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洱海水上人家

观远

<h1><br></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消失的洱海水上人家</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观 远 图/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百年来,洱海水上人家世世代代就是靠洱海母亲养育。他们是洱海的子孙,他们与母亲相依为命。如今,母亲老了,母亲病了,儿多母苦,不堪重负,母亲已经无力抚养他们,他们将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洱海,为了母亲的康复,他们愿意作出牺牲。要把母亲的病痛,洱海的污染都推给他们却有失公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的镜头曾经记录过洱海水上人家的生活, 记录下这里生活过的善良、淳朴的人们, 现在已经见不到他们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我怀念洱海水上人家,我更怀念清澈靓丽,妩媚动人的洱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我为洱海祈祷,愿上天护佑,母亲早日康复;我为洱海水上人家祈福,期盼他们回来,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回来!</span></p> 这对夫妻是上关镇江尾村的人,她们常年累月在洱海上漂泊,以捕鱼为生,吃、住、行都在水上。我问她:“你们回不回家?”她说:“回去在不住,船上也是家,冬天冷才回去”。 在船头睡觉,船尾捕鱼,中间做饭吃。 大人在这里生儿育女,小孩在这里长大成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魚鹰是洱海上最古老的捕鱼方式,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洱海渔民自古就掌握了饲养和驯化鱼鹰捕鱼的技能,1995年,大理洱海鱼鹰在日本参加国际鱼鹰技艺比赛,一举摘得桂冠,曾为世人惊叹,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的捕鱼方法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很多魚贩子守在洱海边收购。 没有大魚,虾子也要。 捕鱼的技术越来越先进,魚虾可以一网打尽。过度捕捞,野蛮捕捞是否也该反省一下? 土著魚种越来越少,银魚等外来魚类在洱海大量繁殖。 太阳每天照常升起来又落下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千百年的洱海水上人家却渐行渐远,现在已难得见到他们的身影。 这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记忆,也是大理人曾经的记忆,他们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影像中。<div><br><b><font color="#ff8a00">洱海水上人家消失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font></b></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