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新仓</b>位于浙江省平湖市东北部,与上海金山区毗邻,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水乡小镇。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了先祖活动的足迹,镇域内有原始社会晚期(良渚文化)的古文化遗址——大墩头古文化遗址。新仓在东周前属宁海国,春秋时期后归武原乡,唐后开始称“芦沥”或“芦浦”。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在广陈镇已经设置“广陈榷潮(管理贸易)。到元代至元年间,又设“广陈务”和“芦沥巡检司”,说明那时的广陈镇已经建有盐仓。但是随着海水外退,盐场也在东移。宋元佑八年(1093年),两浙路提刑罗适将原设在广陈的盐仓移至芦浦,名之“新仓”。所以新仓建镇历史应从这一年算起。而连接广陈与新仓的河道,因有装盐之船东来西往繁忙运输,就叫盐船河。在明清两代为东十九都,到清代雍正起名“芦川”,民国十九年起复名“新仓”至今。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一直是平湖出东城门最为兴隆的乡镇,自古就有“东乡十八镇,新仓第一镇”之美誉。《芦川八咏》分咏“新仓八景”(“梅溪踏雪”、“棣雨寻春”、“秦河春泛”、“芦漪晚泊”、“鹿院香樨”、“月桥渔唱”、“虹桥烟柳”、“长亭夕照”)。《新仓谣》“新仓新仓,好比天堂。南有海塘,北有山塘;西有河墩,东有白漾。胳膊山边琵琶池,三寺六街十二坊。一派好风光!”,足见其曾经的富裕繁荣与兴旺发达。<div><br><div>新仓老街依盐船河东西向成街,北岸为大街,分为东大街、中大街和西大街;南岸为小街,道院桥往东为东小街,往西为西小街。新仓老街在沿盐船河一岸,还保留着许多原汁原味的古旧民居,高低不一,参差斑驳。面街背河的民居,都依水而建,屋基下的驳石都非常考究,见方的条石,齐整错列,其间镶嵌而设的揽绳石鼻,仿佛向人诉说着昔日河运的忙碌与繁荣。从东闸桥到秀龙桥,毗接相连的民居时有间断,那间断处必有石埠,大大小小,样式不同,各呈姿态,至今还有五六个保存完好的大石埠,顶面石的圆圈里镌刻着美丽的图案,两侧的壁石上还雕有对称性的花纹。</div></div> 远处为<b>东闸桥</b>,位于新仓镇东首,南北走向,跨越盐船河,因相对西边的关帝桥(为闸口)而言,故称东闸桥,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钱敦本捐资重建,1968年疏浚盐船河时被拆除,1969年建为钢筋水泥桥,现桥为1987年重建。 古时为了安全保障盐仓,在仓东仓西建东安桥和西安桥,桥上装有安全门,桥洞有水栅可以开闭。东安桥在上世纪70年代初疏浚风雷河时被拆除。左边为后来新建的东安桥(风雷河桥),右边为东闸桥。 新建报本桥,2019年新建朝阳路跨盐船河公路桥。原报本桥位于东大街白漾东、东安桥西侧,对准现朱家弄,南北走向,跨越盐船河,始建年代无考。原为三孔平板石梁桥,后坍废。解放前夕改建为木架桥,1968年疏浚盐船河时被拆消失。 东大街 河埠 东大街88号王宅 <p class="ql-block">东大街100号民居,陆维钊先生祖父陆少云曾在此开设书塾训盲童。陆勋(1852-1926),字少云,二十二岁应试中秀才入庠,后被补为廪贡生。一生教书,曾在县城执教十三年,其余是在新仓镇上设馆训蒙童。</p> 建于八十年代初期的新仓自来水厂水塔依旧 东大街106号民居 <b>城隍桥,</b>南北走向,跨越盐船河,连接东大街和东小街白漾。原城隍桥正对新仓镇东市城隍庙,为单孔石拱桥,两端有台阶,桥栏柱上共有12个小石狮子,因城隍庙而得名,始建年代无考,1968年疏浚盐船河时被拆,1969年重建为水泥桁架桥,新砌桥墩沿用原城隍桥桥石,现北桥墩仍能看到原城隍桥一块铭文为“星石千年在”桥联石,桥墩旁蹲守一个小石狮子。 城隍桥埠 城隍桥河埠,人货两运交通站 城隍桥往东盐船河两岸 城隍桥往西盐船河两岸 中大街11号民居,曾经新仓中学教师集体宿舍。 大树北侧为原新仓镇卫生院 中大街 中大街26号民居 原平湖第四建筑公司职工宿舍 原新仓农机厂职工宿舍 <p class="ql-block">原新仓农机厂码头</p> <b>道院桥,</b>位于新仓镇中市,南北走向,跨越盐船河。