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饷"嫌疑

欣然

<p class="ql-block">传说"吃空饷”起源于明朝,指从军队中冒领“饷银”的行为。后来“吃空饷”从军队冒领“饷银”延伸到了各级政府机关。</p><p class="ql-block">“吃空饷”算是“国粹”,治理“吃空饷”与“吃空饷”之间的斗争更是有了很长的历史,如《明史·袁崇焕传》所说:“文龙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为乱也。其众合老稚四万七千,妄称十万,且民多,兵不能二万,妄设将领千。”也就是说,士兵只有四万七,却报十万,多吃了一倍的空饷,古代官员胆子竟这么大,不禁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80年代末,大学实行了教师收入的双轨制,收入由基本工资变成了岗位工资,岗位工资由两部分决定,职称和工作量,一定的职称职务工资是确定的,其它的收入高低只与工作量有关,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也到了知识界,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知识分子也拚上了体力。</p><p class="ql-block">有人主动承担教学任务,比起从前干活愈少愈好,现在恨不得把别人的活抢到自xian饷手里,最好是抢别人的活,干别人的事,让别人无事可干。</p><p class="ql-block">正好学校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有能力有时间的教师面向学生开设选修课,无形中给了教师们提高工作量增加手入的一条金光大道,为了工作量,大家纷纷亮出各色看家本领,各显神通。</p><p class="ql-block">数学教研室的教师开出了珠算,速算和心算,物理教研室开出了科学史和天文学,语文教师给大家讲中国古典名著小说欣赏,红楼梦金瓶梅的内容让学生如痴如醉,就连机械制图教研室也在考虑给学生讲房屋装修设计了。</p><p class="ql-block">学生们在每学期将结束时选下学期的课,教务处要依据报名学生人数安排教室。还允许学生先尝后买,新学期开始后两周内决定是否上下去,有些选修课是真的吸引大家,但有些就勉强了,学生听了一两次课就再也不来了,也有学生会加入到听课名单中,把自己的名字告诉老师记录下来就可以了。两周后教师把确定下来的学生名单报系里和教务处存档。</p><p class="ql-block">学期结束时选修课的工作量计算与学生人数成正比,而教师手中的名单往往是只往上加学生名,缺课弃课的学生名仍保留在上面,结果学生数统计结果就非常不准确,不过确实也有难度,小班时还容易检查,大班时难度太大,总不能花半小时点名吧。</p><p class="ql-block">可教室学生少不但影响了上课教师的心情,而且学生数不准确还影响了计算教师工作量的准确,可不点名,谁知道不来上课的学生是谁?</p><p class="ql-block">本着对来上课的学生负责的原则,许多教师就保留了所有登记过在册的学生名字,但这却成为了计算工作量的一个漏洞,有期末考试的容易,按考卷上的名字登记学生,但对那些只听课,交一两次小练习不考试的选修课,虚报就成了事实上常常出现的情况。</p><p class="ql-block">终于有人虚报到了极致,某位老同志的选修学生数达到150人的超高量,数字报到系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笑出声来,"马老师上课有学生带櫈子吗?"</p><p class="ql-block">老马上课教室总共才120个座位,名单只增不减让他有了吃空饷的嫌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