人相信,猴能保佑娃娃平安。云南纳西族一些地区,每当小孩出生,就在婴儿帽上缝一条猴尾,据说可以祈福辟邪。</p><p class="ql-block"> 宋朝起,猴戏开始走入民间,成为老百姓的娱乐对象。凤阳人尤善耍猴戏,养了大小猴子十几只,皆不用绳索羁勒, 从敲锣打鼓到生旦净末丑都由猴子充当,井井有条,十分精彩。过去,在街头巷尾常能见到民间艺人耍猴,一般二人结伴,一人牵羊或狗,一人背个小木箱,上面蹲坐着一只穿红布褂的猴子。他们边走边敲锣招揽看客,找一块街头闲地,钉上一个大木概子,便开始表演。猴子能够翻跟头、拿大顶、戴鬼脸、穿衣服、爬竿、向人行礼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锦羽斑斓万户迷,司晨报晓对天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方既白笙歌接,南牖犹红灯火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元日振声呼雨露,新春昂首吐虹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年待客添豚黍,五德同膺赞酉鸡。</b></p><p class="ql-block"> 鸡,十二生肖中的一属,对应着十二地支中的“酉”。酉属鸡。鸡年就是酉年。宋代王安石生于辛酉年,其《送许觉之奉使东川》诗云:“后会敢期黄耇日,相看且度白鸡年。”酉鸡的年份有:1945年、1957年、1969年、1981年、1993年、2005年、2017年、2029年等。计算方法: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1的年份都是鸡年。</p><p class="ql-block"> 新历2017年,农历鸡年是个闰年,从2017年1月28日开始,至2018年2月15日结束,共计384天。因为鸡年有一个“闰6月”,因此,这个鸡年共有6个小月,每月29天和7个大月,每月30天,一年共有384天。</p><p class="ql-block"> 传说古时候,鸡王是一个好强争胜的家伙,成天惹是生非,打架斗殴。玉帝封生肖的时,考虑了动物对人类有无功劳,鸡王当然排不上了。一天,鸡王看到已封生肖的马受人宠爱,金鞍银澄,很是羡慕,于是上前询问其原由,马回答:“平时耕田运物,战时冲锋陷阵,给人类立下汗马功劳。”并拿已封生肖的动物举例,如牛能耕田,狗能守门,猪供人肉食,龙可降雨。鸡王回到家中,左思右想,终于想到用自己的金嗓子唤醒沉睡的人们。于是每天拂晓早早起床,亮开嗓子歌唱,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人们对鸡王的功劳十分感激,决定请玉帝把鸡也做为生肖赐封为神。可是,玉帝封生肖的标准是只要走兽,不要飞禽,六畜中的马、牛、羊、狗都有份,唯独没有鸡,这下可急坏了鸡王,它急红了眼,喊粗了脖子。一天晚上,鸡王为这事想不通,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缕幽魂直飞天宫,来到玉帝殿前,向玉帝哭诉,说自己每天司晨,唤起众生,却不让入选属相,实在想不通。玉帝一想,鸡王的功劳实在大,于是摘下一朵殿前花戴在鸡王头上,以示嘉奖。鸡王醒来后,发现头上真有一朵红花,于是戴着红花去见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认出这是玉帝的“御炉红花”,知道玉帝看重鸡王,于是破格让鸡王参与生肖竞争。到了排生肖的那天,鸡与狗同时起床,相并而进,快到天宫时,连飞带扑飞到狗的到前面,以至生肖排在了狗之前。至今,鸡还是红脸每天司晨,头上项着一朵漂亮的鸡冠。</p> <p class="ql-block"> 鸡的祖先是原鸡,又名“茶花鸡”。它身材瘦小,肉质粗糙,性情温顺,不会飞翔,以昆虫和草籽为食,年产蛋10至15个。原鸡后代至今仍在中国云南、海南以及印度、缅甸等地繁衍。西双版纳的原鸡常下山与家鸡交配,生出杂种蛋,孵出杂种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已有七八千年养鸡史。先民驯化原鸡最初用来司晨报晓,故因稽时而得名,雅称“司晨”“知时畜”。</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重视养鸡。战国时,孟子说过,一家人养五只母鸡,两只母猪,老人们吃肉就不会发愁了,民间也盛行逢年过节吃鸡,创作出各种做法,比如很有名的烧鸡,顾名思义,就是火烧,在宿州市流传至今两三千年的符离集烧鸡文化,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秦汉时,中国养鸡业已很发达,颇具规模。西汉时首创了人工孵卵法。据《河南府志》载:“祝鸡翁,居尸乡(今偃师县)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千余,皆有名字。暮栖树上,昼放之。欲引呼名,则依呼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万钱。”这位祝鸡翁可算是古代著名的养鸡专业户了。明代张履祥《补农书》说,有一个善于养鸡的人,买来肉骨敲碎了喂鸡,又积草成堆腐烂后生出杂虫喂食,鸡不用米麦喂就肥了。现代养鸡业已实现了工厂化圈养,饲养周期短,产量高。但这种“牢间鸡”,味道不如放养的“本地鸡”。</p><p class="ql-block"> 鸡肉性平味甘,功能益五脏、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活血、调经、止带。鸡肫皮(鸡内金)功能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此外,鸡的冠、脑、心、肝、肾、胆、肠、血、油、骨甚至屎都能药用。鸡蛋性平味甘,功能养阴益血,补脾和胃。蛋白功能清热、解毒、消炎。蛋黄功能养阴、宁心、润肺、补脾。鸡蛋膜(凤凰衣)功能养阴、润肺、止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灯初上夜将临,狩猎归来入树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风雨逡巡身敏捷,晨昏眸睨目深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斑斑毛发垂双鬓,落落胸襟表寸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汗喘吁吁犹吐舌,看家护院是知音。</b></p><p class="ql-block"> 狗年,是指中国的十二生肖年份之一。