原为石阶桥,始建年代无考,因北桥堍西边有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的道院庙(即元真观)而得名,1968年疏浚盐船河时道院桥被拆,1969年重建,1979年改建,1988年再次重建。 道院桥往东盐船河两岸 道院桥往西盐船河两岸 道院桥北堍桥洞 原新仓食品厂 原规模最大的新仓商场 原国营新仓棉布店,上面为供销社职工宿舍 <p class="ql-block">道院弄口老同学家后面天井里的古银杏树,树龄146年,估计是原元真观(俗称道院庙)留下的古银杏树。</p> 七八十年代时为公社礼堂,晚上有时广场上放电影,后来改为菜场,现改建为停车场 中大街114号红绿茶室,原来也叫工农茶室 老新仓百货商店,现部分改为茶室 <p class="ql-block">上学期间每天进出的弄堂,右边为老新仓百货商店,左边为原来新仓农业银行和新仓信用社营业大楼</p> 建于七十年代后期的新仓农业银行和新仓信用社三层办公楼,底楼为营业室,二、三楼为分割成一个个单间的职工宿舍,当时在新仓绝对是高大上建筑,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毕业先后住了七年,登上三楼顶,九龙山一览无遗。 <p class="ql-block">天井后面平房为农行食堂,在新仓读书期间曾经在里面吃了近七年早中晚餐。</p> <b>金家弄</b> <p class="ql-block"><b>金家弄17号贾宅</b>,坐南朝北,南侧为天井,砖木二层,面阔二间,进深二间。硬山顶,穿斗式,七檩,一层外廊施飞椽,拱顶,抱头梁浮雕刻花卉纹。北侧有楼梯与二层相连。天井内有三组条石铺砌甬道,其中一块条石上浮雕“瓶生三戟”图案(寓意平升三级),明间南侧有垂带踏跺两级。天井南墙上部多组白灰雕塑花卉题材窗饰。建筑建于清末,原为贾少康宅第,解放后曾先后作为新仓区政府、新仓信用社和税务所办公用地。2015年1月12日由平湖市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贾宅南面房子曾经是新仓农行一部分,底楼通农行营业室和食堂,曾为乒乓活动室,墙壁上还保留毛主席语录。</p> <p class="ql-block"><b>陆维钊故里展示馆</b></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著名书法家、教育家陆维钊的历史功绩,传承名人精神,扩大乡贤影响,2019年新仓镇在新仓老街建成陆维钊故里展示馆,通过展览以及新仓抗战历史概述和近现代名人展示,来还原一代书法大师的生平轨迹和新仓的革命历史。</p>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1899年3月3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农历己亥年正月二十二日)生于新仓镇。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毕业,曾在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院、杭州大学任教,精书法,擅山水、花卉、治印,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陆维钊晚岁书法,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所创结体人称“陆氏蜾扁”,在书坛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著有《中国书法》、《全清词钞》、《书法述要》、《陆维钊书法选》、《陆维钊书画集》、《陆维钊诗词选》等。 <p class="ql-block"><b>芦川书塾</b></p> 1937年至1941年期间,新仓镇历经多次侵华日军焚烧,特别是1941年6月,日军大举扫荡东乡诸镇,新仓镇房屋焚毁过半。 透过花窗,可以看到隔壁应家弄民国时期建筑山墙上的砖雕。 <b>广德桥</b>,位于新仓镇中市,南北走向,跨越盐船河。原亦称汪家桥,始建年代无考,1968年疏浚盐船河时被拆,1969年在原址西约50米处新建为双曲拱人行桥,也称“公社桥”,2006年因被撞而废弃并拆毁,2020年新建。