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记录

Ttm

<p class="ql-block">  整理旧物,翻出几幅学生时期的写生习作,画的是北京的建筑风景,颐和园风景居多。屈指算来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华发早生,不复青春,当年绘画时这些建筑和风景五十多年后有什么变化吗?我很好奇。便委托北京侄女按图索骥,重訪景点,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 所幸绘画中的建筑都是重点文保单位,虽经“文运”,并未受冲击,如今备受保护,环境更为优美,有照片为证。侄女不辞劳苦,尽可能找到当年绘画的角度,有的地方不开放还要商量请人代劳,真谢谢她!</p><p class="ql-block"> 大学期间,所画写生习作不少,前门、午门、天安门、长城、天坛、十三陵、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等等,可惜大多散失,颐和园这几幅算是幸存,今且按时间顺序排列汇集成篇,见证历史,立此存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黄寺清净化城塔</b>1967.11.8</p><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亦称“六世班禅塔”,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禅进京因病圆寂西黄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纪念六世班禅,乾隆詔命建塔,赐名清净化城塔。主塔为藏传佛教覆鉢式佛塔,四周各有一座八角形塔幢。布局和谐,造型优美,雕刻精细。“文运”中寺庙遭难,佛塔幸存。今塔院建筑几经修缮,保存完整,环境大有改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颐和园谐趣园</b>1968.3.14</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原貌复建。仿无锡寄畅园,由临水一众亭台廊榭组成,是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照片角度与画图完全一致,中心建筑是饮绿亭,曾是慈禧太后钓鱼处,右侧方亭为知春亭。五十年沿廊小柳已成大树,绿柳成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颐和园铜亭</b>1968.3.18</p><p class="ql-block"> 本名称宝云阁,因为全部由铜材构造,俗称铜殿或铜亭。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1860英法联军焚烧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时因其铜构不燃,幸免于火,得以保存。画图中铜窗缺失,今铜亭整修如初,铜窗于1993年已由海外回归复位。</p> <p class="ql-block"><b>附:颐和园铜亭历史照片</b></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森在清漪园劫难11年之后(1871年)拍摄的铜亭照片,其时杂草丛生,环境一片狼藉。</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网图佚名),照片角度与绘画接近,铜亭建筑与須弥座石阶栏杆已修复完整,唯铜窗缺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颐和园扇面殿</b>1968.4.27</p><p class="ql-block"> 始建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修。殿宇呈凹面状,,好像一幅扇面,地面铺八条青石砌成张开的扇骨,整体就如同一把打开的扇子。如今风光依旧,殿旁松树已成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天坛皇穹宇门楼</b>1968.5.3</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初名泰神殿,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单层园形建筑,由园形围墙环成院落,南面并立三座独立拱门门楼,蓝色琉璃瓦覆顶,汉白玉镶门拱,下设須弥座,中门稍大,有汉白玉栏杆。门楼之间以围墙连接。院落围墙为正园形,磨砖对缝砌筑,平顺光滑,利于声波反射,形成回音,今以回音壁著称。经精心维修,门楼风貌依旧,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香山昭庙琉璃塔</b>1968.5.5</p><p class="ql-block"> 香山昭庙琉璃塔,乃七层八角实心塔,塔身由黄、绿、蓝、紫琉璃构件组成,外观精美。是乾隆为西藏六世班禅进京献寿而建班禅行宫“宗镜大昭之庙”同时修建的,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1860年昭庙遭英法联军焚毁,1900年再度遭八国联军劫掠,昭庙几乎荡平,琉璃塔幸存,荒芜多年,1965年重新修缮,旧貌换新颜,成为香山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b>附:香山琉璃塔历史照片</b></p><p class="ql-block"> 这是民国期间(1939年)拍摄的照片,虽然破败,难掩丽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颐和园养云轩前石拱桥</b>1968.5.24</p><p class="ql-block"> 养云轩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劫火中幸存的一组殿宇建筑,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更早一点时间。院落设一钟形门,门前有一小湖称葫芦河,河上有座石券桥。河边松树环绕,河水平静,桥影倒印,桥孔如月,景致优雅。几十年过去,除了树木更高大茂密,风貌依然,景观怡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北京城中轴线之钟楼</b>1968.6.21</p><p class="ql-block"> 钟楼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文运”期间钟楼封闭,为单位使用。楼前是违建仓储,杂乱无章。如今广场宽敞,楼宇一新,与南侧鼓楼遥相呼应,成旅游热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清华大学大礼堂</b>1970.1.14</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大礼堂,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造型仿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现在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清华园标志性建筑之一。其时正值清华百年校庆,大礼堂修缮一新,广场前人潮涌动,一片欢声笑语。  </p><p class="ql-block"> 而五十四年前,“文运”中迟群、谢静宜掌管清华, 1970年初毕业前夕,在大礼堂广场召开批斗大会,这是现场速写。一片萧杀之气,大礼堂成了“阶级斗争教育”的大课堂。</p> <p class="ql-block">  俱往矣!“文运”时期的几幅写生画记录的是历史的一瞬间,半个世纪过去,变化的是思潮,不变的是文化记忆。五十多年来这些历史名胜古迹和优秀近代建筑得到很好保护,风貌环境越加完善。其间虽有曲折,但总体向好,願中华文化精粹永续永存!</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谢谢观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绘画 田铁民</p><p class="ql-block"> 摄影 陆序 </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p>