狗在十二生肖当中排名第十一。狗在十二地支中以戌为代表,在一年中戌月是9月,是个收藏的季节,此时山野一片凋落寂寞,是个入冬之前的景色。方向是西北偏西,属干宫。在一日中,戌时指下午7时至9时,正是黑夜扩散、华灯初上时分。狗年对应公历公元年份如:1946年、1958年、1970年、1982年、1994年、2006年、2018年、2030年等。计算方法: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2的年份均为狗年。</p><p class="ql-block">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也是原始社会中共同生活的伙伴,可以保护主人。对狗而言,只要与人类在一起,就自然会有食物,此种关系自古不变。狗与人的故事也不胜枚举,台湾北海岸有名的十八王公庙就是供着忠心救主人的一条狗。街头巷尾,狗也可以帮助盲人过路。</p> <p class="ql-block"> 历代咏狗诗屡见不鲜。唐代白居易《犬鸢》曰:“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门前何所有,偶睹犬与鸢。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腹舒稳贴地,翅凝高摩天。上无罗弋忧,下无羁锁牵。见彼物遂性,我亦心适然。心适复何为,一咏逍遥篇。此仍着于适,尚未能忘言。”白居易看到自己家的狗狗,趴在地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心想自己天天被俗物牵绊,忙里忙完,活得真是连狗都不如。唐代元稹《梦游春七十韵》曰:“逡巡日渐高,影响人将寤。鹦鹉饥乱鸣,娇娃睡犹怒。”日头正大的时候,人和犬都在休息,这个时候鹦鹉饿了,叽叽喳喳地乱叫,把睡梦中的小狗也吵得不耐烦了。宋代苏轼《咏狗诗》曰:“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跳踉趁僮仆,吐舌喘汗雨......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在儋州的时候苏轼养过一只叫乌嘴的狗,苏轼过桥,狗却偏偏不跟着,自顾自地下河游了过去,路人啧啧称奇,苏轼也笑得前仰后合,于是写下这首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篷下界庆新除,嘴短毛犀名未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厌粗糠如牧马,何妨野菜可烹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乌金哺乳人无倦,白玉伏槽年有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腊月膘肥身已壮,轻蹄拱福岂踌躇。</b></p><p class="ql-block"> 猪年,是中国历法里面十二生肖年份之一。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一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亥”,故一天十二时辰的“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称“猪时”,易卦为“猪为材”。猪年对应公元年份如1947年、1959年、1971年、1983年、1995年、2007年 、2019年、2031年等。计算方法: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3的年份都是猪年。每十二年一轮回。农历己亥猪年从2019年2月5日开始,到2020年1月24日结束,也是一个平年,共有354天。</p><p class="ql-block"> 猪,又名乌金、黑面郎、黑爷。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华夏大地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有豕为家”,猪还是财富的象征。上世纪八十年代,湘潭九华桂花村出土商代青铜器豕尊,证明湘潭先民几千年前就已开始养殖生猪。</p> <p class="ql-block"> 传说古时有个员外,家财万贯,良田万顷,只是膝下无子。谁知年近花甲之时,却得了一子。合家欢喜,亲朋共贺,员外更是大张宴席,庆祝后继有人。宴庆之时,一位相士来到孩子面前,见这孩子宽额大脸,耳阔有轮,天庭饱满,又白又胖,便断言这孩子将来必会大福大贵。这肥胖子福里生、福里长,自小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习文武,不修农事,只是花天酒地,游手好闲,认为命相已定,福贵无比,不必辛苦操劳。哪知孩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去世,家道衰落,田产典卖,家仆四散。胖小子依然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最后饿死于房中。其死后阴魂不散,到阴曹地府的阎王那里告状,说自己天生富贵之相,不能如此惨淡而亡。阎王遂将其阴魂带到天上玉帝面前,请玉帝公断。玉帝召来人间灶神,问及这位一脸富贵相的人怎么会饿死房中,灶神便将胖小子不思学业、不务农事、坐吃山空、挥霍无度的行为一一禀告。玉帝一听大怒,吼道:“你命相虽好,却懒惰成性,今罚你为猪,去吃粗糠。”恰逢天宫在挑选属相,天官误把“吃粗糠”听成了“当属相”,当即将胖小子带下人间。从此,胖小子成为一猪,既吃粗糠,又当上了生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赵志超,笔名赵斐,湖南湘潭人,1962年9月生。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等职。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先后被评为省、市“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市第四届优秀专家,市首批高层次人才。创作出版三十余部专著,累计900余万字,其中诗联作品有《联苑英华》《湘潭人物皕咏》《湘潭风物皕咏》及《耘斋新咏》(初辑、次辑、再辑)等十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