<br> 广德桥往东盐船河两岸 广德桥往西盐船河两岸 广德桥南岸为西小街原公社地块,现在建新仓镇幼儿园 广德桥(公社桥)往西为西大街 西大街 <p class="ql-block">西大街29号,二弟丈母娘八十年代后曾在此开小商店,90年初一个晚上一帮兄弟陪穿了大地牌风衣的二弟,浩浩荡荡到此看对象,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p> 西大街73号平房为原来<b>新仓轮船码头</b>,八十年代中后期平廊公路修建通车以前,为到平湖城区唯一公共交通工具,盐船河再往东到衙前。 <b>西林寺</b>是现今平湖境内尚存原始庙殿的霍光庙,是新仓镇上唯一的原始庙宇 <b>西安桥</b>,桥面上的大石条、护石已被水泥与钢管替代 <div><b>秀龙桥</b>为新仓古镇西首的第一座大桥,南北走向,跨越盐船河,贯通西大街与西小街,单孔环洞桥,桥面宽3.5米,30级石阶,两边设石栏板,桥面四角立有石狮,东西两侧有石椅,行人可在此歇息,是夏天纳凉的好去处。前桥为公众集资建造,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即“甲辰”)坍废,直到1900年(即“庚子”)由朱景迈捐资重建,1904年竣工。1968年12月疏浚盐船河时被拆除,1969年在原址新建成为双曲拱人行桥,1983年改建为机耕路桥梁,2008年在环西路盐船河上又新建秀龙桥。</div> <b>新仓粮管所</b>位于西小街西段,北邻盐船河,共有19个仓库和4个河埠头,最早的仓库建于1969年, 粮站作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该系列建筑已被列入市级文保点加以保护。 <p class="ql-block">西小街29号姚宅,解放后做过乡政府,后来又先后成了镇政府和粮管所食堂,外墙石库门保存完好。</p> 东小街因新仓老街有机更新,至今还未开放,照片为2021年1月拍摄。 东小街 <p class="ql-block">东小街原新仓中学校门口,八十年代初在新仓中学从初中到高中六年读书时间,吃住在老爸单位农行宿舍,从中大街农行宿舍,过道院桥折东小街;或者从中大街一直往东大街,过城隍桥折东小街,早晨起床去早自修,早自修结束回去早餐,再回学校上午上课,中午回去吃中饭,稍休息后回学校下午上课,回去吃好晚饭,再回学校晚自修,晚自修结束回宿舍,每天往返八次乐此不疲。</p> 中学已搬迁在南面,原中学校区已和河东小学合并,成为新仓小学。 东小街32号陆宅,建于民国(1930年),三合院式建筑,坐西朝东,由正示、后厅、南北师房组成,平面呈矩形,三合院,二层传统木构架,外墙砖动,小青瓦屋面,为新仓镇少有的抗战前修建房屋,形制为“跑马堂楼”,在平湖境内保存不多,是研究民国时期平湖民居建筑的一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50年代后为“新仓地区医院”,南门口边白墙60年代血吸虫病防治宣传的红漆字依稀可辨,西墙上还写有毛主席《送瘟神》诗词。<div><br></div> <b>法华禅寺,</b>俗称法花庵,清光绪《平湖县志》有记载,在新仓镇关帝弄北面,离镇约500米,占地10余亩,是新仓镇上最具规模的佛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建,依法华经而得名,前后二殿,住持明正三际重修。1954年秋,该寺被拆除,料作移去建了乡政府礼堂。现在的法华寺1999年开始建造,位于眉家路,比起原址西移了约四五百米,占地18亩,建筑面积1010平方米。新建了山门殿、天王殿、三圣殿、济公殿,迎请了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四大天王、药师佛、地藏菩萨、济公活佛、朱天菩萨、伽蓝菩萨以及西方三圣各一尊,“鹿苑重开”也被雕成壁画,大雄宝殿也得以重新修建,新建钟楼与鼓楼。每月初八和十八香火旺盛,是当地居民纪念明崇祯皇帝的忌日。 <b>毛泽东同志新仓经验批示展示馆</b>,2009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800平方米,由序厅和“奋斗岁月”、“传承发扬”、“探索创新”和“殷切期望”四个篇章组成,生动地展示了“新仓经验”的诞生、成长和发展历程,是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